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蜀道
我們一直在說,高地對低地,上游對下游有地緣優勢,而這個“地緣優勢”是狹義的,即指“軍事優勢”。具體的優勢是如何體現的,秦國在取得巴蜀之地后,倒是有一個表述的。當時秦王照會楚王,說到如果秦國的軍隊,在豐水季節從上游出發,只需要四天時間就可以到達南陽盆地;而如果從長江上游出發的話,也只需要五天時間就可以進入江漢平原。這就是地緣優勢的具體體現。當然,現在技術的發展,河流流向對于軍事的影響力已經降低很多了,但是通過截流上游水源,對下游地區所形成的戰略威脅,影響面要更大,并且不僅僅限于軍事上。    司馬錯當時力主南征,所看中的也正是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在漢江、長江的上水優勢。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個盆地如果能夠經營好的話,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渭河平原(渭河平原約3.4萬平方公里;川西平原約2.3萬平方公里;漢中的平原區接近1萬平方公里。)。這對于一直不能到華北平原去爭奪土地的秦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單純的比較平原面積,可能有些片面,但足以讓我們從數量級上做出判斷:如果秦國越過秦嶺吞并了苴、蜀、巴三國的話,秦國的國力將會得到成倍的增長。
按說蜀地有這么大的潛力和軍事價值,司馬錯之前的秦國政治家應該也有人能夠看到的。當年入漢中經營“南鄭”就是一次嘗試。但如果秦人想經營秦嶺以南地區的話,最大的問題還是通道問題。改革開放后,各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要想富,先修路”。在地緣博弈中,也是這樣的,沒有合適的道路,地緣擴張就是一句空話。    說到秦國南征的道路,那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蜀道”了。從狹義的概念來看,蜀道指的是從葭萌(廣元)到成都的道路,也就是從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到達成都平原腹地的道路;而從廣義的劃分來看,從渭河平原出發,一直到進入成都平原的道路,都可以歸入“蜀道”的概念。如果從道路的前半段來看,擺在秦人面前的入蜀通道有三條。第一條,就是西出隴山,進入隴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嶺、大巴山脈的西端,進入四川盆地。  這第一條戰略通道,很有可能是秦人所發現的第一條戰略通道。因為當年秦人正是由隴西高原興起的。在隴西高原,渭河以南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叫作“禮縣”的縣級行政單位。禮縣一帶,就是當年秦人的發源地“西犬丘”的所在。而西犬丘的所在,不僅僅能夠連通渭河水系,在它的境內更有另一條重要的河流——西漢水。在古典時期,西漢水是一條非常重要和特別的河流,至于它特別在何處,我們一會會講到。  從現在的水系結構上來看,西漢水與白龍江一樣,都是屬于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漢水也是作為嘉陵江正源的面目在歷史記載中的。不過在地緣結構里,是不是正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秦人如果從西犬丘,或者說隴西高原出發的話,他們可以順著西漢水——嘉陵江干流到達葭萌,然后進入四川盆地。  西犬丘位置的確定,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在禮縣境內大堡子山,秦人第一祖陵“秦西垂陵園”的考古發現。不過這個位置在戰略地位,其實在秦人之后的歷史中,所多次得到驗證。其中最為著名的那段歷史,就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實際上蜀漢的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是兩次)。所謂“祁山”所指向的位置,也正是西漢水源頭以北的這片區域。換句話說,蜀漢和當年的秦人,為了控制隴西高原都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只不過大家的攻擊線路,正好相反罷了。
