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北京經(jīng)典小吃薈萃100種

北京經(jīng)典小吃薈萃100種



北京風(fēng)味小吃有輝煌的歷史,凡到過北京的人,說到吃,除了提及全聚德的烤鴨,都一處的燒麥外,都會對北京小吃頗感興趣。

  北京小吃可分為漢民風(fēng)味、回民風(fēng)味和宮廷風(fēng)味三種。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沖、煎、煨、熬等各種作法,共計約有百余來種。

  有人將北京小吃比作千年都城史的“活化石”;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藝”四個字,言簡意賅地概括了北京小吃的內(nèi)涵。有段歌詞中唱到“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叫你吃不夠”。


  
1、愛窩窩

  


  愛窩窩,北京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每年農(nóng)歷春節(jié)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

  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nèi)監(jiān)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后入籠屜蒸熟,晾涼后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歷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

  但為什么后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xiāng)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

  后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dāng)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jīng)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2、蜂糕


  


  蜂糕是用面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種糕食小吃。因為這類糕食掰開后,內(nèi)中有較多蜂窩狀的小孔,故名蜂糕。

  紅白蜂糕用面粉發(fā)起成稠面糊狀,發(fā)好的面均勻地兌上堿揉勻,上面放上小棗、桂花、松仁、葡萄干等果料,然后將和好的面上籠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層油,蒸面時用筷子在面上捅幾個出氣孔,蒸熟即成。做紅蜂糕用標準粉加紅糖,做白蜂糕用富強粉加白糖。紅、白蜂糕味香甜,松軟利口。

  碗蜂糕用富強粉和面發(fā)酵,然后對堿和白糖揉勻,用小碗洗凈,里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內(nèi),上面放五粒紅棗,用旺火上籠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邊開花,利口松軟。

  米面蜂糕實際上也是碗糕,不過它的原料不是面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干凈,用涼水浸泡4至5個小時,瀝盡水后,碾成粉過細籮,用一個盆將老酵撕碎,倒入溫水調(diào)稀,然后加入米粉攪拌均勻,蓋上蓋發(fā)酵,待發(fā)好酵后用堿揉勻,趁熱倒在發(fā)面盆內(nèi),加白糖、桂花、堿面,使勁攪拌成糊狀(放堿面注意堿要對得合適,使酸堿中和,恰到好處)。將對好堿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內(nèi)先刷油,上旺火蒸后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擺成圖案即成。米面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紅綠果料,顏色美觀,口軟疏松,滋味香甜。因為中有蜂窩,故也稱米面蜂糕。

  3、扒糕


  


  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與涼粉一般同時出售。出售時攤販不時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涼粉兒喲……”

  扒糕用蕎麥面制成,鍋內(nèi)燒開水,倒入蕎面,快速攪拌,蕎面熟透后,盛在盤內(nèi)拍平晾涼,切成小塊,再將小塊扒糕削成兩頭薄中間厚的長條薄片盛在碗內(nèi),澆上用麻醬、醬油、好醋攪拌的汁,加上紅咸胡蘿卜擦的絲,澆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稱:“色惡于今屬扒糕,拖泥帶水一團糟。嗜痂有癖渾難解,醋蒜熏人辣欲號。”并注稱:“熱天之扒糕,用蕎麥面蒸成餅式,浸涼水中,食者以刀割成小條,拌醋、蒜、醬油等食之。色灰黑,見之欲嘔,色惡不食,于扒糕吾云亦然。”

  看來《燕都小食品雜詠》的作者不喜扒糕,要按孔子“食惡不食”的教導(dǎo)行事。但很多老北京人雖視其色惡,乃至被醋蒜辣子的酸辣味熏得要號叫,但仍鐘情于扒糕。大概是源于扒糕的原料蕎麥有上乘的營養(yǎng)價值。《本草綱目》中就說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續(xù)精神,能煉五臟滓穢。作飯食,壓丹食毒,甚良”。今人經(jīng)科學(xué)驗證,認為蕎麥含有磷、鈣、鐵及氨基酸、脂肪酸、亞油酸多種維生素的營養(yǎng)食品,是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首選的食品之一。《本草綱目》稱養(yǎng)麥“甘,平寒,無毒”,還說:“酸微寒,食之難消,久食動風(fēng)”,故不可多食。

  4、白水羊頭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頭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鹽的一種吃食。色白潔凈,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醇香不膩,佐餐下酒皆宜。北京過去賣白水羊頭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區(qū)前門外廊房二條推車擺攤的馬玉昆,家傳6代,他制作的白水羊頭,清脆利口,講究夏天用冰鎮(zhèn),冬天帶冰凌,越?jīng)鲈胶贸裕蝾^肉分為羊臉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腦、天梯(上顎軟骨)等6個部位,任客選要,隨要隨切,撒上的椒鹽也很考究。

  馬玉昆在解放后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改行當(dāng)了名運輸工人了。“南來順”在菜市口開業(yè)時,當(dāng)時任經(jīng)理的陳連生到處尋覓,在市區(qū)領(lǐng)導(dǎo)的支持下,終于請回來重操舊業(yè)。馬玉昆因為白水羊頭做得出名,尊稱為“羊頭馬”。他每天只做20個羊頭,一律是白毛的山羊頭,都必須是一歲半左右的蒙古產(chǎn)的、被閹割過的白山羊,挑選出來后,放入涼水中浸泡2個小時,用板刷反復(fù)洗涮頭皮,刷得越白越好,但不能刷破頭皮,還要掰開羊嘴,來回刷舌根,用水將口、鼻、耳內(nèi)的臟物沖出,再用凈水來回洗幾遍瀝干。

  用刀從頭皮正中至鼻腔處劃一長口后,按老嫩程度逐個放入鍋中,倒入涼水,漫過羊頭10厘米,用旺火燒沸,煮一個多小時,到七成熟時取出,趁熱從頭皮正中劃口處將頭肉扒向兩邊,拆下顱骨,將羊眼用手捅出,并將顱骨劈開,取出羊腦,然后從頭上切下雙耳和天梯,并完整地拆下兩塊羊臉子和羊舌,再全部放入涼水中浸泡1小時,使肉質(zhì)脆嫩,色白,好切。隨后取大鹽放入砂鍋,靠在微火旁慢慢(火靠)干;花椒也如法泡制研成碎末后,加丁香粉、砂仁粉攪拌成的椒鹽,裝入特制的不跑味的牛角制的容器內(nèi),吃時現(xiàn)切現(xiàn)撒現(xiàn)吃,以防羊頭肉軟塌不筋道。

  馬玉昆當(dāng)年手推小車,去廊房二條,車一到人即滿,一是品嘗風(fēng)味獨到的白水羊頭,二是看他手握大片刀片肉的絕技,肉片得極薄,片片透明,而且每片肉中均帶皮。《燕京小食品雜詠》中稱馬家六代的白水羊頭:“十月燕京冷朔風(fēng),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雪飛,薄薄切成與紙同。”詠詩道出了白水羊頭的口味及技藝,堪稱一絕。可惜的是馬玉昆未將技藝留傳后人就乘鶴西去了。

  5.百果年糕


  


  是北京春節(jié)的傳統(tǒng)小吃,早在遼代,據(jù)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xí)俗。

  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征金銀,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其實追溯年糕的歷史,早在中國的周朝就有記載。《國禮?禮記》中“羞邊之食,糗餌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黃米或江米面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北京的年糕一般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應(yīng),除年節(jié)大量供應(yīng)外,平時亦有供應(yīng),但數(shù)量和品種都比春節(jié)時少。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滿族跳神用的祭品。滿族名字叫飛石黑阿峰。清代沈兆(衤是)有詩一首:“糕名飛石黑阿峰,味膩如脂色若琮。香潔定知神受餉,珍同金菊與芙蓉。”自注說:“滿洲跳神祭品有飛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黃如玉,味膩如脂,糝假油粉,蘸以蜂蜜頗香渚,跳畢,以此偏饋鄰里親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見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滿族的小吃品種了。

