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
具體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條件下:
第一,理性人具有關于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第二,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后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于具備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后果,并依據某種價值標準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所以,所謂“理性人”就是會計算、有創造性、能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李嘉圖將數理方法運用到經濟分析中,用抽象的邏輯演繹系統代替現實經濟運動。由于引入了邊際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質就有了量的表示,即個人追求財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觀地表示為對經濟變量求極值。至此,“理性人”假說的內容被轉化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產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后,瓦爾拉斯和帕累托分別發明了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量化了“理性人”的價值目標;??怂菇鉀Q了效用與貨幣收入之間的聯系,并且用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確定最優消費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價值判定。
20世紀50年代,“理性人”假說發展到了極至,獲得了純粹工具主義的屬性,徹底放棄了任何道德倫理觀。阿爾欽提出完全“自利性”作為一種工具主義假設,放棄任何利他考慮;弗里得曼認為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必受到現實檢驗,但一定要有猜測能力,假如理論的假設能夠用來猜測未來,那么從理論導出的各種命題就是對世界的正確描述。一切命題只要推導邏輯正確,都是現實世界一部分,只不過有的命題尚未從現實可能轉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