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外約旦形成原因及英國人在中東的地緣布局
要想了解約旦是如何從巴勒斯坦地區分裂出來,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的,我們必須先交待一段歷史。我們知道,在西方殖民者滲透阿拉伯半島之前,奧斯曼帝國是中東穆斯林最后的帝國,并成為新月沃地及賽拉特山脈的主人。其實如果不是為了得到麥加、麥地那兩塊圣地,坐實自己穆斯林政教領袖的地位,賽拉特山脈一線,一般是可以留給阿拉伯人做保留地的。不過后來隨著歐洲人的不斷東進,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島的宗主權,也受到了很大挑戰。為了重振帝國的雄風,在歐戰(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奧斯曼帝國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與德國結成盟友。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一戰的陣營組合背景,但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即從瓜分世界的角度來看,德國、土耳其都是屬于被邊緣化的國家。前者是由于地處中歐,無論是海外擴張還是陸地擴張,都處于不利地位;后者則是因為歐洲國家強勢擴張后,原有的生存空間已經被蠶食,并且還會繼續被壓縮。在這種情況下,德、土兩國也就有了結成同盟,共同對抗英、法、俄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地緣動機了。
  基于地緣位置和動機的原因,土耳其人的作戰區域,基本是在它曾經的帝國版圖內。而阿拉伯半島,就是土耳其人的主力戰場之一。對于英、法等協約國成員來說,他們的主戰目標還是鎖定在歐洲本土。因此在阿拉伯半島的爭奪中,英國人更愿意借助阿拉伯本土的力量,來消弱土耳其人。而這對于阿拉伯人來說,也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歷史機遇,畢竟他們在奧斯曼帝國的陰影下,已經被“壓迫”了四百年,現在有大國愿意幫助他們爭取“獨立” 地位,是沒有理由拒絕的。在英國人的支持之下,阿拉伯半島在1916年爆發了“阿拉伯大起義”。而起義的領導者,就是漢志的統治者“哈希姆家族”(漢志國王在起義之前是奧斯曼帝國任命的漢志總督)。
  我們這些“外人”,僅憑資料就已經能夠分析出“新月沃地”的重要性,那些身處其間的阿拉伯人,當然更明白“得新月者,得中東”的道理。即使是僅僅出于統一阿拉伯半島的目標,新月沃地也必須是第一收復目標。應該說,有了英國的支持,以及哈希姆家族的影響力,阿拉伯人計劃還是進展的很順利的。除了漢志地區以外,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相繼被哈希姆家族和阿拉伯人解放了。鑒于英國人之前所作出的承諾(幫助阿拉伯人實現獨立),哈希姆家族決定開始建國計劃。其中漢志國王的三子“費薩爾”被任命為“敘利亞國王”(包括黎巴嫩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而二子“阿卜杜拉”,則成為了伊拉克國王了。
  可能看過這段歷史的朋友,會覺得這種權力分配方式太不民主了。但其實以阿拉伯社會的內部結構來說,圣裔出身的哈希姆家族來執掌政權,并不會認為有什么不妥,反而會有很高的支持率(支持費薩爾做敘利亞國王的阿拉伯人有九成以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哈希姆家族的其他成員,在掃清其他競爭者之后,也將執掌半島內的其他地緣板塊。只是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意外出現。
  其實如果哈希姆家族能夠認清形勢的話,就不會覺得意外了。因為在英國人看來,他們的戰略目標決不是幫助阿拉伯人獲得獨立。對于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的英國人及其同盟者來說,阿拉伯人只不過是一顆棋子罷了。因此在哈希姆家族及其他阿拉伯酋長們還在謀劃內部權力分配的問題時,歐洲人早在戰爭進行中,就已經已經開始在地圖上,重新劃定各自的勢力范圍了。這其中,作為新月沃地的中心地帶,也被哈希姆家族視作重中之重的“大敘利亞地區”,被劃給了法國人。
  如果法國人的“革命”性不是那么強的話,他們也許會給“費薩爾”一個半獨立的敘利亞君主地位,幫助他們控制敘利亞。可惜的是,法國人并不認為他們需要對英國人的承諾負責,更不認為英國人所堅持的君主制,是先進制度的代表。因此費薩爾在敘利亞的政治命運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結果對于試圖統一阿拉伯半島,復興阿拉伯帝國的哈希姆家族,當然也是很難接受了。他們所作出的調整就是,由之前在起義當中出力最多的“費薩爾”出任伊拉克國王,而阿卜杜拉則著手組建軍隊,準備重新收復敘利亞。
  
  法國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顯然讓英國人感到尷尬。一方面他們對阿拉伯人做出過獨立建國的承諾,如果就此翻臉的話,勢必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另一方面他們目前和法國人還是盟友,勢力范圍和直屬殖民地的劃分,早在1916年就已經協調好了。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決定作出一個“重大犧牲”,即將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分割出來成為受英國委托管理的“外約旦酋長國”(也就是現在約旦的前身),而正準備和法國人開戰的“阿卜杜拉”,則受命成為了外約旦的君主。

很多朋友可能對英國人“允許”阿拉伯人在外約旦建國感到奇怪,認為這是在把吃進去的肉吐出來,其實不是這樣的。對于“殖民統治”來說,形式是有很多種的,并非真的把原住民趕盡殺絕,把自己的國民遷進去才算成功。當然,“殖民”二字從字面上來說,應該是剛才所說的意思。不過最起碼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所謂“帝國主義”的擴張行為,都被概括為廣義的“殖民”擴張了。
  從技術上來看,讓英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來進行那么大范圍的,移民“性質”的殖民擴張,也是不現實的(以中國的人口基數,倒是有可能)。因此就英國人本身來說,象北美大陸這種地理環境又好,原住民文明又近乎于沒有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殖民”方向(澳州是用來放逐罪犯的)。至于其他為了獲取資源,以及維護海上霸權的地區,更多的就要采取靈活的,間接控制的方式了。這些方式,根據授權的不同,還可以細分為很多種,但就其本質而言,歸結為一句話都是“以夷制夷”,用當地人來管理當地人。
  
