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來有『禮儀之邦』之美譽,服飾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tǒng)服飾中的官服體制又以其系列化、延續(xù)年代久遠而著稱,在世界服裝史上絕無僅有。
我國古代官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官服”也作“冠服”,包括冠帽、服裝和配飾,對皇帝、文武百官、皇后、嬪妃命婦的服飾都有詳盡的規(guī)定,其中皇帝的“冕服”即皇袍規(guī)格最高,各級官員以品級遞降,對黎民百姓則有許多限制,成為“分貴賤,別等威”的首要標識。如黃色從唐代開始只能皇帝用,“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其他人一概不準用。所以,冠服是皇權和貴族特權的標識和象征,中國歷朝歷代統(tǒng)治者對其高度重視,所謂“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冠服的更替代表改朝換代。
狹義上的“官服”,則特指官員所穿的服裝和配飾,有朝服、公服、常服之分。朝服又稱為“具服”,是古代在祭祀、正旦等重大節(jié)慶或頒詔、傳制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禮服,其基本樣式是上衣下裳制,如東漢以后的朝服包括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公服,也稱“官服”“從省服”,是官員在衙署內(nèi)處理公務時的正式著裝,相當于現(xiàn)在公務人員所穿的制服,省去了朝服的許多煩瑣佩飾。常服是指官員平日辦公時的服裝,即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袍。從明代開始,胸前背后各有一塊方形“補子”圖案,是為官員的代表形象。
先秦“冠服”與禮制
我國古代的服裝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在周口店猿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一枚骨針,說明當時的人類已縫制獸皮衣裳。我國冠服制度初步確立于夏、商,完善于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納入禮治,自漢代恢復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
據(jù)文獻記載,商代衣料已有皮、革、絲、麻,衣著普遍為上衣下裳,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制度逐漸建立,服裝被納入禮儀制度,“非其人不得服其服”。周王朝設“司服”“內(nèi)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這也是冠服制的初始。當時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穿戴的冠帽、衣裝和上面的圖案均分為不同等級,其中最為著名和對歷朝歷代影響最大的是帝王冕服和“十二章紋”。
冕服是禮服中最尊貴的一種,在祭典時穿著。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間束帶,前系蔽膝,足登舄屨。冕冠包括綖和旒,綖是戴在頭上的板,旒為板下成串的玉珠,一般前后各十二旒。上衣為黑色,象征未明之天;下裳為纁色,即淺紅色,象征黃昏之地。十二章紋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中,日、月、星象征光照大地,山代表穩(wěn)重,龍寓意靈變,華蟲富麗多彩,宗彝不忘祖先,藻清潔,火興旺,粉米滋養(yǎng),黼決斷,黻明辨。這十二章紋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品德,象征皇帝有如日月之光明,是萬事萬物萬人的主宰。如此,十二章紋即成為歷代帝王冕服上的圖案紋樣,自舜帝時期起源,定型于周,東漢再度恢復,一直延續(xù)到清王朝皇帝退位。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亦采用十二章紋。
從秦漢到宋元:官員冠服的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絲麻紡織技術發(fā)展,刺繡工藝成熟,服裝款式前所未有地豐富,出現(xiàn)了上衣下裳連體的“深衣”和引進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秦統(tǒng)一中國,建制百端,服制顏色尚黑。漢代的“輿服制度”,沿襲周制,官員身著袍服,以冠帽來區(qū)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并佩戴綬帶,史書中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余種。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動亂,北方胡服與中原服飾融合。隋唐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濟高度繁榮,呈現(xiàn)出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其服飾瑰麗多彩,并傳到日本,成為今天“和服”的前身。隋唐時期參照前朝形制改進了冠服體系,規(guī)定皇帝冕服、官員服裝用顏色區(qū)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隋代官服尚赤,唐代以柘黃色為最高貴,紅紫、藍綠、黑褐等下之。唐代官員的常服一般為頭戴烏紗幞頭,身穿圓領窄袖袍衫,衣長在腳踝上下,齊膝處設一道界限,稱“橫襕”,是深衣舊跡的體現(xiàn),腰系革帶,腳穿烏皮六合靴。從皇帝到官吏,樣式幾乎相同。這一裝扮在唐代壁畫和繪畫作品中多有描繪。
宋代官服沿襲唐制,面料以羅為主,款式為長袍大袖,顏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帽冠為平翅烏紗帽,稱為直角幞頭,君臣通用。戴上這種帽子,必須保持身平頭正。鞋改為便鞋。
