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與“和”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即適度。在哲學上,這又是對立與統一、質變與量變、肯定與否定之間的“關節點”或“臨界點”,也就是“度”,越過這一界限,事物就會發生大的變化。《論語·先進》篇載,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子罕》篇載,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孔子所說的“過猶不及”“叩其兩端”都是在論“中”,談對“度”的把握。“和”一方面是多樣統一、和諧的意思,另一個意思則與“中”一樣,指恰當、適度。孔子講“和而不同”。《論語·子路》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和”是強調適度保留差異,吸納不同,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
中庸強調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是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也是普遍的方法論原則。中庸就是用中,“尚和去同,執兩用中”。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就是要達至中和的狀態。而要達至“中和”,不僅要在個人性情上做到“中節”,且要推己及人,在對人、對事上做到“用中”,把握“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如此,方能“天地位”“萬物育”,一切歸于和諧有序的狀態。
《中庸》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這些情緒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界的干擾,是平和自然的,這種狀態就是“中”。在處理事務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在心理上產生反映,發生各種情緒上的變化,并且在表情、行動、語言等方面表現出來。如果情緒適當、恰到好處,且符合當事人的身份、不違背情理、適時適度適宜,也就是做到“中節”,如此便達到了“和”的境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和”的概念不僅局限于個人的性情,而且可以用于詮釋自然、天下,詮釋人與自然、天下的關系。“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是實際存在于天地之間的道德準則,是人人必須遵循的規矩道理。“中”是“和”的本來面目;“和”是“中”的具體表現和必然結果。“中”與“和”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關系。“中”是根本,“和”便是從于“中”的根本,達至“中和”的狀態。“和”或“中和”,是人生實踐中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通過實踐追求以使現實與理想達至統一的意味。達至“中和”,便天地清寧、萬物興盛。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把“中”推至到“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就可以使天地萬物各處于它們合適的位置,世間萬物也都能夠正常有序地生長、發展。整個社會心平氣和,社會和自然界和諧共處,天下也就太平了。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儒家尚和,強調整體的和諧和物我的相通。他們不僅把自然看作是一個和諧的體系,而且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有序,爭取社會的和諧穩定,追求天、地、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化。中國哲學關于天、地、人的“和諧”思想,不僅為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提供智慧,也為現代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現代管理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我等各種關系的和諧,重視協調各種各樣的關系,強調普遍和諧的整體觀念。儒家“和”的觀念在未來世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個人修養的提升、人際關系的協調、社會關系的穩固、以及國際關系的處理等等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儒道諸家都表達了自然與人文和合,人與天地萬物和合的追求。《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周易·系辭傳》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中庸之道即是中和之道,是道德修養的至高境界,也是維護人際和諧、社會和諧、國際和諧、人與自我和諧的普遍方法論。
(編輯 冀青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