  6.爆肚


  


  是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名吃,多為回族同胞經(jīng)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xiàn)時,每當(dāng)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jīng)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胡同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lǐng))或鮮羊肚洗凈整理后,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diào)料吃,質(zhì)地鮮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顧客愿吃哪個部位,隨便選擇。爆熟的時間因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而有差異,最鮮嫩的部位幾秒鐘即熟。近年來由于食者人眾,又加肚子全是鮮貨,不易保管,加上鮮肚貨源難以解決,因此分部位供應(yīng)的餐館或攤販,幾乎絕跡。

  爆肚除肚子要新鮮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欠火候或過火候,會出現(xiàn)過生或過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爛。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詠:“入湯頃刻便微溫,佐料齊全酒一樽。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咽果生吞。”還說:“以小方塊之生羊肚入湯鍋中,頃刻取出,謂之湯爆肚,以醬油蔥醋麻醬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經(jīng)煮熟,自成極脆之品,食之者,無法嚼爛,只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質(zhì)量標準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爆肚過去幾乎全部是回民經(jīng)營,用的羊肚必須回民宰殺,收拾得也十分干凈,有異味的肚子棄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譽,特別是梨園界的名角無不十分鐘情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名流無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鮮,不油不膩,據(jù)說還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喝完酒,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確實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歡喜吃爆肚,特別是農(nóng)歷立秋之后,北京人講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

  7.冰糖葫蘆


  


  是冬春之夜消閑的著名蜜餞。從大小蜜餞店、干鮮店,到街頭小販都制做。而且除名店以外,小販制品質(zhì)量超過一般的店家。老北京寧吃街頭小販所售,不吃一般干鮮果店所制。每年的九月底開始,就有小販走街串巷,有挑擔(dān)的,有扛稻草樁子的,上面插滿冰糖葫蘆,一路吆喝著:“蘆冰糖,蜜嘞糖葫蘆……”《故都食物百詠》中稱:“葫蘆穿得蘸冰糖,果子新鮮滋味長。燕市有名傳巧制,簽筒搖動與飛揚。”注說:“冰糖葫蘆為北平名產(chǎn),各樣鮮果均可穿蘸。早年抽簽之賭,北平不甚流行,唯售冰糖葫蘆者,率多帶有簽筒。”

  冰糖葫蘆的制法是用竹簽一根,將選好的果串成一串,一般五枚。然后用冰糖熬成糖汁(定要用冰糖),將成串果子在糖汁中一蘸,立即提起。糖汁遇冷即凝,成為果子的一層薄薄糖衣,晶瑩光潔,通體澄澈,取其形名日糖葫蘆。出售時,按串排列在大盤中,罩上玻璃罩,或提小籃;或捧木質(zhì)方盤,沒有玻璃罩也要蓋一塊潔凈紗布。

  糖葫蘆所用的果子,不下十余種。同是一種,可以翻出很多花樣。有些名店或考究點的小販,還能在果面上排出各種精巧的圖案,絢爛多彩可以欣賞。果子中以大山里紅、大白海棠、山藥為主,其它如葡萄、山藥豆(籽)、紅海棠、橘子瓣、荸薺,都可做糖葫蘆。果子部用鮮的,只有山藥、山藥豆要蒸熟。有些用果子煮熟以后加工做成花樣,如山植扁、海棠扁、果脯扁、山藥扁。所謂“扁”,就是將果子煮熟壓成扁型再蘸糖,便于在上面做圖案。作為點綴花樣多用干果,如剝皮的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松仁,各種果脯、蜜糕、青梅等都是排圖案的原料。

  花樣中最可喜的是鑲嵌,比如大山里紅欄腰一劈為二,去核,兩爿之中嵌上白色山藥泥,或黑色豆沙。面上磨光用瓜子松于排成梅花、菱形圖案非常美觀。這樣,在一串串糖葫蘆上,可以顯示出翠綠(青海)、粉紅(山渣糕)、棕黑。豆沙)、白玉、大紅等不同色彩。許多名店還用去皮的整只核桃穿成串,或用單只鮮果做花球,每支一枚,不成串,精工細做,如獅子頭、花籃等形。這是糖葫蘆最佳之味,用其裝匣送禮最宜。

  在舊時的北京,糖葫蘆是冬春之季最受歡迎的食品,除小販挎籃串街叫賣外,還是信遠齋、九龍齋所制最出名。有資料說信遠齋最有名的是“豆沙冰糖葫蘆”,即將每個山楂都橫剖為二,去核,在中間夾上豆沙,再用冰糖去蘸。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回憶,冰糖葫以信遠齋所制為最精,不用竹簽,每一顆山里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比,而且干凈,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梁先生最后說:“離開北平就沒有吃過糖葫蘆,實在想念。”

  8.薄脆

  


  北京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薄脆,故名思義,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吃早點,常向賣炸油餅的要個薄脆。

  清康熙年間,西直門外一里許廣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館億祿居,當(dāng)時即售制“大薄脆”。億祿居的大薄脆與眾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咸甜兩種,火候適度,既香又脆,馳名于京城內(nèi)外。這個小茶館遂被人們稱為“大薄脆”,而不稱其正名。當(dāng)時有一諺語:“西直門外有三貴:火絨、金糕、大薄脆”。其它兩項已無可考,惟億祿居的大薄脆,據(jù)記載馳名將近二百余年。《北京瑣聞錄》中記載,康熙曾微服游圓明圓,路過此地吃了一頓大為贊賞,以后,他傳旨按期進奉,成了清宮御膳房的一種野味食品,從此,這家“大薄脆”更加馳名遠近。

  霍達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多次提到了薄脆。如“倆人每人啃著一張薄脆,倚著垂華門,你看我,我看你。”還有“妹妹,薄脆好吃嗎?”“好吃,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東西!”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現(xiàn)制現(xiàn)吃,也可以捏碎與菜餡拌和當(dāng)素餡的原料,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小吃。現(xiàn)在通常放在煎餅中,與口感綿軟的煎餅相得益彰。現(xiàn)在還有制作的名店有南來順、大順齋等。

  9.茶湯

  


  看過《四世同堂》電視劇的觀眾,都會記得齊老太爺?shù)降財偵腺I兔兒爺?shù)膱雒妫渲杏幸荤R頭,就是賣北京小吃沖茶湯的在吆喝。一把大茶湯壺冒著熱氣,大銅壺金光锃亮,壺身鑄有游龍,壺嘴是一個龍頭的造型,龍頭上面系著兩朵絲絨花球,顯示它的古雅。大銅壺肚膛內(nèi)點煤炭,沿著肚膛盛水,茶湯就用燒得滾開的水直接沖入放有茶湯原料的碗內(nèi)。盛水的大銅壺有40公斤重,沖茶湯的手藝人不僅要有勁,而且要有熟練的技巧,否則茶湯沖不好,還要被燙傷。一般都掌握不好,因此需要下大功夫練。清宮光祿寺的御膳房內(nèi)就列有茶湯。

  沖茶湯要技術(shù),茶湯原料也很講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內(nèi),用熱水調(diào)勻,然后用銅壺的開水沖入碗內(nèi)沖熟,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它的質(zhì)量要求是,沖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松軟抖動,不能從碗內(nèi)掉下。目前茶湯供應(yīng),似乎還達不到這個標準。原因在于沒有或買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屬禾本植物,屬黍類的黍稷型。糜子是我國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稱穄,穄子,赤黍。《呂氏春秋?本味》載:“飯之美者……陽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倉頡篇》說:“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關(guān)西謂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黃,磨粉可作糕。中醫(yī)認為其味甘,微寒,可止瀉,利煩渴,除熱,治咳,逆上氣。穄也就是糜子,由于產(chǎn)量低,種植不多,故市場供應(yīng)甚少。

  茶湯除用糜子外,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但質(zhì)量不如用糜子好。兒童喜食茶湯。《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為證:“大銅壺里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一碗沖來能裹腹,香甜最好飽嬰孩。”并附注稱:“茶湯有擺攤者,有挑擔(dān)者,其唯一之標識,則大銅壺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見,小兒多喜食之。”茶湯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還能品嘗到真正新糜子面為原料的茶湯否!

