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飽口福”
北京不僅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更是美食中心。作為一座包容性極強的城市,北京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風味小吃,同時也收納了世界各國的餐飲文化。在北京有著上十萬家的風味餐廳、上萬種口味的小吃,琳瑯滿目的老字號以及異域風情特色極為明顯的異國小吃。包容性雖然是北京小吃發展的最大特色,但自身的傳統風味才是北京小吃屹立發展的最大底牌,各種京式風味小吃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食客。在北京傳統小吃中,最出名的莫過于北京烤鴨、北京涮羊肉、炒肝以及滿漢全席。
起源
鹵煮小腸相較于北京烤鴨、北京涮羊肉這些已經火遍大江南北的名菜系來說,名頭略顯單薄,但真正知道鹵煮小腸的人是絕不會輕視它的。很多人對它的認識來自于它的“俗”,認為它是古代窮人才會吃的食物,畢竟在我國古代,小腸的食用并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雖然將小腸鹵入鹵煮是后來的事情,但是鹵煮本身卻不僅有百年歷史,還是一道源于宮廷的菜系。公元1780年,即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彼時乾隆帝已是七十歲的老人了,卻喜好味道厚重的食物,江南口味偏于清淡,乾隆一時之間出現了食欲不振現象,期間在下榻于陳元龍家時,陳家的后廚張東官的烹飪手法得到了乾隆的賞識,于是離開江南時,便將張東官帶回了北京。后來張東官結合南北食物的特色以及乾隆帝的口味需求,配置了香料肉湯,將生的食物放入肉湯進行鹵煮,即可造就風味小吃,這在當時被稱為“蘇造湯”或者“蘇造肉”。后來做法傳入民間,一時間風靡北京城,甚至在當時有很多小攤販日日在東華門為來往官員做鹵煮早餐。民國以后,鹵煮小吃仍然在京中流傳,當時最出名的鹵煮小吃地兒就是什剎海了,甚至有人為鹵煮小吃進行賦詩和注解,現已被收錄到《燕都小食品雜詠中》。
鹵煮小吃在還被稱為“蘇造肉”時,與現在的鹵煮小腸還是有較大區別的,完成這一跨越的人便是后來北京大街小巷都知曉的“小腸陳”。“蘇造肉”源于宮廷,所采用的材料亦是極為珍貴和昂貴,不符合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小腸陳”在當時是專門做北京小吃“蘇造肉”食品生意的,但在經營的過程中,“小腸陳”很快發現,由于成本較高導致經濟效益與預期相差較大,為了拓展業務發展方向,他開始用其他肉制品代替原本昂貴的肉質食材。在當時豬頭肉的價格是極為低廉的,小腸俗稱豬下水,在當時的價格更為低廉,小腸陳在思考以后便將這兩種食材放入鹵煮肉湯中開始煮制。令人驚喜的是,豬頭肉和小腸似乎更適合進行鹵煮,一時之間,“小腸陳”的鹵煮風靡了半個北京城。吃過鹵煮的人都知道,鹵煮滋味好不好,全靠一鍋湯來養,而湯則是越老越好,長期的熬制和加料對于一鍋老湯的養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小腸陳”在對鹵煮食材進行改制以后,一時間生意可謂是火爆非常,后來進行更進一步的業務拓展以后,在整個北京城南都開了分店的,現如今在南橫東街仍然還有一家老字號的“小腸陳”老店在營業。
做法分析
鹵煮小腸年代久遠,在北京來說是傳統口味極為正宗的名小吃之一。認識北京人的朋友都知道,北京人在吃方面極其注重“那味兒”“那一口”,而且對于一種口味百吃不膩。乾隆年間的“蘇造肉”是用丁香、桂皮、甘草、砂仁、桂皮、豆蔻、肉桂等香料,加入水煮沸以后將五花肉放入其中,繼續進行煮制,直到香料的味道完全融入到五花肉中才將五花肉撈出。同時,在烹飪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季節氣候的影響,北京的冬天是極其寒冷的,香料的應用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變化,冬天天氣干燥,易上火,甘草清熱解毒,是防止上火的好物品,因此,在冬季進行鹵煮制作時,會將甘草的數量進行有效的上調。
現代的鹵煮小吃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除了食材的改變以外,對于湯底的熬制也進行了一定的調配。“蘇造肉”的湯底是一次一熬,這與宮廷飲食要求和乾隆帝的身體條件有直接關系。
“小腸陳”在進行鹵煮售賣的過程中,由于生意火爆,鹵煮的湯底處于一直熬一直煮的狀態,漸漸將一鍋新湯熬成了一鍋老湯,且更具滋味。當然,原始的香料材料并未進行較大的變化,只是在歷史變遷過程中進行了更加嚴密的香料分量的控制,現如今,在進行鹵煮湯底的制作時,香料都是分包整理完全的,只需要加入清水熬制即可。
現如今,鹵煮的材料愈加豐富,地道的北京人會將豆腐、小腸、肺都切成小塊入鍋,在出鍋時除了硬料以外還要加入一勺濃厚的老湯,在輔以蒜泥、辣椒油、豆腐乳以及韭菜末,充分攪拌以后,吃上一口,可謂是唇齒留香、美味異常。現如今,鹵煮小腸的材料主要是豆腐、小腸和肺,不僅能滿足食欲還可以達到裹腹的目的。
“小腸陳”在進行“蘇造肉”的改良過程中也經歷了一段較為深刻的經歷,其最開始使用的肉制品為豬頭肉,但是在一年冬天,“小腸陳”發現大多數他的老主顧都是干苦力的青壯年,一碗鹵煮并不能幫他們達到裹腹的目的,冬天的北京是異常冷冽的,他們往往用一碗鹵煮就著生硬的饅頭。
于是,“小腸陳”開始思考是否可以直接在鹵煮中加入主食,讓這些賣力氣的青壯年能夠在冬季吃上熱氣騰騰的鹵煮,于是便有了現如今鹵煮小腸的雛形。
發展
現如今,鹵煮小腸已經作為一個特色風味小吃而存在,是較為普通的京味兒小吃,但是,在民國期間,它卻是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追捧。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北京專營鹵煮的國華餐廳,是名人雅集的聚集點,大家常借雅集盛會來進行鹵煮小腸的品鑒。著名戲曲家侯寶林先生以及其二子都是當時的常客。新鳳霞更是直言道,她只要唱完戲就會叫一碗鹵煮來做宵夜。在戲曲界更是流傳著吃鹵煮的傳統佳話,師父輩的侯寶林、關學曾、馬增慧等對于鹵煮的喜愛不僅影響著自身的飲食習慣,還影響著弟子輩的飲食習慣,尚小云、譚富英等弟子,在后來的藝術生涯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對于鹵煮的喜愛也毫不減退。
鹵煮小腸已經作為一道名小吃存在于北京,并受到了大街小巷不同群體的廣泛喜愛。同時,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食物的研究范圍也愈加廣泛,鹵煮風味早已傳遍大江南北,隨之而來的是將原本的小吃鹵煮小腸進行專業的改造,如,鹵煮火鍋等。鹵煮小腸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在百年傳承過程中不僅完成了有效的繼承,更真切地演變出來了自己獨特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