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前半生威震天下、后半生稀里嘩啦—唐玄宗李隆基

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神都洛陽,是時任皇帝、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雖然一出生就是皇子,但當時朝廷大權都由睿宗之母、皇太后武氏所掌握,因此睿宗不過傀儡而已,李隆基這個皇子,也更加無足輕重。

此后,李隆基曾受封楚王,并過繼給早逝的伯父李弘為嗣子;天授元年(690年),皇太后稱帝,睿宗被降封皇嗣,為了消除李唐皇室的影響力,年幼的李隆基隨父親李旦幽居深宮,數年間都不能和外界接觸。

長壽二年(693年)冬,皇孫李隆基被降封臨淄王。第二年正月,李隆基之母竇氏因為受人誣告為“厭蠱咒詛皇帝”,被武曌命人秘密地殺死,連安葬在哪里都不知道。之后,其父李旦也被誣告“異謀”,武曌讓酷吏審訊,幾乎至李旦于死地,幸好太常寺樂工安金藏為了保護皇嗣,不惜剖腹“以證皇嗣不反”,李旦一家才躲過了這場莫名的災禍。

圣歷二年(699年),十四歲的李隆基與諸兄弟再次出閣讀書。此時其祖母武曌已經年邁,經過一番考慮后,放棄立侄子武承嗣為皇太子之的念頭,將李隆基的伯父、前太子李顯接回神都,重立為皇太子,皇嗣李旦則改封為相王。

此后數年,李隆基以臨淄王的身份,先后出任親衛府右衛郎將、尚輦奉御。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朝臣發動了“神龍政變”,殺死了亂政的武曌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迫使武曌禪位于皇太子李顯,中宗因此得以復位。李隆基雖然沒有參與這場政變,但全程目睹了整個過程,親人們之間的權力爭斗,也深深映入他的腦中。

中宗復位后,因為長期被母親所壓制,因此性格懦弱、遇事退縮,治國無能,朝政大權逐漸被皇后韋氏和中宗幼女安樂公主所控制。韋皇后想要效法婆母則天皇帝、獨攬大權(甚至稱帝),安樂公主也想要得到“皇太女”的名號,于是大力打擊反對她們擅權的朝臣,當初發動政變、恢復大唐的功臣們大多被韋皇后慫恿中宗貶官驅逐,就連皇太子李重俊被也被安樂公主逼迫起兵反抗,失敗后被殺。

此時,李隆基已經于景龍二年(708年)出外任官,領潞州別駕。在看到朝中的亂局后,二十四、五歲的李隆基不甘心祖宗的基業一再被外人所篡奪,于是開始暗中準備、招攬親信,預備當社稷發生危難時,立即舉事平息動亂。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從潞州(今山西長治)回到了京師長安。此時韋皇后的謀奪大權行動已愈發明顯。為了提前準備,李隆基偷偷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聯絡反對韋氏集團的勇士,發展自己的勢力,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變局。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中宗突然駕崩,傳言是死于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之手。韋皇后迫不及待,在立中宗幼子溫王李重茂為皇帝后,更想要繼婆母武曌之后,當第二個女皇帝,并準備鏟除對自己有威脅的相王李旦、太平公主。

但韋皇后還來不及動手,李隆基就搶先和姑母太平公主聯手,與太平公主的兒子衛尉卿薛崇簡,苑總監鐘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前任朝邑尉劉幽求、禁軍將領陳玄禮、葛福順、李仙鳧等人發動了政變,于唐隆元年(即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二十率軍沖入皇宮,誅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以及韋氏集團諸多黨羽,滅韋氏全族。這即是“唐隆政變”。

在舉兵之前,有人請求李隆基將發動政變之事告訴相王,李隆基則回答說自己是為了拯救社稷,救君父之危,成功了是宗廟和社稷的福祉,假如不幸失敗,自己也是忠孝而死。怎么能夠連累父親,讓他擔心、并且牽扯進來呢?因此,李隆基決定瞞著父親,單獨行動。

直到政變成功、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都被誅殺后,李隆基才在六月二十一出宮,拜見父親相王李旦,向父親叩頭謝罪,述說自己事前隱瞞實情、發動起兵的經過。相王驚喜交加,流淚攙扶起李隆基說:“大唐宗廟社稷得以保全,都是你的功勞,哪里有什么過錯!”

隨即,李隆基率軍迎相王李旦入宮,“輔佐”少帝李重茂。三天后,在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的策劃下,相王受侄子李重茂禪位,登基稱帝,唐睿宗也第二次登上了皇位。

睿宗登基后,先是封李隆基為平王,后又在嫡長子李成器的力辭下,將儲君之位改授李隆基,冊立其為皇太子。但這樣一來,讓同樣有巨大權力欲的太平公主產生了危機感,認為皇太子將要危及自己的權勢地位,于是原本的合作者變成了敵手。

太平公主自恃擁立睿宗登基有功,于是經常學著母親武曌當年的樣子,不斷干預睿宗的執政、插手朝政。而皇太子精明強悍、才能出眾,經常為了控制權力而妨礙自己參政,所以太平公主想影響睿宗、改易太子。皇太子自然不愿輕易低頭、任人擺布,也想清除掉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影響力。姑侄二人的矛盾,越來越明顯。