  10.炒肝

  


  是北京早點的名小吃。每日清晨,賣炒肝的店攤眾多,愛喝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樣興起的,連,些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

  1900年,當(dāng)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去前門外“會仙居”吃飯。這家飯館當(dāng)時賣白水雜碎,楊曼青見桌上、地下扔了不少豬心、肺等下貨,就給掌柜的出招兒說:“你們干脆把白水雜碎中的豬心、肺去掉,只留肝、腸,再加上醬色,然后勾芡,起名叫炒肝。這些日子我在報上為你們宣傳一下。”掌柜一聽連聲叫好。于是按楊先生的辦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黃醬等佐料,最后用口蘑湯勾芡。用這種原料和調(diào)料做出的炒肝,香氣撲鼻,濃郁可口,大受顧客的歡迎。“會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紅火了幾十年。1956年公私合營“會仙居”并入“天興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清末民初的《燕京小食品雜詠》中就寫了一首炒肝的詩:“稠濃汁里煮肥腸,交易公平論塊嘗。

  諺語流傳豬八戒,一聲過市炒肝香。”炒肝是怎樣烹制的呢?這首詩后的注解說:“炒肝以豬之小腸,臠切成段,團粉汁燴之,……名為炒肝,實則燴豬腸耳。既無肝,更無用炒也(間有肝塊,亦非炒過者),京諺有豬八戒吃炒肝,自殘骨肉之語,故詩中云云,炒肝香二字,則賣者吆喝聲也。”這個解說已很清楚,炒肝實為燴腸,不過有幾塊肝為點綴而已。盡管如此,炒肝乃不失為是一美味。它的制作關(guān)鍵是精心細作。如洗腸子時,要扎住腸頭,翻過來,用醋、鹽、礬揉搓后,用水反復(fù)漂洗。干凈后,再扎住另一頭,再翻過去漂洗。干凈后,剪掉兩頭,才無異味,保證了它的鮮美。用肝雖不多,但要選用肝尖的部位一制作時要用上等好醬油。淀粉要先沖一碗,看是否透明清亮。沖出后混濁即不能用,因此正宗的炒肝,鮮香清亮不混濁,口感極佳。

  目前做炒肝的店家甚眾,喝炒肝的也多,質(zhì)量次也有人喝,因此炒肝質(zhì)量每況愈下,特別是腸子洗得不凈有異味,舍不得用口蘑水浸泡,簡單一洗就算洗過了,沒有鮮味,淀粉更次,勾出的芡不是稠糊就是稀湯掛水,沒有亮度。因為有些吃炒肝的人,并不知道它應(yīng)有的質(zhì)量標準,多么次的炒肝也有人吃,質(zhì)量自然就下降了。因此真想做生意的店家,就應(yīng)規(guī)范操作,才能保證北京炒肝的聲譽。

  11.炒疙瘩

  


  很多人都愛吃,但不少人并不一定知道炒疙瘩是怎樣形成和發(fā)展的。如果您在品嘗北京這個特有的風(fēng)味美食時,又知道它的來歷和一些趣聞,定會增添不少情趣。

  民國初年,北京宣武區(qū)虎坊橋東北的臧家橋,開了一家名叫廣福館的面食鋪,店主姓穆只有母女倆人,供應(yīng)面食均為低廉品種。一天幾位常客對母女倆說:“面條都吃膩了,能否改一個吃法?”母女倆照顧客要求,將面揪成疙瘩煮熟后撈出拌蝦醬吃,覺得不夠味兒,又炒著吃味道果然不同。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此后母女倆精心制作,并在配料上進行改進,終于使炒疙瘩名聲大振。廣福館地處臧家橋南端,是堂子街、韓家譚、五道廟、楊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儼如一座寨子,店主姓穆又無男性,于是一些文人雅士戲稱廣福館為“穆家寨”。

  廣福館逐漸被人們遺忘了,穆家寨炒疙瘩名聲鵲起。到琉璃廠多為文人,逛完琉璃廠,不少名流也紛紛光顧。當(dāng)時一位名書法家品嘗后,專潑墨題詩稱:“甘載蜉游客燕京,每餐難忘穆桂英。寄語她家女招待,可曾親手去調(diào)羹。”名畫家胡佩衡、于非闇也贈字畫,對炒疙瘩備加推崇。1952年,女店主去世,廣福館因無人繼承而停業(yè)。

  穆家寨的炒疙瘩生意興隆,不少家飯館紛紛仿效,以前門外李紗帽胡同(現(xiàn)大力胡同)的“東恩元居”最為著稱。恩元居的創(chuàng)辦人是河北河間縣的馬東海兄弟倆,1929年到京學(xué)習(xí)炒疙瘩的方法,并有創(chuàng)新和提高,也很快聞名京都。炒疙瘩用上等面粉,加水和勻揉成面團切開,搓成直徑為黃豆粗的長圓形后,再用手揪成黃豆般大小的圓疙瘩,倒入沸水中煮熟,開鍋后隨即撈出,放入溫水中浸泡三五分鐘撈出,選用牛羊肉的鮮嫩部位,切成絲用油及佐料煸炒,然后將煮熟經(jīng)溫水浸泡后的疙瘩倒入,加香油炒成金黃,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配上蒜黃、菠菜、黃瓜丁、芽豆、青豆等同炒,出鍋裝盤,黃綠相間,香味撲鼻,引入食欲。由于風(fēng)味獨特,又具有主副合一、經(jīng)濟實惠的特點,問世之后,就成為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佳品,得到人們的青睞。

  目前不少餐館,仍有炒疙瘩供應(yīng),但風(fēng)味與“穆家寨”的相比,相差甚遠了。原因在于制作上圖省事,如過去店家客人進店后,問清吃多少,現(xiàn)制現(xiàn)揪,現(xiàn)在是用機器軋出,煮后就放在涼水中浸泡,客來了,從涼水中撈出來炒,已糜爛無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講究,因此信譽下降,已沒有炒疙瘩味了。

  12.老北京小吃炒紅果

  


  13.春餅

  


  立春時吃的春餅,又叫荷葉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后搟成薄餅烙熟,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熟菜是訂來的蘇盒(一種朱紅色金漆扁圓木盒,內(nèi)有方格,用來盛菜),如果是講究的人家,通常極為豐盛:梁實秋在《薄餅》一文提到的蘇盒,就包括切得細細的醬肘子、熏肘子、大肚兒、小肚兒、香腸、燒鴨、熏雞、清醬肉、爐肉等等。家里也要自備炒菜,通常有:攤雞蛋,切成長條;炒菠菜;炒韭黃肉絲;炒豆芽菜;炒粉絲。若是韭黃肉絲、粉絲、豆芽菜炒在一起便是“和菜”,上面蓋上一張攤雞蛋,便是“和菜戴帽兒”了。此外還要有用來佐食的一盤蔥一盤甜面醬,蔥選羊角蔥最好,細嫩。

  14. 春卷

  


