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鏡是中國青銅器物群中的瑰寶,始于齊家文化,興于春秋戰國時期,歷經兩漢繁榮和魏晉南北朝的中衰,至唐代達到了發展巔峰,明清時期隨著玻璃鏡的出現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在四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銅鏡的發展可謂是異彩紛呈,如戰國山字紋銅鏡、漢代規矩鏡、唐代瑞獸葡萄鏡、宋代商標字號鏡以及明清時期多寶鏡等,都有著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縱觀其發展歷程,不同年代的銅鏡承載著各自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功用,已然與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雖不能實現一葉知秋,但從中我們可窺探到先民們的樸素自然觀、士人階層的世界觀和宗法制度下的等級觀,對于研究古代的手工業以及文化藝術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羅振玉《古鏡圖錄》載:“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古代青銅鏡紋飾精美、題材豐富、構圖新奇、制作手法細膩,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儼然成為廣大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新鄉市博物館藏有近三百面銅鏡,文章選取數十面不同年代的銅鏡,供收藏愛好者交流品鑒。
一、包羅萬象的漢代銅鏡
漢代銅鏡在青銅鏡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鑄鏡工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銅鏡趨之精美,主題突出,以銘文和紋飾為標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漢代鏡種。漢代銘文鏡鏡銘內容豐富,有著濃厚的祈求祥瑞的色彩。銅鏡紋飾蔚為大觀,草葉紋、星云紋、博局紋、龍虎紋、連弧紋、神獸紋以及神仙人物紋等,形成了包羅萬象的漢代銅鏡風格。
星云紋銅鏡(圖二),西漢,直徑13.2厘米,厚0.55厘米,連峰式鈕,圓形鈕座,鈕座外為16連弧紋。外區主要為星云紋,其中有四枚大乳釘紋均等分布,其間有若干小乳釘紋相連,落錯有致。乳釘紋內外各分布一周斜線紋,鏡緣上有16內向連弧紋。因圖紋相似天文星象,故名星云紋。
四乳四虺鏡(圖五),西漢,直徑13.0厘米,厚0.5厘米,圓形鈕、柿蒂紋鈕座,鈕座外為一圈寬素帶。主題紋飾四乳和四虺相間環繞,外區均勻分布四乳釘紋,四乳帶圓座;在四乳紋之間有四虺紋,四虺為勾形軀體。虺紋腹背兩側飾有一只冠羽鳥紋,在四乳四虺內外各飾有一圈斜線紋。
四乳鳥紋銅鏡(圖六),西漢,直徑9.3厘米,厚0.64厘米,圓形鈕、圓形鈕座,鈕座外有一圈斜線紋。外區主要紋飾為四個帶圓座乳釘紋,乳釘紋之間一組鳥紋,兩鳥相視而對,鳥紋栩栩如生,十分精美,鳥紋外分布一周斜線紋。
多乳禽獸紋鏡(圖七),西漢,直徑12.8厘米,厚0.55厘米,圓形鈕、圓形鈕座。鈕座外依次分布斜線紋帶、狹窄素帶,外區有六個乳釘紋,在乳紋之間飾有鳥獸紋,飛禽走獸,姿態各異,造型別致。鏡緣由內到外依次飾有鋸齒紋和雙線波紋。
