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宋代建康的城市建設與社會經濟文化

  摘要:建康作為宋代的重要城市,是除南北兩宋的京城外,居第一梯隊的城市。人口眾多,號為“天下巨鎮”。其城市建設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工作在全國位居前列,制度完善。宋院本《金陵圖》所呈現的生動圖景,恰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突出地反映了宋代建康城市的迷人風采。

  關鍵詞:宋代;建康;城市建設;經濟;文化

  自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開始,至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宋代共存世三百余年。在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他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海內外學者的認同,如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說:“談到11世紀,我們猶如來到最偉大的時期。”并認為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化和科學“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著名漢學家、法國學者賈克·謝和耐教授在所著的《南宋社會生活史》一書中認為:“中國史并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卻是一連串激烈的變革沖擊和動蕩。從公元6世紀直到10世紀,中國歷經了一個使得它變得全然不可辨認的時期。”特別是在“蒙人入侵前夕,中國文明在許多方面正達燦爛的巔峰”,“其現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驚的:它獨特的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

  建康作為宋代的重要城市,其經濟、文化和城市建設的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下面利用文獻史料,對宋代建康的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情況作一闡述。

  一、城市建設

  (一)城市歷史

  建康(治今江蘇南京市)位居長江下游,長江從城外西南部經流,素有“龍蟠虎踞”之稱。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和越國就曾在此先后設城。此后,楚威王在此置金陵郡。三國孫吳建都建業,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數朝也均建都于此,故后代有“六朝古都”之稱。隋滅陳后,雄偉壯麗的城池被拆毀,只留下小規模的石頭城。到了唐代,城市逐漸恢復,成為昇州府治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又在此建都,成為中國南方的一個大都會。但在宋初平定南唐的過程中,城市遭到戰爭的破壞,昔日的“富貴繁華隨而磨滅乎荒礱斷塹之間”。北宋開寶八年(975),宋軍攻占南唐都城金陵府,改金陵府為昇州,統轄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溧陽五縣。天禧二年(1018),真宗趙恒詔以昇州為江寧府。其時,江寧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皇子趙禎曾封為昇王,以江寧為昇國,又兼江寧府尹,繼位后即為仁宗皇帝。他歷派親信重臣鎮守江寧府,其中就有名臣包拯。神宗時,王安石曾三知江寧,其間兩度從知府出任宰相;變法失敗后,王安石退居江寧,終老于城東半山園。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金兵大舉渡江,攻入建康,建康留守杜充丟下十幾萬軍隊,臨陣投降。當時,岳飛還是他手下一名中級軍官,帶領部隊退守建康周邊山地。次年,岳飛和其他愛國將領配合當地民軍奮勇出擊,首戰靖安鎮(今南京下關),再戰牛首山,三戰龍江灣(今下關江邊),接連大敗金兵,收復建康。金兵次年五月回撤江北前,連續幾日屠城,“始料其強壯與官吏,以兵圍于州之正覺寺,取老弱之遺者悉殺之。縱火大掠,越三日,府寺民廬皆盡,乃擁眾去。凡驅而與俱者十之五,逃而免者十之一,死于鋒鏑敲榜者蓋十之四。城中頭顱手足枕藉,血流通道,傷殘宛轉于煨燼之間,猶有數日而后絕者”。經此浩劫,昔日繁華的建康城一片蕭瑟。是年,倉皇南遷的皇室遷移至此,高宗趙構詔改稱江寧府為建康府,并下令修繕建康城池以及就南唐舊宮改建行宮,為定都建康做準備。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命將建康原有府治改建為行宮,以備自己北上駐蹕。紹興七年(1137),宋高宗再次駐蹕建康府,并詔令守臣限一月在此修蓋太廟,迎奉神主已到建康府,以臨安府太廟殿宇改稱為圣祖殿。紹興八年(1138),行都(首都)正式移蹕杭州,建康置行宮留守司。十二年(1142)二月,“建康宮宇令有司照管”,由江東安撫使例兼留守,“每歲四季月,準令入宮點視,留守司屬官一員從之”。從此,建康正式成為南宋留都,殘破的城池也逐漸得到修復。紹興三十二年(1162),趙構第三次駐蹕建康府,可三度幸臨,他卻最終不愿定都于抗金前哨的建康。當時建康城內已有廂的建制,設有城內5廂和城外2廂,其中在南門外工商業區設置的城南廂,是突破古城墻向外擴展的新的生存空間。

  (二)城市人口

  以城市人口而言,在宋代的城市中,建康是除南北兩宋的京城外,居第一梯隊的城市。人口眾多,號為“天下巨鎮”。陸游曰:“今天下巨鎮,惟金陵與會稽耳,荊、揚、梁、益、潭、廣皆莫敢望也。”南宋初,守臣葉夢得追述說:“建康承平時,民之籍于坊郭、以口計者十七萬有奇,流寓、商賈、游手往來不與。”若加上與之大致相等的女性成員,則北宋后期建康城的在籍人口已在30萬人以上;再加上不在籍的在城中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流寓、商賈、游手”之類,以及軍隊及其家屬等,估計實際人口不會少于40萬人。

