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
每天一期,弘揚中醫
自汗(汗出)
1. 概念
“自汗”與“汗出” 一癥,是指身體在不應當出汗之際(如不在大 運動量活動或高溫之情況下)全身明顯汗出的異常現象;或者醫生對 服藥后(尤其是發汗藥)出現全身明顯汗出反應的客觀記載。
“自汗”與“汗出”基本同義,既是一種癥狀,也是一種體征。
2. 主要病因病機
(1) 風邪犯表
(2) 風熱犯表
(3) 里(氣分)熱盛
(4) 內風夾熱
(5) 心火熾盛
(6) 厥陰瘀熱
(7) 陰虛內熱
(8) 衛虛失固
(9) 肺氣虛
(10) 氣血空虛
(11) 衛陽大虛
(12) 少陰陽虛
(13) 陰盛格陽
(14)陰陽離決
3. 自汗機理
(1) 風性疏泄,鼓舞津液外泄
(2) 風熱迫津外泄
(3) 熱迫津泄(如白虎湯證)
(4) 風性疏泄,熱迫津泄
(5) 汗為心之液,火(主要指心經氣分的火邪)性急迫,津液 外泄
(6) 汗血同源,津液常需借血以布運,氣郁則血瘀,瘀則血中可生瘀熱,以致迫津外泄
(7) 腎主五液,腎經虛熱,可迫津外泄為汗,同時還可造成陰液難以內守
(8) 衛氣虛可致玄府難闔,汗津外溢
(9) 肺主皮毛,肺氣虛可致毛竅失固,致津泄為汗
(10) 氣隨血脫,衛氣失固,以致汗出
(11)衛出于下焦,腎陽為衛氣之根,寒邪傷表里之陽,加之發汗過度,造成衛氣大虛,同時陽虛不足以接續充養衛氣,造成膚表失固而津液大泄。
(12) (少陰心腎)陽虛失固,津液外泄。
(13) 陽氣大虛造成表氣不固,可致表津外竈;加之陰盛格陽、虛陽外越,形成體表客熱迫津外泄。
(14) 陰陽均失秘藏。
4. 病因病機鑒別
(H) 常兼惡風發熱(翕翕發熱),脈浮。
(2) 常兼發熱口渴脈浮數,或咽痛咳嗽。
(3) 常汗多,必惡熱,煩渴較盛。
(4) 陣作大汗,在上則咳甚氣促,在中下則消渴善饑。
(5) 常見大汗面紅,煩躁不眠,甚則狂躁、罵詈不休(或笑不停 或笑中夾罵)而不識人。
(6) 常見焦慮急躁則汗出全身,或難以入寐,甚則丑寅時常常自醒。
(7) 常自汗盜汗出,常兼五心煩熱,夜醒口干,午后歡紅,脈細數尺沉。
(8) 常自汗出,汗出時惡風膚涼,多現右寸脈虛或沉弱,易患感冒,患感冒時其癥多見發熱、自汗惡風。
(9) 氣短聲低,多見右寸脈虛或沉弱,動則汗出,易患感冒,患感冒時癥見流涕、咳嗽。
(10) 大汗出現于大量失血(如外傷、血崩或產中大出血)后,脈常現細弱或虛大,若未及時補足氣血,自汗可逾月。
(11) 汗出時或即將汗出時,即通身惡寒甚,甚則欲寒栗,汗出時膚冷,若得溫覆、重衣、向火,則惡寒可減輕,脈不沉而虛浮,或浮微,無里證。
(12) 腎陽虛則癥見動則易汗岀,怯寒肢涼,背怯寒,夜尿多,尺脈沉或兼弱;心陽虛則癥見汗出心悸欲得按,易驚恐,背怯寒,常見寸脈沉。
(13) 癥現身發熱或大熱,反欲得近衣,反汗出、面赤,下利清稀,脈浮大而空,或脈沉細微。
(14) 在雜病中,往往表現為精神離散,脈虛大或微弱數疾之時, 氣急息高躁擾,汗出而死;在時病卒病中,則可突然汗出,氣絕而亡。
5.病種舉例
(1) (傷風)感冒
(2) (風熱)感冒
(3) 溫病(陽明里熱盛)
(4) 風消
(5) 狂證
(6) 郁證
(7) 虛勞
(8) 汗家(營衛失和)
(9) 虛勞
(10) 產后自汗
(11) 汗家(太陽虛寒)
(12) 驚恐癥
(13) 傷寒危證
(14) 傷寒死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