由秦人的祖地西犬丘出發,沿西漢水——嘉陵江一線攻擊蜀國,固然是一種選擇。但對于秦人來說,這條線路作為戰術選擇有一個問題。當時秦國的核心區已經轉到渭河平原了。也就是說如果秦人要由隴西高原發起進攻的話,就需要先調集人力、物資西向由隴關道(關隴古道)穿越隴山,然后轉向南穿越秦嶺大巴山脈。這樣做無疑會拉長戰役的準備時間,并增加成本。當然,如果沒有更為便捷的通道,這條戰略通道也不失為一個選擇。不過問題在于,秦人在這個方案之外,的確還有更為便捷的道路,可以繞過隴西高原,直線插入嘉陵江干流通道去。如果要論知名度,這條戰略通道無疑是最知名的。由于它由渭河平原西端進入秦嶺的關口叫作“大散關”,因此被叫作“散關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陳倉”(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設立的“陳倉縣”,現在是“寶雞市”的一個區),因此也被稱作“陳倉道”。  與第一條戰略通道一樣,陳倉道也是利用了嘉陵江上流的一條支流,進入嘉陵江通道的。在西出大散關后不久,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叫作“故道水”的河流。這條嘉陵江上游支流向西南方向前行,最終在現在的陜西省略陽縣西北方向,與西漢水合流成為嘉陵江干流。選擇故道水的好處在于,線路更接近于直線,可以縮短行軍時間。不過這樣漫長(接近400公里)的山路(還是最難走的),如果中間沒有戰略基地提供支撐的話,戰略風險會很大,補給的壓力也會很大。好在秦人的這條快捷通道,中間并非沒有可供落腳的跳板。秦嶺的西端,雖然不如東端那樣分出那么多分支來,但中間也還是切割出了一條小型盆地帶,將西秦嶺分為上下兩部分。而這個處在秦嶺包夾之下的小型盆地,正位于故道水的西側。由于現在這個盆地主要歸屬成、徽兩縣,因此也被標注為“成徽盆地”。  

作者:何首烏龜     漢中是個好地方啊,豐產美景山水情,請教鄙視大兄,不知道散關道和現在的寶成鐵路有什么聯系沒有??  =====================================================================  寶成鐵路走的就是“散關道”(陳倉道)的路線,這條路線算是關中到蜀地距離最短的線路,近乎直線。其實在隧道和高架技術沒有突破時,所修筑的鐵路和公路基本都是以古人所開辟的舊道為基礎的。現在的情況又不一樣的,以前沒有條件修路的峽谷,和山脈,都可以橫跨或者穿越過去了,所以最近二十年修的路,就不一定是按照古代的道路修筑的了。  技術的發展,是可以改善地緣結構的,這也是研究地緣的用處所在,即你可以通過研究地緣結構,發現某一個地理單元的問題在哪,然后找出解決方案。象當年的成都平原就是一例,都江堰幫它解決了水的問題后,成都就成了一級農業區。而現在沿海的一些平原地區,如河北、蘇北,通過構筑人工島一類的設施,也可以成為海港地區。這些都是技術改變地緣結構的實例。一旦改變,三代以后,整個地區的地緣文化都會發生顯著變化。
如果從長度和流量來看,故道水和西漢水、白龍江相比并沒有優勢。不過現在一般還是認定斜穿秦嶺的這條故道水是嘉陵江正源,這種認定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是由關于入蜀最接近直線的通道(難度大家都差不多了,都夠難走的),“大散關”也因此無爭議的位列“關中四塞”。在唐以前,這條橫穿秦、巴山脈的大河,是以西漢水是作為正源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之后才有嘉陵江之名,并以故道水為正源的。而故道水之所以能夠成為嘉陵江的正源,是因為華夏政權并不總是能夠保有對隴西高原的控制權。鑒于于隴西長時間處于中央之國核心區的邊緣,加之故道水所指示的“散關道”,是直接連接關中、蜀地的通道,因此故道水這條在三源之中,體量最小的源頭,被習慣性的認定為嘉陵江正源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過也正因為此,“故道水”之名也被湮沒了,反而是白龍江、西漢水之名,能夠出現在現在的地圖上。  在文化爭奪戰愈演愈烈的今天,嘉陵江的源頭也出現的爭議。最起碼甘肅的專家學者,希望能夠依據客觀數據,將白龍江確定為嘉陵江的源頭。如果最終“正名”的話,應該對當地的旅游業會有所影響,不過在具體的基礎建設中,誰是“正源”并不重要,由關中通往成都的“寶成鐵路”,還是沿著散關道所修建的。
雖然西漢水、故道水通道是連通秦、蜀兩地的重要通道,但如果秦、蜀兩地不是處在同一政權統治下,它們往往并不會成為優先選擇的戰略通道。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漢中盆地的存在。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你是沿西漢水由隴西高原出發,還是沿故道水由渭河平原出地,在兩條道路相匯之后,都要從漢中盆地的西側通過,然后在穿越大巴山脈進入四川盆地。也就是說,如果漢中盆地掌握在你的對手手上,那么無論你是由蜀入秦,還是由秦入蜀,行走在這條脆弱的蜀道之時,都沒有安全保障。  事實上,從地緣結構上來看,以漢中盆地為戰略基地,控制秦——蜀通道是非常容易的。如果不能將漢中盆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嘉陵江沿線的那些據點、驛站也同樣會失于敵手。也就是說,無論是從戰略還是戰術的角度看,想繞過漢中盆地直接勾通秦、蜀,可能性是非常低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三國時期,魏、蜀兩國都要在掌控漢中之后,才能對對方發起攻擊。  如果說想從關中地區進入漢中盆地,有一種方案是沿西漢水或故道水南行,然后在合流之后,西向轉入漢中盆地。仔細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南北向的嘉陵江其實和漢水的源頭離得很近,并且當中有一條現成的峽谷可以利用。也就是說,由嘉陵江通道,進入漢水谷地并不會太難。其實就西漢水與漢水的地理關系,在歷史記載中是很混亂的。在早期西漢水和漢水經常會被認定為一條河流。也就是說西漢水南流之后,并沒有注入四川盆地,而是東向與漢水的干流相通。而如果一直是保持這種結構,那么白龍江的“正源”地位,倒也不用爭了。至于說為什么西漢水后來會與嘉陵江合流,地理上的解釋是因為地震改道。  從西漢水的得名上來看,西漢水在早期曾經是漢江的源頭,還是很有可能的。也正因為此,位于現在漢江上游谷地的“漢中盆地”,才會被標注為漢“中”,而不是“漢源”。不過西漢水的前世是否真是漢水的一部分,并不重要。因為從地理關系上來看,入川的嘉陵江,和最終流進江漢平原的“漢水”,都可以指向西漢水源頭處的“西犬丘”。也就是說,從地緣關系上來說,居于隴西高原的族群,在南遷時,沿著嘉陵江入川的機會,和沿著漢水入“漢水谷地”,直至江漢平原的機會,是對等的。
