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總感覺喉嚨里有痰,每次說話前都得清清嗓子才行,有時候早上刷牙,吐痰甚至還會惡心。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就要注意了!
中醫認為,痰是由津液因氣化功能失常而在體內逐漸積聚而成的產物,具有逐漸蓄積、流動不遂、穢濁腐敗、凝結積聚、遍布周身、致病廣泛的特點。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換句話說,當我們身體健康出現問題時,就有可能產生痰,而痰長期郁于體內,又會誘發其他疾病,正如《瀕湖脈訣》所記載:“痰生百病,食生災。”
關于痰的來源,祖國醫學認為,因脾、肺、腎三臟與人體津液代謝關系最為密切,而痰為津液代謝失常而成,故痰的產生多為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所致。
其中,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證治匯補·痰證》也有記載:“脾為生痰之源”。因此,歷代醫家均認為,脾失健運是臟腑生痰的根本基礎。
脾失健運,則生痰!
《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于肝,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p>
這句話的意思是,飲食進入胃后,經脾的吸收將水液中的精氣首先向上輸送于肺,在肺的通調作用下,將其中“清”布散于全身以濡養臟腑組織器官,其中“濁”,一部分經肺的宣發作用輸布于皮毛而為汗,另一部分經肺的肅降作用下達于腎和膀胱,腎的蒸化開合成為尿液排出體外,使體內各個組織器官,既得到津液的充分濡養,又不致水濕停留,從而維持體液的動態平衡。
由此可見,在人體內環境中,脾主運化水濕,為水液代謝正常運轉的中轉。如果脾虛,則運化不及,就會導致水液停滯而生內濕,濕郁成痰,痰濕形成后,又容易來到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而咽喉為肺之所系,因此,我們就會表現為喉嚨多痰、不舒服。
現代社會,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發生明顯變化,嗜食肥甘厚味者增多,或勞倦傷脾,又或者經常處于高壓力狀態下,易導致肝氣郁滯,橫逆犯脾胃,近十幾年來,脾胃病的發病率也明顯上升。恰如《壽世保元·痰飲》所記載: “痰者,病名也,生于脾胃。然脾胃氣盛,飲食易克,何痰之有?或食后,因之氣惱勞碌,驚恐風邪,致飲食之精華,不能傳化,而成痰飲矣”。明確指出,飲食不節,情志不舒損傷脾胃,從而導致痰的產生。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也發現,總感覺喉嚨有痰,此時如果進食甜味的食物和飲品,痰會相較之前有所增多。
脾虛有痰的人,往往會有幾個特點:一是平時痰多,如果長時間不說話,會覺得嗓子堵,一開口就聲音重濁,經常喜歡清一下嗓子再發聲。二是飯后容易感覺胃脹,胃部不適,噯氣。三是平時大便不是很規律,或者大便不成形。四是容易胖,稍不注意飲食很快就會發胖;臉上愛出油,身體容易疲倦。
《醫宗必讀》曰:“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逼⑹腔档母?,所以對于痰的治療,首先應該重視脾胃的調理,以顧護脾胃為基礎,再根據痰的屬性,針對性調理。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痰有風痰、寒痰、濕痰、熱痰等之分。故實際調理應分清痰的屬性。比如之前來咨詢的一位病友,因飲食不慎導致喉嚨有痰咳不出,于是自行服用清熱化痰的中成藥,但吃了2天后喉嚨不舒服反而加重了,而且感覺服藥后身體明顯虛了很多,仔細辨證發現該病友的痰屬于寒痰,很明顯這是藥不對癥導致的病情加重。正如《金匱要略》所指出“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見痰治痰,應先治其病,病祛則痰自清”。
因此,治痰需辨痰的屬性,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積痰則消之,痰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
二陳湯是臨床常用的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方劑,主治濕痰證??筛鶕挡〉牟煌攸c,針對性地加減運用該方,可有較好的祛痰療效,比如若為濕痰,可加蒼術、白術增強祛濕功效;熱痰加黃連、黃芩等寒性之品;風痰加天麻、枳殼、天南星、白附子等;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黃、細辛、烏頭之類;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枳實;氣虛有痰加人參、白術等。
總而言之,如果經常喉嚨有痰,需辨虛實,再隨證用藥,誠如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所講:“痰有虛實,不可不辨,凡可攻者便是實痰,不可攻者便是虛痰,實痰宜行攻伐,但去其痰,無不可也,虛痰但以調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