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靜
在草原上長大的孩子,有誰能不想念那風中的草香、那馬背上串鈴清脆響亮的歲月呢? 那種對草原深入骨髓的迷戀,只有在草原上長大的人才可以體味。
9月24號起了個大早,我們從威海出發,經煙臺、濰坊、濱州、天津一路向壩上飛奔,路上的車輛稀少,我們沿G15沈海高速、G18榮烏高速、后經G2京滬高速,用時近9個小時,行程800多公里,下午到達北京懷柔區預定好的如家酒店。
早上出懷柔城區繼續向北,在市郊靠近河防口關時突然望見山上一段一段蜿蜒的長城。在山下關口處停車拍照,才知道此處是河防口長城。這也是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處于京北著名“茶馬古道”南段,是古代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通商的重要通道。據史料記載,此段長城是明代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的,關隘設計嚴謹,敵臺密集,又因建在陡峭的山脊線上,其險堪比箭扣長城。最著名的敵樓因地形所限,建成狹窄的長方形,故稱夾扁樓,其西面的鯉魚背尤其以險峭著名,是徒步者探險的天堂。我們在山下踟躕一陣,放棄了攀登棧道一睹夾扁樓風采的想法,按原計劃繼續前行,直奔豐寧壩上。
從河防口出關向北,就是塞外山區了。過去關外的人常常稱關內為“口里”,關內的人稱關外為“口外”,河防口南距懷柔城十來公里,因此被稱為“口里第一村”。
由河防口關沿著最美的G111京加路方向一路向北,進入山區,此時空氣不再郁濁,突然變得格外清新。國道蜿蜒,沿途紅葉相隨,綠植漫山。路上經過隧道長3333米的“分水嶺隧道”,隧道取意一山分兩季,緣于此地“五一”過后,隧道以南景致是春意融融,而隧道以北卻是冰雪覆蓋,故名。路窄彎多,路兩側山勢險峻,風光極美。到了窟窿山一帶,見路標上標有“八里奇峰”字樣,仔細看窗外,山峰的確是奇峰林立,峭拔多姿,而且多形態各異的巨石,十分有特點。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稱窟窿山為“孔山”。窟窿山一帶的一段路上竟然遇到一大片的油菜花田,金黃的油菜花開得正盛,令人眼前一亮。油菜花海以及花海近旁的山峰相映,既有北國的壯美,又有種江南小鎮般的溫婉靈秀。
在柳樹溝一帶,我們邂逅了此行的第一片樺林盛景。拐下國道,沿著上山的土路迂回前行,路兩旁收割過后的草場綿延到很遠的山下,車子沿著土路一直爬到峰頂。俯視來路,群峰的弧度柔緩,成片的白樺林就在腳下,一簇一簇地聚集在山巒上,郁郁蒼蒼。那是帶著自由味道的樺樹,它們散漫地分布在山腰、高崗或某一段山脊上,站成了一隊凜然的哨兵,也有三兩相依、相擁成簇的,似三五好友在秋風里悄聲私語。草木飲霜啜露,享日月精華、山間清風,它們姿態傲然,聲色不動,閱盡滄桑,已然是山中俏美的精靈。
中午,我們在豐寧壩上一個叫四合泉村的地方吃了農家飯,然后準備去一個叫半截溝的地方,聽說那里有一片極美的樺樹林,有河水,適合扎營。
1樺林盛景。
2拔營。