  到南宋后期,建康都市人口超過了北宋時的規模。根據《景定建康志》卷四二所載,到景定二年(1261),建康全府的在籍人口共有201271戶,其中上元、江寧兩附郭縣有136533戶。這兩縣的在籍人口應該大部分分布于府城內外,姑以三分之二估算,則有9萬戶左右。如果參照臨安等城市的情況,以戶均6人計,人口達50余萬人。作為留都,又是長江下游防線的樞紐,建康的駐軍數量僅次于都城臨安。據文獻載,建康城內“軍民雜處,舟車輻輳”。景定初,城內外駐有侍衛馬軍3萬人,駐扎御前諸軍5萬人,江東安撫所統諸軍5000人,沿江制置司所統諸軍(不包括駐扎在鄉村市鎮的部分軍隊)3.6萬余人,合計12萬余人。仍以平均每名軍人有家屬1.5人計,則計有近30萬人。此外,還有不少無業游民、僧尼道士、巫卜之人、從醫者、倡伎、乞丐等外來失業流民。如嘉定五年(1212),知建康府黃度上省札云:“留都繁會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無作業。每遇隆冬凜冽之時,米價稍貴,則號寒啼饑,單露枯瘁,所在成群,非都邑氣象。”乾道四年(1168),江東水災,大批災民涌入建康城中,留守史正志募饑民修建貢院,以工代賑,“使食其力”。又,洪邁《夷堅志》支甲卷一○《蔣堅食牛》提到“日者蔣堅,金陵人,乾道元年游術江左,至鄱陽,就邸舍赴卜肆”;丁志卷二《李家遇仙丹》提到隆興府“丐者李全,舊隸建康兵籍。紹興辛巳之戰,傷目折足,汰為民,而病廢不能治生,乃乞于市”。綜上推算,南宋中后期建康城內外約有居民共計90萬人,較北宋后期增加了一倍左右。

  (三)城市建設

  從宋代各個城市城墻內城區的空間范圍來看,建康城市規模可觀。日本學者斯波義信在《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一書中列舉了宋代143個城市的城郭周回數值,并據此統計全國城市的城郭平均規模,約為周回7.64里。其中,南宋境內部分州府城市的城郭周回情況是(所列數據為里數):

  臨安70,平江府42,常州27.1,鎮江府26.1,靜江府(桂州)26,紹興府25.7,建康府25.1,湖州24,泉州23.8,潭州22,吉州20.6,廬州20,福州20,臺州18,溫州18,揚州17.5,廣州15.3,慶元府(明州)14,容州13.9,泗州13.3,建昌軍13,贛州13,江陰軍13,嘉興府12,嚴州(建德府)12,饒州12,衢州11.3,瑞州(筠州)11.1,泰州10.8,寧國府(宣州)10.5,南安軍10.4,隆興府10.2,撫州10,和州10,安慶府(舒州)9.5,橫州9.5,袁州9.2,瀘州9.1,江州9,潮州8.5,徽州7.1,信州7.1,邕州7,壽春府(壽州)6.9,敘州6.7,汀州5.7,郁林州1.5,梧州1.4;連州0.9,永州0.9。

  上述50個城市,規模最大的是南宋都城臨安府城,周回達70里。建康城排在第7位,名列臨安、平江府、常州、鎮江府、靜江府(桂州)、紹興府之后。

  據《景定建康志》記載,宋代建康城城周為二十五里四十四步,有六道城門,“城郭皆因其舊”,并不斷對城郭墻體進行維修加固。宋室南渡之初,即對建康城進行修葺,并對城墻進行修固。乾道五年(1169),留守史正志“因城壞,復加修筑,增立女墻”。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以開濠之土培厚城身,創硬樓四所,一百七十八七間。又於柵寨門,創甕城及硬樓七間,閃門六扇,皆裹以鐵圈門。一座址以石武臺,二座鐵水,窗二扇。繞城浚濠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以深丈五、闊三十丈為率。城之外濠之里,皆筑羊馬墻,其長如濠之數”。時隔不久,景定三年(1262),制置使姚希得再次“重修諸城門、稅亭、備屋、廊宇等”,“費錢二萬三千一百余緡,米五十七石六斗有奇”。

  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坊巷棋布,路面平坦,各種建筑參差相間。當時的街衢和坊巷得到整治,即使是建康府句容縣下蜀鎮也進行了街市道路的改造,全部采用磚石鋪設。城內街市喧鬧,坊巷密集,一派都市繁華的景致。從南門入城,有通往六朝舊宮的大道——御街。御街兩側,最多時有由三十六個坊組成的城市居民區,居住著數十萬的城市居民。葉夢得《建康集》卷四《建康掩骸記》中描述南宋初年建康人口恢復發展的情形時說:“市廛五方雜處,生聚之盛,雖非前日比,然詢漢唐之始未有也。”到南宋中期,建康城已經為“羅綺一城,富六朝之風物;弦歌千里,綿百世之衣冠”。

  隨著傳統坊市結構的瓦解和工商業的興盛,以及居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城市變得越來越擁擠,民居、官衙、各種店鋪、茶樓酒肆、客棧、妓院、市場、寺院、道觀、學校、書院、兵營等交織雜處,由此占據街巷和河渠沿岸引發的所謂“侵街”現象日益嚴重,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建康府城的秦淮河兩岸民居繁多,“居民填筑河岸,添造屋宇,日漸侵占其岸白地”。

  (四)水陸交通

  建康有著溝通長江中下游和江淮、江南交通往來的地理優勢,水陸交通非常便利,史載“三吳為東門,荊、蜀為西戶,有七閩、二廣風帆海舶之饒”。這從南宋初年官員主張定都建康的主張中可以看出。如時人胡安國認為:“建康以三吳為東門,荊蜀為西戶,七閩、二廣為南府。”衛膚敏曰:“建康外運江、淮,內控湖海,實為東南要會。”張守曰:“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江流險闊,氣象雄偉,據要會以經理中原,依險阻以捍御強敵,可為行都以待恢復。”李剛認為:“建康控引二浙,襟帶江、淮,漕運貯谷,無不便利,然必淮南有藩籬形勢之固,然后建康為可都。”上述主張定都建康的議論,均強調建康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以及由此形成的軍事優勢。