十二地支規矩鏡(圖八),西漢,直徑13.2厘米,厚0.55厘米,圓形鈕、圓鈕座,座外方框,框內排列十二地支銘,并間飾帶座十二小乳釘紋。方框四邊外各有一“T”形符號,“T”形兩邊各有兩個大乳釘紋,“T”形符號對應“L”形,方框四角對應“V”形符號。T、L、V將鏡八等分,間飾姿態各異的瑞獸紋。外飾斜線紋一周,鏡緣紋飾為鋸齒紋、連續藻紋。
“長宜子孫”銅鏡(圖十),東漢,直徑17.7厘米,厚0.64厘米,圓形鈕、柿蒂紋鈕座,鈕座間有銘文“長宜子孫”四字,鈕座外為八內連弧紋,外區為弦紋和斜線紋,弦紋之上有八個重圈紋。
“君宜官位”銅鏡(圖十一),東漢,直徑8.7厘米,厚0.2厘米,小圓鈕、圓形鈕座,橋形鈕上下兩則為“君宜”“官位”四字銘文。制作工藝精巧,紋飾美麗,主題紋飾為變形龍鳳紋,外區均勻分布斜線紋。
龍虎瑞獸鏡(圖十二),東漢,直徑12.2厘米,厚1.0厘米,大圓鈕、圓形鈕座。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飾龍虎紋,左為一虎,右為一龍,龍虎對峙而嘯,部分軀體壓在鈕座下。此外,龍與虎的尾部飾有走獸和飛禽等瑞獸紋。外區有35字銘“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外區紋飾與內區的銘文外飾一周櫛齒紋,邊緣兩周鋸齒紋帶之間飾一周水波紋,中間以弦紋相隔。
龍虎羽人鏡(圖十三),東漢,直徑12.8厘米,厚0.75厘米,大圓鈕、圓形鈕座。座外兩側飾龍虎紋,龍虎對峙,氣勢宏偉,龍須后置似在飛騰,部分龍身壓在鈕座下方。在龍虎襠部有一飛仙羽人。內外區由弦紋隔開,外區一周分布鋸齒紋。銘文內容“太山作鏡世少有,男封侯女王婦,壽如金石,□□□,長保二親”。有學者把此鏡稱為“辟邪配天祿鏡”,左邊獨角向后的瑞獸應為“辟邪”,右邊獨角向前的瑞獸之名應為“天祿”,辟邪與天祿是神話傳說中的祥禽瑞獸。
二、豪放灑脫的唐代銅鏡
唐代銅鏡在中國青銅鏡發展史上大放異彩,銅鏡造型與紋飾得到創新性發展,內容與形式兩重元素融合與統一,造就了流暢華麗、自然大方的銅鏡風格。在造型上打破了傳統圓形格式,菱花形、葵花形和亞形鏡等花式鏡最為新穎精致。銅鏡紋飾豐富多彩,其中的海獸葡萄紋最具時代特色。鑄造工藝更為嫻熟,高浮雕技法使銅鏡更為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海獸葡萄鏡(圖十四),圓形,直徑13.3厘米、厚1.5厘米,伏獸形鈕。凸起的葡萄蔓枝將鏡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飾六只雌雄各異、體態豐腴的海獸,海獸匍匐仰首,目光趨于同向。海獸外圍一周飾葡萄紋,間飾花草紋。外區以蔓藤葡萄紋為主,葡萄紋間飾有鳥紋、蜂紋、蝶紋等。蜂蝶鳥雀動靜不一,有作展翅飛翔狀、有作靜靜佇立狀,亦有啄食葡萄之態,鏡緣飾一周卷草紋。該鏡由于葡萄紋和蔓藤紋越過內區延伸到外區,也被稱為“過梁葡萄鏡”。
海獸葡萄鏡(圖十五),圓形,直徑10厘米,厚0.75厘米,伏獸形鈕,鈕外一周飾四只瑞獸,身形矯健,體態舒展,作飛奔騰躍狀,二瑞獸回首顧盼,頗有追逐嬉耍之味,外圍一周飾葡萄蔓藤枝葉紋,間飾有五只飛鳥作啄食葡萄狀,葡萄、枝蔓、瑞獸等紋飾交相輝映,錯落有致。銅鏡布局富有動感,自由活潑。
葡萄蔓枝鏡(圖十六),圓形,直徑8.6厘米,厚1.05厘米,伏獸形鈕,以高圈分成內外兩區。內區以六葉紋(團花紋)為主,附有草葉紋。外區則為葡萄蔓枝紋,間飾有草葉紋,紋飾精美華麗。該類鏡相比海獸葡萄鏡,紋飾簡單,以葡萄紋和長瓣花蔓枝紋為主,間飾或飛、或站、或臥的雀鳥紋。葡萄紋鏡是唐代比較流行的銅鏡,葡萄紋和長長的蔓枝紋既有“多子多福”之義,也是“富貴長壽”的象征。