  就位于歐亞非大陸之間的阿拉伯半島而言,地緣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只是這片干旱之地,是沒有英國人真正愿意移民的。所謂“新月沃地”,所不過是相對那些干旱的荒漠而言,絕對的環境,比之北美、西歐、東亞這些板塊來說,還是有不小差距的。因此英國在有機會從土耳其人手中取得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時,就已經在設想如何平衡當地的地緣結構,使之朝著更有利于英國利益的平衡發展了。
  
  很多事情我們如果只從結果倒推的話,總是可以有辦法為決策者紡織出“深謀遠慮”的棋局的。但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看,過程往往并沒有那么完美,而是根據戰術目的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英國人在一戰之后,對于阿拉伯半島的控制也是這樣。當戰爭還是進行時,他們的首要目標,是把打贏這場戰爭,把土耳其人趕出阿拉伯半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國人并非只在阿拉伯人當中,找了哈希姆家族這一個代理人。建立內志王國的沙特家族,也同樣成為了英國對抗土耳其人的棋子,而所得到的承諾也是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很明顯,為了盡快的結束戰爭,英國人給阿拉伯人的兩個利益集團,劃了兩張餅,而這兩張餅的大部分區域來是相互疊加的。根正苗綠,并且盤踞圣地的哈希姆家庭,胃口顯然要大些,他們所期待的是統一的包括整個新月沃地在內的阿拉伯半島。而英國人也基本滿足了哈希姆家族的要求,只是模糊的表明 “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阿勒頗以西的地區”暫時不包括在內。如果我們在地圖上查找這塊暫時未作明確承諾的土地,就會發現它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西亞裂谷”的北段,或者說“裂谷北延山地”(包括黎巴黎及敘利亞沿海的“阿西河谷)。之所以會把這塊先模糊掉,是因為法國人已經盯上了這段海岸線。作為英國的重要盟友,英國不可能完全忽視掉法國的利益。單從地理結構來說,法國人劃走的這塊土地,倒也能夠自成體系。比之北美那種標尺劃界法,技術上還是合理了不少。作出這項承諾和分割的人,想必大家也很熟悉,他就是中印麥克馬洪線的炮制者“麥克馬洪”(勞倫斯就是他派出去,聯絡哈希姆家族的)。這位英國專員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殖民地劃界。
  英、法之間達成的協議,對于立志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哈希姆家族來說,并不重要,也無從了解細節。麥克馬洪的那種模糊表述,也并不代表阿拉伯人認為自己無權收回敘利亞。這些承諾能否兌現,在戰爭進行時,還不會出現大問題,但在戰爭結束后,英國人就必須頭痛怎么答復阿拉伯人了。即使沒有法國人的參與,英國也不可能讓整個阿拉伯半島統一為一個整體的。在英國人看來,那些重要的海岸線,是屬于必須控制的。在這種情況下,沙特家族的機會就出現了。
  相比于沙特家族,英國人當初給沙特家族畫的餅就要小一些了,內志高原是這個非嫡系家族所要求的核心地區。對于這片半干旱的高原,英國人并沒有絲毫興趣(歷史上的其他帝國也一樣),如果讓沙特家族以內志高原為核心,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以兌現許諾給所有阿拉伯人“阿拉伯民族獨立”的承諾的話,并不會有損英國的利益。正是在這種考慮之下,當沙特家族由內志高原而起,向哈希姆家族發起進攻時,英國人選擇了所謂的“中立”(至于底下是不是中立,大家盡可以聯想了)。在英國人看來,即使是因兩大圣地而變得重要的賽拉特山脈,也并不是利益所在(也只有奧斯曼帝國這種穆斯林帝國才會感興趣)。著眼點在海上航線的英國人只要在亞丁灣切出一塊海上補給地來(亞丁),就基本可以放棄了。
  
  綜上所述,英國讓讓沙特家族,建立一個包括漢志、內志地區的,獨立的“阿拉伯國家”,肯定要比兌現給哈希姆家族的“大阿拉伯國家”,來的劃算了。只是這也并不表示,哈希姆家族就失去價值了,畢竟以少數派打壓多數派是為了平衡。如果少數派本身成為了多數派,那么同樣會打破平衡,重新為自己樹立起一個勁敵。基于地緣平衡的需要,將劃歸英國勢力范圍的伊拉克、外約旦兩個版塊,交由哈希姆家族管理,就變得很有現實意義了。一方面有哈希姆家族這兩個嫡系王國在那里,沙特家族就沒有辦法重新樹起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大旗;另一方面,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撫哈希姆家族和他們的追隨者。
  
  在英國人看來,這種安排,對于平衡阿拉伯半島的地緣結構是十分有利的,但對于哈希姆家族來說,卻顯然與他們當初的預期有很大落差。因為沙特家族不僅從他們手中奪取了漢志地區,還得到了真正的獨立國家地位(英國人在1927年正式承認內志王國的獨立地位)。而作為圣裔的他們,不僅失去了最為重要的圣地,所建立的兩個王國,也只是受英國人“委托統治”的,半獨立王國(真正獨立,要到二戰后全球民族獨立時期了)。換句話說,曾經心比天高的哈希姆家族,現在只能生活在英國人的屋檐下。
  也許哈希姆家族當初不把統一整個阿拉伯半島作為終極目標的話,英國人會考慮支持他們來吞并內志王國。要是那樣的話,現在估計沙特哈拉伯就要改名“哈希姆王國”了。現在的話,他們只能接受英國的保護,否則的話,英國人即使需要當地人來協助管理他們所獲得的勢力范圍,也可以尋找其他選項。事實上,英國人的選擇,也并不限于阿拉伯人,在英國人認為阿拉伯半島上最為重要的板塊——巴勒斯坦,英國人就選擇了另一個族群——猶太人作為代理人。而這,也是為什么委托給哈希姆家族的,僅僅是約旦河以東的區域,而不是整個巴勒斯坦的原因。

作者:窮的只剩智慧 
  
    作者:鄒南 
    
      中國軍隊要在塞舌爾馬埃島 (Mahe Island)建基地了,位置不錯,樓主可以說道說道。
    -----------------------------------------
    +1 樓主可否給點評幾句塞舌爾背后的地緣和外交軍事意義? 
   
