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一詞,并未見于早期儒家六經,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春秋》,一直到魏晉南北朝,在典籍中亦未見“慎獨”二字之連言。“慎獨”二字最早出現在宋代,宋人陳深自稱“慎獨叟”,有《慎獨叟遺稿》一書。
(1)《禮記.禮器》說:“禮之以少為貴者, 以其內心者也…… 故君子慎其獨。”這里“獨”指內心,說明禮的精神在內心的純善。
(2)《中庸》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里“獨”是道,不可離,須是時時持守。
(3)《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里“獨”是指自,需要“毋自欺”和“誠于中,形于外”才能“誠其意”。
(5)《傳習錄》中說:“正之問:戒懼是己所不知時工夫,慎獨是己所獨知時工夫。此說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個工夫。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偽,便是見君子而后厭然。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這里“獨”是“良知”,它莫見莫顯,無時無處,無終無始。沒有“己所知”與“己所不知”的間斷,不是“慎獨”之外別有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