  立春這一天,民間有吃春卷的習(xí)俗。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餡料用羊肉或豬肉,另用蔥白或筍干之類,裝在餅內(nèi)卷作一條,兩頭以面糊粘住,油煎,吃時蘸調(diào)味汁。元朝時候已出現(xiàn)將春餅卷裹餡料后油炸而食的“春卷餅”,也可以說就是春卷。到明清之時,春卷一詞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15.褡褳火燒

  


  “門框胡同瑞賓樓,褡褳火燒是珍饈。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風(fēng)味譽九州。”這是一位家住郊區(qū)的老翁得知瑞賓樓恢復(fù)這一北京名食供應(yīng)后,特讓兒孫陪同專程到店品嘗時,欣然提筆寫下的詩句。

  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fēng)味獨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譽。1876年,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妻倆在東安市場內(nèi)擺了一小食攤,首次供應(yīng)。它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原來它的制作與眾不同。褡褳火燒要將和好的面揪成小劑搟平,裝進用海參、蝦肉、肥瘦豬肉和各種佐料加好湯拌制的餡兒,折疊成長條。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后,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無窮。褡褳火燒因制作成形后,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因而得名。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后在東安市場內(nèi)開設(shè)了瑞明樓,但傳至第二代,因經(jīng)營不善而倒閉。當(dāng)時店內(nèi)的羅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聯(lián),合資在門框胡同內(nèi)開設(shè)了祥瑞飯館,現(xiàn)改名為“瑞賓樓”,專供褡褳火燒。制作也愈加精細,一時名噪京都,成為北京家喻戶曉的名食。

  16.豆沙酥

  


  17.豆餡燒餅(蛤蟆吐蜜)

  


  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它的制作程序:先用白面加少許小蘇打用水和面成面團,取面團一塊,搓長條,揪小劑,搟成餃子皮狀,包上豆餡(一般豆餡重量要超過面團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進37克豆餡),將口捏緊按扁成燒餅,燒餅四周沾上點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勻,然后入烤箱,因高溫餡兒膨脹,從燒餅邊自然開裂一個小口,吐出豆餡。

  豆餡燒餅四邊粘芝麻,口感酥軟、香甜。

  18.豆汁

  


  舒乙先生一次在“南來順”喝豆汁,敘說了一位香港導(dǎo)演胡金銓說過的話:“誰不能喝豆汁,誰就無資格研究老舍。”無獨有偶,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也很喜歡喝豆汁。抗戰(zhàn)期間居住上海留須不出,無豆汁可喝,思之若渴,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滬演出,特帶4斤裝大瓶灌滿豆汁,以尊師長,傳為佳話。一次梅葆玥、梅葆玖在“南來順”用餐,筆者詢問核實。梅氏姐弟稱確有其事,并說:“當(dāng)時無塑料瓶,用的是玻璃瓶。”土得不能再土的豆汁,居然有慰藉外地老北京人思鄉(xiāng)的魅力。這魅力也可從北京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賓仙逝前,喝完一口豆汁后,才乘鶴歸去而得到證實。

  豆汁何許物也?說起來未免掉價,它竟是制作綠豆淀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內(nèi)發(fā)酵,沉入缸底者為淀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發(fā)酵后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fā)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不要看其貌不揚,出身卑微,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于它極富蛋白質(zhì)、維生素C、粗纖維素和糖,并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之功效。它還有富者不嫌之卑微,窮者不覺之價高的優(yōu)點,在舊社會西服革履者與拉車賣漿者同桌共飲,并無貴賤之分。從中亦可見,豆汁是貧富相宜、雅俗共賞、極普通的風(fēng)味食品了。

  把喝豆汁說成是一種享受大有人在。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難怪《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fēng)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并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自制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fēng)味獨到。

  豆汁歷史悠久,一說它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另一說是乾隆十八年(1753),北京一粉房偶然發(fā)現(xiàn)發(fā)酵后粉漿生食酸甜可口,熬喝更好,于是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dāng)差。”于是源于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無論何種說法,北京人喝豆汁的歷史都很悠久了。

  豆汁作為一種民族飲料頗有開發(fā)前途,特別在洋水涌進的今天,經(jīng)營小吃的店家在熬制質(zhì)量上狠下功夫,保持它濃稠適度,加上功夫到家的咸菜絲和焦圈,生意一定紅火。

  19.墩餑餑

  


  餑餑是北京人對面制點心等食品的一種稱謂。在客人來了要擺餑餑、煮水餃,稱煮餑餑,因此北京糕點店也稱餑餑鋪。餑餑一詞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中說:“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訛為磨磨。”波同餑音,可見餑餑在明代就有。清以后的宮廷御膳房專門設(shè)有餑餑局,為皇室做美點,北京城內(nèi)的餑餑鋪專營滿族糕點。

  墩餑餑顯然是面食制品的一種,但它不屬餑餑鋪的糕點,而是北京小吃的一個品種。除墩餑餑外,稱餑餑的種類很多,如硬面餑餑也稱餑餑,大概是一種移植和借用了。

  墩餑餑做法極簡單,用酵面加堿、白糖、桂花揉在一起,搓條揪小劑,并摁成中間稍薄周圍稍厚的扁圓形,先用餅鐺用微火烙,兩面成黃色后,碼入烤盤,入爐烤熟。

  墩餑餑顏色白黃,松軟有彈性,味甜潤。墩餑餑宜涼吃,所以烤熟后要晾涼,最好放在木箱中悶軟,適于老人食用。

  20.茯苓餅

  


  又名茯苓夾餅,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tǒng)名點。南宋《儒門事親》中:“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diào)作餅,以黃蠟煎熟。”,到了清初,時人講究“糕貴乎松,餅利于薄”,后來的餅就越來越薄。隨后添加多種果仁、桂花和蜂蜜調(diào)制的甜餡,把兩張餅合起來,中間夾餡的茯苓餅。既有濃郁桂香,又營養(yǎng)豐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補之功。

  相傳,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飲食,廚師們絞盡腦汁,選來幾味健脾開胃的中藥,發(fā)現(xiàn)其中產(chǎn)于云貴一帶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為主要原料,配以適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攤烙成外皮,精工細作制成夾心薄餅。慈禧吃后,很滿意。并常以此餅賞賜宮中大臣。因此,茯苓餅更加身價百倍,成了當(dāng)時宮廷中的名點。后來這種餅傳入民間,成為京華風(fēng)味小吃。九十年代以前,一直與果脯作為出差來北京的必購之物。舊京的茯苓餅以前門外大柵欄聚順和最為著名。

  21.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后進入北京,成為北京小吃。它的特點是用缸做成爐子,將燒餅生坯貼在缸壁上烤制而成,故名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的制作是:用清水加鹽化開,放入白面和成冷水面團,再用油加熱后晾溫,最好用驢油,放小米面和均勻,成為油酥瓤,然后將冷水面團上案,揉成長條,壓扁按平,搟成長條、50厘米寬、厚薄均勻的大片,將油酥瓤均勻抹在大片上,由外向里卷成卷,抻成長條,揪成8厘米長、3厘米寬的劑子,搟成橫8厘米,豎18厘米,前后折疊三層,再橫搟成8厘米,豎12厘米,前后折疊,中間搭茬,茬處為三層,兩邊為兩層,用搟杖在搭茬處中間輕壓合縫,成長8厘米、寬6.5厘米的生坯,然后撒勻芝麻,翻過來灑些水,在案板上磨出漿水,即可上爐。上爐時生坯橫放在手上,自右至左把缸口貼滿,再自上而下貼滿缸壁,間距0.5厘米,貼完后,蓋上蓋,稍等一會兒,把火撥開一半,再過3至5分鐘把火全部捅開烘烤,燒餅呈虎皮色時即可出爐。

  缸爐燒餅色澤淺黃,外皮酥內(nèi)瓤層次分明,筋道利口。

  22. 鍋貼

  


