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快要到了,你是否會經常感覺到頭腦昏沉,胸脘痞悶,食欲減退,四肢倦怠,手腳出汗,神疲乏力,口干舌燥,大便粘膩,小便黃赤,頭面油膩,舌苔厚膩等等,這是因為你體內有濕熱。
很多人認為食欲減退、神疲乏力,吃一點清胃消食的藥就可以解決問題,長期口干舌燥、小便短黃,多喝水就能得到緩解,頭面油膩、舌苔厚膩,多刮洗就會沒什么事了,但實際上,這些癥狀都是因為體內的濕熱蘊結上中下三焦所引起的。
很顯然,以上方法都不能將濕熱清除,有人又會說:那平時用茯苓,薏仁,赤小豆等煮水喝有沒有用呢?事實上,對于這種濕熱彌漫三焦的復雜證候,以上藥物對于治療濕熱,無疑是病重藥輕,隔靴搔癢,甚至會出現相反的作用,是濕熱越聚越多,因為茯苓薏仁赤小豆等淡滲利濕藥物的藥性是往下走的,而脾的特性“以升為健”,胃的特性是“以降為通”,而脾和胃這種升降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互為因果的,長期使用會導致脾胃的氣機總體往下這一個方向走,打破了脾胃的陰陽平衡。
既然這一類藥物單獨使用不能夠使濕熱祛除,那么,中醫有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能將三焦濕熱從上中下三焦分消的方子?
今天將給大家介紹一個出自清代著名醫家石壽堂《醫源》的方子——藿樸夏苓湯。
本方主要用于治療濕熱之證,特別是濕熱彌漫三焦、阻滯三焦氣機所致上中下三焦癥狀。有宣上,暢中,滲下之功效,可以將三焦的濕熱分別從上焦、中焦、下焦排出體外。
本方主要由藿香,厚樸,半夏,茯苓,豬苓,杏仁,白蔻仁,薏仁,澤瀉,通草,豆豉組成。
中醫認為,濕為陰邪,熱為陽邪,濕熱互結,如油入面,兩者難解難分,所以,濕熱病多纏綿難愈。而濕熱主要以脾胃為病變重心,而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故??刹吧舷露?。且脾有“喜燥而惡濕”的特性,濕邪為病常常導致脾的功能失調,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濕熱重的病人經常食欲不振,腹部脹滿,神疲乏力,大便溏薄。
即使濕熱病纏綿難愈,但總有解決的辦法!濕熱應該燥濕清熱,而濕為陰邪,熱為陽邪,燥濕藥偏溫,溫會助熱,清熱藥偏寒,寒會傷陽,濕本身又會傷陽,那豈不是無解?
清代王士雄指出: “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
因此,破解濕熱難解難分僵局的關鍵是:分解濕熱??捎梅枷慊瘽瘛⒖鄿卦餄瘛⒌瓭B利濕之品化濕通陽,使濕去熱孤則熱自去。而濕歲為陰邪,也未必一定要用溫熱之藥去溫通。
正如清代醫家葉天士所說的: “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芳香、苦溫、淡滲等均可選用,濕氣化開,則陽氣可以流通,熱邪自消。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在臨床上治療濕熱之證少用清熱和溫通藥,而多用化濕之藥的緣故。
治濕熱有芳香、苦溫、淡滲三大法,而藿樸夏苓湯正好集芳香、苦溫、淡滲三法與一爐,為治療濕熱的常用方。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白蔻仁暢達中焦,薏苡仁淡滲下焦,為分利上中下三焦濕邪的代表藥對。
單獨一味杏仁勢單力薄,無以擔負起宣通上焦肺氣于的重任,所以配上了藿香、豆豉芳香化濕。
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三藥藥性清輕上浮直達上焦和體表,不僅可開宣上焦,使氣化則濕亦化,還可開泄肌表,使濕從表出。
白豆蔻芳香苦辛,暢達中焦,配以半夏、厚樸,可燥濕運脾,脾運則短了濕氣的來源,為治本之法。
薏苡仁淡滲下焦,配以茯苓、豬苓、澤瀉、通草淡滲利濕,使濕邪從小便排出。
三組藥合用,以祛濕藥為主,并未用清熱之藥,但仍有芳香宣上、苦辛暢中、淡滲利下之功,使濕從表里、上中下清除,濕去熱無依附,則熱亦去,故可治療濕熱導致的上、中、下三焦之病。
值得注意的是,疾病變幻莫測,病因病機病位錯綜復雜,每個人的濕熱病表現不一,輕重有別,所以,用藥自當加減權衡,不可盲目套用,如果您也有以上癥狀,請在正規的中醫師指導下辨證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