對妹妹和兒子之間的矛盾斗爭,睿宗深到不安,天性恬淡的他為了維護社稷穩定、李唐皇室不至于再次內訌,于是先命皇太子監國,后又在景云三年(712年),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把帝位禪讓給了皇太子李隆基,改元先天,李隆基即唐玄宗。

但睿宗的主動讓位,并沒有平息玄宗和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反而更加激發了雙方的敵意。皇帝和姑母都在暗暗積蓄力量,準備一舉除掉對方。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和黨羽宰相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等人合謀,準備武力推翻皇帝玄宗,同時計劃在玄宗飲食中下毒。玄宗得知消息后,與心腹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決定先發制人,誅殺太平公主一黨。

于是,玄宗于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召集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及禁軍統帥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發動平亂行動,趁太平公主集團不備,突然出兵誅殺了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宰相岑羲、蕭至忠、竇懷貞 也被誅殺、或者自裁,長安城中的太平公主黨羽頃刻間被全部消滅。

眼見黨羽被誅殺殆盡,太平公主驚慌失措之下,不得不逃離府邸,躲入佛寺中避難,三天后才無奈返回,并向已經退位的太上皇哭求庇護。太上皇親自出面向玄宗求情,請赦免太平公主的死罪,但被玄宗拒絕。太平公主絕望之下,被賜于家中;這就是“先天政變”。平息亂局后,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決心勵精圖治、重現大唐盛世。

玄宗徹底掌握皇權后,立即選用賢能、提倡文教、改定官制、整頓吏治,大力發展農事,減輕民間負擔,使得武曌晚年以來混亂、衰敗的朝政迅速得到改善,國力也大大恢復。

早年的玄宗有膽量、有魄力,精通治國方略,知人善任且善于發現人才,所提拔的宰相大多是通曉治國,盡心竭力操勞國事的名臣、能臣。依靠這些賢臣,和玄宗本人的勤政,大唐文化、經濟、軍事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政局十分穩定。君臣一心、上下同力的良好氛圍,讓早年的玄宗完成了開創“開元盛世”的偉大成就。

但在盛世蓬勃發展之下,危機也在緩慢萌芽。由于經濟的過快發展,導致土地兼并激烈,農戶不斷逃亡,朝廷穩定的基礎——均田制、府兵制、租庸調制都面臨崩潰結局。而玄宗大力提倡的“節度使”制,使得邊境武將統轄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而中樞的軍備廢馳衰落,結果就是內輕外重,強枝弱干,手握兵權的武將開始有了自立、反叛之心,國家也將因此遭受巨大的災難。

晚年的玄宗沉溺陶醉于自己之前的巨大成就中,逐漸沒有了年輕時勵精圖治、虛心從諫的精神,也失去了當初的節儉、謙省習慣。

從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因聽信讒言,將三個兒子——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并賜死開始,玄宗逐漸變得昏聵庸碌、驕奢淫逸、揮霍貪婪,還不顧禮法,將兒媳壽王妃楊玉環納入宮中,封為貴妃。天下的風氣,也都隨著玄宗的喜好而改變,大唐在表面的升平繁華下,潛在的危機和矛盾已經不斷激化,禍亂近在眼前。

玄宗晚年先后寵信李林甫、楊國忠,二人把持朝政、打擊異己,排擠忠直大臣,使得原本清明的朝政迅速腐敗,朝綱紊亂 ,更加加劇了政事的敗壞,“開元盛世”逐漸演變為“天寶中衰”。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初九,早有反叛心思的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趁著玄宗晚年的昏庸驕奢、不理政事,以及朝廷內部政治腐敗、軍力空虛之際,打著“憂國之危、討伐奸臣”的旗號,在范陽起兵,然后率十五萬邊軍南下,進攻洛陽、長安。

當時,因為陶醉于盛世,承平日久,軍民久未經歷戰爭,所以叛軍一路長驅直入、連戰連勝,河北、河南諸地的州縣望風瓦解,當地官員或逃或降,幾乎沒有抵抗。

天寶十五載(756年)初,叛軍占領了東都洛陽,隨后又擊敗了防守潼關的唐軍,生俘守將哥舒翰。當年六月,叛軍大舉進入關中,長安陷落。

在長安陷落前,玄宗于六月十三率皇太子李亨、后妃、百官、禁軍六軍倉惶逃離皇宮,出逃蜀中。在逃到馬嵬坡(陜西興平西)時,隨行的將士們發生了嘩變,殺宰相楊國忠,然后迫使玄宗賜死了楊貴妃(有傳聞說,兵變是皇太子策劃的)。

此后,心灰 意冷的玄宗失去了所有的雄心,和皇太子分道揚鑣,一路西逃至蜀中成都。皇太子則率少數親隨、衛隊,向北進發,抵達朔方軍治所靈武。七月十二,在朔方軍將領以及隨侍親衛們的擁立下,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南門城樓舉行登基儀式,宣布繼位,改天寶十五載為至德元載,李亨即唐肅宗。

