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更專注
很多人在工作和學習的時候,常常會分心。近幾年間,互聯網蓬勃發展,我們的時間被碎片化,邊工作邊刷朋友圈、瀏覽新聞、跟朋友微信聊天,我們沒有整片的時間去完成工作,而是不斷在中間來回切換,看似很忙,然而工作效率十分低下。
眼看就要到工作要求的完成時間了,我們又本能地開始焦慮,暗示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了,不能再做別的事,然而于事無補,對時間越感到焦慮,就越是無法集中注意力。
而冥想幫助我們提升保持專注的能力,它讓我們在練習中,保持對自己念頭高度的覺察,一旦發現有走神,就慢慢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循環往復,慢慢地我們會發現,走神的次數變少了,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對周圍環境的敏感度變弱了。
就像是我們在健身房鍛煉,玩一陣子啞鈴,肌肉形成了記憶,胳膊就會變粗,而冥想加強我們保持專注的能力,就相當于大腦肌肉的一種,會讓我們的“心力”變得越來越強。
比常人更專注,意味著你可以高效自由地支配時間,而不是被時間所掌控。
堅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有毅力
人們常說,女人的毅力,看身材,男人的毅力,看戒煙。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報道:成功戒煙至少一年的人,工資水平普遍高于未戒煙和從未吸過煙的人。可見戒煙的困難程度,非常人能夠想象。
戒煙就像我們需要摒棄的其他壞習慣一樣,讓我們感到根深蒂固,無可奈何。很多次我們想痛定思痛,愿意拿出自己全部的毅力,一定要改變。無數次的壓抑自己的欲望,卻都以失敗告終,周而復始,甚至變本加厲。
而冥想告訴我們,毅力不是要讓我們學會壓抑,越是禁止自己的行為,我們對這件事的渴望就會更加強烈。
堅持冥想會幫助我們正視欲望,去接納自己的所有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刻意地排斥。煙癮來襲,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去覺察自己的每一個細微的想法,這種欲望的感覺是什么?感覺有多強烈?客觀細致地去審視這種感受,保持高度覺察,我們的欲望就會大幅度降低。
冥想者更容易抽離于欲望的泥沼,摒棄掉壞的習慣,不用對自己總是“say no”,也不用做更多與人性對抗的行為, 就能輕松擁有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堅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更輕松
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涌來,我們的大腦每天都超負荷運轉,焦慮、失眠似乎困擾著每一個人,不堪重負,卻又不得不繼續向前,每一步都像是帶著沉重的枷鎖,步履維艱,卻又容不得你后退。“沉重”似乎是我們這一代人身心的最佳形容詞匯。
如果沒有遇到冥想,我們大概以為暫時的逃避,已經是我們能想到的唯一獲得喘息的辦法,而沉重是我們生活永恒的課題。
冥想讓我們擁有了10分鐘什么也不做的時間,我們靜靜地跟自己待在一起,從紛亂的外界回歸到對自身的關注,一呼一吸,讓我們的大腦得到充分地寧靜與放松,沒有什么需要想的事,此刻只有呼吸這一件事令我們著迷。
清空的大腦,放松的身心,我們重新出發,卻發現目的地已然改變,生活不再是外界的紛紛擾擾,而是歸于內心的平和與淡然,從心出發,調整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輕松自如的生活態度,讓我們的生活悄悄地從負擔變為了簡單。
堅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更幸福
哈佛一份跟蹤了幾千名志愿者行為和想法的調查報告顯示:在一半的時間里,這些人的想法和自己正在從事的事情沒有任何關系。這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我們的內心越來越游離,不斷地為滿足他人,壓抑著自我,我們把這些負能量都堆積在自己的內在,身體是內心的棲息之地,如果我們的身體與內心失去連接,那我們的心理壓力只會越來越大,負面情緒無處消解。
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曾說:“冥想讓我認識到,我所遭受的苦難都來自于我的想法,當我想要某物而不得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痛苦的體驗作為反應。”
可見,這些不愉快并非來源于真實世界,冥想讓我們客觀地觀察身體感受,以及內心的反饋,從而解開我們最深層次的精神模式。
把冥想作為習慣的冥想者們,他們更懂得讓自己幸福的根源,是來自于自己的內在,對外尋求一時的刺激和滿足,不是穩定的幸福感來源。
堅持練習冥想,就像我們堅持鍛煉身體一樣,一天兩天可能看不到效果,但積累起來,卻為我們提供了那么多應對復雜世界的能力,讓我們足以在自己的人生中輕松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