有位開著拖拉機的熱心村民帶著我們穿過一片河灘。沿著山腳下走了一段,路不太好走,多有帶棱角的石頭,不得不小心避開。山上已經可以看到一簇簇的樺林。開到二道溝處,沒有看到期待中的河水,我還以為找錯了地方。從地圖上看,這一帶以“溝”命名的地方太多了,而且路上幾乎沒有看到旅游的車輛,于是徹底蒙了,索性一路開下去。路的右側是一片松林異常茂密,左側是望不到盡頭的草場,被鐵絲網圈了起來。沿著這條路行駛了幾公里,期盼中的滿溝白樺林鋪展在眼前。
將車停在山坡上,背著相機沿著山路前行。此時已是午后時分,斜陽爛照,山色鮮媚,煙嵐靄然。現在正是最豐美的時節,路邊陽坡上的樺樹葉子已經是金黃與赭黃交織,葉片在山風中翻飛,嘩嘩有聲,陽光照耀在油亮的葉片上,美得晃眼。陰坡處的葉子則黃綠相間,也是別有韻致。遠處群峰蒼莽,樺林的色彩因為深淺不同,顯得極為絢麗斑斕。樺樹漫山遍野都是,呈現著一種遠離塵世才有的勃勃生機。
在山間小土路上漫行,曲徑通幽,美不勝收。隱約看到對面山坡上有零星的游人在移動,更多的時候只有山風寂寂,鳥聲鳴囀。日影西斜,有淡淡的霧氣開始在山間彌漫。我們盡享這段靜謐的時光,有時可以聽見近處的蟲鳴聲,風過處,樺樹的葉子迎風曼舞,只覺美妙無比,在這樣的山間,真想清歌一曲以抒胸臆。
向晚時分,由山底氤氳而來的濃霧漸漸覆蓋了遠近,很快我們就被霧氣包圍了,山林變得縹緲起來,有幾滴水珠打在身上。不遠處傳來牧人吆喝牛群的聲音間雜著牛的叫聲,但卻什么也看不見,循著聲音望過去時,它們早已隱在山林深處,在濃霧里遠去了。
回到車旁時,暮色將臨,愛人極力動員我今晚在此露營,但看看茫茫少有人跡的群山,我遲疑不已,最終經不住他的要求,開始搭帳篷,埋鍋做飯。燒了熱水沖了奶茶,煮了兩大碗方便面,熱乎乎地鉆進睡袋里拿出筆記本電腦開始往硬盤上倒照片。喝著奶茶看完所有的照片時,外面的天色還沒有完全暗下來,鉆進睡袋里試圖睡一會,感受一下,不知怎么心里總是忐忑,也許是第一次在野外露營,又因為周遭太過偏遠的緣故,我突然后悔起來。于是我們鉆出帳篷就開始收拾,趕在夜色降臨前將一切收拾停當,拔下最后一顆帳篷的固定鋼釘時,夜色已像一張大幕嚴嚴地籠罩了下來。
3多倫湖水。
在夜色中行車我們分外小心,經過河灘時,在一處小河谷徘徊良久才涉水而過,夜間已經分不清方位。當晚住在多倫縣舊城區的一家客棧。
睡了個自然醒的大懶覺,第二天上午,直奔多倫湖。
去多倫湖的路上,路兩側都是大片收割過后的麥田,尚未拉走的麥秸堆散發出獨有的芬芳,溝垅間還有成簇的蘆葦在微風里搖擺。有車轍碾出的小路直通向遠處,田間間或尚存綠意的,只是那綠意已現出絲絲的老態來,忐忑地等待著一場霜凍將它們覆蓋。
多倫湖位于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大河口鄉境內,距離多倫縣城僅16公里,景區這個季節是免費的。里面有兩個出入口,都可以進出。第一眼看到多倫湖我有點失望。尚未到十一黃金周,除了我們,湖邊沒有游人,太安靜了。秋色中湖水浩渺,煙波平靜,湖邊的游艇們寂寞地在微風里蕩漾著,有淡淡的霧氣朦朧在湖面上,蘆葦、樹叢隱匿在薄霧中。或許是天氣的原因,湖水不夠清澈,有些混沌,有些渺遠,其間有野鴨偶爾掠過或在水面悠閑覓食。
這個季節的多倫湖是寧靜的,也是寂寞的。