  ======================================================
  記得兩年前在分析中國的印度洋戰略時,曾經依據北印度洋駝峰狀的地理結構,做過一張《中國印度洋戰略目標示意圖》。在那張圖上,非洲東海岸的支點是肯尼亞。目前看來,單從軍方的角度選擇,搞掂塞舌爾這個人口萬級的島國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介入中東的勢力太多了,中國目前插進去太敏感,收效也未必大。先從索馬里以南的非洲東海岸找突破口,即對中國在非洲東部的利益,有立桿見影的支撐作用;又可幅射阿拉伯灣,支援中國在中東的行動。從地緣利益來看,如果中國真在塞舌爾打下了釘子,最緊張的不是美國,而是印度。





英國人之所以沒有把整個巴勒斯坦交給哈希姆家族管理,是因為在為了贏得戰爭,而畫出的那些餅里面,除了阿拉伯人之外,猶太人也同樣分得了一塊。至于猶太人所希望得到的板塊,我想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就是他們祖先曾經生活過的“迦南之地”,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巴勒斯坦”。
  從英國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之所以要力爭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根源上是為了控制“蘇伊士運河”這條海上大動脈。對于根基在歐洲的海洋帝國來說,這條能夠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運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海上樞紐,也是必須奪取的天王山。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由于蘇伊士運河東側的西奈半島,亦屬于埃及領土,控制了埃及,也就等于控制了運河本身。所以在英法等國開始滲透中東地區之時,埃及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第一滲透目標。
  歐洲人對于埃及的滲透,并非始于英國人。拿破侖時代之后的法國人,就已經清楚他們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競爭中(特別是北美),已經無法對抗英國了。因此法國人開始考慮,把自己的重點放在自己擁有地緣優勢的,地中海沿岸地區。而蘇伊士運河本身,也正是法國在滲透埃及成功后,主持開鑿的(1869年通航)。需要要說明的是,在法國人開鑿蘇伊士運河時,埃及在名義上還是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法國人是從奧斯曼人授命的“埃及總督”那里拿到授權的。而埃及人包括其他奧斯曼帝國之內的阿拉伯人,之所以還愿意在名義上,接受土耳其人的宗主地位,更多的是出于宗教原因。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定要在阿拉伯民族之上,加上一個宗主的話。同屬穆斯林體系的突厥人,總是好過那些和他們纏斗了上千年的基督徒的。
  不過以埃及和土耳其的地理關系來說,江河日下的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無力控制這個地中海對岸的殖民地了。因此就實際情況來說,最起碼在1882年,英國人軍隊占領埃及之時起,突厥人就已經完全喪失了在埃及的話語權了,也就是說,從那時起,埃及就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了。而英國人完全從法律上割斷埃及和土耳其的關系,將埃及歸入自己的殖民地(法律地位是英國的保護國),則是在1914年,一戰爆發之后。
  雖然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控制了埃及的英國,已經足以控制蘇伊士運河了,但從地緣安全的角度來看,蘇伊士運河東側的西奈半島,并不具備足夠的防御縱深。因為一條法律上的國境線,只能保證你在和平時期的利益。而真正到了戰爭時期,戰略縱深和地理屏障,要比那些邊界條約有用的多。基于這個原因,英國人必須取得對阿拉伯半島,特別是和西奈半島緊密對接的“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后來的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一戰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和中東戰爭時期的以色列,都曾經從巴勒斯坦地區,快速越過西奈半島,向蘇伊士運河防線發起進攻。
  
  既然巴勒斯坦有如此重要的地緣作用,那么英國人就必須選擇更加合適的代理人,來經營這片土地了。假如沒有猶太人介入的話,這個代理人的選擇范圍,應該還是僅僅控制在阿拉伯人當中的。但在英國人必須為蘇伊士運河的安全考慮之時,他們發現,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已經不僅僅居住著阿拉伯人了。從壞處想,這表明英國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將要面臨更為復雜的地緣結構,做更多的工作;而從好處想,如果平衡得當,英國人手上將有更多的牌,來控制巴勒斯坦地區。至于猶太人是如何重新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的,就是我們下一節的分析方向了。

要想了解約旦是如何從巴勒斯坦地區分裂出來,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的,我們必須先交待一段歷史。我們知道,在西方殖民者滲透阿拉伯半島之前,奧斯曼帝國是中東穆斯林最后的帝國,并成為新月沃地及賽拉特山脈的主人。其實如果不是為了得到麥加、麥地那兩塊圣地,坐實自己穆斯林政教領袖的地位,賽拉特山脈一線,一般是可以留給阿拉伯人做保留地的。不過后來隨著歐洲人的不斷東進,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島的宗主權,也受到了很大挑戰。為了重振帝國的雄風,在歐戰(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奧斯曼帝國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與德國結成盟友。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一戰的陣營組合背景,但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即從瓜分世界的角度來看,德國、土耳其都是屬于被邊緣化的國家。前者是由于地處中歐,無論是海外擴張還是陸地擴張,都處于不利地位;后者則是因為歐洲國家強勢擴張后,原有的生存空間已經被蠶食,并且還會繼續被壓縮。在這種情況下,德、土兩國也就有了結成同盟,共同對抗英、法、俄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地緣動機了。
  基于地緣位置和動機的原因,土耳其人的作戰區域,基本是在它曾經的帝國版圖內。而阿拉伯半島,就是土耳其人的主力戰場之一。對于英、法等協約國成員來說,他們的主戰目標還是鎖定在歐洲本土。因此在阿拉伯半島的爭奪中,英國人更愿意借助阿拉伯本土的力量,來消弱土耳其人。而這對于阿拉伯人來說,也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歷史機遇,畢竟他們在奧斯曼帝國的陰影下,已經被“壓迫”了四百年,現在有大國愿意幫助他們爭取“獨立” 地位,是沒有理由拒絕的。在英國人的支持之下,阿拉伯半島在1916年爆發了“阿拉伯大起義”。而起義的領導者,就是漢志的統治者“哈希姆家族”(漢志國王在起義之前是奧斯曼帝國任命的漢志總督)。
  我們這些“外人”,僅憑資料就已經能夠分析出“新月沃地”的重要性,那些身處其間的阿拉伯人,當然更明白“得新月者,得中東”的道理。即使是僅僅出于統一阿拉伯半島的目標,新月沃地也必須是第一收復目標。應該說,有了英國的支持,以及哈希姆家族的影響力,阿拉伯人計劃還是進展的很順利的。除了漢志地區以外,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相繼被哈希姆家族和阿拉伯人解放了。鑒于英國人之前所作出的承諾(幫助阿拉伯人實現獨立),哈希姆家族決定開始建國計劃。其中漢志國王的三子“費薩爾”被任命為“敘利亞國王”(包括黎巴嫩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而二子“阿卜杜拉”,則成為了伊拉克國王了。
  可能看過這段歷史的朋友,會覺得這種權力分配方式太不民主了。但其實以阿拉伯社會的內部結構來說,圣裔出身的哈希姆家族來執掌政權,并不會認為有什么不妥,反而會有很高的支持率(支持費薩爾做敘利亞國王的阿拉伯人有九成以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哈希姆家族的其他成員,在掃清其他競爭者之后,也將執掌半島內的其他地緣板塊。只是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意外出現。
  其實如果哈希姆家族能夠認清形勢的話,就不會覺得意外了。因為在英國人看來,他們的戰略目標決不是幫助阿拉伯人獲得獨立。對于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的英國人及其同盟者來說,阿拉伯人只不過是一顆棋子罷了。因此在哈希姆家族及其他阿拉伯酋長們還在謀劃內部權力分配的問題時,歐洲人早在戰爭進行中,就已經已經開始在地圖上,重新劃定各自的勢力范圍了。這其中,作為新月沃地的中心地帶,也被哈希姆家族視作重中之重的“大敘利亞地區”,被劃給了法國人。
  如果法國人的“革命”性不是那么強的話,他們也許會給“費薩爾”一個半獨立的敘利亞君主地位,幫助他們控制敘利亞。可惜的是,法國人并不認為他們需要對英國人的承諾負責,更不認為英國人所堅持的君主制,是先進制度的代表。因此費薩爾在敘利亞的政治命運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結果對于試圖統一阿拉伯半島,復興阿拉伯帝國的哈希姆家族,當然也是很難接受了。他們所作出的調整就是,由之前在起義當中出力最多的“費薩爾”出任伊拉克國王,而阿卜杜拉則著手組建軍隊,準備重新收復敘利亞。
  
