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西口。
故事從老宣武說起。
踅摸著就到大柵欄了。安靜的周末時光,總也坐臥不寧,索性出來走走。有一陣子沒來了,太陽還好。在觀音寺街住過幾年,現在叫大柵欄西街,總也改不了口。大門并不大,里面的堂子卻很壯觀,高大的天井透著敞亮。加了頂棚,也許是塑料的,擋雨還不錯,只是北京的雨太金貴,一年也使不上幾回。陽光倒是擋了不少,尤其是夏天,很涼爽。據說當年是個茶樓,能聽戲,能喝茶,魯迅先生是常客。如今卻是個旅館了。說是老住戶,服務員也不讓進,怕是看著不像好人,也便罷了。
大柵欄的老字號瑞蚨祥。
大柵欄街道轄區有個特點,打明朝時候起,就不見有樹,和故宮一樣,到現在還是很少見。有也是后種的,如今狹窄的胡同里見縫插綠,很是機巧。古樹肯定是一棵沒有。什么原因呢?據說與這塊寶地的風水有關。按下暫且不表。
大柵欄,明代叫(廊房)四條胡同,至遲在乾隆初年,四條胡同在官方層面正式被“大柵欄”的名稱所替代了。大柵欄街道辦事處,位于老宣武東北角,現屬西城區管轄。街道名稱的由來,自然源于繁華的大柵欄商業街。街道轄區,東以糧食店街、珠寶市街為界,挨著老崇文(現東城區)的前門街道;西以南新華街為界,貼著椿樹街道;南以珠市口西大街為界,搭著天橋街道;北以前門西大街為界,與西長安街街道相望。街道地界還算方正,細眉明眸,從明永樂年間開始立市,到嘉靖時期已經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除街道西南角的幾條胡同屬明代正南坊外,與正西坊幾乎重合。
大柵欄地區的胡同老照片。
大柵欄地區的胡同老照片。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據史料記載,大柵欄街道辦事處轄域,遼代屬南京東郊的海王村。金代為中都東郊的海王莊。元代屬大都西南郊。明嘉靖后,屬京師南城的正西坊和正南坊。清代屬京師十坊,乾隆十五年(1750年)地圖顯示為“北城”地界。光緒末年,屬外右一區和外右二區。民國時期,屬外二區。新中國成立后,初屬外二區管界,后劃歸九區、六區。1952 年屬前門區。1958 年撤銷前門區,劃歸宣武區,正式成立大柵欄街道辦事處。它由“四個半”街道(即:西河沿、施家胡同、李鐵拐斜街、博興胡同辦事處和琉璃廠辦事處的東半部)組成。今前門西大街以南,前門西后河沿以北,是當年老北京內城外護城河的位置。城根原有前門西火車站及京漢鐵路軌道,當年孫中山北上會晤袁世凱就是從前門西火車站下的車。1959年北京站建成運營,此段鐵路廢除。1965年拆除舊城墻修地鐵,將護城河改為蓋板河,后又改為暗溝。2010年撤宣武區,大柵欄街道劃歸西城區管轄。
煤市街頭的廊亭
胡同里的老北京門墩。
正陽門和前門樓子。
遼金元時代,這里是城市郊區地曠人稀的村落。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繁榮經濟生活,在京城四門、鐘鼓樓等處,興蓋廊房,號召商民居住、經商。這有點類似于今天各地政府打造商鋪,吸納人才,招商引資。永樂皇帝是明白人,士農工商,商人地位雖然不咋地,但搞活經濟離不了他們。前門外,就是他在城外劃出的一片經濟開發區,號召天下有識之士下海經商、大膽創新、先行先試。
清查慎行《人海記》卷下“北京廊房”條記載:“永樂初,北京四門、鐘鼓樓等處,各蓋鋪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總謂之廊房。視沖僻分三等,納鈔若干貫、洪武錢若干文。選廊房內居民之有力者一人,簽為廊頭。計應納錢鈔,斂銀收買本色,解內府天財庫交納,以備宴賞之用。今正陽門外廊房胡同,猶仍此名。”
胡同里的老建筑一角。
今日門框胡同。