多倫湖地處內蒙與湖北交界,多倫湖源于蒙古語“多倫諾爾”,意為“七個湖”,康熙北征得勝后,翌年曾在多倫與內蒙古48家王爺和外蒙古部落首領會盟,旨在宴賞蒙古各部,化解舊怨,盡釋前嫌,使之“永無離散之苦、爭斗之害”,史稱“康熙會盟”。蒙古的王公貴族年年來此聚會,滿、漢、回商販也聚來此地,交換牲畜等。后逐漸發展成為街市,使多倫成為漠南藏傳中心,旅蒙商業貿易集散地,1958年隸屬錫林郭勒盟。
湖波浩淼,葦草豐茂,野雁低徊。明珠一般鑲嵌在龔格爾草原上的多倫湖,帶著這個季節獨有的風姿,在我們的視野里,漸漸遠去。
4多倫湖邊。
1路上,隨便一拍都是風景。
2灤河。
越野車在草原上撒著歡地飛奔,在藍天與草原的背景里,在蜿蜒的草原天路上,像一只小小的甲殼蟲緩緩移動。草原正把最后的勃勃生機毫不吝嗇地呈現著:云杉、冷杉、白樺、沙榆,以及各種叫不上名字的喬木和灌木叢漫山遍嶺,色彩明艷地裝點著塞罕壩的山山嶺嶺。這是一場各種植物爭奇斗艷的色彩盛宴,目之所及,五色斑斕,充滿了梵高筆下的熱烈與生命力,勃發著草原獨有的激情與活力。目力所及,層巒疊嶂之處,都是斑斕豐饒的色彩。
塞罕壩是蒙古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林地植被保護極好,叢林疊嶂,郁郁蒼蒼,有種遠隔紅塵的味道。塞罕壩草原在歷史上一貫以水草豐茂、森林茂密乃至飛禽走獸繁多而聞名,在遼、金時期,曾經是皇家的狩獵之所,有“千里松林”之稱。在這里,林木蔥蘢,廣袤無邊,進入塞罕壩,就仿佛進入色彩的世界。一路向北走來,塞罕壩恣意潑灑的色彩讓每一位走進這片風景的人都目不暇接、贊嘆不已。
3油畫一樣的靜謐。
午飯后驅車前往御道口景區,這里曾經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令人十分開心的是,沿途的風景極美,老樹枝干虬曲,古松峭拔、松林綿延、丘陵起伏,色彩繽紛淋漓,恍惚中覺得自己在畫中一般。走到一處有大片草場和河水的地方下車拍照,河邊的石碑上刻有“灤河”二字,灤河水如帶般在草原上迂回,水流清澈,在草原上緩緩流淌。河邊水草豐茂,格桑花還在盛開,幾匹馬在河邊悠閑地吃草,還有一輛架子車停在河邊,偶爾有裝滿了草垛的牛車慢悠悠經過,草垛散發著淳樸的清香,這一刻仿如大師筆下的油畫一般。
4御道口景區內拉草的馬車。
5小灤河邊上的馬車。
沿著桃山湖方向行駛,穿過御道口景區繼續向北就可以到達塞罕壩與塞罕壩北麓的烏蘭布統。在一處岔路口我們拐向龜山方向。龜山因山上有一座形似烏龜的怪石而得名,山坡平緩,車幾乎可以開到山頂。下了車就可以看見一個形似烏龜的巨石,登上石龜可以將周圍的林海以及茫茫草原盡收眼底,草原、山巒以及豐茂的林帶延伸到很遠處,金黃、赭黃、蒼綠的樹葉以及叫不上名字的赭紅的灌木,色澤如立體版畫一般。腳下是一片白樺林的海洋。踩著遍布野草的小路向樺林深處漫行、拍照,寂靜的林區,只有鳥兒清麗的鳴叫與風過林梢時葉片嘩啦啦伴奏的和聲。走到林中回望,龜石上稀稀落落的人影已經很小了,在林海中,人是如此的渺小、孤單,那種天曠地遠的渺茫之感,以及色澤上帶來的視覺沖擊都會讓人心生一種對大自然由衷的敬畏。林海蒼茫,山色斑斕,一切都是上天毫不吝嗇的饋贈。于是我忍不住感慨草原的美,感慨上天如此偏心,將如此純美自然的景色放在這么遠的地方,讓我們必要經歷跋涉之苦才可以享有。
6羊群散布在美麗的草原上。
