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姓,跟長久歷史的“忌諱”傳統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在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為姓,一直到250年前的雍正皇帝之時,才由于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姓一律改為“邱”姓,在原字的右邊增加一個邑旁,借以表示對至圣先師的崇高敬意。
250年前改姓
如此看來,邱姓是在250年前由丘姓改過來的。
那么,丘氏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姓纂》指出:“齊太公封于營丘,支孫以地名為姓,代居扶風”;《后漢書烏桓傳》:“烏桓有丘氏”;《姓氏考略》:“望出吳興,河南”;《魏書官氏志》:“丘敦氏改為丘。”
綜合這些文獻,可以知道過去的丘姓是有兩種來源的,第一支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后裔,由于其始祖被封于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而以地為氏,后來并稱盛于現在陜西省境內的扶風縣一帶;第二支是南北朝五胡亂華時外族丘敦氏的改姓為丘。這兩支以丘為姓的人,到了清朝初年,絕大多數都由于要對孔子表示敬意,而紛紛自動在自己姓丘的旁邊加了個邑字,結果,近年邱姓的人士隨處可見,以丘為姓的人卻反而不太多了。
名人不勝枚舉
在歷史上,邱姓名人不勝枚舉,以隋、唐兩代來說,便有曾任交0428大守,以撫綏盡情,安定荒域而見稱,后來并歸順李世民,被封為交州大都督的邱和;以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討高昌有功,被封為天水郡公,并詔令勒石為人馬像立于昭陵之前,以旌表其功的邱行恭等。
宋代之后,邱氏的表現更加出色,邱義與邱富國,更以在學術上發揚朱氏之學而千古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