  水路交通占有重要地位。《景定建康志》卷四《平止倉》稱建康“數十萬之生齒,常寄命于泛泛之舟楫”。淳熙二年(1175),劉珙任江東重鎮建康知府,“會水且旱,公奏:'……禁上流稅米遏糴,即他路有敢違者,請亦得以名聞,抵其罪。’詔皆從之。以是得商人米三百萬斛散之民間。又貸諸司錢合三萬萬,遣官糴米上江,得十四萬九千斛。籍農民當賑貸、客戶當賑濟者,戶以口數給米有差”。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六曰:“六朝自石頭東至運署總二十四度,皆浮航往來。建康城外有朱雀航,即今之浮橋是也。今浙西臨流州縣,凡載行旅之舟,謂之航船,義或取此。”在建康城西江岸,有石頭山,北臨大江,南抵秦淮口,是入建康城內的必由之道,“凡舟由此下至建康”。因此,此地既是交通中轉之要地,也是軍事防御的扼要。陸游入蜀時,曾登此山,據《入蜀記》載:“登石頭,西望宣化渡及歷陽諸山,真形勝之地。若異時定都建康,則石頭當仍為關要。或以為今都城徙而南,石頭雖守無益,蓋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橫貫城中,六朝立柵斷航之類,緩急不可復施,然大江天險,都城臨之,金湯之勢,比六朝為勝,豈必依淮為固邪?”長江中載重達千石以上甚至一萬二千石的“大舟”“巨艦”往來于建康城長江邊的港口碼頭。洪邁《夷堅志》載,紹熙五年(1194)江西米綱沿長江而下發往建康,“內一舟最大,所載千斛”。可謂船帆飄揚,客棧林立,店肆繁盛,車馬喧囂,人頭攢動,交易繁忙。

  在陸路交通方面,建康府東西南北路除了按每十里設鋪外,還按每六十里設一驛,設置驛館。驛道通往所屬各縣及周邊地區,沿路設有驛館、遞鋪,負責文書、信件與小件官物的傳送,也為往來官吏和客旅提供相關服務。《景定建康志》卷一六《鋪驛》非常詳細地記載了南宋中后期建康府驛道和沿線遞鋪設置的具體情況。全府東、西、南、北四條驛路主干道,共設有51鋪,“每鋪相去十里”。其中,東路通往鎮江府,設13鋪;南接通往廣德軍(今屬安徽),設25鋪;西路通往太平州(安徽當涂),設9鋪;北路通往滁州(今屬安徽),設4鋪。驛站有永寧驛、江寧驛、秣陵驛、七橋驛、石頭驛、夢筆驛、金陵驛(亦名蛇盤驛)、東陽驛、柴溝驛、下蜀驛、太平驛、望仙驛(原名昭華驛)、中山驛、馬驛二所。由此可見,從建康至全國各地的陸路驛道是非常方便的。

  城內外橋梁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南宋建康府所轄境內有173座橋,其中建康府城有42座橋梁,上元縣15座,江寧縣14座,句容縣17座,溧水縣36座,溧陽縣49座。建康府城知名的橋有鎮淮橋、飲虹橋、月華橋、東虹橋、西虹橋、景定橋、太平橋、鼎新橋、斗門橋、崇道橋、武衛橋、武定橋、廣富橋、白下橋、長干橋、龜池橋、高橋(皋橋)和乾道南北二橋等,這些橋梁絕大多數為北宋以前所建,只有少數新建于南宋。從材質上看,則以堅固性更強、載重能力也大的石橋居多。如建康府城的白下橋“舊架木為之,歲久朽蠹……三衢鄭君緝視事之,初竊鄙前人作計之不遠,毅然欲取而更新之。未幾,運石山積下筑萬樁,曰:'吾將以石易木,為千百年不朽之利。’觀者且喜且駭疑。不克,就甫五閱月而橋成。長鯨臥波,飛梁駕虛,材良工堅,天造地設,雖怒濤激湍疾風甚雨,而過者如登康莊得大安穩”。這些橋梁,常在橋上建亭、屋,或在橋墩、欄桿上雕鑿裝飾,由此投資額非常大。鎮淮橋是秦淮河上主要橋梁之一,人員車馬往來頻繁。乾道五年(1169)十一月,知府史正志重建鎮淮、飲虹二橋,“率增其舊四之一,鎮淮長十有六丈,為二亭,其南屬民以詔令。飲虹長十有三丈,加屋焉。凡十有六楹,而并廣三十有六尺,基以巨石。甃以厚甓,千尋之材,世守之土,必堅必良,是度是營……規模壯大,氣象雄偉,隆然相望”。嘉泰四年(1204)重建白下橋,“會其費為錢幾四百萬”。開禧元年(1205),知府丘崇再次重修鎮淮橋,“會其費為緡錢萬四千有畸,而錙銖不以累諸人也”。寶祐四年(1256),鎮淮橋為洪水沖毀,知府馬光祖立刻加以重建。景定二年(1261),馬光祖還對城內的主要橋梁進行全面修整。

  二、經濟發達

  (一)手工業

  宋代建康手工業發達。中央政府在此設置有都作院。規模更大,分工極細,據文獻記載,達到了二十八種,其中“鍛、礪、刮、磨、綿、絡、弦、甲、筋、革之工,凡十有二列于左;熔、冶、麻、縷、竹、木、骨、角諸色之工,凡十有六位于右”。紹興七年(1137)正月,又在建康府(南京)置“制造御前軍器局”。不過,器甲所和制造御前軍器局都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就分別于建炎四年(1130)八月和紹興七年(1137)十一月廢罷。御前軍器局是中央負責組織軍工生產的主要單位,“初,御前軍器監、軍器所萬全軍匠以三千七百為額,東西作坊工匠以五千人為額。紹興初役兵才千人,久之增至千六百余,又于諸道增二千九百余”。在南宋王朝剛剛建立的情況下,就組織起4500余人的生產隊伍,雖較北宋的8700余人有所減少,但也頗具規模。到孝宗淳熙六年(1179),御前軍器局仍有工匠3500人。南宋末年,朝廷還在建康設有火藥兵器制作院,《景定建康志》詳細記載了都作院制造兵器的情形:

  給軍器衣甲:付各屯樁管以備使用:角弓九百二十四張,弩六百二十八件,槍一千五百七十條,弓箭四萬七千一百支,弓九百四十二個,弓弦九百四十二條,弩箭六萬二千八百只,腰刀二千五百一十二把,弩六百二十八個,手斧六百二十八把,金一十八面,鼓四十六面,劃車弩三十三坐,甲一千二百五十六副,胖襖一千八百八十四領,綿裙一千八百八十四腰,衲襖三千一百四十領,衲裙三千一百四十領,已上共發過一十三萬九十四件(內除朝廷科下殿司鐵甲襖裙五千九十六件,并建康府胖襖綿裙一千八百五十七件,太平州軍器一萬八千五百七十二件,外余從本司庫支)。

  由此可以看出,都作院規模較大,分工也非常完善,所生產的武器種類繁多。又《景定建康志》言馬光祖在知建康府任上,能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制造出三萬八千三百九十五件火藥武器,其中有“鐵炮殼十斤重四支,七斤重八支,六斤重一百支,五斤重一萬三千一百四支,三斤重二萬二千四十四支;……突火筒五百二個;火藥棄褲槍頭一千三百九十六個;火藥蒺藜四百四個;小鐵炮二百八支;鐵火桶七十四支;鐵火錐二十三條”。由此可見建康的軍火工業極其發達。

  建康城中還有不少專門制造金銀飾品的作坊,如“金銀打钑作”“金銀鍍作”等,名目繁多。這些金銀鋪席,為表明自己實力雄厚,均在鋪面門前擺放著大堆“看垛錢”和金銀器皿,同時還附設“打钑爐□”作坊。其中多半應是“前店后鋪”形式,與“打钑匠爐”等手工業作坊結合在一起。這些情況說明南宋時期的金銀器飾制造業仍舊十分繁盛。

  建康也是宋代著名的銅器產地,時人將建康、越州、明州、臺州的銅器,長沙的銀器,明州的草席、鐵鍋等日常生活用手工業品,福州的蔗糖,泉州的玳瑁梳、木梳、鐵鍋、木棉等,列為享譽海內外市場的名優特產品。由于建康銅器制作業十分發達,致使銷錢鑄器之風盛行,所制銅器大量投放市場,供應全國各地。這可從當時朝廷的詔令和大臣的奏章中看出。紹興五年(1135),金部員外郎張成憲等上言:“江浙之民巧為有素,銷毀錢寶習以成風。其最甚者如建康之句容,浙西之蘇、湖,浙東之蠡越,鼓鑄器用,供給四方,無有紀極。計一兩所費,不過十數錢,器成之日,即市百金。奸民競利,靡所不鑄,一歲之間,計所銷毀無慮數十萬緡。”乾道二年(1166)三月十二日詔:“應私鑄銅器,蠹壞錢貨,建康府,臺、明州尤甚,可專委守臣嚴切禁止。”慶元二年(1196)八月二十七日,臣僚言:

  鉟銷之禁,不可不嚴。且如輦轂之下,實為法令之始,孝宗皇帝固嘗親有訓戒矣。今乃列肆負擔,無非銅器,打鑄棱作,公然為業。又如建康之句容,臺州之城下,專以古器得名,今則紹興、平江等處皆有之。江西之撫州專以七筋器皿得名,今則四明、隆興、鄂州、靜江等處皆有之。且今冶司歲鑄生銅,所入蓋自有限,其余皆是取給于淋銅、浸銅。夫毀一錢則有十余之獲,小人嗜利十倍,何所顧藉?欲責之守令,凡臣庶家所有銅器及僧道供具,立以近限,赴官鐫鑿,不得續行置造。如有違犯,坐以違制之罪,不以蔭論。官吏失覺察,罪亦如之。其鼓鑄打造爐戶,仰所屬州縣括籍姓名,監令日下改業,犯者決配海外,永不放還。仍乞重立賞格,許人告捕。

  如銅鑄的打擊樂器——鐃鈸,就主要產于建康府,“明、越州亦有”,但以建康府鑄造的最好,“高者每副直錢十千已上已下,低者有直錢四貫者”。所產的銅鏡常附有鑄出的長方形印章,標明鑄鏡者的名號等。

  建康設有官營造船場。乾道四年(1168),建康府水軍建造了一種單輪十二槳的四百料大型輪船。車輪船的不斷改進和大量建造,是宋朝戰船建造業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歐洲人大約在16世紀才開始使用車輪船。孝宗淳熙三年(1176)十月十二日,執政進呈建康都統郭剛奏:“本司應管車戰等船內有損爛已行補填,依海船樣制造到多槳飛江戰船。”上曰:“車船古之艨沖,辛巳歲用以取勝,豈宜改造?可令郭剛具析并約束沿流諸軍,遇有損壞隨即修葺,不得擅有更易。其多槳船止許逐軍自行創造,并不得用充新管車戰船數。”這里說的多槳飛江戰船和車船,都是當時最為先進的船型。

  建康還有發達的釀酒業,當時官府經營釀酒業,設置有釀賣酒曲、征收酒課的機關,即“都酒務”,其中酒庫是官酒釀造和批發的機構。據文獻記載,建康府各個官衙機構總共設有27個酒庫,自乾道八年(1172)起其中5個為專門的釀酒作坊,“其余二十二庫并于造酒庫打發分散拍戶,并門堂酤賣”,即面向眾多的民營酒店經營批發業務。酒務內部都設有倉庫、碾碓、醞室、糟池、灶舍、攤場等制酒設備,規模不小。如寧宗開慶年間,建康府公使酒庫“為屋凡七十間”。出產有秦淮春、芙蓉、百桃、銀光等名酒。秦淮春酒的酒名,源于內翰程珌《題朝陽亭》詩中“修鱗爛銀瓶,更酌秦淮春。配此玉豉羮,了無一物俗”的詩句。