沿著林間小路迂回到龜山腳下,遠處的草場上,打草機收割后的草場上是一垛垛的草墩,牛羊在其間安閑自在地臥地反芻或者在悠然地啃草。小羊在草地撒歡,喜鵲在牛羊的身邊漫步,草原是屬于它們的,草原是它們的世界。山底下的小路縱橫,將草原切割成一塊又一塊的,每一塊都令你心生探究的欲望。偶爾有旅游的大巴停下,涌出五顏六色的游人來,三五成群地散布在這些板塊各處,在板塊深處散漫流動,忽而又涌上大巴駛出了視線,消失在林海深處。
1在龜山上看大峽谷。
大峽谷就在龜山的對面,從公路到大峽谷不過幾公里之遙。所謂峽谷,是對壩上“兩山夾一溝”的特殊地貌的稱謂。在遼闊平坦的壩上高原,突然“塌陷”下那么一條深谷,而且溝谷縱橫,形成壩上的溝谷群。峽谷全長10公里,最深處有300米,小灤河水從谷底由北向南流出,將峽谷分成兩個地貌,東面屬燕山余脈,是白樺的世界,西面屬內蒙古高原的余脈,山榆、山杏以及稀疏的白樺林和各式各樣的灌木遍布其中;溝谷內色彩斑斕,植物繁多茂密,各種花草林木遍布其間,有沙榆、白樺,還有蒲柳、山丁子等,紅、黃、綠色的葉片在暖陽下招展,深淺不一。
2迂回如帶的河流只是風景的一部分。
3在大峽谷。
4七星湖水草風茂。
5去多倫湖路邊的麥田。
站在峽谷邊緣,可見山嶺逶迤,叢林漠漠,近處葉子呈紅黃交織的山丁子樹葉片在暖風中搖曳著,遠處的金黃的樺樹與白色的枝干或濃或淡,油畫般地富有層次,還有葉片落盡大片的呈灰白色的櫸樹,仿佛落滿了雪霜。谷底灤河水曲曲彎彎,潺潺如鏡,秋天在這里將顏料盤打翻了,涂就了這明媚斑斕的山巒河谷。山風輕悄,草木明媚,沒有比此刻再美好的景致與心境了。
從大峽谷出來,我們沒有繼續往桃山湖方向,而是一路向北,下一站是七星湖和白樺坪。
晚上在七星湖附近的小客棧投宿,已是感到寒意陣陣。晚餐時小飯館里生了炭火爐子,我們喝了羊肉湯,吃了一大盤羊肉餃子,才感覺周身溫暖起來。
七星湖是因湖泊的分布呈北斗七星狀而得名,位于塞罕壩林場北約3公里處,它由七個湖泊組成,湖泊水下流通相連,周圍群山環繞,景致極美。早上7點,天已大亮,那天刮著凜冽的小風,遠望七星湖煙波浩渺,秋風一起,浮光躍金,瀲滟成波,湖周圍金黃的水草蘆葦幾乎齊腰高,豐密茂盛。湖間用木棧道相互勾連,豐茂的蘆葦在木棧道兩旁匍匐搖曳,幾乎將棧道覆蓋,人走在木棧道上就像在蘆葦叢中出沒,小橋、小亭子也都是木質的,樸雅可愛。游客不多,女人們翻出特意帶來的披肩,在棧道深處、在葦叢中、在湖波瀲滟之間拍照,蕩漾在湖面上的快意笑聲和彩色的衣裳驅走了陣陣寒意。秋水長天,游者如醉,如果不是突然飄起的毛毛細雨加深了寒意,我定不想辜負這瀲滟的湖水,會在這屈曲蜿蜒在蘆葦叢里的木棧道上盡情消磨一段時光。
七星湖的對面是一片樺林,名曰“白樺坪”。蒙蒙細雨中,從林間鋪滿落葉的木質棧道上慢慢登至山頂,落葉翩躚,厚厚一層落滿了木棧道,林間闃然,少有人跡。抬頭望去,蒙蒙的天色下,是直沖云天的筆直的白樺和撲面而來的大片濃密金黃的葉片以及湛藍色的天。林間逼真的小鹿小熊等動物又給人一種恍惚穿越到遠古的錯覺,林間安靜極了,只有風與斜斜交織的雨絲帶來的沙沙聲與陣陣寒意。
塞罕壩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處避世的桃源。
歷史上的塞罕壩水草豐茂、森林茂密,在遼、金時期稱作 “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家狩獵之所,詩以言志,我已被塞罕壩的美與它的過往所傾倒:
我該怎樣盛贊你,這霜林如醉的秋光!