既然漢中盆地對于秦、蜀兩國來說,有這么重要的戰略地位。那么我們就要來看看,這兩個國家都是通過什么樣的路徑來進入漢中的。讓蜀人來走的話,他們所選擇的線路會是先由“葭萌”切入嘉陵江通道,然后北上到達漢水的西側,再東向進入漢中盆地。這條整體呈“西南——東北”向的路線,雖然略有轉折,但整體上還算得上是一條直道,沒有讓蜀人走太多的冤枉路。  如果說蜀人在選擇進入漢中盆地的道路時,不需要做太多選擇的話,那么秦人在做同樣的事情時,就要費點周章了。要是秦國的地緣中心還在隴西高原,那么沿西漢水東向切入漢水盆地,倒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只是問題是,現在秦人的核心區已經在渭河平原了,讓駐扎在隴西高原的軍隊,從側翼對漢中盆地施加壓力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以這個方向為主攻方向,向漢中盆地滲透的話,秦人在由渭河平原調配資源時,就需要花費成倍的成本了。而秦人即使依靠更為強大的實力,得到了漢中盆地的控制權,要想將影響力由關中幅射入漢中,就算是由故道水轉入漢中盆地,也還是不得不在險峻的山路上繞上個大圈子,這顯然會直接影響秦人對于漢中盆地的控制力。有鑒于此,在秦嶺有腹地,開辟出直接溝連關中、漢中的道路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盡管依據古典時期的技術條件,要想在秦嶺腹地開辟道路是非常艱難的,但路是人走出來的。在整個古典時期,秦嶺的腹地帶是被開辟出了多條道路。而最先被利用的,也是通行條件最好的就是“褒斜道”。
我們剛才說了“褒斜道”在幾條秦嶺小道中,算是通行條件較好的。其實這個較好,也只是相對而言(主要還是因為直接指向漢中,所以維護的較好),這些穿行于秦嶺之中的河谷,根本沒有在河道兩旁流出足夠的究竟讓人通行。為此,沿著河道旁邊的峭壁開鑿孔洞,插入支架,然后再鋪上木板通行,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這也就是所謂“棧道”。在連通秦、蜀兩地的“蜀道”中,“棧道”也是經常被迫使用的交通形式。而開鑿于“褒斜道”中的棧道,則是屬于標志性的棧道,也很有可能是最早使用的。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如果進入戰爭時期,防守的一方要想阻止對方的進攻,只需要將棧道燒毀,就可以起到遲滯對方進攻的目的了(諸葛亮北伐退兵時,經常這樣做)。  鑒于由陳倉道攻擊漢中盆地成本較高,也容易遇到逐級抵抗的情況。因此軍事家們往往更傾向于使用能夠直接插入漢中腹地的“褒斜道”。只是要想走這條捷徑的話,你得首先保證有路可走,即“棧道”沒有被毀。這也正是為什么劉邦當年要修棧道的原因,當然,如果你在對方知曉進攻意圖的情況下,即使有能力修復棧道,對方在出口處也很容易截擊成功,讓你功敗垂成的,所以漢軍當時“明修棧道”是虛,繞個圈子“暗渡陳倉”才是實。  基于剛才的分析,如果在戰爭開始時再臨時修建道路顯然是不現實的,而在秦國攻蜀的過程中,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似乎可以解釋秦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秦國為了打通攻蜀的道路,弄了幾頭石牛,然后傳言石牛能糞金,并告知蜀國要送給蜀王。而為了接受了幾個寶貝,蜀國派人修筑了通往秦國的道路,因此蜀道也被叫作“金牛道”。  實際上我們剛才也說了,在秦人決定攻蜀之前,溝通關中、隴西、漢中、蜀地的道路就已經存在了,并不存在到了攻蜀之前,再計誘蜀人修路的情況。從邏輯上看,如果秦蜀之間一直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那么秦人也就無法向蜀人傳遞消息,更談不上計劃攻蜀了。不過鑒于蜀道非常容易被破壞掉,因此蜀國在占據漢中之后,封閉了褒斜道(其他兩道要想封閉也不難),以防秦人的滲透也是很有可能的(蜀人還沒有力量,繼續向關中滲透,封關以自守是正常的選擇)。在這種背景下,秦人計誘蜀人重新修通道路,也是符合邏輯的。  只是即使是秦人計誘蜀人修通了包括褒斜道在內的蜀道,他們的軍事行動也只能對漢中盆地起作用。因為無論他們突襲漢中盆地的行動有多么突然,蜀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反應,在“葭萌”這個點上封關以自守,保住川西平原的核心區,不受秦人侵擾。這樣的話,秦人所收獲的就只是漢中盆地了,再想圖謀四川盆地的話,就要面對持久戰了。  不過后來秦人南過秦嶺,滅掉巴、蜀,并將漢中盆地、四川盆地收入囊中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也就是在公元前316年就完成了。