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案情
假想防衛致人死亡的行為應如何認定及處理?
理判據
01
假想防衛的四個基本特征
①行為人主觀上存在正當防衛意圖,以為自己是對不法侵害人實施的正當防衛;
②防衛對象的“不法侵害”在實際上并不存在;
③防衛行為的“防衛”行為在客觀上侵害了未實施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或其他權利,具有社會危害性;
④行為人的防衛錯誤,產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王長友的行為屬于假想防衛。
02
假想防衛是過失犯罪還是故意犯罪?
假想防衛是過失犯罪還是故意犯罪,是司法實踐中必須要搞清楚的問題。
“故意”分兩種,包括刑法理論上的故意與心理學理論上的故意。假想防衛雖然是故意的行為,但是這種故意是建立在對客觀事實錯誤認識基礎上的,自以為是在對不法侵害實行正當防衛。行為人沒有認識到其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而犯罪故意則是以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為前提的。
因此,假想防衛中的故意只有心理學上的意義,而不是刑法上的故意。所以,行為人不能構成故意犯罪。法院以過失致人死亡罪對王定罪量刑是合適的。
知識點
《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條:【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劃重點
1.在假想防衛中,行為人主觀上想象存在不法侵害行為正在發生,這種主觀推測并非脫離實際情形的任意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客觀前提,要有一定的合理的根據的。本案中,王長友是由于夜間確有人欲非法侵入其住宅,且基于這種恐懼而隨身攜帶工具,并且其在擔憂室內的孩子安危的情況下,才實施的攻擊行為,應當認為王主觀上的推測是有依據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為人主觀上的推理沒有合理的依據,不屬于假想防衛,而應當以故意犯罪論處。
2.張明楷教授認為,假想防衛不是正當防衛,符合過失成立條件的,以過失犯罪論處;如果沒有過失防衛,則按意外事件處理。至于故意針對合法行為進行“反擊”的,則不是正當防衛,而是故意犯罪的行為。
敲黑板
1.假想防衛不是正當防衛,不能以防衛過當論處。一般情況下以過失犯罪論處,但是,也有成立意外事件的空間。
2.行為人主觀上的推測需要有合理的依據,否則不是假想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