  建康府紡織業十分發達,在城坊郭戶原來“合納和買絹一萬余匹,綿一萬一百六十兩”。織造的云錦是聞名全國的織品。北宋后期,全路租稅收入中的匹帛數,62288匹,在各路中居首位;絹、絲綿分別為383659匹和1198244兩,均僅次于兩浙而居第二位。南宋初因遭戰亂,“房郭營運、店業之家蕩然于兵火之余,人戶多是流寓”,遂不復和買。但城外的城南廂,以及該府所屬句容、溧陽兩縣坊郭戶,仍一直要承擔和買。其中,城南廂坊郭戶凡房地錢一貫文,“即催和買絹五寸五分,綿五分五厘,共折錢一百三十文七分二厘”;店肆賣買營運錢一貫文,“即催和買絹八寸,綿八分,共折錢一百二十四文”。淳熙五年(1178),又“增科家業及營運錢起納和買綿絹錢二千四百八十文”。直到嘉定八年(1215),才將“增科和買綿絹盡與除豁”。句容縣坊郭戶“日掠房錢一百五十六文足者,即趁納和買絹一匹;開解庫、店業之家,營運業錢每一貫文足,即納和買絹二寸二厘八毫,各家歲納和買絹不下五七匹”。全縣“坊廓房廊賃錢上已均敷二百二十余匹,卻又白敷坊郭市戶八十六匹有奇,謂之虛增營運錢。每遇推排別置一局,深扃固鐫,關防備至。凡邑之民,次第高下,號十等戶,雖負販小夫,下至植蔬鬻餅之徒,稍能經營者在焉。內擇一人董其局事,令自相糾決,銖較寸量,嘩然爭競,甚于仇敵”。溧陽縣坊郭戶的和買負擔也十分沉重,“或藏金珠,功鬻鹺茗,或蓄牛馬,或乘舟車,或廣棟宇,或啟貿易,或稱子本”,均要承擔和買,“至有身淪乞丐而負和買數十百縑者”。

  (二)商業繁華

  建康歷來是商業之都。其市場培育早在三國孫吳時就已初具規模,據山謙之《丹陽記》稱:“京師四市:建康大市,孫權所立;建康東市,同時立;建康北市,永安中立;秣陵斗場市,隆安中發樂營人交易,因成市也。”左思《吳都賦》用“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帆而過肆”之句描述當日建康市場的繁華。這里“商旅方舟萬計”,是全國最大的商業都市。又據《景定建康志》卷一六《鎮市》載:“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北市,在大夏門外歸善寺前。……南市,在三橋籬門外斗場村內,亦名東市。”至隋代,建康的繁華程度更非一般城市所能比,“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于官祿,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雜五方”。

  發展到北宋中期,城市再度繁華起來。歐陽修贊嘆說:“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者,惟金陵、錢塘。”南宋時,建康府城“市廛日以繁盛,財力足以倍輸”。城內外街巷棋布,市場興旺,集中了來自海內外的金銀裝飾品和漆器等高級工藝品。城區有大市、北市、南市等多處綜合性大型市場和牛馬市、谷市、蜆市、紗市、鹽市等多種專業市場,“皆邊淮列肆,裨販焉”。南門外的工商業區設有城南廂。許多工商業者資本雄厚,獲得甚豐,“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錢三二十千,及開解庫、店業之人,家計有數十萬緡,營運本錢動是數萬”。

  建康市場經濟發達,已經形成了具有專業化特點的新型商業街市,如羅帛市、雞行、籮行等。鎮市更多,史載宋代“十家之聚,必有米鹽之市”。據統計,建康府共有一十四鎮、三十三市。其鎮市的地理分布情況如下:淳化鎮,在上元縣東45里;金陵鎮,在江寧縣南60里;秣陵鎮,在江寧縣南50里;常寧鎮,在句容縣東南50里;下蜀鎮,在句容縣北60里;土橋鎮,在上元縣東南60里;東陽鎮,在句容縣西北60里;江寧鎮,在江寧縣西南60里;鄧步鎮,在溧水縣南120里;孔家岡鎮,在溧水縣南45里;固城鎮,在溧水縣南90里;高淳鎮,在溧水縣南100里;舉善鎮,在溧陽縣南35里;社渚鎮,在溧陽縣西南60里。

  近郊草市的大量興起,是城郊都市化的另一種形式。如建康府城郊草市眾多,“南門之外有草市,謂之城南廂。環以村落,謂之第一都、第二都、第三都”。知名的有東口市、西口市、小口市、朱門市、水橋市、龍灣市等近十處市鎮。一般說來,草市因工商業發展水平有限,人口規模也普遍要小于鎮,大多在數十戶至百來戶之間。如建康府竹筱港是距府城30里的一處草市,乾道年間,“有居民二十余家”;同府的佘婆岡,“居民數十家,亦有店肆”。