灑滿草堆的丘陵,像起伏的呼吸。
樺林豐美莊嚴,帝王般的美袍繡滿秋的陽光。
山色如黛,被豐饒的色彩妝點,
緋紅、蒼翠、金黃,將秋的山川鋪滿。
秋水如夢、秋霜盡染,
都說韶光如夢,卻分明是涅槃重生。
縱使葉落成空,
來年還是綠意重生、風姿萬種。
這一季秋紅,讓你我在水光山色里重逢。
多想把這山巒閱盡、水光參透,
卻總也走不完這山一重、水一程。
遼帝的千里松林、依舊吹著塞外獵獵的風,
康熙射獵的“木蘭秋狝”,回蕩著一代帝王驕傲的笑聲。
葛爾丹失意的眼神,
早已在某一棵樺樹的眼眸里牢牢生根。
七十二圍里急促的長哨聲,
依舊會在某段風聲里跳蕩。
1白樺,牛群。
雌鹿木哨聲里的溫柔回首,
雄鹿涉入險境的癡情命運。
皇子皇孫們挽弓時鷹一般的眼眸……
百草敖包依舊,
大汗行宮不再。
七星湖水草豐茂,清寂冷冽。
白樺坪秋風細雨,葉落如蝶。
人世輪回、默對過往,
這一片寂寂秋光,
從來都是舊時模樣……
這是我在心底,為塞罕壩作的一首詩,不,是我用這嘔啞嘲哳的嗓子,為草原清歌一曲,聊示情懷。
我驅車而過的每一處山山嶺嶺,曾經留下了多少草原民族征戰的腳印、馬群的嘶鳴?我想象中的腳印、人群,那些人吼馬嘶、旗幡獵獵的激烈場景,在壩上的微風中、在歷史的煙塵間,終將漸漸遠去、消散。
烏蘭布統處于塞罕壩北麓,平均海拔1640米。自駕游的好處是你可以隨心所欲。我們的車在草原上恣意奔跑時,視線里永遠都是白樺,它們呈現著深淺不一的金黃、淺黃、赭黃,而最遠的山尖上,即將落盡葉片的叫不出名字的樹木是大片茫茫的灰白,云杉、冷蒿、芨芨草漫山漫嶺,在暖意未退的蒼穹下,漠北的風溫柔地拂過烏蘭布統的山山嶺嶺。
2蒙古大營。
多年前看陳道明主演的《康熙王朝》,其中一段故事就是發生在這里,在這片草原上看失去葛爾丹的藍齊兒格格在康熙的懷抱里痛哭,看她將一捧一捧的泥土灑在葛爾丹的墳墓上的場景,曾禁不住隨她潸然淚下。今天竟然踏上了這片叫做將軍泡子的地方,這里曾經是烏蘭布統的古戰場,是當年康熙親征打敗葛爾丹之地。這一帶丘陵連綿,白樺成林,風景絕美。據說當年康熙親率清軍至此,平定葛爾丹,隆隆的炮聲引發此處地質變化,地下水源滲出,形成一處水泡,又因康熙的舅舅佟國綱將軍在此役中戰死,此處就叫做“將軍泡子”。泡子不太大,但草色蒼蒼,水波不興,水鳥翩飛,草原小徑逶迤,游客三五。這一方水泡雖然稍微清冷了一些,卻也令游客踟躕流連,浮想聯翩。
路經百草敖包,很驚喜地跳下車近距離欣賞。草原上,沒有比敖包更親切的存在了,在過去,廣袤的草原上,敖包就是指路的坐標,經過的牧人都會下馬虔誠祭拜、為它添上幾塊石頭,牧人們靠敖包指示方向。敖包又是純美愛情的象征,是男女青年談婚論嫁必到之處,在草原民族的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敖包頂端直插云端的像三叉戟一樣的東西叫蘇魯錠,透著圣神威嚴,下面圓形的敖包由多層石塊壘砌而成,四周掛滿了彩色經幡,我也學著游人的樣子轉了三圈請求草原神靈的護佑。
3光影里的蛤蟆壩。
4百草敖包。
風過處,經幡獵獵有聲,似在祝福又似在喃喃私語。我忽然想起那首傳唱了很久的《敖包相會》,聽了那么多年,今天似乎才真正明白了歌中的情義,這樣的理解也許真的要在這樣的場景下才會豁然明了,塵世男女,祈求的莫不是平安人生乃至幸福愛情,敖包、瑪尼堆、土地廟,莫不如此。
回首敖包,在廣袤的草原上,它作為一種信仰驕傲神圣地矗立在蒼穹下,草原的風送來五彩旗幡獵獵地清唱,它們是在傾訴什么嗎?愛情的繾綣?還是草原部族的變遷與過往?