元滅宋,參照蒙漢服制,對官員和百姓服裝做統(tǒng)一規(guī)定。漢人官服仍為唐式圓領衣和幞頭;蒙古族官服穿合領衣,戴四方瓦楞帽。元代始將長衣通稱袍。
官階的集中體現(xiàn):明代補子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整體上大舉恢復漢人衣冠,建立從帝王到官員,再到黎民百姓的完備的冠服制度。明代文武官員的冠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其中官員的朝服沿襲唐宋,頭戴梁冠,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nèi)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官員的等級通過冠帽的梁數(shù)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即戴有展腳的硬幞頭,穿盤領寬袖長袍,顏色根據(jù)品級而定。明代官員常服,是頭戴烏紗帽,身著圓領大襟補服,腳蹬皂革靴,腰系大帶。
烏紗帽是明代官員上班時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nèi)有網(wǎng)巾,用于束縛頭發(fā)。由于烏紗帽是區(qū)別官員和平民的重要標識,所以后來在百姓中成為做官的代名詞。
圓領大襟補服的樣式同唐代圓領服近似,改窄袖為廣袖,尺寸寬大,盤領右衽,兩側多出一塊,稱“擺”。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
明代袍服上最有特點的便是補子。據(jù)《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在袍服上飾以禽獸紋樣來區(qū)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源于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至明代形成了紋樣更為豐富的“補子”?!把a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上面織繡不同的圖案紋樣,前胸后背各一塊,其圖案是區(qū)分官階的首要標識。明代補子以動物為標識,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其序列是:公、侯、駙馬、伯為麒麟、白澤;文官自一品至九品,依次為仙鶴、錦雞、孔雀、云雁、白鷴、鷺鷥、鸂鶒、黃鸝、鵪鶉,雜職練雀;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補子一般用織造和刺繡兩種方法制成,織造主要又分兩種,一種是緙絲,另一種是織金或妝花??椊鸷蛫y花一般是將補子部分與地部同時織出。緙絲和刺繡一般是先緙成或繡成補子形式,再縫綴于服裝上。
補子是明代官服中重要的服制特征,也是中國傳統(tǒng)禮制與等級制度的進一步深化和加強的標志。
最后的挽歌:清代官服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明滅,清王朝開始了長達268年的滿族統(tǒng)治,滿族八旗服飾也進入關內(nèi)。清王朝初期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fā)易衣,所謂“留發(fā)不留頭”;按滿族習俗強令統(tǒng)一男子服飾。大清帝國第一繼任皇帝順治,頒布《欽定服色肩輿條例》,廢除明朝的冠冕、禮服以及漢服。
面對中華文化和服飾的悠久傳統(tǒng),清王朝采取包容學習和吸收采納的明智政策,包括繼承明朝服飾的元素、黃色專用及皇袍的十二章紋等,尤其是將“龍”的圖案應用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所以皇袍又稱“龍袍”??梢哉f,清代是我國服飾改變最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是最龐雜繁縟的,清代的龍袍和鳳袍可謂中華服飾中最精湛、最華麗的工藝珍品。
清代官員形象,主要是戴“頂戴花翎”,穿長袍馬褂。清代官服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帽子。清代的軍政人員一律頭頂形似斗笠的尖頂帽,有涼帽和暖帽之分,俗稱“頂戴花翎”,是區(qū)分官階品級的第一標識,即視品級高低加有不同顏色和質料的“頂子”,一品紅寶石,二品紅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石,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和九品無頂;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以三眼為最高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四品或五品以上官員的脖子還掛有朝珠項鏈,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制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清代官員的冠服可謂滿漢合璧。其中帶有補子的補服也叫“補褂”,無領、對襟,長至腳踝。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沿用明制服制,圖案內(nèi)容與明朝大體一致。補子有方圓之分,皇室宗族為圓形,官員為方形。與明代相比,清代的補子相對較小,前后成對,但前片一般是對開的,主要原因是清代補褂為對襟。補褂即俗稱的馬褂,加在袍外,起源于騎馬穿的短上衣,有大襟馬褂、對襟馬褂、琵琶馬褂、翻毛皮馬褂等多種樣式。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了清王朝,皇帝的章服、官員的冠服和嬪妃命婦的鳳冠霞帔也隨之被廢棄。民國時期,人們的著裝受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日漸加深,雖然在女士旗袍中依然保留了清代服裝的身影,但從帝王后妃到官員的冠服已經(jīng)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成為博物館中的藏品。今天,在一些歷史劇目、傳統(tǒng)京劇和舞臺劇中才可以見到歷代官服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