肅宗自行稱帝后,尊遠在蜀中的玄宗為太上皇(上皇天帝),并派使者前往蜀中,向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成為“太上皇”的玄宗奏報情況。而人心盡失、無兵無勢的玄宗在成都得到皇太子已經自行稱帝、并奉自己為“太上皇”的消息后,也只得無奈接受,從此退出了大唐權力舞臺。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叛軍首領安祿山在內訌中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叛軍內部發生混亂;九月,唐軍收復長安,肅宗也從靈武返回,回到國都。十二月,在肅宗的一再請求下,玄宗離開成都,返回了闊別一年半之久的長安,以“太上皇”的身份居興慶宮(南內),過上了退休生活。

起初,肅宗對太上皇的態度還算謙恭孝順、日常供奉也很豐裕,玄宗最初幾年的“太上皇”生活,還算輕松愜意,肅宗也時常親自去探視太上皇,父子之間相處比較融洽。

乾元二年(758年)正月,河北叛軍首領史思明再次發動叛亂,自稱“大燕天王”,并南下攻克洛陽,長安的局勢又緊張起來。肅宗生性多疑,在這局勢不明的時候,為了防止有人借“太上皇”的名義生事,甚至太上皇本人會不甘寂寞、“交通外人”,重新奪回權力,肅宗授意心腹宦官李輔國,于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強行將太上皇從興慶宮遷居到西內太極宮,安排住進甘露殿內,名就近為奉養,其實就是“看管、監視”起來。

而在遷居途中,李輔國膽大妄為、率五百騎兵氣勢洶洶地攔住太上皇去路,并且拔刀相向。玄宗驚懼之下,幾乎落馬,幸虧是玄宗的心腹高力士挺身而出,斥責李輔國、并親自護衛,玄宗這才安全地遷居到甘露殿中。

此事過后,李輔國向肅宗請罪,肅宗沒有怪罪李輔國對太上皇不敬,反倒安慰他“防微杜漸,以安社稷,何所懼也”。

而遷居太極宮后,玄宗僅剩的幾個近臣、親屬,也都被貶斥出朝,其中高力士被流放巫州;陳玄禮勒令致仕;玄宗的妹妹、肅宗的姑母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觀。肅宗另外委派萬安公主與咸宜公主(都是肅宗的妹妹、玄宗的女兒)帶著重新挑選、和玄宗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一百多宮人,入住太極宮,侍侯、服侍太上皇的日常膳食、起居。太極宮的守衛,也都換成了老弱軍士。

遷居太極宮后,太上皇玄宗又過了一年多煢煢獨處、形影相吊的孤寂生活,心情抑郁寡歡、悲切凄涼。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初五,在留下了“今病既彌留,殆將不寤;常懼有悔,以羞先靈。”的遺誥后,太上皇李隆基懷著思念、悔恨、悲傷的心情,駕崩于西內太極宮神龍殿,年七十八歲;他也是大唐皇帝中,享壽最高者。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十八,肅宗患病病重,張皇后欲趁皇帝得病不能理政的機會,發動政變,廢黜與自己不和的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并誅殺肅宗心腹宦官李輔國、程元振,以掌握大權。

但謀事不密,李輔國、程元振提前得知消息,搶先出兵保護皇太子,并擒拿張皇后及越王李系,以及他們的黨羽。當天晚上,李輔國、程元振殺越王李系、兗王李僴(肅宗之子),將張皇后囚禁在別殿。

宮中動亂發生時,肅宗已經病入膏肓,而得到皇后被囚、兩子被殺的消息后,肅宗驚懼不已,病情由此加重,隨即不治而亡(也就是嚇死的),年五十二歲;肅宗駕崩時,距離太上皇去世,僅僅十三天。

動亂平息后,在李輔國、程元振的擁立下,皇太子李豫登基稱帝,即唐代宗。代宗給祖父上廟號“玄宗”,上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給父親上廟號“肅宗”,上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廣德元年(763年)三月,玄宗安葬于泰陵,肅宗安葬于建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女兒,李隆基姑姑,為何李隆基當皇帝后賜死她
二十六史精選故事446、女中豪杰太平公主
他是雄才大略的帝王,晚年被架空成太上皇,被自己的兒媳折磨
唐」開元盛世的代價,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終極決戰!
唐朝立國不到一百年,首都長安發生六次兵變,每次都改變歷史走向
馬嵬驛兵變,陳玄禮逼死楊貴妃,回宮后,玄宗為何卻沒有怪罪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双城市| 屏东县| 鄂托克前旗| 同江市| 竹山县| 鹤山市| 张掖市| 共和县| 淮滨县| 贺兰县| 天门市| 德清县| 攀枝花市| 泉州市| 平罗县| 奈曼旗| 增城市| 甘孜| 宁海县| 资中县| 镇赉县| 河池市| 项城市| 大悟县| 兴仁县| 福海县| 灵石县| 柘荣县| 紫阳县| 阿合奇县| 乌拉特后旗| 武冈市| 南漳县| 望城县| 新田县| 小金县| 庆阳市| 都兰县| 乐至县|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