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寫下這句話時感嘆萬千!
能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史書留下一頁的人,都是真正的英豪和狗熊!
英豪和狗熊區別何在?不過是對于后世的影響有多遠,有多正而已。
今天說的故事,就是一段影響中國兩千多年,依舊惠及今日,甚至未來的故事。
這一頁史書所承載的。是千古一帝的蟄伏和雄心,是少年神將的光耀和壯懷,是滄瀾古道的輝煌和盛大。
是今日中華格局和天下觀的誕生序幕。
誕生總是伴隨著新生和希望而來,但起點,往往因離去而開始。
公元前141年春,漢孝景帝崩于未央宮,留下一個繁榮的帝國和那年僅16歲的兒子劉徹。年輕英武的帝王,上臺那一刻就擁有萬丈雄心,誓言復匈奴之恥。
可,在如何便雄心萬丈,依舊要憋屈、要蟄伏、要歷練。因為在他的頭上,有一個權柄無雙的老太太竇太后。
(漢武帝劇照)
作為劉徹爺爺漢文帝的正妻,竇太后是當時漢朝活化石一樣的存在,歷經六朝的她。經歷過諸呂之亂,經歷過和親屈辱,經歷過七國之亂,也經歷過文景之治。
深知繁榮來之不易,也明多難興邦,更懂孫兒雄心。但少年帝王真要治國,竇太后放心嗎?答案是,當然不放心!
16歲的英武少年郎,銳意進取,追求變革,這左右看,都讓老成執重的竇太后,心有憂慮。
于是,一場孫子和奶奶的斗爭開始了!
漢武帝說,推行新政如何?竇老太太說,你作死。
漢武帝說,整肅軍隊如何?竇老太太說,玩玩可以別瞎搞。
漢武帝說,推行儒家如何?竇老太太說,不行,不僅不行還逼死了人。
這讓少年漢武帝憋屈無比。
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我能干啥?
(老太太壓陣)
你老說不能練軍,我在上林苑狩獵總可以吧?于是大漢鐵騎雛形出現了。
你老說不能打仗,我派遣使者友好探路行吧?于是張騫出塞弄情報去了。
軟磨硬泡后,少年劉徹還是做成了不少事情,也在跟自己奶奶的斗智斗勇中,歷練了自己的能力,成就了自己的班底。
所有的成功,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從這個角度看,劉徹就是一個有準備的人!
他準備了六年,也等待了六年,終于熬到老太太離世(前135年)。在最后的囑托中,憂慮的老太太,將所有財產,給了唯一的女兒劉嫖,將漢家天下,給了自己的孫兒劉徹,安然的去陪漢文帝了。
命運中所有的遭遇、饋贈還有等待,其實都是有價值的。就在老太太離去時,一個人正在為漢武帝的宏圖壯志努力著,他的到來,將讓漢武帝的眼界更為開拓。
這人就是大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西域鑿空者,絲綢之路開拓者,集眾多頭銜于一身,改變中國外交和版圖的張騫!
(慢慢西行路)
從前139年帶著漢武帝的期待出訪,到今日,張騫已然走了四年多。踏上征途的他,不幸的成了匈奴人俘虜。
隨后就是漫長的13年旅途,這一路,他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被關押的日子里,還有波折的行程中,他也多有聽聞漢武帝的壯圖。
這壯圖有馬邑之謀的難堪(前133年),有衛青奮戰后的收復河套筑城朔方。唯一遺憾的是,缺了他自己的存在。
對于一個心有抱負的人而言,最難受的不是遭遇苦難,而是志向難抒。消息越來越多,讓張騫越來越急,也越來越冷靜。
經歷無數波折后,他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前126年,那個漢匈戰爭方興未艾的時候回到了漢朝。
遠看長安,黯然淚下,拭去淚水的張騫,邁著顫顫巍巍的步伐,見到了劉徹。
每個人都有13年時間,但如張騫這樣用13年時間,完成偉大事情,改變中國的人卻不多。
(偉大的傳遞)
十三年巨變,讓十來歲的少年帝王變成了30多歲的成熟男人,威武霸氣的漢武帝,看著形銷骨立的老臣,不由動容且關切。
動容的是,他的堅持,關切的是,有什么好消息!
