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曾氏的來龍去脈,可真是說來話長。原來,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后,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于一個叫作“雭”的地方,這就是古代著名的“雭國”.然后,少康的這一房子孫就世代在雭國相襲了將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雭國才被莒國所并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雭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去,并且在魯國作了官。同時,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曾”,以曾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襲下來。
光輝家世源流
關于曾氏的悠長源流,是明載于最古老的姓氏專書《世本》。該書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雭,后為莒滅,雭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另外,歷來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書,也都同樣的記載。
除了擁有這樣一份光輝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還有一個比別人更加幸運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盡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長久以來卻始終未曾發現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換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脈傳自春秋時代的雭國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彼?,對于同姓聯婚,在曾氏家族之間是一向被嚴格禁止的。
古代的雭國,位置是在現在山東省嶧縣的東方。換句話說,曾氏家族正是發祥于此地。每一個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東!
依照《姓氏考略》的記載,曾氏有魯國,廬陵兩望,也就是說,這個家望過去是以魯國和廬陵兩處地方為繁衍中心。魯國,就是山東;廬陵,指的則是現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廬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孫避王莽亂渡江居廬陵;易言之,廬陵一望始自東漢之際。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譜的記載可考,當可發現自己的先祖大多是來自過去的魯國或廬陵。
南方巨姓大族
兩千多年前始見于山東,又是一脈相傳的曾氏,后來為為什么會“望出廬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個繁衍中心呢?關于這個問題,有一項珍藏于臺北縣鶯歌鎮的《武城曾族譜》的記載,可資參考。該項族譜是這樣說的:“曾氏去邑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東,西漢之末,不仕新莽,舉族南遷,居于豫章廬陵之吉陽縣,由吉陽析居永豐縣龍潭,由龍潭徙居吉水蘭溪?!?/p>
由此可見,發祥于山東的曾氏,是早在大約兩千年前的王莽篡漢之時,由于不屑在篡國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舉族搬遷到了江西,并且在廬陵一帶開創了另一個新天地的。然后,他們又以廬陵為中心,向四面八方遷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廣東諸地,更是他們向外發展的主要目標。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關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遷和繁衍情形,還有下面兩項文獻,可資參考:《晉江曾氏族譜》所錄《清源曾氏族譜序》:“曾氏先出于雭,春秋時并莒,子孫散析,在魯者自別為曾氏。唐僖宗光啟間,王潮由光州國始入閩,中原士民避難者皆徙以從,曾姓亦隨遷于漳、泉、福興之間;晉江之曾,始祖延世,為光州刺史也”;《興寧曾氏族譜》曰:“雭,官封魯國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寧化縣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輝,輝子楨孫,因宋元兵擾,不能安居,由寧化徙廣東長樂縣家焉。現居興寧、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縣之曾姓,皆為此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