  法國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顯然讓英國人感到尷尬。一方面他們對阿拉伯人做出過獨立建國的承諾,如果就此翻臉的話,勢必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另一方面他們目前和法國人還是盟友,勢力范圍和直屬殖民地的劃分,早在1916年就已經協調好了。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決定作出一個“重大犧牲”,即將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分割出來成為受英國委托管理的“外約旦酋長國”(也就是現在約旦的前身),而正準備和法國人開戰的“阿卜杜拉”,則受命成為了外約旦的君主。

很多朋友可能對英國人“允許”阿拉伯人在外約旦建國感到奇怪,認為這是在把吃進去的肉吐出來,其實不是這樣的。對于“殖民統治”來說,形式是有很多種的,并非真的把原住民趕盡殺絕,把自己的國民遷進去才算成功。當然,“殖民”二字從字面上來說,應該是剛才所說的意思。不過最起碼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所謂“帝國主義”的擴張行為,都被概括為廣義的“殖民”擴張了。
  從技術上來看,讓英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來進行那么大范圍的,移民“性質”的殖民擴張,也是不現實的(以中國的人口基數,倒是有可能)。因此就英國人本身來說,象北美大陸這種地理環境又好,原住民文明又近乎于沒有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殖民”方向(澳州是用來放逐罪犯的)。至于其他為了獲取資源,以及維護海上霸權的地區,更多的就要采取靈活的,間接控制的方式了。這些方式,根據授權的不同,還可以細分為很多種,但就其本質而言,歸結為一句話都是“以夷制夷”,用當地人來管理當地人。
  
  就位于歐亞非大陸之間的阿拉伯半島而言,地緣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只是這片干旱之地,是沒有英國人真正愿意移民的。所謂“新月沃地”,所不過是相對那些干旱的荒漠而言,絕對的環境,比之北美、西歐、東亞這些板塊來說,還是有不小差距的。因此英國在有機會從土耳其人手中取得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時,就已經在設想如何平衡當地的地緣結構,使之朝著更有利于英國利益的平衡發展了。
  
  很多事情我們如果只從結果倒推的話,總是可以有辦法為決策者紡織出“深謀遠慮”的棋局的。但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看,過程往往并沒有那么完美,而是根據戰術目的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英國人在一戰之后,對于阿拉伯半島的控制也是這樣。當戰爭還是進行時,他們的首要目標,是把打贏這場戰爭,把土耳其人趕出阿拉伯半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國人并非只在阿拉伯人當中,找了哈希姆家族這一個代理人。建立內志王國的沙特家族,也同樣成為了英國對抗土耳其人的棋子,而所得到的承諾也是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很明顯,為了盡快的結束戰爭,英國人給阿拉伯人的兩個利益集團,劃了兩張餅,而這兩張餅的大部分區域來是相互疊加的。根正苗綠,并且盤踞圣地的哈希姆家庭,胃口顯然要大些,他們所期待的是統一的包括整個新月沃地在內的阿拉伯半島。而英國人也基本滿足了哈希姆家族的要求,只是模糊的表明 “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阿勒頗以西的地區”暫時不包括在內。如果我們在地圖上查找這塊暫時未作明確承諾的土地,就會發現它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西亞裂谷”的北段,或者說“裂谷北延山地”(包括黎巴黎及敘利亞沿海的“阿西河谷)。之所以會把這塊先模糊掉,是因為法國人已經盯上了這段海岸線。作為英國的重要盟友,英國不可能完全忽視掉法國的利益。單從地理結構來說,法國人劃走的這塊土地,倒也能夠自成體系。比之北美那種標尺劃界法,技術上還是合理了不少。作出這項承諾和分割的人,想必大家也很熟悉,他就是中印麥克馬洪線的炮制者“麥克馬洪”(勞倫斯就是他派出去,聯絡哈希姆家族的)。這位英國專員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殖民地劃界。
  英、法之間達成的協議,對于立志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哈希姆家族來說,并不重要,也無從了解細節。麥克馬洪的那種模糊表述,也并不代表阿拉伯人認為自己無權收回敘利亞。這些承諾能否兌現,在戰爭進行時,還不會出現大問題,但在戰爭結束后,英國人就必須頭痛怎么答復阿拉伯人了。即使沒有法國人的參與,英國也不可能讓整個阿拉伯半島統一為一個整體的。在英國人看來,那些重要的海岸線,是屬于必須控制的。在這種情況下,沙特家族的機會就出現了。
  相比于沙特家族,英國人當初給沙特家族畫的餅就要小一些了,內志高原是這個非嫡系家族所要求的核心地區。對于這片半干旱的高原,英國人并沒有絲毫興趣(歷史上的其他帝國也一樣),如果讓沙特家族以內志高原為核心,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以兌現許諾給所有阿拉伯人“阿拉伯民族獨立”的承諾的話,并不會有損英國的利益。正是在這種考慮之下,當沙特家族由內志高原而起,向哈希姆家族發起進攻時,英國人選擇了所謂的“中立”(至于底下是不是中立,大家盡可以聯想了)。在英國人看來,即使是因兩大圣地而變得重要的賽拉特山脈,也并不是利益所在(也只有奧斯曼帝國這種穆斯林帝國才會感興趣)。著眼點在海上航線的英國人只要在亞丁灣切出一塊海上補給地來(亞丁),就基本可以放棄了。
  
