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制作一個三國流量明星榜,諸葛亮的排名一定非常靠前。他顏值高、聰明、膽量大、做人厚道,文采也好,一篇《出師表》到現在都是中國學生必背文章。即便史書《三國志》,也說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這樣一個自視甚高的高流量明星,卻娶了一個容貌丑陋的老婆。這在當時一時傳為笑談,周圍人都把他當作反面教材。
諸葛亮為何要答應這門婚事呢?他沒留下文字解釋,不過,后世歷史學家發現了另外的背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乃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段婚姻可以理解為各取所需的政治婚姻。
雖然直到《三國演義》,歷代文人都不斷在文藝作品中將諸葛亮神話,但現實中,關于他的歷史文獻并不是太多,以至于留下許多空白和解讀空間。比如,關羽之死是不是諸葛亮“借刀殺人”?諸葛亮是否出賣了投降者,以打擊自己的政治對手?這些解讀并非民間誹謗,皆來自嚴肅的史學家之口。
官二代
很多經歷過中國語文教育的人應該都記得諸葛亮的自我描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給人的印象是,他出身農民,種地為生,后來靠著劉備的賞識,才實現了人生逆襲。
這話很有水分。歷史上,諸葛亮可是個名正言順的官二代。《三國志》載,諸葛亮“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父親死后,他跟著叔叔生活,叔叔跟著袁術做豫章太守,后仕途不利,又去荊州投靠當時的地方軍閥劉表。也就是說,他的父親和叔叔都曾做過地方大員,且官場人脈豐富。其實仔細想想,三國時期,印刷術還未發明,能接受教育的大都是官宦世家。像諸葛亮這樣能成為治國人才,學識至少得達到博士級別,若非出身名門,哪有此等機會?
在中國古代,獲取知識的成本非常昂貴,一般平民家庭很少有機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戰爭可以依靠平民或者沒有文化的莽夫,但帝王要選擇管理國家的人才,一般就只能從世家大族中去尋找。而這些世家大族原本就實力雄厚,根本不用吃皇糧就能過得很好,甚至反過來,很多帝王還要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延續自己的統治,所以,至少到唐代,中國的帝王都常受世家大族的影響和限制。
舉個后世的例子。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要求吏部、禮部等官員編修《氏族志》,禮部官員經過幾年努力,編完了,呈送李世民。李世民一看,和皇族李氏并列第一等的,竟然有崔民干。
崔民干在當時只是個四品官,但他的家族屬于關中地區的傳統大族,禮部官員顯然認為其排位應該和皇族同等重要。其實,修志期間,李世民就暗示過,這次修譜不能按照以前家族的傳統影響力來修,但禮部依然沒聽。李世民看完,大為不滿,讓禮部重修,這之后,才確定了原則: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而崔民干家族則列三等。可見,到了唐代,氏族的影響力才一定程度上被皇帝打壓下去——也并不徹底,按照修訂的《氏族志》原則,三等原本是宰相、公卿大臣等家族,崔民干一個四品官,能列三等,可見李世民也是做了妥協的。
政沼家族的聯合
叔叔去世后,諸葛亮只好躬耕隴畝為生,這點在《出師表》里倒是實事求是了。即便如此,諸葛亮也沒有脫離政治圈,后來劉備請他出山,他未出隆中,便知天下局勢,更是以“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征服了劉備。在沒有報紙雜志,也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能對時局甚至各方軍隊部署掌握如此之細密、準確,只有一個可能,他與當地高層政治圈保持著密切聯系。
其叔叔諸葛玄生前,借諸葛家族的名望以及自己與劉表的關系,把諸葛亮大姐嫁給了大族子弟蒯祺,蒯家與劉表關系密切,蒯祺被劉表任命為一個郡的太守。諸葛亮二姐則嫁給了當地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德公還有個侄子,叫龐統。借著姐姐的關系,諸葛亮和這兩個大族都有了密切關系。