  鍋貼是烙制油貼的小吃。過去經(jīng)營鍋貼的地方很多,但以護國寺廟會和西安門西安市場的鍋貼最為有名。成品皮薄、餡大,色焦黃,咸鮮味香。鍋貼兩角不封口,成月牙形,餡似露非露為一大特色 .顏色黃亮油潤,底面焦脆,餡料鮮香無比。

  23.果脯

  


  24.核桃酪

  


  提神、補腎、強身的功效。解放前以“會賢堂”制作的核桃酪質(zhì)量最好,聞名京城。

  25.核桃酥

  


  滿族祭祖供核桃酥.香甜細嫩,油而不膩。滋陰補肺腎。

  26.糊餅

  


  中國匹薩——糊餅 哈哈,老北京都知道的一道著名的食品就是糊餅啦,因為和匹薩一樣,是餡放在面上的

  27.糊塌子

  


  糊塌子是老北京的一種特色小吃,就是用面粉和西葫蘆攤成薄餅,做起來非常方便,而且味道極為鮮美。糊塌子的主要原料是西葫蘆。

  28.蝴蝶酥

  


  蝴蝶酥因其狀似蝴蝶而得名。其口感松脆香酥,香甜可口,具有濃郁的桂花香味。

  29.黃糕

  


  北京特色風(fēng)味小吃。具有色澤鮮黃,質(zhì)地松軟,味甜香潤,營養(yǎng)豐富的特色。

  30.餛飩

  


  1400年以前就在北京出現(xiàn),目前已成為中國南北通行的食品。

  餛飩是一種古老食品,西漢時期已經(jīng)問世,南北朝時已十分普遍,唐、宋、元、明、清歷朝都有記載。

  北京的餛飩四季常有,肩挑擔(dān)賣餛飩的小販很多。《故都食物百詠》中說:“餛飩過市喊開鍋,湯好無須在肉多。今世不逢張手美,充饑誰管味如何!”(注:張手美,唐朝長安著名的制作小吃的高手。)并注說:“沿街叫賣者,不如飯館所制之佳。然喚到門首,咄嗟立辦,用以充饑,亦殊方便也。”從詩和注中可以很形象地看到賣餛飩的情景了。他們肩挑擔(dān)子,一頭架鍋內(nèi)煮一只雞,一頭有案板和餡兒等物,一面包一面煮,十分方便。但最有名的首推東安市場附近的“餛飩侯”的餛飩。掛著藍地白邊白字的布,上寫“餛飩侯”三個字。湯是雞湯,餛飩包得皮薄餡兒足,肉多而不膩,湯濃而不渾,佐料與眾不同,用好醬油、陳醋、豌豆苗兒、上等紫菜、晶黃整齊的蝦米皮,貨真價實,物美價廉,一直經(jīng)營到半夜。吃餛飩的人很多,老主顧可以記賬,等有錢的時候一起付賬,生意十分紅火。一些大飯莊也有餛飩的供應(yīng),如前門外的致美齋飯莊供應(yīng)的餛飩就很出名。《都門雜詠》中記載說:“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清湯潤物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長。”

  31.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剁成細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面團。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細淀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后,用刀切成寬為2厘米、長5厘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細絲,用水把姜絲熬開后撈出姜絲,放人白糖,開鍋后放飴糖、桂花,繼續(xù)熬開后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姜汁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過蜜后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姜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咸味的排叉,原料為面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姜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當(dāng)下酒菜用。

  據(jù)《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是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贊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辣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私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32.醬肘子

  


  天福號的醬肘子以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濃香醇厚”的特色聞名京城,獨樹一幟,經(jīng)久不衰。在歷史上曾作為清王朝貢品。

  33.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是滿族家常風(fēng)味小吃,以大白菜為主料,加芥菜、白糖、醋等,經(jīng)沸水澆后悶制而成,是北方過春節(jié)時重要的下酒菜。宮廷御宴的八道首碟頭一個就是芥末墩兒。梅蘭芳宵夜也經(jīng)常吃芥末墩兒。

  芥末墩兒色黃白,又甜又酸又脆又辣,沖鼻通氣,爽口解膩,滋味絕佳。汪曾琪在他的《老舍先生》一文中提到:“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芥末墩!”

  34.京東肉餅

  


  京東肉餅為北京以東夏墊鎮(zhèn)別名大麻七的楊景祿所創(chuàng)制。 ,是解放前就有的大眾食品,其特點是皮厚(老師傅稱為“嘴唇子皮兒”)、餡足(大多為牛羊肉餡),吃了以后特別抗餓,故廣為勞動人民喜愛。馬季做京東肉餅在相聲界非常有名,人稱“馬家餡餅”。梁左在平谷插過隊,對京東肉餅一直念念不忘。

  35.菊花餅

  


  36.卷糕

  


  37.開口笑

  


  開口笑是北京小吃中的油炸小吃品種。因其經(jīng)油炸后上端裂開而得名。

  開口笑用面粉、飴糖、白糖、雞蛋、麻仁及油等為原料,每斤面耗油200克。制法是雞蛋磕碎去皮倒入盆內(nèi),稍加上一點蘇打粉,下入適量的白糖、飴糖,再用白面加水和油一起攪拌,均勻地倒入盆內(nèi),攪拌均勻并揉和成面團,揪成小劑,麻仁用水拌勻,把小劑放在麻仁內(nèi)滾一滾,不要按揉。油鍋燒油,將粘芝麻的劑入油鍋中炸至開口即成。

  開口笑香甜暄酥,十分可口。

  38.老豆腐

  


  老豆腐與豆腐腦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它沒有“腦”的細膩和鮮嫩。它在點鹵之后,在微火上燉一會兒,而成為老豆腐,盛在碗內(nèi),澆麻醬、醬油、韭菜花等調(diào)料食用。

  《故都食物百詠》中稱老豆腐:“云膚花貌認參差,已是拋書睡起時,果似佳人稱半老,猶堪搔首弄風(fēng)姿。”可謂詼諧。注說:“老豆腐較豆腐腦稍硬,形狀則相同。豆腐腦如妙齡少女,老豆腐則似半老佳人。豆腐腦多在晨間出售,老豆腐則在午后。豆腐腦澆鹵,老豆腐則佐醬油等素食之。”.

  39.栗子糕

  


  北京有重陽節(jié)吃花糕的習(xí)俗,花糕又稱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滿整栗子而得名。還有一種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的。

  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

  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與食用。此品種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40.栗子涼糕(栗子羹)

  


  栗子涼糕是北京傳統(tǒng)小吃,用純栗粉加白糖、桂花壓制而成,為小吃上品。相傳此糕原為元代、明代時高麗及女真人的食品,到了清代,已成為滿、漢權(quán)貴之家的小食品。

  41.涼糕

  


  涼糕、芝麻涼糕均屬粘糕類中的一個品種,大多在夏季食用。

  涼糕的制法:把江米淘凈蒸熟,晾涼。用一塊案板,用涼水沖一下,鋪上一層揉碎的熟江米飯,抹上一層豆餡,共鋪三層熟江米飯,兩層豆餡,第三層用濕屜布蓋在上邊,用手拍平,撤去屜布,撒上青紅絲,出售時用刀沾上水順邊往下切,放入盤內(nèi),撒上白糖即成。

  芝麻涼糕也用蒸熟的江米飯,用屜布包起揉碎,分兩塊,一塊鋪在案板上,抹上豆餡,上面再覆一層江米飯,用濕屜布蓋上,用手拍平。與涼糕不同的是它是一層餡,第二層上面撒芝麻仁,要撒滿面,再撒各種果料,售時與涼糕的方法一樣,用刀切裝盤,撒白糖。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清涼爽口,甜糯醇香。