到了清代,把漢人全部趕出北京內城。南城文化,蓬勃興起,各種茶樓酒肆、堂子戲院、文玩字畫店摩肩接踵,儼然大唐長安東西市、神都洛陽胡姬花、東京汴梁《清明上河圖》。因了這個機緣,大柵欄這片寸金寸土的區域,創造了持續幾百年的老北京商業文化傳奇。這直接造成大柵欄地區街道狹窄,樓房遍地,挑高的屋檐擦肩接背,擠擠挨挨,大部分地區是繁華的一線天,此為其一。商業重地,防火自然又是一大要事,此為其二。有歷史教訓可鑒,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農歷五月二十日,大柵欄地區曾發生大火,延燒店鋪1800余家,大小房屋7000余間。這些地區的房屋,一般都是1900年以后重建的。這兩大原因,是導致大柵欄地區自古沒有種樹習俗的直接根源。
查慎行的記載足以證明,并不是所有的開發區都蓬勃如初。大浪淘沙,機緣巧合,明時的辛苦經營,經過清朝的一番折騰,倒是獨獨讓大柵欄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不小心成為老北京的商業中心,在古都北京的歷史長河中揚了名、立了萬。這個記載,順便說明了“廊房”名稱的來歷。
這位查慎行(1650-1727年)老先生可了不得,乃是康熙朝重臣。祖籍杭州府海寧花溪,武俠小說大師金庸之祖,清代翰林,著名詩人、藏書家,清初“國朝六家”之一。“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這首《舟夜書所見》,就出自查老先生之手。詩作平實之中見功力,曾入選語文教材,是很多孩子幼時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之一。
大柵欄同仁堂的匾額。
同升和老店。
老北京有句歇后語“出門奔斜街,不走正路”。
看地圖可以發現,大柵欄街道有幾條胡同呈東北-西南走向,并不規則,顯得有些突兀。原來,元大都是先完成規劃設計才施工興建的,城里的街巷胡同橫平豎直,縱橫交錯,像一個巨大的棋盤。為了飲用和水運交通的方便,在興建大都城時城內的河流幾乎全部保留下來。天長日久,一些河流湖泊干涸后,演變成街巷,因彎曲的河流走勢自然而然成為斜街。比如煙袋斜街。也有例外,如城南宣武門外西南側的上斜街和下斜街。宣武門,北京內城九門之一,元時叫順承門,大致位置在宣武門向北長安街一線。元時在金中都城東北新建大都城,中都老城所在的區域還是時人賞花游玩之所。為了便于穿行,當時的人們出順承門抄近道直奔中都舊城,走的人多了,就在田埂間踩出一條斜街。明嘉靖年間修筑外城之后,斜街在宣武門外依然保留至今。
陽光下靜靜的老建筑。
吹糖人的師傅。
大柵欄的斜街來源于第一條原因,是河道留下的痕跡。清李慈銘(1830-1894年)《桃花圣解盦日記》記載:“明嘉靖以前,外城未筑時,在今廠甸附近有水,西流為清廠潭(指今椿樹街道前青廠一帶),又西南為章家橋(指今臧家橋),又南為虎坊橋……可引涼水河,處處經脈流通,今皆久成平陸,并涼水河亦久迷其處。”最晚至清代咸豐同治(1851-1875年)年間,這里已經成為一片平地。
明代以前,今楊梅竹斜街、櫻桃斜街、鐵樹斜街、棕樹斜街一帶都是大水溝。隨著街市的繁華和人口的增多,逐漸填溝蓋房,形成街道。明至清初,今東北園西邊,原為琉璃窯坑。清中葉以后,窯廠逐漸遷往京西三家村附近,原窯坑逐漸填平建房,形成小街小巷。京西三家村,又名三家店,位于今門頭溝區龍泉鎮。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又五里曰五里坨,又五里曰三家店。西有渾河,三家店過渾河板橋正西約二里曰琉璃局。”琉璃局,京西古村落,與三家村隔永定河相望。據說從元代起,朝廷在此設琉璃局,就是今天的龍泉鎮琉璃渠村。雖然這兩處的琉璃生產先后關停,但關于琉璃的古地名卻原原本本保留了下來,默默訴說著往昔的繁華與榮光。
大柵欄轄區的街巷胡同在明代即已成型,幾百年間其胡同格局基本沒有大的變化。楊梅竹斜街,東起煤市街,西至延壽街,是一條東北-西南向傾斜的小胡同,長近一華里。其地界明代就叫“斜街”,簡單明了。據此判斷應是該地區第一條以斜街命名的胡同,也是第一條告別河流的胡同。清乾隆初葉改為“楊媒斜街”,據說是因為街上住著一位善于說媒的楊媒婆而得名。一個媒婆能有這么大的動靜,看來這個胡同有點意思。清末改為“楊梅竹斜街”,當屬地名的雅化。楊梅竹斜街25號曾是戶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梁詩正的府宅,由乾隆皇帝御賜。世界書局、中正書局、開明書局、環球書局和中華印書局等7家創立于解放前的著名出版社,就開辦在楊梅竹斜街。這些老建筑大部分還在,如今都是民居了,在胡同兩側懷念著曾經熱鬧的往昔。