能夠這么迅速的完成項艱巨任務,當然要感謝那個占據漢中盆地,并建都“土費城”的苴國了。引兒狼入室的“苴國”不僅害得自己亡國,也連累了巴、蜀兩國同時亡于秦人之手。而秦人對于苴國的“感謝”,就是將苴都土費城“升級”為四川盆地的第一個“縣”級行政區域。  有了“苴國”的背叛,蜀國的迅速土崩瓦解是可想而知的,失去了天險保護的川西平原,再也無力阻擋北方來敵的進攻了(在后來的諸多案例中,這個時候成都平原上的政權,往往都已經在心理上崩潰了)。而身處山地的巴國,理論上應該可以抵抗更長時間的。不過這個時候的巴國,在楚人的攻擊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實力遠強于巴、蜀,又通過征服苴、蜀兩國占據了上水優勢的秦人,乘勢攻入閬中、江洲幾個巴人的重要據點并不算難事(后來南宋之所以也能在釣魚城這些山城中,抵抗一些時間,是因為還能通過水路,由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補給)。在這些重要城邑喪失于秦人之手后,即使有部分巴人退入山地之中,作為一個國家,巴國也可以被宣告亡國了。    說到這里,可以再提下“巴”這個特殊的國家。巴國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不同于其他諸侯國的生存方式,這種以資源區位立國的方式,很象現在中東那些產油國。一旦這些資源被掠奪,或者被找到替代品,崩潰往往是在一瞬間。在以農業立國的東亞古典社會,巴國這種不事農耕,依靠控制食鹽所獲得的財富而強大方式,本來就是被視為異類。而巴人強悍異常(山地所賦予的性格)的戰斗力,卻又經常憑借區位優勢介入核心區的地緣博弈,更讓那些正統諸侯(包括楚國)們感到不平。因此對于“巴”文化,也流傳下來一些負面的評價。其中最為知名的評價就是“下里巴人”,以用來評價巴人音樂的不入流。演變到現在,已經衍生出“鄉巴佬”一類的,帶有強烈貶義的詞匯了。而與“下里巴人”所對應的成語:“陽春白雪”所代指的音樂,則相傳是源于兩個出身“高貴”的諸侯國——晉國或齊國。  在形容對“巴”人的評價當中,還有一個典故是用來形容巴人野心的,那就是“巴蛇吞象”,這個典故演化到現在,則變成了“貪心不足蛇吞象”。就“巴”這個字的定形而言,也很有可能是源于蛇的形象(應該是蟒蛇)。    舉出“下里巴人”和“巴蛇吞象”的典故,并非是在貶損巴文化。相反,作為中華文明中為數不多的異類,巴文化為我們呈現出了不同的生存樣本。巴國的興亡也可以為我們處理當代的地緣政治,提供歷史經驗(包括那些資源性城市,在資源耗盡時,如何思考轉型的問題)。    關于秦、巴、蜀之間的地緣關系,以及“苴”的戰略地位,相信通過這一節的解讀,大家已經比較清楚了。不過在征服巴蜀之后,秦國的崛起之路還遠未走完,下一步他們就要面臨更為強大的對手——楚國了。在秦人征服巴蜀的過程中,有很多朋友心里可能會有疑問,這個時候楚人在做什么。如果說楚國在長江一線,受阻于巴國,未能滲透入四川盆地腹地可以理解的話,那么與楚國核心區——“江漢平原”一水相連的“漢中盆地”,為什么楚國也未能搶在秦人之前染指呢?這個問題的解答,就要放在下一節了。到時候我們會對整個漢水流域的地緣結構,作一個全面解讀的。
作者:nankailyre     子午谷呢?樓主講了好幾條入川通道,但似乎沒講子午谷啊。就是魏延說的那條子午谷?   ===========================================================================  秦嶺雖然難以通行,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是能打通幾條小路的(一共有四條)。只不過每個時期,所維護的重點,也就是官道有所不同罷了(主要是開通的成本高)。象子午谷,是在西漢末年,由王莽開通的,到了三國時期已經不是官道,而是小路了(所以魏延才想到重新啟用搞奇襲)。  從方位來看,子午道的所直接指向的是長安,而褒斜道所指向的是漢中。依據這個特點,褒斜道是由漢中向北開拓的機會比較大;而子午道則是直接服務于渭河平原的地緣中心——長安城的(將出入口設立在地緣中心附近,有利于控制)。  由于本帖是按照歷史順序,漸進式的進行解讀的,因此子午谷的具體結構要放到三國部分了。到時候還有一條“儻駱道”也會出現。
作者:caokai2004     能解讀一下“得隴望蜀”的含義,是不是和你前面講述過程有關?還有漢江流域為什么沒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單元(行政單位),能分析一下原因嗎?   ========================================================================  得隴望蜀這個典故的本意,是指得了隴(西)就應該望蜀,其戰略指導思想,也正如我昨天分析的那樣,由關中、隴西、漢中、巴蜀逐級推進,反過來的情況也是一樣的。不過華夏民族過于內斂,“得隴望蜀”這句成語后來所指向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如“空穴來風”“萬人空巷”都是這種情況。  至于說漢中的問題,還沒寫完,寫完了就清楚了。

鄙視搶沙發的 