  建康城與其他地區的各類商品流通極其活躍,關系密切。據文獻記載,建康府城的糧食消費量很大,糧食供應主要依靠市場流通,需要從江西等地輸入。嘉定十七年(1224),知府余嶸上言:“此邦雖名為繁庶,而民生最艱,素無藏蓋,日食所須,仰給商販,米舟一日不至,米價即倍騰涌,才苦高糴,便至流孚。萬一江上歲歉,鄰邦遏糴,則狼狽尤甚。”劉宰說:“金陵,古帝王州,民物所萃,食焉者眾,生之者寡,歲仰糴客販。長江天險,舟至不時,價輒翔涌。”實際上,不僅僅是糧食,該城居民所需的其他許多物品,也主要由商人從外地販運供應。由此,建康成為當時的消費大市場,客商趨之若鶩。來自“江、淮、吳、蜀”的“游民行商,分屯之旅,假道之賓客,雜沓旁午,肩摩轂擊,窮日夜不止”,“客人多自江西、湖南搬運斛斗、竹木前來建康府,往往算請鹽鈔并糶米以回”。蘇州、明州等地的江海名貴水產品也源源不斷地輸入到建康城內。如范成大《吳郡志》便載蘇州所產的、“為江海魚中之冠”的石首魚,“二十年來,沿海大家始藏冰,悉以冰養魚,遂不敗。然與自鮮好者味終不及。以有冰故,遂販至江東金陵以西,此亦古之所未聞也”。楊萬里曾有在建康城買魚的經歷,其詩詠曰:“金陵城中無纖鱗,一魚往往重六鈞。脊梁專車尾梢云,肉如大武千秋筋。小港阻風泊烏舫,舫前漁艇晨收網。一雙白錦跳銀刀,玉質黑章大如掌。洞庭棖子青欲黃,香膚作鲊醯作漿。供儂朝吃復晚吃,禿尾槎頭俱避席。可憐秋浦好秋山,儂眼未飽即北還。江神挈月作團扇,一夜揮風卷波面。留儂看山仍看江,更薦鮮魚庖玉霜。江神好意那可忘?江神惡劇那可當!”寶祐六年(1258)八月,樞密院調遣慶元府水軍600人出戍建康府,時任判慶元府兼沿江制置使吳潛即遣訓練有素的水師開赴防江前線。是年冬,吳潛慮及將士“必動鄉莼之思”,各種恩典賞賜之外,又破格“專差將校赍官會”5545貫,江蠽1049個,郎君魚、石首鲞各565斤,赴建康府慰勞出戍將士。由此,時人袁燮感慨地說:“(金陵)米、麥、薪、炭、醝、茗之屬,民間日用所須者,悉資客販。”

  主要為工商業相關經營活動提供服務的租賃業,如店鋪、倉庫這類的租賃等,同樣在建康城中非常發達。如建康府學在靖康間有“房廊七十一間及酒坊三處,歲收錢一千八百二十四貫有奇”。當時建康的許多店鋪都是租賃來的,如南宋中期真德秀在談到建康府城的情況時說:“大抵地主以房地起家業錢,而賃戶又以店肆起營運錢。”南宋后期,建康府留守馬光祖在一份判書中也說:“攬戶居城也,倉、斗亦居城也,或自為攬戶,或身非攬戶而子婿親戚為之,事同一家,臂指相應。”由此,店鋪、倉庫租賃業的收入非常豐厚。此外,不少居民還以出租房廊為主要收入。淳熙中,建康府城“有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錢三二十千,及開解庫、店業之家,家計有數十萬緡者,營運本錢動是萬數”。按此推算,“房廊之家”每年租賃收入少者在萬貫以上。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富家豪室參與。時人趙彥衛說:“紹興既講和,務與民休息,禁網疏闊,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賃金日增。”當然,府下的縣城,其上等市民的財產和經營規模遠不能與府城富家相比。如同府的句容縣城,“有房廊及開解庫、店業之家,富者家計不過五七千緡而止,而營運本錢不過三二千緡而止,其日掠房錢一百五十六文足”。

  值得注意的是,建康還出現了從事海外貿易致富的巨商。如《夷堅志》提到的“建康巨商楊二郎,本以牙儈起家,數販南海,往來十有余年,累貲千萬”,就是富商巨賈的典型。

  因商業的發達,牙人在建康城中隨處可見,十分活躍。如《景定建康志》說:“(建康城)米價低昂之權,又倒持于牙儈之手。”他們控制著市場,在鄉村小農和城市消費者之間,人為地筑起一道門檻,小農出賣產品被額外掠奪走一筆手續費——“牙錢”,對買賣雙方都很不利。

  在娛樂業方面,除傳統的妓院歌樓外,建康還出現了“易聚易散”的大眾性享樂消費場所——新瓦子,以滿足居民濃厚的娛樂需求。

  由于建康為六朝古都、東南一大都會,擁有鐘山、玄武湖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亭臺樓閣,因此是當時著名的旅游勝地。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卷四便曰:“錢塘西湖、建康鐘山,皆士大夫愿游而不獲者,仕宦適之未有不厭足所欲兩郡,余皆辱居之。”建康旅游業非常發達,皇室貴族、文人雅士和市民百姓往往至此游覽。乾道五年(1169),陸游自家鄉紹興至四川夔州任職,坐船途經建康,在此停留了四天,尋古覽勝,游覽金陵名勝,所到之處有天慶觀、清涼廣慧寺、鐘山道林真覺大師塔、保寧戒壇二寺、鳳凰臺、攬輝亭、賞心亭等,并留下了不少題刻,如“乾道乙酉七月四日,笠澤陸務觀冒大雨獨游定林”。著名詞人辛棄疾也游覽了建康的眾多名勝,并創作了不少名作,如其代表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云:“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迄今不廢。”此外,當時生活在偏僻鄉村的人士向往熱鬧非凡的建康城。《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后集卷一

  《心詞淫語》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宋景定中,京口一富人姓王,嘗聞人言金陵乃帝王州,繁華無匹,切慕之。且止二三百里之近,扁舟攜所寵李氏,同往恣游歷覽,至鐵塔寺少息,因見士女往來,攜手笑謔,不能忘情,遂與其寵在寺西偏作無狀事。”

