2005年7月28日,興華公司與通州建總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興華公司將呼和浩特市供水大廈(”供水財富大廈”或”財富大廈”)工程的施工任務發包給通州建總,并在呼和浩特市建設工程招投標管理辦公室備案。合同簽訂后,通州建總進場施工完畢,涉案工程沒有進行竣工驗收,興華公司于2010年底投入使用。一審法院判決認定,興華公司尚欠通州建總工程價款為26004559.35元。興華公司不服上訴至最高院,并圍繞上訴請求提交了新證據:2012年1月13日,興華公司(甲方)與通州建總呼和浩特分公司第二工程處(乙方)簽訂《房屋抵頂工程款協議書》一份,約定用該樓盤A座9層房屋抵頂工程款計9422550元。二審中,興華公司認可財富大廈A座9層尚未辦理房屋所有權首次登記及任何轉移登記。(免責聲明:為行文必要,本文中的案例及下法院述裁判均經過筆者編輯、剪輯,由于水平有限,難免有誤,由此帶來的誤讀,本人不承擔相應責任。欲了解詳細案情,請查閱最高院(2016)最高法民終484號民事判決書)
法院裁判 最高院判決認為 首先,以物抵債,系債務清償的方式之一,是當事人之間對于如何清償債務作出的安排,故對以物抵債協議的效力、履行等問題的認定,應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本原則。一般而言,除當事人明確約定外,當事人于債務清償期屆滿后簽訂的以物抵債協議,并不以債權人現實地受領抵債物,或取得抵債物所有權、使用權等財產權利,為成立或生效要件。只要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即為有效。本案中,興華公司與通州建總呼和浩特分公司第二工程處2012年1月13日簽訂的《房屋抵頂工程款協議書》,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情形,故該協議書有效。 其次,當事人于債務清償期屆滿后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可能構成債的更改,即成立新債務,同時消滅舊債務;亦可能屬于新債清償,即成立新債務,與舊債務并存。基于保護債權的理念,債的更改一般需有當事人明確消滅舊債的合意,否則,當事人于債務清償期屆滿后達成的以物抵債協議,性質一般應為新債清償。換言之,債務清償期屆滿后,債權人與債務人所簽訂的以物抵債協議,如未約定消滅原有的金錢給付債務,應認定系雙方當事人另行增加一種清償債務的履行方式,而非原金錢給付債務的消滅。本案中,雙方當事人簽訂了《房屋抵頂工程款協議書》,但并未約定因此而消滅相應金額的工程款債務,故該協議在性質上應屬于新債清償協議。 再次,所謂清償,是指依照債之本旨實現債務內容的給付行為,其本意在于按約履行。若債務人未實際履行以物抵債協議,則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舊債務并未消滅。也就是說,在新債清償,舊債務于新債務履行之前不消滅,舊債務和新債務處于銜接并存的狀態;在新債務合法有效并得以履行完畢后,因完成了債務清償義務,舊債務才歸于消滅。據此,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房屋所有權的轉移,于依法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登記之日發生效力。供水財富大廈A座9層房屋既未交付通州建總實際占有使用,亦未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于通州建總名下,興華公司并未履行《房屋抵頂工程款協議書》約定的義務,故通州建總對于該協議書約定的擬以房抵頂的相應工程款債權并未消滅。 最后,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是合同履行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人民法院處理合同履行糾紛時所應秉承的基本理念。據此,債務人于債務已屆清償期時,應依約按時足額清償債務。在債權人與債務人達成以物抵債協議、新債務與舊債務并存時,確定債權人應通過主張新債務抑或舊債務履行以實現債權,亦應以此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若新債務屆期不履行,致使以物抵債協議目的不能實現的,債權人有權請求債務人履行舊債務;而且,該請求權的行使,并不以以物抵債協議無效、被撤銷或者被解除為前提。興華公司并未履行《房屋抵頂工程款協議書》約定的義務,其行為有違誠實信用原則,通州建總簽訂《房屋抵頂工程款協議書》的目的無法實現。在這種情況下,通州建總提起本案訴訟,請求興華公司直接給付工程欠款,符合法律規定的精神以及本案實際,應予支持。
OMMENT BY WEIJUNWANG 潤陽法客說法 結合最高院的該判例,以及債權理論、合同法、物權法的相關規定,筆者對“以物抵債”合同的構成要件、法律效力、法律后果,總結如下: 一、“以物抵債”實現的要件 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目前在理論界已經逐步的分開。合同的成立部以物權行為而受影響。只要滿足合同法的合同成立要件,合即告成立。在”以物抵債“的行為中,主要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抵債合同的成立、系合同行為,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物權行為、系合同的履行物權的變更。所以“以物抵債”欲實現,必須達到兩個條件: 1、抵債合同的成立。 根據我國合同的規定,合同的成立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須存在雙方或者多方當事人,即就是合同的主體要件。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需要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是當事人須達成合意,即就是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至于還有合同成立中的其他要件,如實踐性合同的標的物交付方能合同成立的,因在“以物抵債”的行為中,幾乎不存在,故不加分述。 2、合同的履行。 “以物抵債”的達成的新的合同和舊的合同一般均同時存在,在此情況下,如合同未履行,物權未轉移,導致舊的債務實質上未消滅,從而致使 “以物抵債”行為實質上的未產生相應后果(后文論述)。那么在實踐中,物權的轉移,主要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動產的交付。動產的權屬轉移的標志在于動產的交付,只有交付給相對人,所有權才得以轉移;當然對于某些特殊的動產,比如汽車、船只,雖然也是以交付為財產轉移的標志,但是由于這些動產均實行的是登記制度,未過戶會存在一些法律上的其他問題,但不過戶并不影響產權的轉移。另一種情況就是不動產的登記已過戶,不動產的產權是以登記為標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只有在登記轉移的情況下,不動產產權才得以轉移。 綜上,“以物抵債”欲真正的實現,缺少上述條件的任何一個,均得不到實現。 二、“以物抵債”法律后果 在最高院的判例之中,我們對“以物抵債”的法律后果總結如下:在“以物抵債”的合同中,如果未明確約定新債權的成立之時,舊債權就告消失的情況下,“以物抵債”合同成立后,舊債權并不消失,與新債權同時有效,新債權僅僅是履行舊債權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以物抵債”中新的債權實現之后,原有債權才得以消失。因為,筆者認為,如果新的債權未獲得履行,債權人此時享有了選擇權,債權人可以選擇要求債務人履行新的債務合同(“以物抵債”合同),也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舊的債務合同(基礎債權合同)。 在“以物抵債”的合同中,如果明確約定新債權的成立之時,舊債權就告消失。這種情況下,法律后果就相對明確。即就是新的債權替代舊的債權,新債權產生、舊債權消失。無論債務人是否要求履行新的合同,債權人也只能要求債務人履行新的合同。
閑話法律 微信號:ur_lawy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