  此外還可以用上述原料做成芝麻卷糕。用屜布沾濕鋪在案板上,將一塊揉碎的熟米飯拍成薄片,當(dāng)中放豆餡,將屜布卷起來,打開屜布將做好的卷糕粘上芝麻仁放在案板上,撒上白糖果料即成。特點與芝麻涼糕基本相同。

  42.鹵炸豆腐

  


  煮炸豆腐也稱做鹵煮炸豆腐,一般是在清真的小吃攤上出售。秋冬的平民人家,用以代菜。湯汁香辣燙口,豆腐柔軟耐嚼

  43.鹵煮小腸(鹵煮火燒)

  


  鹵煮小腸是北京風(fēng)味小吃,過去北京到處都有店家或沿街攤販出售,但最有名的數(shù)宣武區(qū)南橫街內(nèi)的燕新飯館。制作鹵煮小腸的師傅陳玉田,外號“小腸陳”,已幾代相傳。他制作的鹵煮小腸辣中有酸,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煮得透兒不粘,選料考究,味道鮮美,一直保持傳統(tǒng)風(fēng)味,因而慕名前往的客人眾多。

  鹵煮小腸的主料有豬小腸和心、肝、肺、肚等,此外還有豬五花肉、油豆腐和火燒。豬小腸要用鹽、堿洗凈去異味雜味,切成3.3厘米長的腸條,五花肉切成不規(guī)則的大小肉塊,炸豆腐切方塊或菱形塊備用。先把豬小腸及內(nèi)臟、五花肉放入鍋中,用武火煮,隨煮隨用勺撇去浮末,然后把油豆腐、紹酒、花椒、豆鼓、大料、小茴香、蔥、姜、醋、蒜、豆腐乳鹵等輔料入鍋同煮。所謂鹵煮就是每次煮腸肉時,把前鍋的剩肉湯倒入鍋中,改用文火煮(鹵一般要用白芷、甘草、丁香、砂仁、豆蔻、肉果、肉桂等數(shù)十種香藥料配制而成,用時須用紗布包起來,以防散入湯汁,影響口感和外觀。

  鹵汁的使用要注意老湯的調(diào)理和保存,鹵汁使用一段時間要加新湯汁,并常添加香藥料,又稱肉料,并經(jīng)常用雞泥子提清鹵內(nèi)雜汁,使鹵保持清鮮無異味,常用方法是經(jīng)常將鹵煮沸保存。鹵煮小腸的鹵也要放入肉料。用肉料制出的老湯稱鹵,用這種鹵汁煮就是鹵煮)。待腸、內(nèi)臟、肉已爛,放適量的鹽,鍋內(nèi)四周放些火燒一齊煮,因此又叫鹵煮火燒。過去鹵煮火燒都在掌燈的時候出售,挑小擔(dān)子,一邊是鐵鍋,下放小火爐,鍋里面有煮好的五臟及肉和火燒,一邊有花椒油、辣椒油、醋蒜汁等佐料,賣時客人要多少切多少,火燒也是要幾個切幾個。解放后鹵煮小腸都進店經(jīng)營,一般下午4點左右供應(yīng)。鹵煮小腸揭鍋開賣,很遠就能聞到香味,想吃的人聞香而至,生意都很好。

  44.豆面糕(驢打滾)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么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黃豆粉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fā)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于炒豆面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xiàn)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但大多數(shù)已不用黃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45. 綠豆糕

  


  英文Bean paste cake。北京的綠豆糕一般不帶餡,南方則有的帶餡。曾為端午節(jié)必備食品之一。

  它具有形狀規(guī)范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

  綠豆糕清熱解毒,保肝益腎。北京主要的糕點廠均有制作。

  46.蘿卜絲餅

  


  47.螺螄轉(zhuǎn)

  


  螺螄轉(zhuǎn)因其形似而得名,質(zhì)地松軟,表皮酥脆,味咸香而可口。

  螺螄轉(zhuǎn)有甜咸兩種。甜螺螄轉(zhuǎn)外酥脆內(nèi)松軟,味甜香。舊京的小吃店常把當(dāng)天售不完的螺螄轉(zhuǎn),用微火烤干水分再賣烤干了叫干迸兒。舊時的大酒缸店里,喝酒的人常常要一碗酒,到燒餅店買兩個干迸兒帶著,又能當(dāng)酒菜又可以做主食,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干迸兒就酒嘎巴脆”。舊時以清真燒餅鋪所制為最。

  北京西三元小吃店制作的螺螄轉(zhuǎn),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48.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樣,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愛的北京小吃。它的原料也和豆汁一樣,是制作綠豆淀粉和粉絲的下腳料。發(fā)酵后的豆汁用旺火燒,使之水份揮發(fā)掉,存下的渣兒就是麻豆腐。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發(fā)綠。舊社會的貧困人家買回來,用羊尾巴油來炒著吃,里面加些咸雪菜和青豆一起炒,冷熱吃均可。它炒的要素是煉去麻豆腐內(nèi)的水份,使其粘糯才好吃。所以北京人留下“炒麻豆腐,大咕嘟”的口頭語。

  炒麻豆腐是貧民食品,但有錢的人也愛吃,甚至還吃上癮。梨園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都愛吃,所以現(xiàn)在北京的不少餐館多有供應(yīng),但夠質(zhì)量標準的不多,原因是他們不懂得炒麻豆腐的來歷和烹制方法,以為麻豆腐買回來,炒一下就成了,因此顏色品味都變了樣。

  炒麻豆腐原來用羊尾巴油炒,因其涼了以后有膻味,一般人不能接受,現(xiàn)改用植物油和羊腰窩肉切末,配青豆和雪菜,先用黃醬與麻豆腐一起炒,然后要用小火(火靠)至粘糯后,要用紅辣椒與切好的豆瓣蔥,用熱油炸出蔥辣香味,澆在剛出鍋的麻豆腐上,炒麻豆腐成菜之后,灰白紅綠相間,口感香醇味厚,別有風(fēng)味。

  炒麻豆腐并不名貴,但要炒好也并非易事。1994年全國第一屆清真烹飪技術(shù)比賽中,南來順飯莊年輕的廚師吳邊,受飯莊之命,以炒麻豆腐參賽,由于色、香、味、型俱佳,榮獲金牌。炒麻豆腐也獲得“全國風(fēng)味名牌產(chǎn)品”稱號。社會名流慕名而至,紛紛點要,食后大加贊賞。

  49.貓耳朵

  


  50.玫瑰餅

  


  玫瑰餅是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點之一。又稱做“內(nèi)府玫瑰火餅”。玫瑰花的吃法也很多,花諺有“玫瑰花香味濃,制作甜羹和月餅”、“玫瑰花香人愛好,巧作玫瑰餅玫瑰糕”。

  北京初春三月,藤蘿餅剛剛吃過,農(nóng)歷四月便是玫瑰花盛開的季節(jié)。用玫瑰花做餅,是北京人喜食的應(yīng)時點心。玫瑰花香味濃郁不同于紫藤的淡遠清柔。但是它香味悠久,做香精、花露以及糕餅,都很相宜。玫瑰餅的制法和藤蘿餅完全相同,也分家制、店制兩種,玫瑰餅四月半上市。可以一直賣到端午節(jié)。玫瑰餅形式也與藤蘿餅同,不過味道絕不相似。

  舊時,玫瑰餅也是大戶人家的一種小吃。清朱彝尊的《食憲鴻秘》中記載了當(dāng)時的制作方法。另據(jù)史料載,每當(dāng)康熙來承德避暑或去圍場打獵時,都把此餅作為專供食品享用。《清稗類鈔》中曰“玫瑰花坐餡:去玫瑰花橐蕊,并白色者。取純紫花瓣搗成膏,以白梅水浸少時。研細,細布絞去汁,加白糖,再研極細,瓷器收貯。最香甜。” 現(xiàn)在五六月份桂香村還有制作,其玫瑰來自京西著名玫瑰產(chǎn)地的妙峰山。