  (三)農業生產

  建康府農業生產進步明顯。境內圩田遍布,具有完備的水利配套設施,已經實行稻麥兩熟連作制。楊萬里《江東集》中有《夏日雜興》詩:“金陵六月曉猶寒,近北天時較少暄。……九郡報來都雨足,插秧收麥喜村村。”當然也有實行稻稻連作制的,不過雙季稻之種植范圍不如稻麥復種制廣泛而已。如項安世《二十一日柘龍橋道中》詩描寫建康城郊風光:“旱禾登架晚禾青,雨后官塘處處平。”又,項安世《久旱得雨》詩:“旱禾已死不可救,晚禾未出猶堪收。”復種多熟制已經成為比較穩定的耕作制度,據《景定建康志》記載:“本莊田地立為上、中、下三等收租。田上等每畝夏收小麥五斗四升軍斗,秋納米七斗二升軍斗;地上等夏納小麥五斗四升軍斗,秋納豆五斗四升軍斗……田下等每畝夏納小麥二斗三升四合軍斗,秋納米二斗七升軍斗;地下等每畝夏納小麥二斗六升六合軍斗,秋納豆二斗一升六合軍斗。以上各系租戶自出耕具種糧,凈納租數,立為定額。”產量也較高,淳熙六年(1179)八月,建康行宮內侍“將到江東諸州稻禾色樣,皆十分結實”。孝宗曰:“今歲遠近皆豐熟,可謂屢豐年也,朕殊以為喜。”南宋后期,建康府所屬五縣的圩田面積有714806畝,約占全府官民田總面積的16.5%。有學者曾做過一番估算,景定年間建康府五縣所產稻米,扣除全府人戶口糧和秋稅苗米,尚余58%左右可投放市場。

  建康城市近郊有規模較大的蔬菜和水果生產基地,如丁家洲就是一個大型的蘿卜生產基地。楊萬里《從丁家洲避風從小港出荻港大江》詩云:“島居莫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萬人。”注云:“丁家洲闊三百里,只種蘿卜,賣至金陵。”可見丁家洲這個蘿卜生產基地規模不小。此外,茶葉、油菜等也多有種植。如周文璞詠建康“菜花黃盡綠蔭成”句,乃江東建康府種油菜之證。建康出產的棗,聞名于時,是當地知名的土特產。

  三、文化教育、民俗和社會救濟

  (一)文化教育和民俗

  建康的文化發達,人才輩出。時人陶穀說:“金陵士大夫淵藪。”楊萬里說:“金陵,六朝之故國也。有孫仲謀、宋武文之遺烈,故其俗毅且英;有王茂洪、謝安石之余風,故其士清以邁;有鐘山、石城之形勝,故其地為古今之雄盛;有長江、秦淮之天險,故其勢扼南北之要沖。地大才杰,而官府事物獨庳且隘,顧可謂稱?矧是澤宮,古以擇士,而公卿大夫是之自出。”

  建康教育發達,設有府學、貢院、義學,以及以明道書院為首的眾多大小書院。特別是在府學旁的明道書院,為宋代著名的書院,它是為紀念著名學者程顥生前擔任過江寧府屬上元縣主簿而建的。《景定建康志》載云:

  (明道)書院所由建也,先是,淳熙初忠肅劉公珙祠程子于學宮,朱文公(熹)為之記。紹熙間,主簿趙君師秀來居其官,即聽事西偏繪像祠之。嘉定乙亥,主簿危君和復請于太守劉公榘,乃于簿廨之東,得鈐轄舊廨之地改筑新祠,部使者西山真公(德秀)捐金三十萬、粟二千斛以助之。未幾李公玨來繼,劉公咸相其役,前護重門,中儼祠像,扁其堂曰“春風”。……既成,率郡博士及諸生行舍菜禮。自是春秋中丁率為彝典,置堂長及職事員,延致好修之士。西山嘗記其事,刻諸石崇重。未幾,忽就隳廢,堂宇雖存,講肄闕如,遂為軍儲賓寓之所。淳祐己酉二月,天大雷電,書閣忽災,退庵吳公因更創之。閣視舊益偉,下為春風堂,聘名儒以為長,招志士以共學,廣齋序增廩,稍仿白鹿洞規以程講課,士趨者眾。圣天子聞而嘉之,親灑“明道書院”四大字賜為額,與四書院等。

  科舉之風極盛,每到解試應舉年份,大批士人匯聚到所在府城。據梁庚堯統計,南宋中期建康府解試應考人數有數千人。如乾道四年知鎮江軍府事陳天麟所撰《建康府重建貢院記》曰:“建業多士,異才輩出……應三歲之詔者,常數千百人。”貢院規模宏大,“為屋百有十楹”。據楊萬里在

  《建康府新建貢院記》中謂:“考官有舍,揖士有堂,爰廊兩廡,爰拱二掖。可案可幾,可研可席。堂之北堧,中以南,前后仞墻,內外有閑。自之表,緘封之司、寫書之官、是正之員,左次右局,不殽不并……于此攸宅,凡二百一十有二楹。自堂徂庭,自庭徂門,自門徂裔,皆甓其地。士之集者,霽則不埃,霖則不淖。”當然,所費也極大,“凡為緡錢一萬一千,為米斛六百,木一萬一千章,竹一萬四千個,甓瓦六十萬三千枚”。

  王安石在建康做學問,為宋學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鄧廣銘說:“作為一個政治家來說,王安石是一個'援法入儒’的人;作為一個學問家來說,王安石卻又是一個把儒釋道三家融和為一的人。”王氏之學在當時又稱“介甫之學”“荊公之學”“金陵之學”等,其學說主要為心性義理之學。南宋趙彥衛《云麓漫鈔》卷八說:“王荊公為《新經》《說文》,推明義理之學。”其學術地位和影響,遠在二程洛學(又稱程學)之上。