我們一直在說,高地對低地,上游對下游有地緣優勢,而這個“地緣優勢”是狹義的,即指“軍事優勢”。具體的優勢是如何體現的,秦國在取得巴蜀之地后,倒是有一個表述的。當時秦王照會楚王,說到如果秦國的軍隊,在豐水季節從上游出發,只需要四天時間就可以到達南陽盆地;而如果從長江上游出發的話,也只需要五天時間就可以進入江漢平原。這就是地緣優勢的具體體現。當然,現在技術的發展,河流流向對于軍事的影響力已經降低很多了,但是通過截流上游水源,對下游地區所形成的戰略威脅,影響面要更大,并且不僅僅限于軍事上。    司馬錯當時力主南征,所看中的也正是漢中盆地、四川盆地在漢江、長江的上水優勢。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個盆地如果能夠經營好的話,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渭河平原(渭河平原約3.4萬平方公里;川西平原約2.3萬平方公里;漢中的平原區接近1萬平方公里。)。這對于一直不能到華北平原去爭奪土地的秦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單純的比較平原面積,可能有些片面,但足以讓我們從數量級上做出判斷:如果秦國越過秦嶺吞并了苴、蜀、巴三國的話,秦國的國力將會得到成倍的增長。
按說蜀地有這么大的潛力和軍事價值,司馬錯之前的秦國政治家應該也有人能夠看到的。當年入漢中經營“南鄭”就是一次嘗試。但如果秦人想經營秦嶺以南地區的話,最大的問題還是通道問題。改革開放后,各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要想富,先修路”。在地緣博弈中,也是這樣的,沒有合適的道路,地緣擴張就是一句空話。    說到秦國南征的道路,那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蜀道”了。從狹義的概念來看,蜀道指的是從葭萌(廣元)到成都的道路,也就是從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到達成都平原腹地的道路;而從廣義的劃分來看,從渭河平原出發,一直到進入成都平原的道路,都可以歸入“蜀道”的概念。如果從道路的前半段來看,擺在秦人面前的入蜀通道有三條。第一條,就是西出隴山,進入隴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嶺、大巴山脈的西端,進入四川盆地。  這第一條戰略通道,很有可能是秦人所發現的第一條戰略通道。因為當年秦人正是由隴西高原興起的。在隴西高原,渭河以南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叫作“禮縣”的縣級行政單位。禮縣一帶,就是當年秦人的發源地“西犬丘”的所在。而西犬丘的所在,不僅僅能夠連通渭河水系,在它的境內更有另一條重要的河流——西漢水。在古典時期,西漢水是一條非常重要和特別的河流,至于它特別在何處,我們一會會講到。  從現在的水系結構上來看,西漢水與白龍江一樣,都是屬于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漢水也是作為嘉陵江正源的面目在歷史記載中的。不過在地緣結構里,是不是正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秦人如果從西犬丘,或者說隴西高原出發的話,他們可以順著西漢水——嘉陵江干流到達葭萌,然后進入四川盆地。  西犬丘位置的確定,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在禮縣境內大堡子山,秦人第一祖陵“秦西垂陵園”的考古發現。不過這個位置在戰略地位,其實在秦人之后的歷史中,所多次得到驗證。其中最為著名的那段歷史,就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實際上蜀漢的北伐,真正出祁山的是兩次)。所謂“祁山”所指向的位置,也正是西漢水源頭以北的這片區域。換句話說,蜀漢和當年的秦人,為了控制隴西高原都作出了同樣的選擇。只不過大家的攻擊線路,正好相反罷了。
由秦人的祖地西犬丘出發,沿西漢水——嘉陵江一線攻擊蜀國,固然是一種選擇。但對于秦人來說,這條線路作為戰術選擇有一個問題。當時秦國的核心區已經轉到渭河平原了。也就是說如果秦人要由隴西高原發起進攻的話,就需要先調集人力、物資西向由隴關道(關隴古道)穿越隴山,然后轉向南穿越秦嶺大巴山脈。這樣做無疑會拉長戰役的準備時間,并增加成本。當然,如果沒有更為便捷的通道,這條戰略通道也不失為一個選擇。不過問題在于,秦人在這個方案之外,的確還有更為便捷的道路,可以繞過隴西高原,直線插入嘉陵江干流通道去。如果要論知名度,這條戰略通道無疑是最知名的。由于它由渭河平原西端進入秦嶺的關口叫作“大散關”,因此被叫作“散關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陳倉”(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設立的“陳倉縣”,現在是“寶雞市”的一個區),因此也被稱作“陳倉道”。  與第一條戰略通道一樣,陳倉道也是利用了嘉陵江上流的一條支流,進入嘉陵江通道的。在西出大散關后不久,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叫作“故道水”的河流。這條嘉陵江上游支流向西南方向前行,最終在現在的陜西省略陽縣西北方向,與西漢水合流成為嘉陵江干流。選擇故道水的好處在于,線路更接近于直線,可以縮短行軍時間。不過這樣漫長(接近400公里)的山路(還是最難走的),如果中間沒有戰略基地提供支撐的話,戰略風險會很大,補給的壓力也會很大。好在秦人的這條快捷通道,中間并非沒有可供落腳的跳板。秦嶺的西端,雖然不如東端那樣分出那么多分支來,但中間也還是切割出了一條小型盆地帶,將西秦嶺分為上下兩部分。而這個處在秦嶺包夾之下的小型盆地,正位于故道水的西側。由于現在這個盆地主要歸屬成、徽兩縣,因此也被標注為“成徽盆地”。  

