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物生活家 格格鄔
冷眼旁觀的型格女子一枚,隱藏技能是解魅除惑。
J I W U L I F E S T Y L E
工作近十年,身邊的朋友們工資差距太殘酷,有的朋友年薪已經上百萬,有的依然還數著幾千塊的月薪緊巴巴地過日子。
我有兩個做編輯的小學同學,大專學歷,剛畢業時起點差不多,月薪三四千。不同的是,一個朋友一直順風順水,一路升職加薪,目前已經成為公司的內容核心人物,年薪大概40萬,而另外一個,目前依然拿著五六千的工資。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在《原則》一書里曾經提到:“平庸之輩,思維是最大的瓶頸”,大多數人天生具備自己的思維特質,這種特質既會成為我們的優勢,也會成為我們的局限。
在職場上,那些成長很快的人,往往能通過學習突破自己的思維瓶頸。低級學習者只會學習具體事務操作,然后按部就班,重復工作經驗。而有格局的學習者則懂得在忙碌瑣碎的工作中,通過觀察、思考和總結,刻意修煉自己的思維方式。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見過許多職場人,我發現,凡是優秀者,大多有這三種基本的思維方式。
亞歷山大思維是一種很霸氣的思維方式,那就是,成大事者,不迷信于權威,決不被規則所束縛。
打破思維束縛,不是說要做一個驚天動地的反叛者,而是無論面對多么細小的工作任務,都要保持懷疑精神,而不依賴現成的工作經驗。比如思考一下,做這件事是有必要的么?有沒有更有效直接的完成方法?
我那個混了十年,依然處在底層拿著幾千塊工資的朋友,最大的致命缺點,就是思維懶惰。他從來不思考,上司布置什么任務他就做什么,永遠不問為什么。沒有工作任務的時候就無所事事,整天只想著如何在工作中偷工減料,如何應付工作,吐槽領導和工作量。
看似他積累了十年的工作經驗,實際上他是同一種工作經驗用了多年,而他的思維方式從來沒有改變過。
當他三十多歲時,公司裁員,他失業了。他跳到了另一家同行的公司,依然是個小編的角色,為了一家人的生存,也不敢輕舉妄動。
我這個朋友將自己置于一個圍墻里,只聽從上司的命令,被動地做所有的工作任務。因此他永遠突破不了自己的思維局限,思維認知一直處于一個低水平狀態。
其實在現在的職場上,很多年輕人都有這種危險的思維惰性。有的人對公司的規則盲目順從,對領導唯唯諾諾,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另外一種人同樣很危險,他們被淹沒在工作的瑣碎中,貌似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但最終只能成為一顆機械化的螺絲釘。而真正優秀的員工,不會迷信于領導的規則,懂得不斷地懷疑工作,也能夠合理地和上司提出自己看法。
不懂思考的搬磚工和主動打破規則的員工,三五年之后差距就很明顯了,前者依然是最基層的搬磚工,而后者已具備一定的領導格局。
關在牢里的普通囚徒,吃早餐時每個人只能拿到一碗稀粥。然后有人買了兩根火腿腸,有人買了一罐橄欖菜,大家一起共享這寶貴的資源,本來難以下咽的一餐美味了許多。
其實職場上也一樣,每個人都是資源稀缺的囚徒。職場人最忌閉門造車,固步自封,一味埋頭苦干。囚徒思維的意思就是,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要學會借別人的力量,整合外在資源幫助自己完成事情,同時要學會與他人分享資源。尤其在這個互聯網信息發達的時代,人們的分工越來越細化,各種資源也唾手可得,囚徒思維更是必備的新型思維方式。
剛畢業時待過一個小型創業公司,一人當作兩人用。有一次客戶那邊緊急需要30張圖片,由于設計忙不過來,三分之一的任務落到兩個新人身上。
由于都不擅長畫圖,一個新人決定抓緊時間學習,熬夜完成任務,而另一個新人花錢請做設計的朋友制作,結果自己做圖的新人上交的作品不過關,導致不能向客戶及時交差,緊急借助外來資源的新人得到了領導的贊賞。
另外,這個新人還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制圖技能,了解公司其他業務。后來,他從一個新人慢慢變成團隊的帶頭人。團隊慢慢壯大,為了發揮團隊最大效益,他充分挖掘每個員工的優勢,進行最優分工和整合。
工作上,我們不必因為難為情而選擇自己孤軍奮戰,因為借力的前提是互利共贏,這也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現代型“交際思維”。
現代人習慣了追求快,緩慢思維,反而成了一種稀缺的思維方式。
部門有個新來的小姑娘,心浮氣躁,又急于表現自己,總是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表達自己。她做事也是這樣毛毛躁躁,雖然表面上能夠快速完成,但結果總是不盡人意,后期反而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來修正。她缺少的正是這種緩慢思維。
緩慢思維不意味著優柔寡斷和反應遲鈍,而是在你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時再來下結論。法國管理學家福克就說過一句話:“沒有必要作出決定時,就有必要不作決定。”意思就是,當你不知道怎么做決定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不做決定。
幾乎所有工作,前期的準備都比后期的落實要艱難的多,前期的準備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比如一篇優秀的文案,選擇題材、構思思路的時間往往比下筆寫稿的時間要久得多。
然而,這個下筆前的準備過程不是獨自空想,而是搜集準備資料、反復推敲、頭腦風暴的過程。倘若沒有這個思維過程,寫稿的時間就會因為思路不清晰而事倍功半。
在《get smart》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一般思維過程是從受外界刺激到做出反應,幾乎是瞬間的,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于這種反應模式。所以,我們絕不能被這種瞬間直覺牽著鼻子走,一個優秀的思維過程,應該學會主動延長刺激和反應之間的時間用來思考,在這過程中,靈感和創造力才會不斷涌現。
村上春樹曾談過他的長跑體驗:“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才是長距離跑者的思維方式。”很明顯,面對同一件事,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月薪五千和月薪三萬的差距不是偶然,背后隱藏的就是思維方式的差別。一個人所修煉的優秀思維方式,也是他在職場上所擁有的最大利器。
當然,思維方式的修煉,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刻意地去實踐,不斷地學習別人,反思自己,才不至于成為一只思維固定的井底之蛙,原地踏步。
今 日 互 撩
有哪件事讓你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