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見這么一句話: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相信有很多人都把這句話奉為人生至理名言,但是長大后的我們會發現,“名言”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就像小時候經常聽到的這句話,難道說錢真的不是“省出來”的嗎?我看不見得!
身處在社會中,錢和每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關系,人沒有了錢就沒有了生活來源,錢沒有了人也就沒有的使用的主體。換句話來說,錢和人缺一不可。小時候我們經常會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長大后卻發現,錢好像真的是“萬能”的。吃飯穿衣沒有一個離得開“錢”。
平時生活中大家對于財富的積累都是各持己見,有人覺得“省錢”也能變富,有人卻覺得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反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更有理,我們也不知道。每個人對于金錢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更何況是賺錢呢?
經常有人說大錢是賺出來的,小錢是攢出來的。沒有小錢也難以賺到大錢,我想這就是賺錢與存錢的關系。多數人的財富,都是由無到有,由小變大,除了少數的富二代。這種由小到大,由窮到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攢錢賺錢,賺錢攢錢的過程。
首先,你需要有一個原始積累,這個過程多數人相當的漫長,是通過攢錢來實現的。現在金融業發達之后,可能攢錢的過程會相對縮短,但是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仍然是你取得信用貸款的前提。所以攢錢是你資本積累的開始。當你具備一定能力,必然開始你掙大錢的過程。
我們知道成功人士掙大錢都是一個反復的投資過程,在投資之前,依然是需要你把賺的錢進行相當的積累,投入到經營中進行再周轉,相信這是多數成功人士的基本模式。當你缺乏能力的時候,好好的攢錢,當機遇來臨的時候,好好的賺錢。保持適當的儲蓄能力,應對危機,并隨時抓住更好的賺錢機會。
對于很多有天賦和機遇的人來說賺錢要比省錢來的重要,比如馬云,任正非,李嘉誠,王健林,他們就屬于“賺錢型”人才。但是像我們這樣實力不是特別突出的人,攢錢沒有什么不好,一旦遇到事情了,你積攢下來的財富就是你的敲門磚!
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賺錢和攢錢是同胞兄弟,缺一不可,錢既是賺出來的,也是攢出來的;賺錢是一種能力,駕馭財富同樣是種能力。有的人天生就含著金鑰匙出生,擁有資本,或者賺錢能力很強,但他不懂得規劃,揮金如土;支出大于收入,長久以往,同樣一無所有。
可能有的人會說賺錢能力強,沒錢一樣可以賺大錢,短時間是可以,時間長了,會因為年齡或者時代的變遷,導致賺錢能力變弱,否則中國的百年企業為什么少之又少。光攢錢不會賺錢也沒用,很多人那么努力,攢錢一輩子,一套房也買不起,說明只會攢錢也不行。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掙小錢—攢錢—然后才能掙大錢。現在屬于資本社會,有一定原始資金的積累和機會你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可能有人會想,可以貸款或者找天使投資人。貸款也需要你有抵押的物質基礎,天使輪融資也需要你前期投入創造出初步的系統模式,得到認可才行。所以掙錢和攢錢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后期你才能玩杠桿。
說實話,攢錢和賺錢這兩種觀點在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說父母經常會說我們:花錢不要大手大腳,要多攢點錢,以后肯定會用得上的。你要知道父母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飯還要多。老人的話多聽聽沒有壞處。
其實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攢錢和賺錢其實就是一個意思。無論是攢錢還是賺錢,最終的目的都是增加自己的財富總量。也就是你手中能存下多少錢。有些人月入好幾萬,卻依然沒有存款。是因為他們賺的不多嗎?并不是,是因為他們沒有省錢。而有的人省吃儉用,不舍得買,不舍得吃,但依然攢不夠一套房的錢。是因為他們不夠省嗎?也不是,而是他們賺錢的速度追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光是賺錢和光是省錢都是沒用的,因為錢既是賺出來的,也是省出來的,兩者缺一不可。省錢并不代表不花錢,而是把錢花到可以維持日常所需,以及可以讓我們得到提升的地方。所以說,爭辯錢是賺出來的還是省出來的,其實意義不大。因為他們兩者其實并不沖突,而是相輔相成。
每當我們有了賺錢能力,財富就會由存量進入快速增量的階段。這個時候就是賺錢為主,省錢次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賺錢的事上,多積累財富,這才是你最該做的事。畢竟你賺的足夠多了,也就不在乎省的那點了。
對于“省錢”這個概念很多人都會過度解讀,覺得省錢就是“摳門”,不舍得吃穿,不舍得出去交際應酬,這樣你還有什么發展的機會。省錢和摳門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有人正常交際、正常消費一個月照樣能夠省下上萬的工資。但是有人摳門來摳門去,朋友不多,交際沒有,攢下的錢還不夠自己生活所需。這樣的“攢錢”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賺錢是每個人進入工作崗位之后的主要目標,有人在應聘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說:我是為了夢想云云之類的話語,其實大家的根本目標就是賺錢,沒有了經濟收入大家怎么生活呢。賺錢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財富。攢錢也是一樣,所以不要再有什么“攢錢不如賺錢”的想法了,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