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原創 白發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2-27 15:57:03
突厥曾在很長時間里,是一個令中原王朝畏懼的名字。
這個綿延百余年的強大游牧國家,歷經南北朝、隋、唐三個歷史時期,一度以泰山壓頂之勢。令中原國家喘不過氣來。
但突厥、東突厥、西突厥、后突厥,這四個汗國間是什么關系呢?
突厥部落最早游牧于金山南麓(阿爾泰山),為柔然屬部,突厥王室阿史那家族,最初不過區區數百帳,但隨著其勢力的不斷發展,周邊鐵勒諸部漸漸歸附,形成了一支擁有數萬人強大勢力。
因此,突厥從始至終都屬于部落集群的體制,即便突厥汗國建立后,其依舊為以游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
這種部落聯盟的國家屬性,既主導了突厥汗國之興,也決定了突厥汗國之亡。
突厥部落興起時,北方草原的霸主尚為柔然汗國。
柔然與北魏的位置關系
546年(西魏大統十二年),突厥酋長阿史那·土門(土門,意為“萬人長”)受命擊敗西域高車國殘余。
土門自恃有功,向柔然求婚。
不成想,柔然可汗阿那瓌,居然辱罵土門道:“你個打鐵的,整天身上烏漆墨黑的,還想娶我白白嫩嫩的女兒,你真敢想!”
“爾乃我鍛奴,何敢發是言耶?”(《周書·突厥傳》)
怒不可遏的土門,轉而對柔然發動戰爭,552年阿那瓌兵敗自殺,柔然汗國覆亡。
突厥顛覆柔然后,阿史那·土門自號“伊利可汗”(盟主或國王之意),突厥汗國正式創立。
隨后,游牧政權的爆發力畢露無疑,在短短三十余年間,“西破囐噠,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建立了一個“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貝加爾湖)五六千里皆屬焉”,疆域扶搖萬里的龐大國家。
這時,中原的西魏(北周)與東魏(北齊)政權等國,懾于突厥汗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均向其納貢、和親策略,以換取突厥的支持。
而突厥也借機以政治、戰爭的雙重手段,獲得大量的經濟利益,保證自身的發展需求。
泰山壓頂般的突厥汗國
581年(北周大定元年,隋開皇元年),北周權臣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
隨著楊堅統一南北,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博弈,有了翻盤的希望。
此時的突厥汗國依舊強大,但受制于疆域極度遼闊和政體結構的落后,突厥已形成了“國內八汗”的管理形式。
其中,沙缽略可汗(大可汗)為汗中之汗,坐鎮牙庭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
第二可汗,統治蒙古高原北部。
突利可汗,統治蒙古高原東部。
阿波可汗,統治老巢阿爾泰山。
達頭可汗,統治新疆西部到中亞。
此外的貪汗可汗、紇支可汗、潘那可汗因勢力弱小,處于龍套地位,史料一般略去,只稱突厥“五汗并立”。
隋朝定鼎的第二年,沙缽略可汗的妻子(北周千金公主)極力攛掇為娘家報仇。
沙缽略可汗也想招法抓藥,給新建中原政權來個下馬威,便與營州(遼寧朝陽)刺史高寶寧合謀,攻占臨渝鎮(山海關)大舉南下。
沙缽略可汗麾下的40萬突厥大軍,歸屬其本部的不過10萬余人,其余部眾皆為第二可汗、阿波可汗、達頭可汗與突利可汗所有。
此戰,隋軍雖在局部頗有亮色,達奚長儒所部3000人,抗擊數萬突厥軍,連續激戰3天,惡戰14次,軍械用盡以赤手相搏。以戰損七八成的代價,擊殺突厥萬余,逼占據絕對優勢的突厥撤軍。
但突厥軍的進攻,依舊對武威、天水、安定(甘肅涇川)、金城(甘肅蘭州)、上郡(陜西富縣)、弘化(甘肅慶陽)、延安等地,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弄得“六畜咸盡”。
沙缽略可汗(阿史那·攝圖)本計劃繼續南侵,但此時隋朝的離間計,已開始顯露效果。
長孫晟趁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邏便)在涼州新敗,派人對他說:“攝圖(沙缽略)每戰皆勝,而你新到內陸便遭敗績。如此,攝圖聲望日隆,部眾歸心。現在你與攝圖實力相當,才能坐鎮北牙統一方天地。若日后,攝圖有心吞并,試問你能抗衡他么?”
阿波可汗聽后,心中惶恐,派使者前來問計。
長孫晟又給使者下了一副猛藥,他故作神秘的說:“我與阿波甚厚,故以秘聞相告。達頭可汗已與隋秘密和,攝圖毫無辦法。阿波何不加入此盟,攝圖必不敢以兵相威脅,豈不勝過損失自身實力,功績又歸于攝圖?”