楊梅竹斜街的古建筑。
護國觀音寺的石匾額。
坐落在楊梅竹斜街61號(民國時為楊梅竹斜街三十號)的酉西會館,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湘西人出資修建,取“酉水之西”之意,專為當時湘西十三縣讀書人入京應試或候補知縣落腳準備的。酉水也稱酉溪,向南自沅陵城南注入沅水,其流域大部屬于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域。當年,來自湘西的文藝小青年沈從文初到北京就居住在這里。據說,《邊城》《長河》《湘西散記》等名作就誕生于此。沈從文故居,至今是周邊胡同居民津津樂道的往事。房子門臉并不大,有舊日的端莊和氣派,街上行人不多,老街坊在曬太陽,有一搭沒一搭嘮閑篇。
大柵欄西街,西起鐵樹斜街,東至煤市街,全長約275米。明代叫“觀音寺”,以西端有座“護國觀音寺”而得名,清代叫“觀音寺街”。寺廟位于胡同最西端,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間重修,坐西朝東,三進院落,平面呈梯形。當年應是在兩條河渠之間的臺地,因地勢而修建,今寺廟遺跡猶存。從外觀看,綠幕布網后面整修一新的觀音禪寺,即將揭開新的面紗。一群孩子在陽光下嬉戲。有消息說,為了保護利用歷史地名文化遺產,提升街區歷史底蘊,可能會把“大柵欄西街”重新改回清代“觀音寺街”的老地名。同時更名的,還有楊梅竹斜街西段的一小截胡同,西起延壽寺街,東至楊梅竹斜街,長不足40米,重新改回清代的老地名“一尺大街”。短短的一截小胡同并不顯眼,門牌號還是楊梅竹斜街,改造之后的老房子臨街都是小鋪面,有咖啡館,有小吃店,還有房子里傳出一板一眼、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韻。清末進士陳宗蕃的《燕都叢考》記載:“自楊梅竹斜街而西曰一尺大街,又西曰琉璃廠。”從地名的角度留住有深厚淵源的歷史文化印記,也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值得點贊。
楊梅竹斜街的青云閣后門
一尺大街。
楊梅竹斜街75號的世界書局舊址。
清末民初時,老北京四大商場之首的青云閣(一說始建于宣統元年,即1909年),就坐落在大柵欄西街33號。從沈從文故居向東不遠,是青云閣的后門。這是迄今為止京城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轎子樓建筑,造型很是別致。樓有三層,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將閣樓第三層南、北兩側拆除,第三層中部主樓部分現仍保存完好,中庭為跑馬廊。轎子樓巧妙地利用了黃金地段商業地產的空間,展示了傳統建筑方面的高超技藝。康有為、譚嗣同等歷史名人是青云閣的常客,魯迅先生在京期間常到青云閣的玉壺春茶樓品茗會友,蔡鍔將軍和民國名妓小鳳仙的傳奇愛情故事就始于青云閣的普珍園。青云閣正門有副對聯:“深巷藏福地一代文豪一代風流流連于此,鬧市尋幽處我輩儒雅后輩英雄忘返其間”。幾多舊京的風云際會,幾多人生的榮辱浮沉,幾多將相的詩詞唱和,幾多京戲的念唱做打,都默默掩藏在窄而高的樓宇深處,經風雨,歷晨昏。閣樓曾為北京市的前門招待所,現為青云閣旅館。
楊梅竹斜街東口。
櫻桃斜街,明代叫“楊氈胡同”,有說是此地有羊氈作坊,清初改為今名,因其地曾栽有櫻桃樹而得名。連接楊梅竹斜街和櫻桃斜街中間的一段70余米的小胡同,因臨近櫻桃斜街,名喚櫻桃胡同。《北京市宣武區地名志》記載,胡同原名皈子廟,因胡同南端有一座“皈子廟”,今已不存。
京華客棧。
廊房二條滿滿承載著老北京舌尖上的記憶。