作者:何首烏龜     漢中是個好地方啊,豐產美景山水情,請教鄙視大兄,不知道散關道和現在的寶成鐵路有什么聯系沒有??  =====================================================================  寶成鐵路走的就是“散關道”(陳倉道)的路線,這條路線算是關中到蜀地距離最短的線路,近乎直線。其實在隧道和高架技術沒有突破時,所修筑的鐵路和公路基本都是以古人所開辟的舊道為基礎的。現在的情況又不一樣的,以前沒有條件修路的峽谷,和山脈,都可以橫跨或者穿越過去了,所以最近二十年修的路,就不一定是按照古代的道路修筑的了。  技術的發展,是可以改善地緣結構的,這也是研究地緣的用處所在,即你可以通過研究地緣結構,發現某一個地理單元的問題在哪,然后找出解決方案。象當年的成都平原就是一例,都江堰幫它解決了水的問題后,成都就成了一級農業區。而現在沿海的一些平原地區,如河北、蘇北,通過構筑人工島一類的設施,也可以成為海港地區。這些都是技術改變地緣結構的實例。一旦改變,三代以后,整個地區的地緣文化都會發生顯著變化。
如果從長度和流量來看,故道水和西漢水、白龍江相比并沒有優勢。不過現在一般還是認定斜穿秦嶺的這條故道水是嘉陵江正源,這種認定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是由關于入蜀最接近直線的通道(難度大家都差不多了,都夠難走的),“大散關”也因此無爭議的位列“關中四塞”。在唐以前,這條橫穿秦、巴山脈的大河,是以西漢水是作為正源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之后才有嘉陵江之名,并以故道水為正源的。而故道水之所以能夠成為嘉陵江的正源,是因為華夏政權并不總是能夠保有對隴西高原的控制權。鑒于于隴西長時間處于中央之國核心區的邊緣,加之故道水所指示的“散關道”,是直接連接關中、蜀地的通道,因此故道水這條在三源之中,體量最小的源頭,被習慣性的認定為嘉陵江正源也就不足為怪了。不過也正因為此,“故道水”之名也被湮沒了,反而是白龍江、西漢水之名,能夠出現在現在的地圖上。  在文化爭奪戰愈演愈烈的今天,嘉陵江的源頭也出現的爭議。最起碼甘肅的專家學者,希望能夠依據客觀數據,將白龍江確定為嘉陵江的源頭。如果最終“正名”的話,應該對當地的旅游業會有所影響,不過在具體的基礎建設中,誰是“正源”并不重要,由關中通往成都的“寶成鐵路”,還是沿著散關道所修建的。
雖然西漢水、故道水通道是連通秦、蜀兩地的重要通道,但如果秦、蜀兩地不是處在同一政權統治下,它們往往并不會成為優先選擇的戰略通道。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漢中盆地的存在。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你是沿西漢水由隴西高原出發,還是沿故道水由渭河平原出地,在兩條道路相匯之后,都要從漢中盆地的西側通過,然后在穿越大巴山脈進入四川盆地。也就是說,如果漢中盆地掌握在你的對手手上,那么無論你是由蜀入秦,還是由秦入蜀,行走在這條脆弱的蜀道之時,都沒有安全保障。  事實上,從地緣結構上來看,以漢中盆地為戰略基地,控制秦——蜀通道是非常容易的。如果不能將漢中盆地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嘉陵江沿線的那些據點、驛站也同樣會失于敵手。也就是說,無論是從戰略還是戰術的角度看,想繞過漢中盆地直接勾通秦、蜀,可能性是非常低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三國時期,魏、蜀兩國都要在掌控漢中之后,才能對對方發起攻擊。  如果說想從關中地區進入漢中盆地,有一種方案是沿西漢水或故道水南行,然后在合流之后,西向轉入漢中盆地。仔細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南北向的嘉陵江其實和漢水的源頭離得很近,并且當中有一條現成的峽谷可以利用。也就是說,由嘉陵江通道,進入漢水谷地并不會太難。其實就西漢水與漢水的地理關系,在歷史記載中是很混亂的。在早期西漢水和漢水經常會被認定為一條河流。也就是說西漢水南流之后,并沒有注入四川盆地,而是東向與漢水的干流相通。而如果一直是保持這種結構,那么白龍江的“正源”地位,倒也不用爭了。至于說為什么西漢水后來會與嘉陵江合流,地理上的解釋是因為地震改道。  從西漢水的得名上來看,西漢水在早期曾經是漢江的源頭,還是很有可能的。也正因為此,位于現在漢江上游谷地的“漢中盆地”,才會被標注為漢“中”,而不是“漢源”。不過西漢水的前世是否真是漢水的一部分,并不重要。因為從地理關系上來看,入川的嘉陵江,和最終流進江漢平原的“漢水”,都可以指向西漢水源頭處的“西犬丘”。也就是說,從地緣關系上來說,居于隴西高原的族群,在南遷時,沿著嘉陵江入川的機會,和沿著漢水入“漢水谷地”,直至江漢平原的機會,是對等的。