  綜上所述,英國讓讓沙特家族,建立一個包括漢志、內志地區的,獨立的“阿拉伯國家”,肯定要比兌現給哈希姆家族的“大阿拉伯國家”,來的劃算了。只是這也并不表示,哈希姆家族就失去價值了,畢竟以少數派打壓多數派是為了平衡。如果少數派本身成為了多數派,那么同樣會打破平衡,重新為自己樹立起一個勁敵。基于地緣平衡的需要,將劃歸英國勢力范圍的伊拉克、外約旦兩個版塊,交由哈希姆家族管理,就變得很有現實意義了。一方面有哈希姆家族這兩個嫡系王國在那里,沙特家族就沒有辦法重新樹起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大旗;另一方面,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撫哈希姆家族和他們的追隨者。
  
  在英國人看來,這種安排,對于平衡阿拉伯半島的地緣結構是十分有利的,但對于哈希姆家族來說,卻顯然與他們當初的預期有很大落差。因為沙特家族不僅從他們手中奪取了漢志地區,還得到了真正的獨立國家地位(英國人在1927年正式承認內志王國的獨立地位)。而作為圣裔的他們,不僅失去了最為重要的圣地,所建立的兩個王國,也只是受英國人“委托統治”的,半獨立王國(真正獨立,要到二戰后全球民族獨立時期了)。換句話說,曾經心比天高的哈希姆家族,現在只能生活在英國人的屋檐下。
  也許哈希姆家族當初不把統一整個阿拉伯半島作為終極目標的話,英國人會考慮支持他們來吞并內志王國。要是那樣的話,現在估計沙特哈拉伯就要改名“哈希姆王國”了。現在的話,他們只能接受英國的保護,否則的話,英國人即使需要當地人來協助管理他們所獲得的勢力范圍,也可以尋找其他選項。事實上,英國人的選擇,也并不限于阿拉伯人,在英國人認為阿拉伯半島上最為重要的板塊——巴勒斯坦,英國人就選擇了另一個族群——猶太人作為代理人。而這,也是為什么委托給哈希姆家族的,僅僅是約旦河以東的區域,而不是整個巴勒斯坦的原因。

作者:窮的只剩智慧 
  
    作者:鄒南 
    
      中國軍隊要在塞舌爾馬埃島 (Mahe Island)建基地了,位置不錯,樓主可以說道說道。
    -----------------------------------------
    +1 樓主可否給點評幾句塞舌爾背后的地緣和外交軍事意義? 
   
  ======================================================
  記得兩年前在分析中國的印度洋戰略時,曾經依據北印度洋駝峰狀的地理結構,做過一張《中國印度洋戰略目標示意圖》。在那張圖上,非洲東海岸的支點是肯尼亞。目前看來,單從軍方的角度選擇,搞掂塞舌爾這個人口萬級的島國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介入中東的勢力太多了,中國目前插進去太敏感,收效也未必大。先從索馬里以南的非洲東海岸找突破口,即對中國在非洲東部的利益,有立桿見影的支撐作用;又可幅射阿拉伯灣,支援中國在中東的行動。從地緣利益來看,如果中國真在塞舌爾打下了釘子,最緊張的不是美國,而是印度。





英國人之所以沒有把整個巴勒斯坦交給哈希姆家族管理,是因為在為了贏得戰爭,而畫出的那些餅里面,除了阿拉伯人之外,猶太人也同樣分得了一塊。至于猶太人所希望得到的板塊,我想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就是他們祖先曾經生活過的“迦南之地”,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巴勒斯坦”。
  從英國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之所以要力爭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根源上是為了控制“蘇伊士運河”這條海上大動脈。對于根基在歐洲的海洋帝國來說,這條能夠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運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海上樞紐,也是必須奪取的天王山。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由于蘇伊士運河東側的西奈半島,亦屬于埃及領土,控制了埃及,也就等于控制了運河本身。所以在英法等國開始滲透中東地區之時,埃及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第一滲透目標。
  歐洲人對于埃及的滲透,并非始于英國人。拿破侖時代之后的法國人,就已經清楚他們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競爭中(特別是北美),已經無法對抗英國了。因此法國人開始考慮,把自己的重點放在自己擁有地緣優勢的,地中海沿岸地區。而蘇伊士運河本身,也正是法國在滲透埃及成功后,主持開鑿的(1869年通航)。需要要說明的是,在法國人開鑿蘇伊士運河時,埃及在名義上還是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法國人是從奧斯曼人授命的“埃及總督”那里拿到授權的。而埃及人包括其他奧斯曼帝國之內的阿拉伯人,之所以還愿意在名義上,接受土耳其人的宗主地位,更多的是出于宗教原因。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定要在阿拉伯民族之上,加上一個宗主的話。同屬穆斯林體系的突厥人,總是好過那些和他們纏斗了上千年的基督徒的。
  不過以埃及和土耳其的地理關系來說,江河日下的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無力控制這個地中海對岸的殖民地了。因此就實際情況來說,最起碼在1882年,英國人軍隊占領埃及之時起,突厥人就已經完全喪失了在埃及的話語權了,也就是說,從那時起,埃及就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了。而英國人完全從法律上割斷埃及和土耳其的關系,將埃及歸入自己的殖民地(法律地位是英國的保護國),則是在1914年,一戰爆發之后。
  雖然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控制了埃及的英國,已經足以控制蘇伊士運河了,但從地緣安全的角度來看,蘇伊士運河東側的西奈半島,并不具備足夠的防御縱深。因為一條法律上的國境線,只能保證你在和平時期的利益。而真正到了戰爭時期,戰略縱深和地理屏障,要比那些邊界條約有用的多。基于這個原因,英國人必須取得對阿拉伯半島,特別是和西奈半島緊密對接的“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后來的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一戰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和中東戰爭時期的以色列,都曾經從巴勒斯坦地區,快速越過西奈半島,向蘇伊士運河防線發起進攻。
  
