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圖難于其易, 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道德經(jīng)》第63章分享暨連接月分12
原文:“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作”指發(fā)生、冒出。
這句話進一步強調(diào)了“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老子用“天下”二字表示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guī)律。
其實,攻堅克難,從容易處入手;偉大功業(yè),從細節(jié)中生發(fā);避免禍端,先防患于未然,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么經(jīng)常做不到呢?
因為,這需要修行的真功夫——也就是需要智慧撐起來的覺知力,與德行撐起來的自控力,同時起作用。
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要一提“小事”就輕慢,就覺得:“這點小事讓別人去做,我把握方向就行。”
輕慢心一起,人必浮躁,浮躁就失根了。
沒有根,智慧從何而來?
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成功者,但共性都是專注,專注于什么?專注于重復(fù)。
成功絕不是偶然,必須在漫長歲月里經(jīng)歷難耐的重復(fù)。
然后,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復(fù)中,把輕慢磨掉,把分別磨掉,把浮躁磨掉,磨到心無旁騖了,才能聚精會神,在一瞬間把心燈點亮。
很多人天資聰穎,但就是沒有自控力,事情做幾次就沒耐心了,總想找個見效快的方法,再試試。
做事就像砍樹,人家砍1000下,我們也砍1000下,但人家成功了,因為他每一下都落在同一個地方;我們沒成功,因為我們1000下落在了1000個地方。
道理其實很簡單,但要把輕慢心、分別心、浮躁心都去掉,才能重新與道連根,這是人生最難的自控。
當下就是一個天下,當下就是一段完整的生命旅程。
每一個當下,都在發(fā)生著一些事,不要去分析這些事是難是易、是大是小,只是把當下做好,就行了。
利用每一刻覺知內(nèi)心,就是亮化神性品質(zhì);讓自己的品質(zhì)處于恒定狀態(tài),就能引發(fā)生命的蛻變。
如果一會點火,一會又熄火,火力跟不上,生米怎么可能煮成熟飯呢?
天下事沒有難易大小之分——做不到,再容易的也是難事;忽視了,再細小的也是大事。所以,不要去區(qū)分難易大小,那是頭腦層在消耗能量。
事情來了,就專注去做,利用做的過程覺察內(nèi)心,這就是修行。
人有修行,才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