通往蛤蟆壩的路真是草原天路一樣的迂回蜿蜒,路的兩旁要么是綠意蔥蘢的云杉、冷杉、松樹以及金黃的白樺林相隨,要么就是一望無邊的草場、山巒。道路迂回起伏,行至高處,就可以望見更遠處的山巒間,是無邊無際的一直連到天邊的杉樹、櫸樹、山丁子樹、白樺樹,色彩斑斕,油畫般的寧靜。一路走來,越往北越是樹木豐茂、色彩鮮媚。
1蛤蟆壩一側。
2草原上的樹好像都可以對話。
蛤蟆壩是樺木溝中的一個小屯子,位于紅山子鄉天太永村的南部,約有十來戶人家。小屯子靜臥在河谷中,紅色的屋頂在谷中很顯眼,屯子周圍有零星的菜地。蛤蟆壩這個名字,我們住宿的客棧是一座二層小樓,樓側有一條棧道通往壩頂,在壩頂俯望,零零星星的客棧和住戶在壩底隨意散落著,如當地人的生活,散漫隨意。周圍重巒疊嶂,叢林茂密,谷底植被豐茂,有小橋、柵欄,有河水蜿蜒。晚上客棧就餐的人有點多,老板也不著急,在慢吞吞地做著。我想吃白面烙餅,要了西紅柿炒雞蛋,還有一小盤炒雞塊,催促幾次未果。我索性到廚房觀看,一家人做飯炒菜其樂融融的一點也不急。我要了一張餅填著饑腸,在院中逗弄著小狗,耐心地等待晚餐。
當夜忍著零下十幾度的寒意登上壩頂去拍星空,也許只有塞外的星空才能讓人領略那種和星星、夜空接近的震撼美。萬籟俱寂,星空就在咫尺之遙,黑色的天幕上,碎金一般的星星就在頭頂閃爍。小村偶有狗吠之聲,除此之外一片寂靜。這個安靜地隱藏在草原中的小村,像極了童年時小山村的自然美好,許多回憶席卷而來,在心頭盤桓。
3薩嶺河岸的風光。
4蛤蟆壩有霜的早晨。
第二天早上,克服陣陣睡意起來去拍日出,溫度居然零下十幾度,車窗都結了冰花。登上壩頂,沒想到居然有大批的游客在拍照,一夕之間,這些驟然冒出的人群讓我大吃了一驚,清晨的蛤蟆壩絕對是烏蘭布統不可以錯過的拍攝觀光勝地。“羌管悠悠霜滿地,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曾將這塞外秋色描繪得蒼涼悲壯,愁腸白轉。但蛤蟆壩又充滿了瑞士風光般的自然和諧之美,朝陽冉冉從山間升起,陽光照在山梁上,光影打在某處松林或者金色的白樺的身上,壩底下的樹便如帝王一般的高貴氣質,充滿了草原上樹種獨有的王者之氣。
蛤蟆壩周圍是坡谷,中間的河水,把農田麥地與灌木叢林隔成對崖的兩個區域。俯視谷底,可見木柵欄、木棧道與尚未出圈的牛羊、三兩的行人和村民,蜿蜒的河水在谷底明亮如鏡,迂回如帶。牛群羊群在打開柵欄的那一刻,一涌而出,很快就散布在溝溝嶺嶺間,牧人的吆喝聲、鞭聲嘹亮,木橋古樸、牛羊徜徉、煙靄裊裊的山間美景與煙火氣構成蛤蟆壩獨有的晨景。從壩頂沿著小徑下到谷底的河邊拍照,河邊有幾棵山丁子樹,也有樹葉金黃的白樺樹,它們的臨水照影圖就是一幅極美的油畫。山草萋萋,晨陽普照,梯田在寒霜里殘留著收割過后的痕跡。再回到壩頂時,避開拍日出的擁擠人群,去拍那山洼間的一片樺林。壩頂的弧度極美,山梁一道一道像寫意畫般的柔美,而白樺林都生長在一道道的山洼間,似乎是為了躲避冬季凜冽的寒風才如此生長的。逡巡其間,有時與一抹樺樹的眼光相遇,這望盡了人世春秋的眼眸,是不是也深藏著一棵樹的悲歡與寂寥呢?