  既然巴勒斯坦有如此重要的地緣作用,那么英國人就必須選擇更加合適的代理人,來經營這片土地了。假如沒有猶太人介入的話,這個代理人的選擇范圍,應該還是僅僅控制在阿拉伯人當中的。但在英國人必須為蘇伊士運河的安全考慮之時,他們發現,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已經不僅僅居住著阿拉伯人了。從壞處想,這表明英國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將要面臨更為復雜的地緣結構,做更多的工作;而從好處想,如果平衡得當,英國人手上將有更多的牌,來控制巴勒斯坦地區。至于猶太人是如何重新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的,就是我們下一節的分析方向了。

要想了解約旦是如何從巴勒斯坦地區分裂出來,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的,我們必須先交待一段歷史。我們知道,在西方殖民者滲透阿拉伯半島之前,奧斯曼帝國是中東穆斯林最后的帝國,并成為新月沃地及賽拉特山脈的主人。其實如果不是為了得到麥加、麥地那兩塊圣地,坐實自己穆斯林政教領袖的地位,賽拉特山脈一線,一般是可以留給阿拉伯人做保留地的。不過后來隨著歐洲人的不斷東進,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半島的宗主權,也受到了很大挑戰。為了重振帝國的雄風,在歐戰(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奧斯曼帝國選擇了加入同盟國,與德國結成盟友。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一戰的陣營組合背景,但有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即從瓜分世界的角度來看,德國、土耳其都是屬于被邊緣化的國家。前者是由于地處中歐,無論是海外擴張還是陸地擴張,都處于不利地位;后者則是因為歐洲國家強勢擴張后,原有的生存空間已經被蠶食,并且還會繼續被壓縮。在這種情況下,德、土兩國也就有了結成同盟,共同對抗英、法、俄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地緣動機了。
  基于地緣位置和動機的原因,土耳其人的作戰區域,基本是在它曾經的帝國版圖內。而阿拉伯半島,就是土耳其人的主力戰場之一。對于英、法等協約國成員來說,他們的主戰目標還是鎖定在歐洲本土。因此在阿拉伯半島的爭奪中,英國人更愿意借助阿拉伯本土的力量,來消弱土耳其人。而這對于阿拉伯人來說,也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歷史機遇,畢竟他們在奧斯曼帝國的陰影下,已經被“壓迫”了四百年,現在有大國愿意幫助他們爭取“獨立” 地位,是沒有理由拒絕的。在英國人的支持之下,阿拉伯半島在1916年爆發了“阿拉伯大起義”。而起義的領導者,就是漢志的統治者“哈希姆家族”(漢志國王在起義之前是奧斯曼帝國任命的漢志總督)。
  我們這些“外人”,僅憑資料就已經能夠分析出“新月沃地”的重要性,那些身處其間的阿拉伯人,當然更明白“得新月者,得中東”的道理。即使是僅僅出于統一阿拉伯半島的目標,新月沃地也必須是第一收復目標。應該說,有了英國的支持,以及哈希姆家族的影響力,阿拉伯人計劃還是進展的很順利的。除了漢志地區以外,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相繼被哈希姆家族和阿拉伯人解放了。鑒于英國人之前所作出的承諾(幫助阿拉伯人實現獨立),哈希姆家族決定開始建國計劃。其中漢志國王的三子“費薩爾”被任命為“敘利亞國王”(包括黎巴嫩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而二子“阿卜杜拉”,則成為了伊拉克國王了。
  可能看過這段歷史的朋友,會覺得這種權力分配方式太不民主了。但其實以阿拉伯社會的內部結構來說,圣裔出身的哈希姆家族來執掌政權,并不會認為有什么不妥,反而會有很高的支持率(支持費薩爾做敘利亞國王的阿拉伯人有九成以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哈希姆家族的其他成員,在掃清其他競爭者之后,也將執掌半島內的其他地緣板塊。只是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意外出現。
  其實如果哈希姆家族能夠認清形勢的話,就不會覺得意外了。因為在英國人看來,他們的戰略目標決不是幫助阿拉伯人獲得獨立。對于在下一盤更大的“棋”的英國人及其同盟者來說,阿拉伯人只不過是一顆棋子罷了。因此在哈希姆家族及其他阿拉伯酋長們還在謀劃內部權力分配的問題時,歐洲人早在戰爭進行中,就已經已經開始在地圖上,重新劃定各自的勢力范圍了。這其中,作為新月沃地的中心地帶,也被哈希姆家族視作重中之重的“大敘利亞地區”,被劃給了法國人。
  如果法國人的“革命”性不是那么強的話,他們也許會給“費薩爾”一個半獨立的敘利亞君主地位,幫助他們控制敘利亞。可惜的是,法國人并不認為他們需要對英國人的承諾負責,更不認為英國人所堅持的君主制,是先進制度的代表。因此費薩爾在敘利亞的政治命運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結果對于試圖統一阿拉伯半島,復興阿拉伯帝國的哈希姆家族,當然也是很難接受了。他們所作出的調整就是,由之前在起義當中出力最多的“費薩爾”出任伊拉克國王,而阿卜杜拉則著手組建軍隊,準備重新收復敘利亞。
  
  法國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顯然讓英國人感到尷尬。一方面他們對阿拉伯人做出過獨立建國的承諾,如果就此翻臉的話,勢必會引起更大的反彈;另一方面他們目前和法國人還是盟友,勢力范圍和直屬殖民地的劃分,早在1916年就已經協調好了。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人決定作出一個“重大犧牲”,即將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分割出來成為受英國委托管理的“外約旦酋長國”(也就是現在約旦的前身),而正準備和法國人開戰的“阿卜杜拉”,則受命成為了外約旦的君主。