阿波可汗自以為得計,頓兵塞上不再進攻,反而遣使跟隨長孫晟入朝。
穩住阿波之后,長孫晟又開始做達頭可汗的工作。
達頭與阿波的勢力范圍均在西部(阿爾泰山、新疆西部到中亞地區),一直都與東部蒙古草原的沙缽略可汗,面和心不和。
在長孫晟的勸說下,達頭可汗干脆拒絕了沙缽略繼續南下的命令,私自撤軍而回。
瓦解了來自西部攻勢,長孫晟又開始運作阿史那·染干(日后的啟民可汗),對他說:“北方鐵勒諸部有謀反跡象,準備襲擊你的牙帳。”
染干聽后大驚失色,趕忙向沙缽略匯報,沙缽略也擔心老巢有失,一場聲勢浩大的進攻,便在長孫晟各個擊破的計策下,消弭于無形。
不過,這事兒還沒算完。
沙缽略可汗對西部部落,不聽統御的做法極其惱火,加之阿波與隋朝眉來眼去,好不郎情妾意。
一氣之下,沙缽略可汗帶兵突襲了阿波的部落,將其部眾收歸己有,還當眾斬殺了阿波的母親。
無處可去的阿波一路西逃,投奔了達頭可汗。
達頭聞訊大怒,認為此乃對西部突厥勢力的冒犯,遂借十萬兵予阿波。
得此臂助后,阿波卷土重來,在本地部落的協助下,連續痛擊沙缽略的軍隊,甚至攻入蒙古草原大肆掠奪。
阿波與達頭二可汗的控制區,基本可等同于西突厥汗國的雛形。
這也就意味著,在隋朝軍事打擊、分化瓦解的雙重手段下,突厥汗國已從一個完整的政治聯盟,分裂為東西兩個心存齷齪的小聯盟。
此事件的時間節點為583年(開皇三年),隋朝建立不過短短2年。
所有純游牧政權,都存在三條無可逃避的天然劣勢:
其一、缺乏生產能力,國家經濟極度依賴掠奪收益;
其二、經濟的極度單一性,導致國家抗災能力極差;
其三、游牧的生活方式,導致天然具有不團結基因。
因此,游牧政權常表現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質,其快速的興衰,皆源于無可改變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
之后,東突厥汗國、西突厥汗國和后突厥汗國,將不斷重復上述魔咒,走出各自的興衰曲線。
三、東突厥汗國的興亡起落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歷代皇帝中,少見的能人。
在他統一天下后,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使隋朝短短十余年間,便迸發了灼目的生機。
人口方面,從開皇初年的400萬戶,暴增至870萬戶(堪比唐朝“開元之治”時期)。
經濟方面,隋朝倉庫里積存的稻谷,至貞觀11年尚未用盡。
此時,隋朝已亡20年,楊堅已死33年。
(“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經濟的強勢,讓隋朝轉而對突厥實施了,多次大規模打擊。
583年(開皇三年)、599年(開皇十九年)、600年的三次痛擊,徹底瓦解了突厥酋長們的意志。
沙缽略可汗上書隋庭,“皇帝是婦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兒。兩境雖殊,情義是一。今重疊親舊,子子孫孫,乃至萬世不斷,上天為證,終不違負”。《隋書·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
續任的啟民可汗,甚至親自跑到大興城(長安)跪拜隋煬帝,自稱是給隋朝“典牛馬”的臣子。
東突厥可汗的做法,讓身居西域的達頭可汗愈發輕視,東西突厥漸行漸遠。
隋煬帝出巡圖
可惜,楊堅的兒子太能作,老爸就算留下再殷實的家底,也不夠他霍霍的。
猝然而來的隋亂,給了時任東突厥始畢可汗難逢的機會。
隋末大面積兵亂,導致大量漢人因避亂遷入突厥,既削弱了中原的實力,也讓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諸國,都降附于東突厥。
東突厥因之控弦百余萬,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空前強盛程度。
此時,北方的割據者勢力,如劉武周、梁師都、竇建德、王世充、李淵等人,先后向突厥稱臣。
618年(隋大業十四年,唐武德元年),李唐定鼎后,東突厥汗國依舊是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龐然大物。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20萬突厥鐵騎寇關而入。剛剛經歷了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被迫與東突厥頡利可汗,結盟于渭水岸邊。
雖然唐史極盡描摹,但城下之盟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不過,李世民畢竟是李世民。
在他政策的誘導下,大量漢人北返中原。
不過,短短三年,唐朝便以賭國運的方式絕地反擊。
唐朝軍神李靖麾下10大軍,兵分六路,一干名將傾巢而出,趁東突厥遭遇天災之機,一擊而擒頡利。
東突厥汗國滅亡后,唐朝正式登上了東亞霸主的王座,“天可汗”之名一直沿用至玄宗皇帝。
《舊唐書·太宗本紀》:(貞觀四年)夏四月丁酉,御順天門,軍吏執頡利以獻捷。自是西北諸蕃咸請上尊號為“天可汗”,于是降璽書冊命其君長,則兼稱之。
“天可汗”的帽子確實很猛,尤勝隋煬帝的“圣人可汗”,但如何安置東突厥十余萬降眾,卻讓唐朝君臣頗費了些心思。
最終,李世民選擇在“東自幽州,西至靈州(寧夏靈武),分頡利(可汗)故所統之地,置順、化、祐、長四州都督府,又分頡利之地為六州,左置定囊,右置云中都督府(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以統其眾”。
由于搞垮東突厥的時間相當早,唐朝尚未摸清如何處理游牧種族的門道,也未出現羈縻州的概念。
因此,東突厥故地上最先設置的州府,不能等同于羈縻州。
貞觀二十年,唐朝又聯合其他草原部落,搞垮了新崛起的薛延陀,臣服于薛延陀的十一姓部落降唐。
次年,唐朝設瀚海府、燕然府等六府七州,安置回紇、仆固、契苾等部,并正式實施羈縻制度。
《舊唐書·回紇傳》載:“自太宗平突厥,破延陀,……置州府以安之,……以威惠羈縻之。”
隨后近二十年中,東突厥故地保持了相對的平靜,默默等待著另一支突厥勢力的崛起。
這便是在高宗武后時期,橫行一時的后突厥汗國。
下一篇,我們將要梳理西突厥、后突厥兩個汗國的興衰起落。
敬請各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