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是機體執行免疫應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免疫系統具有識別和排除抗原性異物、與機體其他系統相互協調.共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系統具有免疫監視、防御、調控的作用。這個系統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胸腺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堿粒細胞、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因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溶菌酶、補體、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細胞因子)組成。免疫系統分為固有免疫(又稱非特異性免疫)和適應免疫(又稱特異性免疫),其中適應免疫又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免疫系統是我們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線,免疫系統是防衛病原體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發現并清除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進會對自身器官或組織產生傷害。
下面我們來談談臨床上常用的免疫學檢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測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Ig)的測定是檢查體液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Ig通常是指具有抗體活性和(或)抗體樣結構的球蛋白。應用免疫電泳與超速離心分析可將Ig分5類:IgG、IgA、IgM、IgD、IgE。
參考范圍:
IgG 7.6~16.6g/L
IgA 0.71~3.35g/L
IgM 0.48~2.12g/L
IgD 0.01~0.04g/L
IgE 0.001~0.009g/L
臨床意義:免疫球蛋白增高
見于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期、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等。
見于多發性骨髓瘤,可按其所產生Ig不同而有G型(IgG增多)、A型(IgA增高)、D型、E型(后兩型極少見)等。
見于感染如慢性化膿性感染、肺結核、肝膿腫、血吸蟲病、瘤型麻風等,可見IgG升高。
見于惡性腫瘤,如消化道癌、呼吸道癌、泌尿生殖系癌,絕大多數患者均見IgA增多。喉癌、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IgM亦見升高。
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可見IgE增高。
免疫球蛋白降低
常見于各類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病、聯合免疫缺陷病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
血清M蛋白測定
血清M蛋白是一種單克隆B細胞增殖產生的具有相同結構和電泳遷移率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及其分子片段。
參考值:蛋白電泳法、免疫電泳法:陰性
檢測到M蛋白,提示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見于:
①多發性骨髓瘤:以IgG型最常見,其次為IgA型,IgD和IgE罕見,也有IgM型的報道;
②巨球蛋白血癥(Waldenstrom癥):存在大量單克隆IgM;
③重鏈病:出現:Ig重鏈(γ、α和μ重鏈);
④輕鏈病:出現單克隆游離輕鏈;
⑤半分子?。合涤梢粭l重鏈和一條輕鏈組成的單克隆Ig片段;
⑥7S IgG?。簽閻盒訫蛋白病等。
血清補體測定
補體是廣泛分布于血漿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組不耐熱的球蛋白,分3組,9種補體成分(C1~C9)評估補體系統的常規檢測包括CH50和C3、C4、B因子、C1-INH等。
總補體溶血活性(CH50)測定
參考值 試管法:50000~100000U/L
意義:增高見于急性炎癥、急性組織損傷、惡性腫瘤及妊娠。降低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AIDS、嚴重燒傷等。
細胞免疫檢查
淋巴細胞表面標志物檢測
T淋巴細胞表面標志物檢測:E玫瑰花形成試驗、免疫熒光法(IFA)、熒光激活細胞分類法(FACS)、免疫金銀法以及免疫酶染色法等。
參考值:Et 64.4%±6.7%