黃承彥想把女兒嫁給諸葛亮,應該也考慮到了這層背景。一旦兩人結婚,意味著荊州蒯、龐、黃,加上自己的岳父蔡家,這四大家族,都成了親戚,再加上諸葛家也頗有影響力,劉表家更是當地最有權勢的人,這樣一來,一個龐大的政治關系網就建立起來了。
理解了這個背景,再來看“三顧茅廬”的故事,就不只是禮賢下士這么簡單了。劉備能請到諸葛亮,除獲得了一位經世治國之才外,更可以通過諸葛亮與當地這個政治網絡建立更密切的關系。
派系斗爭
《三國演義》是小說,真實的“三國”是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會有權力,有明爭暗斗。比如,劉備把諸葛亮作為高級人才引入自己的團隊,兩人關系又特別密切,這就引來關羽、張飛等人的不滿。 《三國志》里就有這樣一句: “(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劉備逐漸籠絡了不少人才,但關系復雜。劉備最早是在涿州起兵,當時身邊都是自己的江湖兄弟,最著名的就是“桃園三結義”里的關羽、張飛,后來又加入了趙云等人。這些人,雖然勇猛尚武,但基本都是光桿司令,沒有自己的勢力。到了徐州,劉備獲得了當地大家族麋竺的支持,劉備妻子麋夫人,就是麇竺的妹妹,麋竺和弟弟麇芳也成為劉備團隊里的重要力量。正是靠著麇氏家族支持,劉備才坐上了徐州牧。
這時候,劉備還不認識諸葛亮。等到荊州,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并借其力量與當地高層政治圈建立緊密聯系后,荊州幫又逐漸成為其團隊內的核心力量。荊州幫的核心人物是諸葛亮和龐統,但除此之外,還有蔣琬、董允、楊儀等人,這些人后來基本都團結到了諸葛亮周圍。
最終,劉備到四川,取代劉璋,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這時候,他又不得不依靠劉璋舊部,以及當地大族的支持。比如法正、李嚴等人,屬于劉璋舊部。一度,法正在劉備團隊里的影響力要超過諸葛亮的。
有一個例證。關羽被東吳殺死后,劉備決定發兵攻打東吳為兄弟報仇。這時候很多人都勸劉備,東吳那邊也來信求和,劉備一概不聽。后來果然大敗而歸,諸葛亮接到軍情后慨嘆:如果法正在,劉備一定會聽他的。
蜀國這些不同派系間,還是存在斗爭關系的。關羽、張飛對劉備親近諸葛亮不滿,就是一例。這里需要提到一點, 《三國志》作者陳壽為蜀國舊臣,所以在書中稱劉備為“先主”,而其記錄的內容,不可避免會避諱一些事情。他既能在書中特意點出這一句,很可能當時雙方意見很大。此外,法正與諸葛亮之間,也有諸多角力。比如,法正原兼任巴郡太守,相當于蜀國首都的最高行政領導。后來諸葛亮借法正隨劉備出征的機會,上表建議益州本土集團成員楊洪做巴郡太守,這樣既實際削弱了法正的實權,又討好了益州本土勢力。
關羽之死
對關羽之死一事,歷史記載是中了東吳的詭計,大意失荊州。不過,東吳背棄盟約,奪取荊州是在公元219年10月,關羽被殺是在12月,中間失敗過程有兩個月的時間,蜀國竟然沒有任何救援措施。這極不正常,因此引來史家懷疑。
歷史材料里,并未詳細記載這期間發生的事情以及劉備、諸葛亮等人的反應,后世史家只好根據其他蛛絲馬跡做出解讀,其中一個解讀為:諸葛亮與關羽政斗頗多,最終諸葛亮見死不救,借刀殺人。
最早明確提出這一猜測的是國學大師章太炎,他在早期的一篇文章中分析,關羽功勞大,不能統御,如果不除掉他,諸葛亮的政治計劃將會受到極大干擾。
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子彥在此基礎上,也認為諸葛亮有借刀殺人,至少是有見死不救的嫌疑。除了關羽過于剛愎、脾氣暴躁,對士大夫們沒什么好感,與諸葛亮也偶有芥蒂等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諸葛亮一直想聯吳抗曹,關羽在這個問題上一直與他作對,口口聲聲稱,一有機會就揮師滅吳。當時吳國與蜀國,皆有意聯合,但都遭到內部人干擾。吳國干擾者是周瑜、呂蒙, “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
當然,這種分析與猜測,也有很多漏洞。史學界爭議很大,反駁這一說法的信息眾多,比如當時諸葛亮還沒實力調動軍隊,蜀國的主要負責人畢竟是劉備,而劉備在關羽死后,不顧所有人反對對吳宣戰,足見其與關羽的關系,更不可能是劉備故意見死不救。