既然漢中盆地對于秦、蜀兩國來說,有這么重要的戰略地位。那么我們就要來看看,這兩個國家都是通過什么樣的路徑來進入漢中的。讓蜀人來走的話,他們所選擇的線路會是先由“葭萌”切入嘉陵江通道,然后北上到達漢水的西側,再東向進入漢中盆地。這條整體呈“西南——東北”向的路線,雖然略有轉折,但整體上還算得上是一條直道,沒有讓蜀人走太多的冤枉路。  如果說蜀人在選擇進入漢中盆地的道路時,不需要做太多選擇的話,那么秦人在做同樣的事情時,就要費點周章了。要是秦國的地緣中心還在隴西高原,那么沿西漢水東向切入漢水盆地,倒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只是問題是,現在秦人的核心區已經在渭河平原了,讓駐扎在隴西高原的軍隊,從側翼對漢中盆地施加壓力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以這個方向為主攻方向,向漢中盆地滲透的話,秦人在由渭河平原調配資源時,就需要花費成倍的成本了。而秦人即使依靠更為強大的實力,得到了漢中盆地的控制權,要想將影響力由關中幅射入漢中,就算是由故道水轉入漢中盆地,也還是不得不在險峻的山路上繞上個大圈子,這顯然會直接影響秦人對于漢中盆地的控制力。有鑒于此,在秦嶺有腹地,開辟出直接溝連關中、漢中的道路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盡管依據古典時期的技術條件,要想在秦嶺腹地開辟道路是非常艱難的,但路是人走出來的。在整個古典時期,秦嶺的腹地帶是被開辟出了多條道路。而最先被利用的,也是通行條件最好的就是“褒斜道”。
我們剛才說了“褒斜道”在幾條秦嶺小道中,算是通行條件較好的。其實這個較好,也只是相對而言(主要還是因為直接指向漢中,所以維護的較好),這些穿行于秦嶺之中的河谷,根本沒有在河道兩旁流出足夠的究竟讓人通行。為此,沿著河道旁邊的峭壁開鑿孔洞,插入支架,然后再鋪上木板通行,成為了唯一的選擇,這也就是所謂“棧道”。在連通秦、蜀兩地的“蜀道”中,“棧道”也是經常被迫使用的交通形式。而開鑿于“褒斜道”中的棧道,則是屬于標志性的棧道,也很有可能是最早使用的。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如果進入戰爭時期,防守的一方要想阻止對方的進攻,只需要將棧道燒毀,就可以起到遲滯對方進攻的目的了(諸葛亮北伐退兵時,經常這樣做)。  鑒于由陳倉道攻擊漢中盆地成本較高,也容易遇到逐級抵抗的情況。因此軍事家們往往更傾向于使用能夠直接插入漢中腹地的“褒斜道”。只是要想走這條捷徑的話,你得首先保證有路可走,即“棧道”沒有被毀。這也正是為什么劉邦當年要修棧道的原因,當然,如果你在對方知曉進攻意圖的情況下,即使有能力修復棧道,對方在出口處也很容易截擊成功,讓你功敗垂成的,所以漢軍當時“明修棧道”是虛,繞個圈子“暗渡陳倉”才是實。  基于剛才的分析,如果在戰爭開始時再臨時修建道路顯然是不現實的,而在秦國攻蜀的過程中,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似乎可以解釋秦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秦國為了打通攻蜀的道路,弄了幾頭石牛,然后傳言石牛能糞金,并告知蜀國要送給蜀王。而為了接受了幾個寶貝,蜀國派人修筑了通往秦國的道路,因此蜀道也被叫作“金牛道”。  實際上我們剛才也說了,在秦人決定攻蜀之前,溝通關中、隴西、漢中、蜀地的道路就已經存在了,并不存在到了攻蜀之前,再計誘蜀人修路的情況。從邏輯上看,如果秦蜀之間一直沒有可供通行的道路,那么秦人也就無法向蜀人傳遞消息,更談不上計劃攻蜀了。不過鑒于蜀道非常容易被破壞掉,因此蜀國在占據漢中之后,封閉了褒斜道(其他兩道要想封閉也不難),以防秦人的滲透也是很有可能的(蜀人還沒有力量,繼續向關中滲透,封關以自守是正常的選擇)。在這種背景下,秦人計誘蜀人重新修通道路,也是符合邏輯的。  只是即使是秦人計誘蜀人修通了包括褒斜道在內的蜀道,他們的軍事行動也只能對漢中盆地起作用。因為無論他們突襲漢中盆地的行動有多么突然,蜀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反應,在“葭萌”這個點上封關以自守,保住川西平原的核心區,不受秦人侵擾。這樣的話,秦人所收獲的就只是漢中盆地了,再想圖謀四川盆地的話,就要面對持久戰了。  不過后來秦人南過秦嶺,滅掉巴、蜀,并將漢中盆地、四川盆地收入囊中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也就是在公元前316年就完成了。能夠這么迅速的完成項艱巨任務,當然要感謝那個占據漢中盆地,并建都“土費城”的苴國了。引兒狼入室的“苴國”不僅害得自己亡國,也連累了巴、蜀兩國同時亡于秦人之手。而秦人對于苴國的“感謝”,就是將苴都土費城“升級”為四川盆地的第一個“縣”級行政區域。  有了“苴國”的背叛,蜀國的迅速土崩瓦解是可想而知的,失去了天險保護的川西平原,再也無力阻擋北方來敵的進攻了(在后來的諸多案例中,這個時候成都平原上的政權,往往都已經在心理上崩潰了)。而身處山地的巴國,理論上應該可以抵抗更長時間的。不過這個時候的巴國,在楚人的攻擊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實力遠強于巴、蜀,又通過征服苴、蜀兩國占據了上水優勢的秦人,乘勢攻入閬中、江洲幾個巴人的重要據點并不算難事(后來南宋之所以也能在釣魚城這些山城中,抵抗一些時間,是因為還能通過水路,由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補給)。