意義:可用于T淋巴細胞計數,T淋巴細胞亞群的分類以及判斷T淋巴細胞的活化程度。CD3 分子表達于所有成熟T淋巴細胞的表面,是總T淋巴細胞的重要標志,CD3 常見于甲狀腺功能亢進、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重癥肌無力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應。 CD3 主要見于免疫缺陷病,如AIDS、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綜合征以及聯合免疫缺陷病等。亦可見于惡性腫瘤、SLE、免疫抑制劑治療等。
T細胞分化抗原測定
CD3代表總T淋巴細胞,CD4是輔助、誘導T細胞的標志,CD8是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標志。應用單抗和熒光標記二抗反應在熒光顯微鏡下或流式細胞儀中計數CD的百分率。
參考值 :免疫熒光法(IFA):CD3為63.1%±10.8%; CD4為42.8%±9.5%;CD8為19.6%±5.9%;CD4/CD8為(2.2±0.7)/1。
流式細胞術:CD3為61%~85%;CD4為28%~58%;CD8為19%~48%;CD4 /CD80.9~2.0/1。
臨床意義
CD4 T細胞下降 常見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AIDS、MCV、嚴重創傷、全身麻醉、大手術、應用免疫抑制劑等; 升高見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
CD8 T細胞下降 常見于類風濕性關節炎、Sjogren綜合征、重癥肌無力、DM(II型)以及膜型腎小球腎炎等; 升高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急性期、MCV以及慢性乙肝。
CD4 /CD8 比值下降,常見于AIDS、瘤型麻風病、惡性腫瘤進行期和復發時。也見于部分感染性疾病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MCV、血吸蟲病等;增高見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SLE、Sjogren綜合征、重癥肌無力、膜型腎小球腎炎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應等。
淋巴細胞功能測定
T細胞轉化試驗
形態學法: T細胞轉化率60.1%±7.6%
3H-TdR摻入法:培養淋巴細胞用液體閃樂爍儀測量,記錄每分鐘脈沖數(cpm)。
SI(刺激指數)=PHA刺激管cpm均值/對照管cpm均值
SI>2為有意義,<2為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
T細胞轉化試驗
臨床意義:判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水平,降低常見于細胞免疫缺陷或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惡性腫瘤、淋巴瘤、重癥結核、肝硬化等。增高常見于Down綜合征。估計疾病的療效與預后。
B淋巴細胞表面標志物檢測
表面抗原:CD19、CD20、CD21、CD22和CD40等
表面受體:B細胞抗原受體(BCR)、細胞因子受體(CKR)、補體受體(CR)與Fc受體等。
B細胞表面免疫球蛋白(BCR,SmIg)是B細胞的特征性表面標志。將熒光標記的抗不同類型Ig的單克隆抗體進行檢測,可將B細胞分為SmIgG、SmIgM、 SmIgA、 SmIgD、 SmIgE
參考值:免疫熒光法(羊抗人)(以攜帶該標志的細胞百分數表示)
SmIg 細胞總數:均值21%(16%~28%)
SmIgG 細胞:均值7.1%(4%~13%)
SmIgM 細胞:均值8.9%(7%~13%)
SmIgA 細胞: 均值2.2%(1%~4%)
SmIgD 細胞: 均值6.2%(5%~8%)
SmIgE 細胞: 均值0.9%(0%~1.5%)
臨床意義
SmIg 細胞增高 :常與B細胞惡性增殖有關,主要見于慢淋、毛細胞白血病以及巨球蛋白血癥等。
SmIg 細胞減低:主要與體液免疫缺陷有關,常見于性聯丙種球蛋白缺乏癥、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B細胞分化抗原CD19、CD20、CD21、CD22測定
參考值:FACS:CD19 細胞 11.74%±3.73%
臨床意義 CD19為全部B細胞共有的表面標志,增高見于B細胞系統的惡性種瘤,減低見于體液免疫缺陷病。
NK細胞活性測定
NK細胞能直接殺傷效應細胞,具有抗腫瘤、抗感染和和免疫調節等功能,亦參與移植物排斥反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應的發生。
LDH釋放法
參考值 細胞毒指數:27.5%~52.5%
51Cr釋放法
參考值 NK細胞活性(自然殺傷率):47.6%~76.8%
臨床意義
活性升高:常見于病毒感染的早期,Down綜合征,接受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的患者等及免疫增強劑治療患者。
活性降低:常見于惡性腫瘤、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AIDS和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等。
腫瘤療效觀察及預后評價
免疫調節功能 NK細胞可釋放INF-γ、INF-β和GM-CSF等細胞因子。
今天的推文是不是干貨滿滿呢?就先策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