張騫沒有讓他失望,雖然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計劃沒有完成,可河西走廊的重要性,還有河西走廊以西,眾多聞所未聞的國家,也讓漢武帝升起了別樣的宏圖。
控制河西走廊,就能將漢朝聲威輻射西域,切斷匈奴在西域的臂膀,匈奴失去了臂膀,這勝利不就不遠了?對匈奴勝利不遠了,經由河西走廊-西域將漢家威名遠播世界還會遠嗎?
2148年前的漢武帝,在張騫的話語后,有了遠大的理想。
雖然這理想要實現很難,需要忍耐,需要犧牲,需要奮戰,需要堅持,但真要實現了,就能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因為東方優秀的華夏文明,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
對華夏文明而言,在漢朝以前,最核心的區域一直都是農耕文明核心區。
上古三代,黃河流域是文明的中心,華夏人的腳步,在黃河邊轉悠。
春秋戰國時代,隨著文明的擴展,長江、珠江、巴蜀等地,漸漸受到中原文明影響,開始成為版圖。秦漢時代,隨著一輪輪擴展,東亞最優質的農耕區,幾乎都被納入華夏文明范疇。
但事物都有兩面,當華夏文明輝耀東亞時,華夏文明跟北方游牧文明爭鋒,也越來越激烈。
種田生活富庶且穩定,就有余力提高生活品質,弄產業升級。
放牧生活看天吃飯不穩定,能吃飽就萬事大吉弄不了產業升級,科技也就滯后了。
除了吃肉多點,放牧真沒啥優勢!
隨后,漫長的拉鋸開始了,而在這場拉鋸戰中爭奪的核心,就是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
這個古稱河西的地方,因西臨黃河,又夾在祁連山(南山)跟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之間(北山)而得名。
今日河西地區,面積27.8萬平方公里,擁有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五個市,按行政區劃看,在內蒙、新疆、青海三省之間,是中國經濟核心區連接三大邊疆省的紐帶。
回看歷史,河西走廊也一樣重要,屬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占據了核心農耕區的中原文明,在古代受制于科技,擴張方向其實也有限。
西伯利亞去不得,太冷了。
青藏高原去不得,太高了。
內外東北能爭取,要時間。
環顧四周,真要說能一直向西探索的通道,唯有這狹長的河西走廊。
這情況,在漢武帝時代尤為如此。
張騫的回歸,還有帶來的情報,讓漢武帝知道,原來經過河西走廊還有西域諸國,經過西域諸國,還有廣闊天地。
(漢武帝時代)
這對當時的漢人而言,無疑是好消息,等于說找到了新大陸???
新大陸有了,但凡有雄心的帝王,都會尋思是不是該干點啥。為民族求生存,為文明求發展,為萬世開太平,才是千古一帝該做的事。漢武帝,這樣一位英武的帝王,肯定也是如此想的。
河西走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痕跡。前7500年到前4000年,就有不少諸如磨嘴子、馬家窯文化,這樣的先民聚集地出現,并在前2000年進入了青銅時代。
算是古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也是古玉帛之路的重要節點。
夏商時,活躍在河西走廊區域的主要是游牧部落西戎,周朝時,河西走廊經歷了一輪生產力發展,定居的北羌、馬羌和西戎人,開始從游牧向農耕經濟的過渡期,雖然游牧依舊占據經濟主體,但也出現了農耕痕跡。
這就給了河西走廊并入中原文明的經濟契機,但凡有農耕條件的地,就是好地啊!
秦漢交替期,河西走廊的主人是月氏人和部分西域部族。這群人生活習慣跟匈奴類似,因為游牧農耕雙重經濟秉性,讓他們成了少有的,能跟匈奴分庭抗禮的存在。
只是這月氏人,經濟雖強,打仗卻不咋給力,在面對統一后的匈奴時遭遇噩夢。
前174年,統一匈奴的冒頓單于派右賢王打敗月氏,隨后又派老上單于殺掉月氏王,徹底占領河西走廊,筑造了休屠城。
草場豐美,土地肥沃的河西走廊,成了匈奴人地盤,也讓匈奴勢力大張!