蛤蟆壩的一切都美得那樣自然,林木高低錯落有致,色彩斑斕天成,每一處景色都是唯美如畫,在相機的各種角度里,不論順光還是逆光,也不需要刻意構圖,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靜完美。
早餐后我們收拾行囊,沿著樺木溝一帶繼續向北,道路兩旁全是白樺和杉樹,厚重的色彩涂抹著樺木溝的山山嶺嶺。薩嶺河一路相伴,河水清淺,有時是裸露的河床,黑樺、樟子松、河柳、榛子遍布河谷兩岸,甚至有大片枯死的柳樹遍布河谷間。兩岸有時林木扶疏,有時又是叢林茂密,各種樹木與灌木郁郁蒼蒼,也有大片的枯木,在淺灘上站成一片,入鏡很有味道,但看著這樣枯死的樹木還是有些黯然。
5天太永,羊群和可愛的孩子。
我們停車在一處河谷平緩處拍照,河水潺潺,沙質細膩,薩嶺河水流到這里,沙灘顯露,水流瀠洄清淺,在陽光下明亮斑駁。河床寬闊,兩岸平闊,車子可以涉水而過。在草原上的這段時光,一路上見慣了斑斕的林木,廣袤的草場,但很難看到這樣的河谷淺灘。
風情萬種的薩嶺河就這樣一路相隨,時而清淺迂回,時而水流淙淙,有了河水,草原似乎也更加豐潤起來。
在薩嶺河的附近有個村落叫天太永,是一個安靜的草原村落,從游牧生活逐漸過渡到農耕的蒙古族人在草原上定居下來后慢慢有了自己的村落,天太永就是這樣的蒙古村落。村落建在一處緩坡地帶,背靠青山,薩嶺河水從村旁潺潺流過,村里都是木頭圍欄的院子,紅色屋頂的磚房,古樸中透著現代的氣息。散落在草原上的牛羊和牧人、收割后的麥田、牛群涉水在瀠洄的河道淺灘間,這一切構成古樸原始的村落風情。
我們在薩嶺河岸,看牛群涉水,看河岸草色迷離,看零星拍照的攝影愛好者。聽說晚上在村中拍攝星空很美,我有點心動,想到行程緊迫,還是放棄了,這是回來后深覺遺憾的一件事。
1心情像草原。
2如詩如畫蛤蟆壩。
3錫林郭勒盟草原上瀠洄如帶的河流。
有游人租了馬匹在踏浪拍照,馬群踏浪飛奔,浪花四濺,馬蹄騰飛的場景充滿了草原生活的原始奔放。牛群在牧人的吆喝下慢慢涉水,不時停步低頭飲水,不急不忙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我轉悠著,看到一戶人家的羊群經過,跑過去拍照,兩個蹲在圍墻外的小男孩和羊群一起闖入鏡頭,懵懂的樣子,清澈的眼眸,忍不住多拍了幾張。天太永是可以住下來體驗草原生活的地方,在這草原深處遠離都市的地方,格外的寧靜美好。
迎著錫林郭勒草原上的暖風,我們盡情體驗著它的廣袤優美,在曲折迂回的公路上飽覽草原風光。
錫林郭勒蒙古語的意思是“丘陵地帶的河”,屬于典型的溫帶草原,但是有段行程中沙丘居多,屬于沙地疏林草原吧。沙丘綿延,樹木扶疏有態,在沙丘間、緩坡上、草地里,風姿萬種地扎根在地下。我想應該是風沙的摧殘,它們為了順應風的方向,又要努力把長長的根系扎向水源豐沛之處,因而姿態各異。有的仿佛在和近旁的樹木低語,有的則好似遙遙相望默訴衷情,有的三五為伍,有的遺世獨立。它們的周圍多是沙丘起伏綿延,在這關山重重、遠離紅塵的塞外之地,它們似乎在安然應對大自然的賜予, 自由桀驁,氣韻不凡。幾乎每走一段,我們都會因為這些風姿百態的樹而停車拍照。