北京的小吃分為漢、回、宮廷三種風味,在烹制方法上講究蒸、炸、煎、爆、涮,特點是品種繁多、制作精良,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2007年,《北京晚報》網上評選十佳老北京小吃店,稻香村、護國寺小吃、陳記鹵煮小腸、文宇奶酪店、姚記炒肝、爆肚馮、奶酪魏、月盛齋等11家北京小吃入圍,其中天福號與小腸陳并列第九。老北京人耳熟能詳的陳記鹵煮小腸、爆肚馮、馬記月盛齋老店,就位于小小的廊房二條。可見其在老北京吃貨界的霸主地位。
廊房頭條標牌。
不必說脆、嫩、入口即化的爆肚馮,不必說鮮、香、綿軟依著門框胡同的褡褳火燒,不必說酥、松、滿口生津的月盛齋燒羊肉,更不必說肥而不膩、咕嘟冒泡的陳記鹵煮。17年前,曾住在四條西側的觀音寺街,有幸把廊房二條列為自己的后廚近兩年之久,至今回味。2006年2月,前門地區拆遷改造,各路食客聞風而動,《北京晚報》以《北京人“食別”廊坊二條老字號》為標題,配圖報道了食客云集小胡同的盛況。后來曾獨自回二條找過一次,胡同已不復當年,很多人已說不清新店在煤市街西側的具體位置,只好作罷。但始終掛念。
印象里的陳記鹵煮,每天一鍋,賣完就關門。下班晚了,肯定是要吃閉門羹。因為是內臟,不敢多吃,但每次路過,總忍不住探頭探腦張望張望,就當和熟識的“老朋友”打個招呼。一周怎么著也得串串門,打打牙祭,方心滿意足。如此周而復始。“老板,來二兩!一個小二!”門口交錢領個小紙條,到內側大鍋前排隊,熱氣騰騰的香氣與室內的昏暗形成對照。陳老爺子的大照片和介紹陳記鹵煮的文字,掛在墻上。這是二條老字號的標配。室內并不大,幾張桌子再無下腳之地,人多時只能站在門外大快朵頤。老到的附近居民一般讓自家的半大孩子拿一熬粥的鋁鍋,打半鍋,端回去。
廊房二條四季民福。
廊房二條夜色。
梁實秋《雅舍談吃》對爆肚這樣描述:“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陽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兒、肚領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館子里賣的爆肚以肚領兒為鮮,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有三種做法:鹽爆、油爆、湯爆。”不厭其煩,細致入微。所謂口北的口指張家口,內蒙的羊群趕進北京城,要先進張家口,過八達嶺、居庸關,經南口,到陽坊宰殺。羊肥肉鮮,這自然給了陽坊涮肉揚名立萬的機會。扯遠了。二條只是個傳說,它與隔壁前門大街的全聚德、都一處老店和鮮魚口胡同一起,共同構成老北京美食的胡同文化圈。當年的胡同,各色食客隨時出沒,抹抹嘴,消失在夜色深處。
大柵欄中段向北,是冷冷清清又窄又暗的門框胡同。門框胡同從廊房頭條直穿至大柵欄,與東頭的珠寶市街和西頭的煤市街遙相呼應。今天的頭條和二條之間正在拆遷,門框胡同向北只穿到二條,被工地圍墻擋住了。以前是個細細的過道,對面兩人需要側身,西北把角就曾是門框胡同褡褳火燒的老店。從大柵欄向北,過廊坊三條(此胡同東口不通行),門框胡同中間有一過街石板,所有行人都要從石板下穿過,石板上面則供奉著一座小小的火神廟。“門框尋跡”介紹:此石板是舊時沿街布置的,石板上有火神廟供奉的火神。大柵欄地區曾經遭遇過火災,只有門框胡同幸免于難。此后,大柵欄區域的商販每到初一、十五都會來祈求火神的庇護。
廊房二條爆肚馮。
廊房二條小腸陳
廊房二條爆肚滿。
如今,二條胡同南側整修之后,恢復了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胡同風光,爆肚馮、爆肚滿、四季民福等老店一字排開,在昏黃的夜色中燈火闌珊。胡同里沒什么行人,一家三口在定位鹵煮老店,女的20來歲,開著手機導航,兩位老家兒一路走一路打聽。看樣子和我一樣,也是有年頭沒來過了,正好同行。一位50多歲的大爺,滿口地道的京腔,熱情給我們指道,前面一個穿白大褂的小伙子,正巧是鹵煮老店的大伙計。往前走幾步,南邊的鹵煮老店在初秋清冷的夜色中散發著暖暖的燈光。深紅的大門,昏黃的牌匾,上書幾個熟悉的大字:陳記鹵煮小腸。
不覺恍惚了,還是熟悉的聲音:老板,來二兩!一個小二!
廊房三條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