(漢朝匈奴對峙圖)
南通西羌,西控西域,打秋風可攻漢朝威脅關中,屬三邊之地。
匈奴因為河西走廊成了強大國家,漢朝勁敵,漢朝當然不安心。不安心了咋整,在漢武帝看來,當然是派遣神將出征唄。
前121年,歷經河南、漠南數次戰役后,衛青的奮戰,還有新人霍去病的神勇,讓匈奴右賢王只能退走漠北。
(漢朝鐵騎)
大漠以南唯一能威脅漢朝的匈奴人,只剩下河西走廊那一波。秉持做事做到底的漢武帝,如何能容忍一個威脅自己的存在,繼續在河西走廊游弋?
肅清河西走廊,切斷匈奴跟西域、西羌聯系,為最終的漠北決戰做準備。
漢武帝接連發起了兩次河西之戰。
這兩次的主角,都是流星照耀的霍去病。
前121年春,霍去病,率一萬鐵騎掛帥出征,用閃擊戰法,教訓匈奴人!
兵出隴西郡后,大軍越烏戾山,渡黃河,用時六天,就跋涉千余里,穿過匈奴人和西羌人結合帶,踏破匈奴五王國,摧枯拉朽般將河西走廊附近大小匈奴部落擊潰。
霍去病進軍神速,對敵人往往都用分割包圍戰術,秉持以少打多,圍而殲之戰略,弄得匈奴人膽戰心驚,頭大不已!
在這樣的戰術下,匈奴不戰而降成了常態,但凡投降,就換地方接著打的霍去病,也用驚人的速度,讓匈奴大部隊始終摸不清霍去病軍行蹤。
越打越興奮的霍去病,拿著匈奴人的補給,后又奔襲越過焉支山,在皋蘭山(近張掖合黎山)附近跟匈奴主力短兵相接,就算孤軍深入,依舊打的匈奴節節敗退,陣斬2王,擒獲渾邪王子,斬首8960級,奪走休屠部祭天金人。
霍去病軍毫發無損,打的匈奴暈頭轉向。
(閃電戰鼻祖霍去?。?/p>
第一次河西之戰打完,匈奴人還沒回過味來,就遭遇慘敗,可事情還沒完,因為神將演出還要繼續。
為了一勞永逸解決河西走廊,同年夏(前121年)幾乎沒有休整的漢軍又出征了。
這次,漢武帝兵分兩路。
一路由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率萬余騎兵進攻左賢王部,分散匈奴注意力。
另一路主力,依舊是霍去病,為了行軍穩妥,漢武帝還專門為霍去病弄了個幫手,合騎侯公孫敖。
誰曾想,霍去病傲嬌且不按常理出牌,他沒有等迷路的公孫敖跟自己匯合,就直接率精銳飛奔而去。
在一輪輪閃電突擊后,霍去病采用大縱深外線迂回戰法。經由寧夏靈武渡黃河,越賀蘭山,穿過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繞道居延海。
一番騰挪就干到了匈奴腹地兩千余里,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弱水上游,對著匈奴渾邪王、休屠王軍猛攻。
(霍去病行軍圖)
神兵天降的霍去病,打的匈奴倉促應戰。
霍去病用傷亡3000余人代價,全殲敵軍3萬多,迫降單桓王、酋涂王及相國、都尉等2500人,俘虜5王及5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打得渾邪王、休屠王落荒而逃。
得知消息的伊稚斜單于,遷怒渾邪王、休屠王,弄得兩王無奈乞降,又是霍去病,帶著精銳騎兵招降不安分的渾邪王、休屠王。在一番變故后,用臨陣決斷,讓渾邪王臣服,讓河西走廊徹底成了漢家天下。
兩次河西之戰,霍去病幾乎用一己之力,就完成了對于河西走廊的征伐。
(神將霍去?。?/p>
為了徹底控制河西,為了打壓匈奴氣焰,為了表達必勝決心。
文化功底深厚的漢武帝,在河西之地先后設置了四個威武霸氣的郡:武威、酒泉、張掖、敦煌。
這四郡的名字也各有意境。
最直白當屬武威,紀念兩次河西之戰中的“武功軍威”。
最霸氣當屬張掖,寓意“斷匈奴之右臂,張中國之掖”。