4牧羊人和馬群。
5錫林郭勒盟一帶正在收獲土豆。
正在目不暇接地欣賞美景,忽見沙丘后奔出一群馬隊,飛奔而來,穿著蒙古長袍的牧馬人唿哨響亮,揮著長長的馬鞭追逐著馬群,靜寂的草原頓時喧鬧起來。馬群飛奔著在一處沙丘前弧度優美地轉了一個方向,繞過沙丘飛奔而去。我們完全被這意外出現的草原精靈驚呆了,慌忙停車拍照,僅僅留下幾張模糊的遠影,馬群就倏忽轉過幾個沙丘不見了蹤影。
錫林郭勒草原是最純正的草原。在草甸草原上,又是另一番味道,草色豐茂,各種灌木色彩豐饒,錫林河曲曲彎彎,河水波光瀲滟,蜿蜒如潔白的哈達飄向草原更深處,各色的樹木與低矮的灌木點綴著河流,還有偶爾出現的蒙古包,一群群如珍珠般灑落在綠色河谷地帶的羊群……樹木、沙堆、草色都帶著野性自由的味道撲入視野,在心里激起一陣陣驚喜的漣漪。在草原上撒歡跑一會,躺在沙地上呆望湛藍如洗的碧空,鉚足了勁呼吸,讓身體和靈魂,在草原的空氣里浸淫,染上自由芬芳的味道。
錫林郭勒草原是蒙古的發祥地之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經在這片草原上躍馬揚鞭,挽弓射雕,帶領他的子孫們橫掃亞歐大陸,所向披靡,征服了從太平洋到黑海的廣袤地域, 并走向中原,將英名播撒在這片草原上。汗帳里還在流傳著他的許多如野狐嶺之戰、烏魯輝之戰的傳說,這里也有他的孫子忽必烈的元上都文化。草原就是他們輝煌人生的疆場,在這片草原上,你可以盡情想象這個馬背民族的智慧與野心,以及蒙古文化的尊嚴與神圣。
行程即將結束,我們在草原上放任地游蕩,有時看到一條通往草原深處或者密林之中的車道,就會任性地拐下去,開上一程,一探幽境。有時是一段通往長有大片原始次生林地帶的土路,有時則被小路迷人的感覺吸引,我們在草原上盡情馳騁,不再刻意去尋找景點,因為入眼即是美篇。甚至有幾次,我們迷了路,這樣的小插曲有很多,從相機定格下來的照片中,可以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心情乃至小小的驚慌。
從豐寧的秋水長天,到塞罕壩的五彩斑斕,及至烏蘭布統的純美大氣,峰回路轉間,柳暗花明處,皆是絕美盛景。有人說,草原的每個季節都值得一去再去,深以為然。還有什么比草原更讓人迷戀的呢?還沒有離開草原,我已經開始期待下一次的行程了。
交通:出懷柔沿京加路、G111一路向北,穿豐寧(多倫老城),左轉S244省道進入豐寧壩上。然后向東北進入塞罕壩,繼續向北沿S301、國家一號風景大道進入烏蘭布統草原。往烏蘭布統方向沿國家一號風景大道這一段風景極美。
美食:奶茶味道醇香,燙面包子餡足,羊肉湯、手把肉、炒烤羊肉、羊肉餃子,塞罕壩農家院的小雞燉蘑菇,御道口鎮的莜面饸烙和莜面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