  玫瑰餅酥皮清楚,口感酥松綿軟,玫瑰香味濃郁。

  51.門釘肉餅

  


  門釘肉餅,又作門丁肉餅,是一種老北京的清真食品。傳說清御膳房為慈禧做了一道餡食的點心,慈禧吃過后覺得很適口,問廚師這種食品叫什么名字。御膳房的高廚想到宮廷大門上的釘帽,就隨口回答說“門釘肉餅”,門釘肉餅象征永遠吉祥。

  門釘肉餅選擇牛肉的上腦和鮮嫩肥瘦相間的部位剁成餡,調(diào)以香油、洋蔥、鮮姜、花椒等輔料拌制,用精白面粉和成松軟面皮,包成像宮廷紅門上的門釘形狀,直徑4厘米,厚2厘米,放在鐺中煎烙成熟,可算得皮薄餡足的一種美食了。它外焦里嫩,清香潤口,咬一口鮮湯四溢,風(fēng)味獨到。

  52.蜜餞

  


  53.蜜三刀

  


  北京蜜制小吃品種很多。蜜是飴糖,是由大麥等糧食經(jīng)發(fā)酵糖化而成,漿亮不粘,味道香甜綿軟,芝麻香味濃厚的特色。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的功效。

  老號祥聚公蜜三刀也很有名氣,是老北京重要年貨。北京地安門小吃店制作的蜜三刀,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54.面茶

  


  清乾隆年間的詩人楊米人寫過北京小吃的《都門竹枝詞》內(nèi)有“才吃茶湯又面茶”之句,可見面茶歷史悠久。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匙,要將面茶一手擎碗,沿著碗邊轉(zhuǎn)著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的藝術(shù)了。為什么要用這種吃法,原來與品嘗面茶的風(fēng)味有關(guān)。

  面茶用小米面和成稀糊,鍋里燒水,放少量姜粉,水開后將小米面糊倒入開水鍋內(nèi),再開鍋時盛出,將麻仁50克炒成焦黃色,搟碎;鹽150克烤干搟細,與麻仁拌在一起;將麻醬200克和油250克用筷子打攪均勻稍稀,面茶盛在碗內(nèi),用小漏勺淋上芝麻醬,撒上芝麻鹽,麻醬與鹽要撒在碗面,要均勻(講究的是先盛一小勺面茶,便淋撒一層麻醬、芝麻鹽,再盛一勺面茶,再淋撒一次麻醬、芝麻鹽),轉(zhuǎn)著喝的道理就在于每口面茶中都能品到麻醬和芝麻鹽的香味。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午后售賣。前人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面茶,干姜麻醬總須加。元宵怕在鍋中煮,調(diào)侃談言意也差。”前面說的是吃面茶的時間和調(diào)味,后面是一句歇后語。煮小米面的渾湯內(nèi),如何煮得元宵,豈不成了渾湯煮圓蛋(元宵)。此為罵人之語的調(diào)侃,所以是“意也差”了。

  55.奶餑餑

  


  在北京早年的奶制品品種很豐富中,除了奶酪,還有奶卷、奶餑餑、純奶油、酪干、水烏他等。奶卷是取純奶油,蒸發(fā)水份,用器皿定型,做成奶皮,用以包上甜餡,就成了奶卷或奶餑餑了。

  奶卷皮,有兩種類型:一種叫盆皮。是用光滑的磁盆定型,表面平滑光潔,瑩澈如玉;另一種叫文旦皮。是用粗糙的陶盆定型,因水份蒸發(fā)大,脂肪高,盆底糙、表面出現(xiàn)斑點,而且略呈淡黃,不是純白,好象文旦表皮一樣,故稱文旦皮。外觀不美,但奶味更濃郁。一般奶品都用盆皮,文旦皮要定制,因為工、料都費,價亦略昂。到1920年左右,這種文旦皮市上已很少乃至絕跡。

  奶卷、奶餑餑,一般只有兩種餡,一種芝麻白糖、一種山楂蜜糕。由于奶質(zhì)細膩,使這兩種餡料人口,微感粗糙,但味道相得益彰的。奶卷的制法是用奶皮鋪開,將兩種餡子各分一面,卷成雙如意形,紅白相間,非常美觀。分大小兩種,小的長可二寸,每只五分錢(當(dāng)時價格)。大的要定制,長約一尺二寸,售價一元以上,相當(dāng)于十二個燒餅的價錢。奶餑餑餡子相同,如一只普通月餅大小,表面印花,約當(dāng)兩只奶卷的價錢。這種奶制品,質(zhì)純味美,遠非現(xiàn)在西式點心的奶類制品所能望其項背。

  奶餑餑呈乳白色,質(zhì)地軟嫩潤滑,香甜可口,富于營養(yǎng)。梅園乳品店有時有銷售。

  56.奶酪

  


  奶酪是北京小吃,是用牛羊乳汁制成的半凝固食品。乳白滑潤,入口即化,香甜爽口,是人們夏季喜歡的清涼食品。

  奶酪又名乳酪,歷史悠久。唐朝詩人皮日休有詩說:“雕胡飯熱醍醐軟,不是高人不合嘗。”醍醐就是指奶中精華成半凝固狀態(tài)的奶制品。宋代辛棄疾也有詩稱贊“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偷嘗慣”的句子,認為是酒后的佳品。北京流行于清代,清代楊靜亭著的《都門雜詠》中說:“閑向街頭(饣炎)一甌,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燕京食貨資料》記載,清嘉慶年間的竹枝詞說:“奶茶有鋪獨京華,乳酪如冰浸齒牙。”說明它是夏季食用的。久吃奶酷的人說它“饑者甘食,渴者甘飲,內(nèi)以養(yǎng)壽,外以養(yǎng)神”,從中可以看出奶酪是一種美妙的保健食品。

  57.奶油糕干

  


  58.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色白如霜,焦脆酥嫩,甜香馥郁,營養(yǎng)豐富。東來順飯莊的奶油炸糕曾經(jīng)是北京一絕。錦芳小吃店的奶油炸糕也很有名。

  59.北京南瓜餅

  


  60.牛肉麻餅

  


  北京傳統(tǒng)的特色風(fēng)味小吃。牛肉麻餅具有麥黃色的扁圓形狀,芝麻粘附均勻,口感酥松適口,含有牛肉、芝麻香味的特色。

  61.牛舌餅

  


  牛舌餅因形如牛舌而得名,是北京小吃中一種常見的烤制類品種。明代《墨娥小錄》中說,北京人習(xí)慣表面有芝麻的稱燒餅,不帶芝麻的稱火燒。牛舌餅表面沒有芝麻,按上面標準分類,應(yīng)屬火燒了。

  62.盆糕

  


  盆糕層次分明,面白棗紅,糯軟耐嚼,味道香甜,棗香濃郁。

  63.起酥餅

  


  64.千層糕

  


  北京的特色小吃之一。千層糕制作精細,糕體松軟,層次豐富清晰,色彩繽紛,味道香甜可口,宜熱食。

  65.秋梨膏

  


  秋梨膏過去是宮廷內(nèi)專用的藥品,清道光20年(1840年),太醫(yī)院將秋梨膏的秘方傳給前門外通三益食品店,從此秋梨膏才在民間流傳。

  秋梨味酸甜、性寒涼,能生津、止渴、潤肺、清心、利腸解毒。對熱病傷津所致的煩渴、胸中熱悶、肺燥干咯、大便秘燥等癥有較好治療作用。臨床上常用秋梨與其它具有生津降火止咳、潤肺的藥物配伍,用以治療因燥熱傷津所引起的諸癥。