很多朋友可能對英國人“允許”阿拉伯人在外約旦建國感到奇怪,認為這是在把吃進去的肉吐出來,其實不是這樣的。對于“殖民統治”來說,形式是有很多種的,并非真的把原住民趕盡殺絕,把自己的國民遷進去才算成功。當然,“殖民”二字從字面上來說,應該是剛才所說的意思。不過最起碼在我們所受的教育中,所謂“帝國主義”的擴張行為,都被概括為廣義的“殖民”擴張了。
  從技術上來看,讓英國這樣體量的國家,來進行那么大范圍的,移民“性質”的殖民擴張,也是不現實的(以中國的人口基數,倒是有可能)。因此就英國人本身來說,象北美大陸這種地理環境又好,原住民文明又近乎于沒有的土地,才是真正的“殖民”方向(澳州是用來放逐罪犯的)。至于其他為了獲取資源,以及維護海上霸權的地區,更多的就要采取靈活的,間接控制的方式了。這些方式,根據授權的不同,還可以細分為很多種,但就其本質而言,歸結為一句話都是“以夷制夷”,用當地人來管理當地人。
  
  就位于歐亞非大陸之間的阿拉伯半島而言,地緣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只是這片干旱之地,是沒有英國人真正愿意移民的。所謂“新月沃地”,所不過是相對那些干旱的荒漠而言,絕對的環境,比之北美、西歐、東亞這些板塊來說,還是有不小差距的。因此英國在有機會從土耳其人手中取得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時,就已經在設想如何平衡當地的地緣結構,使之朝著更有利于英國利益的平衡發展了。
  
  很多事情我們如果只從結果倒推的話,總是可以有辦法為決策者紡織出“深謀遠慮”的棋局的。但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看,過程往往并沒有那么完美,而是根據戰術目的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英國人在一戰之后,對于阿拉伯半島的控制也是這樣。當戰爭還是進行時,他們的首要目標,是把打贏這場戰爭,把土耳其人趕出阿拉伯半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國人并非只在阿拉伯人當中,找了哈希姆家族這一個代理人。建立內志王國的沙特家族,也同樣成為了英國對抗土耳其人的棋子,而所得到的承諾也是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很明顯,為了盡快的結束戰爭,英國人給阿拉伯人的兩個利益集團,劃了兩張餅,而這兩張餅的大部分區域來是相互疊加的。根正苗綠,并且盤踞圣地的哈希姆家庭,胃口顯然要大些,他們所期待的是統一的包括整個新月沃地在內的阿拉伯半島。而英國人也基本滿足了哈希姆家族的要求,只是模糊的表明 “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阿勒頗以西的地區”暫時不包括在內。如果我們在地圖上查找這塊暫時未作明確承諾的土地,就會發現它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西亞裂谷”的北段,或者說“裂谷北延山地”(包括黎巴黎及敘利亞沿海的“阿西河谷)。之所以會把這塊先模糊掉,是因為法國人已經盯上了這段海岸線。作為英國的重要盟友,英國不可能完全忽視掉法國的利益。單從地理結構來說,法國人劃走的這塊土地,倒也能夠自成體系。比之北美那種標尺劃界法,技術上還是合理了不少。作出這項承諾和分割的人,想必大家也很熟悉,他就是中印麥克馬洪線的炮制者“麥克馬洪”(勞倫斯就是他派出去,聯絡哈希姆家族的)。這位英國專員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助殖民地劃界。
  英、法之間達成的協議,對于立志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哈希姆家族來說,并不重要,也無從了解細節。麥克馬洪的那種模糊表述,也并不代表阿拉伯人認為自己無權收回敘利亞。這些承諾能否兌現,在戰爭進行時,還不會出現大問題,但在戰爭結束后,英國人就必須頭痛怎么答復阿拉伯人了。即使沒有法國人的參與,英國也不可能讓整個阿拉伯半島統一為一個整體的。在英國人看來,那些重要的海岸線,是屬于必須控制的。在這種情況下,沙特家族的機會就出現了。
  相比于沙特家族,英國人當初給沙特家族畫的餅就要小一些了,內志高原是這個非嫡系家族所要求的核心地區。對于這片半干旱的高原,英國人并沒有絲毫興趣(歷史上的其他帝國也一樣),如果讓沙特家族以內志高原為核心,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以兌現許諾給所有阿拉伯人“阿拉伯民族獨立”的承諾的話,并不會有損英國的利益。正是在這種考慮之下,當沙特家族由內志高原而起,向哈希姆家族發起進攻時,英國人選擇了所謂的“中立”(至于底下是不是中立,大家盡可以聯想了)。在英國人看來,即使是因兩大圣地而變得重要的賽拉特山脈,也并不是利益所在(也只有奧斯曼帝國這種穆斯林帝國才會感興趣)。著眼點在海上航線的英國人只要在亞丁灣切出一塊海上補給地來(亞丁),就基本可以放棄了。
  
  綜上所述,英國讓讓沙特家族,建立一個包括漢志、內志地區的,獨立的“阿拉伯國家”,肯定要比兌現給哈希姆家族的“大阿拉伯國家”,來的劃算了。只是這也并不表示,哈希姆家族就失去價值了,畢竟以少數派打壓多數派是為了平衡。如果少數派本身成為了多數派,那么同樣會打破平衡,重新為自己樹立起一個勁敵。基于地緣平衡的需要,將劃歸英國勢力范圍的伊拉克、外約旦兩個版塊,交由哈希姆家族管理,就變得很有現實意義了。一方面有哈希姆家族這兩個嫡系王國在那里,沙特家族就沒有辦法重新樹起統一阿拉伯半島的大旗;另一方面,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撫哈希姆家族和他們的追隨者。
  