章太炎晚年也修正了自己的說法,認為劉備不救關羽,主要是戰略疏忽,諸葛亮當時并沒有實力阻撓蜀國發兵救援。不過,章太炎并沒有修正自己對諸葛亮的判斷——諸葛亮以法家的手段治理蜀國,以嚴刑峻法著稱, “彭漾、李嚴皆縱橫之魁杰,故漾誅而嚴流”。
這是另一段與諸葛亮有關的公案了。
打壓士族
劉備死前托孤,當時選了兩個人輔佐兒子劉禪。一為諸葛亮,其二為李嚴。前面也提到,李嚴和法正都是劉璋舊部,劉備入川前,在當地就已經權勢很深。
關于劉備托孤,也有個奇怪的細節。他把劉禪托付給兩人,但只對諸葛亮說了一番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個“君可自取”,后世很多解釋。一說是,劉備這是試探諸葛亮對自己的忠心——若是如此,劉備為何只試探諸葛亮一人?另一說是,此為激勵諸葛亮。劉備死前,一定對蜀國局勢進行了縝密思索,這段托孤話里,背景復雜。
劉備集團內,雖然有不同派系,但入川后,核心矛盾是主客矛盾——從外面跟著他人川的老同志,以及原來巴蜀地區的傳統大族。劉備之所以重用法正,托孤時又對李嚴委以重任,目的就是利用他們,爭取蜀中傳統勢力的支持。
劉備意識到,與蜀國外患相比,內部的派系矛盾,同樣嚴重,劉禪對這個問題,很可能是沒辦法解決的。所以,一方面,劉備讓李嚴與諸葛亮一同輔政,以肯定其地位,由此穩定蜀中老臣。但同時,劉備也暗示諸葛亮,如果局勢不穩,內部斗爭動蕩,諸葛亮還可以走向前臺,自取帝位,以應急需。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后來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北伐曹魏,但現實中,他輔佐劉禪主政當地,一個核心工作就是搞政治,平衡不同派系間的矛盾。公元227年, 李嚴以拱衛都城之名,移師重慶。他在當地培植勢力,實則已經總攬蜀國東部軍政,與成都形成抗衡之力。公元230年,曹魏軍隊有動,大有攻擊蜀國的可能,諸葛亮借機想調動李嚴,命李嚴將兩萬人派到漢中,李嚴一開始抗命不去。對諸葛亮來說,這自然是一大隱患。
這段時期,諸葛亮也開始籌劃北伐。雖然按照當時三國實力來看,蜀國實力也只有魏國的九分之一而已,但諸葛亮又不得不北伐。后世分析,原因有多個。其一,蜀國打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如果不北伐,這無異于空喊口號,可能失去世人支持,蜀國內部也會分化;其二,對外用兵歷來是解決內部矛盾、統合國內局勢的不二法門;其三,也是做給吳國看,讓孫氏意識到,蜀國的目標只是魏國而非吳國。
諸葛亮北伐,李嚴是個很大的內部風險,諸葛亮得想辦法解決。這時候,魏國有個降臣叫孟達,原為蜀國大臣,后投降魏國。魏文帝曹丕去世后,孟達動了歸蜀之心。諸葛亮得知這個信息,思慮之后,給孟達寫了一封策反信。信里情真意切,而且還表揚李嚴,從政能力很高,在蜀國也被委以重任。
這時候,李嚴也給孟達去信勸降。信中說, “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李嚴這封信,很可能是諸葛亮授意,至少他也是知情。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來,讓孟達更信任自己和蜀國,決心反魏降蜀,另外,也令李嚴安心聽候自己調遣——想一想此時的局勢,諸葛亮即將北伐,李嚴失去了壓制自己的力量,此時,舊時“良伴”又要帶著一座城池上庸城回蜀,勢必也會成為自己的重要政治伙伴。李嚴很可能會因此降低對諸葛亮的提防。
但這時,諸葛亮卻暗自把孟達降蜀的消息,透露給魏國。司馬懿一聽,當即揮師上庸城“擒賊”。 《晉書·宣帝紀》載,司馬懿率軍8天兼行1200里,完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閃電戰”,終于將孟達捕獲斬殺。
諸葛亮寧可不要一座城,也要借司馬懿殺孟達,并非僅僅因為不喜歡孟達反復叛蜀又降蜀,而是他解決派系矛盾的一步棋。諸葛亮在解決孟達問題的同時,以強制與安撫并舉的手段完成了對李嚴的調虎離山行動,造成了解決李嚴問題的有利條件。
之后,諸葛亮果然假借口實廢掉了李嚴。至此,蜀國的新舊派系矛盾,才暫時得以解決。而且,對諸葛亮來說,也意味著蜀國再無可與自己匹敵的政治對手,真正做到了“政事無巨細,成決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