  建康佛道之風盛行,寺院道觀眾多。據《景定建康志》的記載粗略統計,當時建康府城內外有近90所。葉夢得在南宋紹興初年任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時,曾在建康保寧寺建造“轉輪藏”。他在《建康府保寧寺轉輪藏記》中寫道:“復有異人而為之轉輪以運之,其致意深矣。吾少時,四方為轉輪藏者無幾。比年以來,所至大都邑,下至窮山深谷,號為蘭若,十而六七,吹蠡伐鼓,音聲相聞,襁負金帛,踵躡戶外,可謂極盛。”當時著名的佛教寺院有靈谷寺、清涼寺、保寧寺、崇勝院(瓦棺寺、戒壇寺)、清涼廣慧寺、法寶寺、蔣山諸寺。據明人郎瑛《七修類稿》卷五記載:“錢塘靈隱、凈慈,寧波天童、育王等寺,為禪院五山;錢塘中竺,湖州道場,溫州江心,金華雙林,寧波雪竇,臺州國清,福州雪峰,建康靈谷,蘇州萬壽、虎邱,為禪院十剎。錢塘上竺、下竺,溫州能仁,寧波白蓮等寺,為教院五山;錢塘集慶、演福、普福,湖州慈感,寧波寶陀,紹興湖心,蘇州大善、北寺,松江延慶,建康瓦棺,為教院十剎。”全境宮觀數量有28所,道教勝地有茅山,知名的道觀有天慶觀、崇寧觀、崇禧觀等。

  建康的民俗深受北方中原文化的影響。《至正金陵新志》卷八引宋元間人戚氏語曰:“在宋建炎中,絕城境為墟,來居者多汴、洛力能遠遷巨族仕家。視東晉,至此又為一變。歲時禮節、飲食、市井負炫謳歌,尚傳京城故事……氣習大率有近中原。”火葬盛行。有部分官員逐漸認識到火葬的好處,因而對民間火葬采取不加干涉的態度,有的甚至支持火葬。如南宋中期,江東轉運副使真德秀在創建建康南義阡時,曾規定地滿之日,支錢焚化。

  (二)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

  建康的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工作做得很好,建有規模宏大的養濟院、實濟院、慈幼莊(后名及幼局)、安樂廬、官藥局、義冢(義阡)等。前者主要收養建康城內外流離于街頭巷尾的“鰥寡廢疾之無所養者”或“諸廂孤貧老弱殘疾行丐之人”“府城內外諸廂貧民遺棄小兒”,“冬寒添置布襖袴、絮被薦席,內襖袴添支新綿作純綿胎”“計其歲入,委官掌管,月支錢米,雇人乳養”。這些機構均設施齊全,經費充實,管理體制非常完備、規范。如主要救助往來客旅疾病之人的安樂廬,是馬光祖在寶祐三年(1255)以沿江制置使、江東撫使銜出知建康府,看到當地“系軍民雜處,商旅往來之沖,間有病于道途者,既無家可歸,客店又不停者,無醫無藥,傾于非命,極為可念”,遂復按他在江東當涂縣任職時規式,于城北門里創置的,“擇僧看守,命醫診視”。其規模宏大,設施齊全,“共用錢六萬一千一百三十一貫九十五文,米三十石七斗二升五合”,“為屋凡百楹”,“錢糧成料給之倉庫,湯藥隨證取之,官局床榻器具一一齊備,庖溷沐浴各有其所,高明整潔,務使至者如歸”。開慶元年(1259),馬光祖再任建康知府,考慮到原有安樂廬“僻處一隅,非惟官府耳目不及,而病者至廬亦已困殆”,于是他又在御街北醋庫后新創一處,于次年二月建成,規制更超原來的安樂廬,“其屋視舊廬增三之二”,計有“官廳七十二間,門樓一間,廬司門子房二間,廚房浴堂六間,前后過廊并后門五間”,另又“創置器物一千余件,督守醫給之制皆如故”。后來,又得城中廢寨,費錢120萬,米千余斛,增造屋“凡百楹”,名為“安樂坊”,作為安樂廬的一部分。由是蔚為大觀,“行道疾病之人全活者不可勝計”。

  綜上所述,宋代建康是當時的名城,在南宋時可與平江府(蘇州)、成都、紹興和廣州等城市齊名。這里人口眾多,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手工業、商業非常發達,都市繁華,旅游業興起。文風極盛,擁有眾多的學校、書院,科舉之士數以千計。社會救濟和社會服務工作在全國位居前列,制度完善。而宋院本《金陵圖》所呈現的生動圖景,恰好與當時文獻史料的記載相互印證,都突出地反映了宋代建康城市的迷人風采。

  作者: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徐吉軍 (原載《南京學研究》,2022年第1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四卷
古老城市南京 01
【傳世之城 南京傳11】大寫的慘字!一國之都淪為貧困縣
此城風水被秦始皇破壞, 朱元璋卻將它捧上天, 如今仍為國際大都市
紹興九座城門,歷經滄桑,如今只剩兩座!|紹興雜談
紹興的氣質很南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荆门市| 胶州市| 井冈山市| 青河县| 新平| 永泰县| 双桥区| 武夷山市| 三亚市| 延庆县| 长垣县| 当雄县| 乡宁县| 张家港市| 莱芜市| 泸定县| 洛南县| 邯郸县| 凌源市| 余江县| 当阳市| 城口县| 湛江市| 大足县| 柘荣县| 洪洞县| 拜城县| 庆阳市| 哈巴河县| 马尔康县| 雷波县| 龙海市| 敦化市| 富川| 前郭尔| 定西市| 横峰县| 桦南县| 曲靖市|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