最唯美當屬酒泉,這跟一個唯美故事有關。話說霍去病進攻酒泉時,后勤不足,士氣低落,眼見如此霍去病靈機一動,將武帝御賜美酒,撒在甘泉中跟將士共飲,飲滿美酒的將士,士氣大振勝利而歸。
最張揚的當屬敦煌,敦為“大”,煌為“興盛”,合起來就是盛大,連起來就是盛大輝煌,意思是,漢家文明將從這里走出東方,走向世界。
四個郡名,或直白,或霸氣,或唯美,或張揚,用四種情緒,傳遞飛揚時代的漢家兒女,心中的喜悅和堅定,還有期許。
河西四郡的設置和穩固,讓河西走廊自此成了中原王朝對外聯系的紐帶和橋梁。
通西域,絕西羌,斷匈奴臂膀,漢匈戰爭形勢逆轉,成就漢朝輝煌,也讓后世子孫數千年獲益良多。
因為這地方,真的太重要太重要了!
在我看來,這地方就是三邊之地,就是古往今來中原文明核心區外延的抓手。這點,可從地圖上看出來。
(外延的抓手)
連接新疆、蒙古和青藏高原的河西走廊,擁有獨有的資源稟賦!
漢朝時,移民實邊的漢朝,用大力發展灌溉農業方式,讓河西走廊成了西部重要農牧基地,按《漢書·地理志》說法就是: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涼州之畜為天下饒。
漢宣帝時,西域都護府建立,絲綢之路漸成東西方交流紐帶。也讓中原文明后續的歷史,沿著河西走廊變得越來越不同。
這不同,有東來西往的學者和僧人為證。
他們帶著古老的典籍和經書,讓思想在哪里交匯,讓儒家和佛教融合光芒,以河西為起點,照耀整個東亞儒家文化圈。
這不同,有東來西往的馬幫和駝隊為證。
帶著對于未知的探索,財富的渴求,生活的希望,身處廣袤西部和遙遠歐洲的人們,紛紛踏上東行路,瓷器、絲綢、黃金、琥珀,成了無數人的夢想。
神奇的絲綢之路,經由河西走廊發揚光大,在歷史長河中經歷無數激情、欲望、喜悅、悲傷。輪回往復后,將一個個遙遠的國家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民族宏大的格局和天下觀。
(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宛如楔子,嵌入廣袤的中國西部,連接起了中國和歐亞大陸。
繁榮了一千多年的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成就了古代中國。
雖然在近代因大航海時代興起,迎來了沉寂五百年,可時代總是輪回往復的。
(新絲綢之路)
歷經時光變遷,穿越歷史長河,今日的河西走廊,在“一帶一路”宏偉藍圖中,又一次成了路的起點,在現代化中國的加持下,這曾經的臂膀,將更加有力。
他用暢通的火車,讓世界認知中國文化,讓世界感受中國力量,讓世界明白中國未來。等到“一帶一路”宏偉藍圖完全踐行,歐亞大陸迎來復興時,中國勢必將完全不同。
這一切,今日要感謝誰?答案是漢武帝和霍去病,還有那為之奮戰的無數先輩們!
霍去病的一生,如流星閃過,又匆匆消失在茫茫夜空中。雖短暫,卻留下了屬于他的最強音: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漢武帝的一生,如光耀萬古,盡管一生都沒踏入河西走廊,但他知道,這條自己經略的走廊,是無數漢家將士們,用浴血奮戰,長眠戈壁換來的,是自己為民族求生存,謀發展,打下來的。
史書上隨意翻過的一頁,卻是他們波瀾壯闊的一生。
這一頁或許不算長,但如果足夠永恒,也足以被后世子孫念叨了!
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