雙鸞花鵲鏡(圖十七),葵花形,通徑12.5厘米,厚0.55厘米,圓形鈕、圓形鈕座。鈕座外一對姿態華美的鴛鴦立于鏡鈕兩側,刻畫清盈細麗,鴛鴦口銜綬帶,曲頸俯首作展翅舞蹈狀。鈕座下部有一只鵲鳥口銜花葉立于枝葉之上,鈕座上側有浮云紋。外區有云紋和花葉紋間隔均勻分布一周。鴛鴦象征美好的愛情,民間有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美傳,表達了世人對于美好情感的向往。
雙鸞花枝鏡(圖十八),葵花形,通徑24.5厘米,厚0.8厘米,圓形鈕、無鈕座。一對爭奇斗艷的孔雀單足立于鏡鈕左右兩側,俯首曲頸,纖羽畢現,羽冠上揚,作開屏展翅狀。鈕上似兩葉一枝的寶相花,鈕下似兩葉一枝的蓮花,邊緣處均布八枝卷葉紋。孔雀自古以來為吉祥富貴的象征,孔雀開屏寓意大吉大利。
雙鸞單獸鏡(圖十九),葵花形,通徑18.6厘米,厚0.6厘米,小圓形鈕、無鈕座。鏡鈕左右兩側飾有一對富麗華貴的鳳凰,鳳鳥曲頸展翅,尾羽卷揚,栩栩如生。鈕上部為一團如意云紋,下部有一似天馬瑞獸作飛奔狀,氣勢宏偉,頗有“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之韻味,外區飾有云紋、草葉紋和蜜蜂紋。鳳凰紋為中國傳統吉祥紋飾,是祥瑞的象征,如“鳳凰于飛”“鸞鳳和鳴”,喻示新婚幸福和夫妻相親相愛。
鸞鳥瑞獸花枝鏡(圖二十),菱花形,通徑12.6厘米,厚0.7厘米,伏獸形鈕。鏡鈕左右兩側飾有鸞鳥紋,二鳥體態輕盈,引頸顧盼,展翅欲飛;鈕上下兩側為身形矯健的瑞獸,種類有別,作飛奔狀,雄健有力,動感極強。瑞獸與鸞鳥間飾有枝葉紋,外區紋飾以花葉紋和飛蝶紋間隔排列。銅鏡布局以環繞式為主,結構疏密相間,紋飾刻畫清晰。該類鏡應是由武周時期盛行的海獸葡萄鏡發展演變而來,是海獸葡萄鏡向雀繞花枝鏡過渡的鏡類,年代相對較早。
環列花鳥鏡(圖二十二),菱花形,通徑10.1厘米,厚0.5厘米。圓形鈕,鈕外一周花鳥并重,作環繞式構圖。鳥紋活潑靈動,造型各異,有作展翅飛翔狀,有作站立狀,生動活潑,有著濃厚的自然生活趣味。在鳥紋間飾有花枝紋,外區一周為花枝紋。
“秦王”鏡(圖二十三),圓形,直徑16.7厘米,厚0.5厘米,半球形鈕、花瓣形鈕座,鈕座外有一大方框,正對方格的四角外有四“V”形符號,V形符號把銅鏡四等分,其間有四獸的形象,神態各異,身形矯健。獸紋外邊一周為波紋,波紋外圍一周為櫛齒紋。外區為銘文帶,楷書工整清晰,文曰:“賞得秦王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特是自明心。”秦王鏡存在的時間大概在隋至唐初年間。
三、自然樸實的宋代銅鏡
宋代銅鏡,由于銅原料缺乏、銅禁嚴格,所制銅鏡胎質較薄,且工藝相對粗糙,與漢唐銅鏡不能同日而語。但這一時期的銅鏡也有其獨特的閃光點,銅鏡造型、風格趨于多樣化,常采用細線淺雕的裝飾技法,圖紋精致細膩,纖巧柔媚。同時,由于審美意趣的平民化,紋飾風格趨于寫實,裝飾題材上趨于世俗化。另外,宋鏡注重實用,出現了商標字號銘文鏡,這也是宋代銅鏡最大的特征。
亞字形花卉鏡(圖二十四),直徑15.7厘米,厚0.24厘米,橋形鈕、花瓣紋鈕座。座外飾有一圈連珠紋,內區紋飾以花枝紋和鳳紋為主,花枝相互纏繞,枝條柔軟,花枝柔蔓,花紋有含苞待放亦或綻放盛開。在花枝纏繞間,飾有雙鳳紋,展翅作飛翔狀。花紋外圍飾有一圈連珠紋,在該鏡外區中飾有一“朱”字。
葵花形花卉鏡(圖二十五),直徑9.2厘米,厚0.4厘米,葵花形,小圓形鈕、圓形鈕座。鈕座外飾以花卉紋,以荷花和蓮蓬為主,花葉對稱,以淺細浮雕的手法表現出紋飾的精美。蓮蓬紋飾外圍一周飾有蓮藕紋,蓮藕首尾相連,與八瓣形葵花外緣一一對應。
雙魚鏡(圖二十七),直徑11厘米,厚0.55厘米,小圓鈕,主題紋飾為雙魚紋,兩魚首尾相連,在水中暢游嬉戲。該鏡魚紋清晰,神態生動。水紋又似云紋,頗有“鯉魚跳龍門”的韻味。