在這些重要城邑喪失于秦人之手后,即使有部分巴人退入山地之中,作為一個國家,巴國也可以被宣告亡國了。    說到這里,可以再提下“巴”這個特殊的國家。巴國之所以特殊,是因為他不同于其他諸侯國的生存方式,這種以資源區位立國的方式,很象現在中東那些產油國。一旦這些資源被掠奪,或者被找到替代品,崩潰往往是在一瞬間。在以農業立國的東亞古典社會,巴國這種不事農耕,依靠控制食鹽所獲得的財富而強大方式,本來就是被視為異類。而巴人強悍異常(山地所賦予的性格)的戰斗力,卻又經常憑借區位優勢介入核心區的地緣博弈,更讓那些正統諸侯(包括楚國)們感到不平。因此對于“巴”文化,也流傳下來一些負面的評價。其中最為知名的評價就是“下里巴人”,以用來評價巴人音樂的不入流。演變到現在,已經衍生出“鄉巴佬”一類的,帶有強烈貶義的詞匯了。而與“下里巴人”所對應的成語:“陽春白雪”所代指的音樂,則相傳是源于兩個出身“高貴”的諸侯國——晉國或齊國。  在形容對“巴”人的評價當中,還有一個典故是用來形容巴人野心的,那就是“巴蛇吞象”,這個典故演化到現在,則變成了“貪心不足蛇吞象”。就“巴”這個字的定形而言,也很有可能是源于蛇的形象(應該是蟒蛇)。    舉出“下里巴人”和“巴蛇吞象”的典故,并非是在貶損巴文化。相反,作為中華文明中為數不多的異類,巴文化為我們呈現出了不同的生存樣本。巴國的興亡也可以為我們處理當代的地緣政治,提供歷史經驗(包括那些資源性城市,在資源耗盡時,如何思考轉型的問題)。    關于秦、巴、蜀之間的地緣關系,以及“苴”的戰略地位,相信通過這一節的解讀,大家已經比較清楚了。不過在征服巴蜀之后,秦國的崛起之路還遠未走完,下一步他們就要面臨更為強大的對手——楚國了。在秦人征服巴蜀的過程中,有很多朋友心里可能會有疑問,這個時候楚人在做什么。如果說楚國在長江一線,受阻于巴國,未能滲透入四川盆地腹地可以理解的話,那么與楚國核心區——“江漢平原”一水相連的“漢中盆地”,為什么楚國也未能搶在秦人之前染指呢?這個問題的解答,就要放在下一節了。到時候我們會對整個漢水流域的地緣結構,作一個全面解讀的。
作者:nankailyre     子午谷呢?樓主講了好幾條入川通道,但似乎沒講子午谷啊。就是魏延說的那條子午谷?   ===========================================================================  秦嶺雖然難以通行,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是能打通幾條小路的(一共有四條)。只不過每個時期,所維護的重點,也就是官道有所不同罷了(主要是開通的成本高)。象子午谷,是在西漢末年,由王莽開通的,到了三國時期已經不是官道,而是小路了(所以魏延才想到重新啟用搞奇襲)。  從方位來看,子午道的所直接指向的是長安,而褒斜道所指向的是漢中。依據這個特點,褒斜道是由漢中向北開拓的機會比較大;而子午道則是直接服務于渭河平原的地緣中心——長安城的(將出入口設立在地緣中心附近,有利于控制)。  由于本帖是按照歷史順序,漸進式的進行解讀的,因此子午谷的具體結構要放到三國部分了。到時候還有一條“儻駱道”也會出現。
作者:caokai2004     能解讀一下“得隴望蜀”的含義,是不是和你前面講述過程有關?還有漢江流域為什么沒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單元(行政單位),能分析一下原因嗎?   ========================================================================  得隴望蜀這個典故的本意,是指得了隴(西)就應該望蜀,其戰略指導思想,也正如我昨天分析的那樣,由關中、隴西、漢中、巴蜀逐級推進,反過來的情況也是一樣的。不過華夏民族過于內斂,“得隴望蜀”這句成語后來所指向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如“空穴來風”“萬人空巷”都是這種情況。  至于說漢中的問題,還沒寫完,寫完了就清楚了。

鄙視搶沙發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南征or東進?從秦國崛起的戰略分歧看關中、漢中、蜀中的地緣關系
封閉但不閉塞的四川盆地,對中國的地緣價值不只是后撤地和避難所|關中平原|高原|秦嶺|米倉山
封閉但不閉塞的四川盆地,對中國的地緣價值不只是后撤地和避難所
諸葛亮不行?聲東擊西,取魏國武都和陰平二郡
《從地緣看中國》(秦楚之爭——丹江通道,三楚劃分)札記(19)
(地中海與海中地)5 漢中盆地 與 環地中海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丰县| 江山市| 昌邑市| 黄平县| 武宣县| 宜宾县| 南皮县| 二手房| 凤山市| 蒲城县| 金溪县| 买车| 禹城市| 会理县| 兴和县| 玉林市| 家居| 肃宁县| 正定县| 沾化县| 涪陵区| 科尔| 桑日县| 绥芬河市| 九龙县| 玉屏| 五台县| 万年县| 大田县| 平乐县| 元阳县| 山西省| 宁阳县| 隆回县| 雷波县| 新安县| 新津县| 湖口县| 罗田县| 自贡市|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