  在英國人看來,這種安排,對于平衡阿拉伯半島的地緣結構是十分有利的,但對于哈希姆家族來說,卻顯然與他們當初的預期有很大落差。因為沙特家族不僅從他們手中奪取了漢志地區,還得到了真正的獨立國家地位(英國人在1927年正式承認內志王國的獨立地位)。而作為圣裔的他們,不僅失去了最為重要的圣地,所建立的兩個王國,也只是受英國人“委托統治”的,半獨立王國(真正獨立,要到二戰后全球民族獨立時期了)。換句話說,曾經心比天高的哈希姆家族,現在只能生活在英國人的屋檐下。
  也許哈希姆家族當初不把統一整個阿拉伯半島作為終極目標的話,英國人會考慮支持他們來吞并內志王國。要是那樣的話,現在估計沙特哈拉伯就要改名“哈希姆王國”了。現在的話,他們只能接受英國的保護,否則的話,英國人即使需要當地人來協助管理他們所獲得的勢力范圍,也可以尋找其他選項。事實上,英國人的選擇,也并不限于阿拉伯人,在英國人認為阿拉伯半島上最為重要的板塊——巴勒斯坦,英國人就選擇了另一個族群——猶太人作為代理人。而這,也是為什么委托給哈希姆家族的,僅僅是約旦河以東的區域,而不是整個巴勒斯坦的原因。

作者:窮的只剩智慧 
  
    作者:鄒南 
    
      中國軍隊要在塞舌爾馬埃島 (Mahe Island)建基地了,位置不錯,樓主可以說道說道。
    -----------------------------------------
    +1 樓主可否給點評幾句塞舌爾背后的地緣和外交軍事意義? 
   
  ======================================================
  記得兩年前在分析中國的印度洋戰略時,曾經依據北印度洋駝峰狀的地理結構,做過一張《中國印度洋戰略目標示意圖》。在那張圖上,非洲東海岸的支點是肯尼亞。目前看來,單從軍方的角度選擇,搞掂塞舌爾這個人口萬級的島國要容易的多。另一方面,介入中東的勢力太多了,中國目前插進去太敏感,收效也未必大。先從索馬里以南的非洲東海岸找突破口,即對中國在非洲東部的利益,有立桿見影的支撐作用;又可幅射阿拉伯灣,支援中國在中東的行動。從地緣利益來看,如果中國真在塞舌爾打下了釘子,最緊張的不是美國,而是印度。





英國人之所以沒有把整個巴勒斯坦交給哈希姆家族管理,是因為在為了贏得戰爭,而畫出的那些餅里面,除了阿拉伯人之外,猶太人也同樣分得了一塊。至于猶太人所希望得到的板塊,我想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了,那就是他們祖先曾經生活過的“迦南之地”,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巴勒斯坦”。
  從英國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之所以要力爭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根源上是為了控制“蘇伊士運河”這條海上大動脈。對于根基在歐洲的海洋帝國來說,這條能夠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運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海上樞紐,也是必須奪取的天王山。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由于蘇伊士運河東側的西奈半島,亦屬于埃及領土,控制了埃及,也就等于控制了運河本身。所以在英法等國開始滲透中東地區之時,埃及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第一滲透目標。
  歐洲人對于埃及的滲透,并非始于英國人。拿破侖時代之后的法國人,就已經清楚他們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競爭中(特別是北美),已經無法對抗英國了。因此法國人開始考慮,把自己的重點放在自己擁有地緣優勢的,地中海沿岸地區。而蘇伊士運河本身,也正是法國在滲透埃及成功后,主持開鑿的(1869年通航)。需要要說明的是,在法國人開鑿蘇伊士運河時,埃及在名義上還是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法國人是從奧斯曼人授命的“埃及總督”那里拿到授權的。而埃及人包括其他奧斯曼帝國之內的阿拉伯人,之所以還愿意在名義上,接受土耳其人的宗主地位,更多的是出于宗教原因。在他們看來,如果一定要在阿拉伯民族之上,加上一個宗主的話。同屬穆斯林體系的突厥人,總是好過那些和他們纏斗了上千年的基督徒的。
  不過以埃及和土耳其的地理關系來說,江河日下的奧斯曼帝國,其實已經無力控制這個地中海對岸的殖民地了。因此就實際情況來說,最起碼在1882年,英國人軍隊占領埃及之時起,突厥人就已經完全喪失了在埃及的話語權了,也就是說,從那時起,埃及就已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了。而英國人完全從法律上割斷埃及和土耳其的關系,將埃及歸入自己的殖民地(法律地位是英國的保護國),則是在1914年,一戰爆發之后。
  雖然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控制了埃及的英國,已經足以控制蘇伊士運河了,但從地緣安全的角度來看,蘇伊士運河東側的西奈半島,并不具備足夠的防御縱深。因為一條法律上的國境線,只能保證你在和平時期的利益。而真正到了戰爭時期,戰略縱深和地理屏障,要比那些邊界條約有用的多。基于這個原因,英國人必須取得對阿拉伯半島,特別是和西奈半島緊密對接的“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后來的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一戰時期的奧斯曼帝國,和中東戰爭時期的以色列,都曾經從巴勒斯坦地區,快速越過西奈半島,向蘇伊士運河防線發起進攻。
  
  既然巴勒斯坦有如此重要的地緣作用,那么英國人就必須選擇更加合適的代理人,來經營這片土地了。假如沒有猶太人介入的話,這個代理人的選擇范圍,應該還是僅僅控制在阿拉伯人當中的。但在英國人必須為蘇伊士運河的安全考慮之時,他們發現,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已經不僅僅居住著阿拉伯人了。從壞處想,這表明英國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將要面臨更為復雜的地緣結構,做更多的工作;而從好處想,如果平衡得當,英國人手上將有更多的牌,來控制巴勒斯坦地區。至于猶太人是如何重新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的,就是我們下一節的分析方向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30中東之阿拉伯半島建國史
吞并漢志,沙特如何霸占阿拉伯半島? 3252字 l 地緣谷
一國獨大:沙特,憑什么能夠獨占阿拉伯半島70%的土地?
一國獨大:沙特,憑什么能夠獨占阿拉伯半島70%的土地?02
沙特是如何建國的?
坐擁兩大圣地,沙特是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绵阳市| 博白县| 尤溪县| 灌阳县| 宽城| 揭东县| 内江市| 保德县| 襄城县| 泾川县| 治县。| 九台市| 涟源市| 江川县| 融水| 普兰店市| 白城市| 余江县| 双牌县| 岐山县| 台南县| 容城县| 高阳县| 英吉沙县| 灯塔市| 浮梁县| 诸城市| 大邑县| 县级市| 徐闻县| 开江县| 营山县| 太仓市| 蛟河市| 文山县| 岑巩县| 乐山市| 洞头县| 和林格尔县|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