人物閣樓鏡(圖二十八),直徑18厘米,厚為0.6厘米。圓形鈕,鏡背飾以人物紋,神態各異,有站立有坐臥,造型有別,有的人物站立在榕樹下,雙手持卷。閣樓矗立在煙霧繚繞之間,有祥云環繞,猶如仙境。
人物花鳥鏡(圖二十九),直徑9.3厘米,厚0.35厘米,橋形鈕、無鈕座。主題紋飾為人物紋和花鳥紋。鈕的兩側各有一孩童,正在快樂地追逐飛舞的蝶鳥,趣味十足。兩孩童周圍飾以花紋、草葉紋和鳥紋。
湖州鏡(圖三十),直徑13.5厘米,厚2.5厘米,鏡為菱花形,小鈕,無座,素背。鈕右側有一長方形框,框內銘文為“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
四、從俗浮沉的明清銅鏡
明清銅鏡基本上失去了宋鏡形制多元化的風格,為迎合世人心理,適應社會需求,吉祥寓意的銅鏡數量遠超前代,與漢代銅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明清時期四字吉語銘鏡最為流行,圖文并舉,如“五子登科”“福壽雙全”“富貴雙全”“百歲團圓”和“長命富貴”等。另外,在紋飾表現方面,明代多寶鏡有著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題材甚為豐富,寶物種類繁多,方寸之間顯示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仙閣人物多寶鏡(圖三十一),明代,直徑11厘米,厚0.95厘米,銀錠鈕,鈕左右兩側各有兩人持寶,造型不一,神態各異。鈕上方有一仙閣樓臺,兩側各有一仙鶴飛舞,左邊飛鶴下方有花葉,右側飛鶴下方有元寶錢。寶塔下有犀角一對。鈕下為一香爐,兩側為寶瓶,外側有方勝、寶錢、犀角、盤腸紋飾,下方為畫卷。在多寶紋銅鏡中,每件寶物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特定的文化內涵,銀錠象征著財富;方勝為辟邪祥瑞;犀角象征著執牛耳,有奪取榜首之意;艾葉能驅病辟邪,有崇賢嫉惡之義;書卷象征學有所成。
仙鶴人物多寶鏡(圖三十二),明代,直徑8.8厘米,厚0.8厘米,銀錠鈕,最上方有一仙鶴,兩側各有一對犀角。鈕上方為方勝,左右為珠寶。鈕座兩側依次為人物和銀錠錢,人物造型迥異。鈕下方為二書卷和二方勝寶錢,最下方為一聚寶盆。該鏡以鈕為對稱軸,圖案左右對稱,紋飾精美。
“百歲團圓”銅鏡(圖三十三),明代。直徑28.6厘米,厚1.8厘米,圓形鈕、獸紋鈕座,“百歲團圓”四字分布鈕座外四方框內。鈕外為一圓周紋,圓圈紋外有四只飛鶴紋,間飾四朵祥云紋。最外圍一周,在“百歲團圓”四字之間,分別飾有一人物紋和花葉紋,人物姿態不同,造型有別。
“福壽雙全”鏡(圖三十四),明代,直徑45厘米,厚1.75厘米,圓形鈕、獸形鈕座。鈕座外為雙線圓圈紋,圓圈紋外一周飾四只飛鶴和四朵祥云紋。圍繞“福壽雙全”四字飾有人物紋、飛鶴紋、祥云紋、銀錠錢紋、梅花紋、花葉紋、花瓶紋、閣樓紋、方勝圓錢紋、尊勝幢和瑞獸紋等。紋飾精美繁縟,方寸之間表現得淋漓盡致。
“福壽家安”銘文鏡(圖三十五),明代,通徑14.2厘米,厚0.14厘米,八瓣菱花形,半圓鈕,圓鈕座。內區兩周凸弦紋之間為銘文帶“福壽家安”,每個字之間由一符號隔開。外區篆書銘文帶“清素傳家永用寶鑒”。
“富貴雙全”銅鏡(圖三十六),清代,直徑12.6厘米,厚0.45厘米,小圓鈕,鏡背有四字銘文“富貴雙全”,銘文在方框內。在鏡背右上角有一鈐印“復興號”。
“五子登科”銅鏡(圖三十七),清代,直徑9.1厘米,厚0.4厘米,小圓鈕,在鈕座四方的四個方框中有四字銘文“五子登科”。
“長命富貴”銅鏡(圖三十八),清代,直徑9.7厘米,厚0.66厘米,小圓鈕,鈕座四方各有四方框,方框之中有四字銘文“長命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