  通三益所制的苓貝秋梨膏和燕窩秋梨膏曾遠銷港澳、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以酸梅湯聞名的信遠齋也做秋梨膏。

  66.肉末燒餅

  


  北京傳統(tǒng)宮廷的風(fēng)味小吃,享譽京都幾十年。外焦里酥,咸中略甜,香酥可口,味厚醇正。1975年總理養(yǎng)病期間經(jīng)常到仿膳飯莊,稱贊到“你們的燒餅不錯,別處比不了。肉末我吃了這么多年也不錯,家里做不出這個味來。”成龍對肉末燒餅也是贊嘆不已。

  

  67. 薩其馬


  


  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68.三不沾

  


  69.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馓子麻花古名為“環(huán)餅”、“寒具”,質(zhì)地酥脆,香甜可口。北京地安門小吃店制作的馓子麻花,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70.山藥餅

  


  山藥餅色澤金黃,表皮焦脆酥香,肉質(zhì)細嫩酸甜,開胃健脾。除了山藥餅,北京小吃中還有山藥糕、山藥卷。制法各有不同。

  71.山藥京糕

  


  72.京糕

  


  73.燒麥(燒賣 )

  


  燒賣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小吃之一。燒賣出現(xiàn)于元大都,是地道的北京小吃。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元代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有元大都(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金瓶梅詞話》中有“桃花燒賣”的記述。

  燒賣起源于包子,它與包子的區(qū)別在于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明代稱燒賣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賣餛鈍列滿盤”的說法。

  以前燒賣的餡分四季而有所不同:春以青韭為主,夏以羊肉西葫蘆為優(yōu),秋以蟹肉餡最為應(yīng)時,冬季以三鮮為當(dāng)令。三鮮燒麥皮薄剔透,色澤光潔入口香醇鮮美。北京經(jīng)營燒賣的餐觀不少,以都一處最有名。而都一處的燒賣則以三鮮和蟹肉燒賣最為人喜愛。

  74.燒羊肉

  


  燒羊肉是北京小吃中的特味精品,也是時令性小吃,一般每年初春至立秋這段時間內(nèi)供應(yīng)。

  75.大壽桃

  


  76.酸梅湯

  


  《燕都小食品雜詠》有詠酸梅湯的詩一首:“梅湯冰鎮(zhèn)味酸甜,涼沁心脾六月寒。揮汗炙天難得此,一聞銅盞熱中寬。”從中可以看到當(dāng)時賣酸梅湯的小販,手持兩枚冰盞,敲出響聲,走街串巷。人們聽到那清脆悅耳的聲音,準知道賣酸梅湯的來了。所以《都門竹枝詞》有“銅碗聲音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的詩句。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桂花、冰糖和蜜熬煎成湯,冰鎮(zhèn)后出售。《本草綱目》說:“用須去核,微炒之”,或“青梅籃盛,于突上熏黑”,有“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水漬汁飲治傷寒煩熱,止渴調(diào)中,去痰瘧瘴”。我國很早就有酸梅湯,古書籍中有“土貢梅煎”,就是一種古老的酸梅湯。南宋《武林舊事》也記載“鹵梅水”,也是指用梅制作的飲料。解放前后北京酸梅湯以“信遠齋”的最出名。據(jù)傳原是清宮御膳房為皇家制作的消暑解渴的飲料,后傳入民間才流行開來。

  77.糖耳朵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而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并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沙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糖稀也。”

  78. 糖火燒

  


  糖火燒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北京通州大順齋的糖火燒精選原料,貨真價實,深受中外顧客的青睞。

  糖火燒綿軟不黏,味道香甜純正,香酥可口。

  79.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

  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藥鮮品營養(yǎng)豐富,含蛋白質(zhì)、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用藥。中醫(yī)認為山藥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經(jīng),有補中益氣、補脾胃、長肌肉、止瀉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棗更是中醫(y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質(zhì)、脂肪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zhì)。其中維生素C含量居各種鮮果之首,每100克鮮棗肉中含量達300~600毫克,人體利用率平均為86.3%。中醫(y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養(yǎng)氣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wèi)不和、貧血心悸、煩躁多夢等癥。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80.藤蘿餅

  


  81.豌豆黃

  


  豌豆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北京在過去出售細豌豆黃的大部分是蜜餞茶食鋪,比較有名的是仿膳飯莊和南來順飯莊。聽鸝館飯莊制作的豌豆黃,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82.碗糕

  


  碗糕是以小碗為模具,裝原料蒸制而成。顏色鵝黃,口感暄、松、綿、軟、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吸收,適合老人、兒童食用。

  83.小窩頭

  


  北京傳統(tǒng)仿膳風(fēng)味小吃。小窩頭具有色澤鮮黃,口味香甜細膩,富有營養(yǎng)的特色。1956年的國慶招待會上,總理曾用仿膳小窩頭招待賓客,食者贊不絕口。

  84.杏仁茶

  


  杏仁茶又稱杏仁酪或杏酪,舊時售者均為回民,是老北京的早點之一。杏仁茶顏色潔白,甜潤細膩,杏仁香味濃郁,可達理氣滋陰止咳。

  85. 杏仁豆腐

  


  杏仁豆腐是北京小吃中的夏令食品。潔白如玉的杏仁豆腐經(jīng)過冰鎮(zhèn)盛在碗內(nèi),兌入冰鎮(zhèn)過的桂花糖汁,點綴紅綠櫻桃及葡萄干等,紅綠果料,清淡雅麗。食后甜蜜醉人,冰涼的感覺沁人心肺,到了夏季,許多家餐館,特別是清真小吃店都有供應(yīng)。

  杏仁豆腐色澤白潔,口感細膩潤滑,甘甜醇厚,清涼可口。有潤腸、養(yǎng)肺、止咳的功效。

  86.羊肉雜面

  


  雜面就是雜豆面,以綠豆為主,做成面條。北京過去賣雜面的有兩種,一種是擔(dān)小圓籠賣生雜面,一種是賣羊肉熟雜面的。賣熟雜面的前擔(dān)是高挑柜子,后擔(dān)是圓籠或水桶,面鍋多是銅鍋,鍋上架一橫板,放置煮過的雜面和煮熟的大塊羊肉,鍋中也有肉面,隨賣隨續(xù)。擔(dān)上備置腌韭菜罐、醋罐等。

  87.羊眼包子

  


  88.羊雜湯

  


  白湯雜碎是北京清真回民小吃之一,多在立秋后供應(yīng)(現(xiàn)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yīng))。白湯雜碎用羊肚、羊肺、羊腸、羊心、羊頭肉等為原料,用羊內(nèi)臟的種類多,故稱雜碎。

  白湯雜碎用羊肚、羊心切絲、羊頭肉、羊肺切條、羊腸切象眼塊、香菜切成段、蔥切成豆瓣蔥。湯鍋內(nèi)盛煮羊肉的湯上火,將各種主料下湯鍋,調(diào)入食鹽、花椒水、蔥、姜、蒜,湯燒開后撇去浮沫,待湯成奶白色時即成,吃時碗內(nèi)放香菜、芝麻醬、辣椒油,將湯盛上即成。

  特點雜碎熟爛,湯色奶白,香辣味濃。

  89.腰子餅

  


  腰子餅是用面為皮,蘿卜絲或韭菜配以豬肉末為餡,卷裹成豬腰子形而得名。過去西四小吃店做的最為有名。腰子餅烙的時候浸入油中,半煎半炸,顏色金黃,外酥香,餡軟嫩,食而不膩深受人們喜愛。

  腰子餅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鮮香可口,回味悠長。

  90.一品燒餅

  


  一品燒餅的意思是最好的燒餅,此餅皮酥層多,香甜可口,風(fēng)味獨特。

  其體形圓扁,色澤金黃,內(nèi)裹油酥,皮酥脆,餡香甜,味道極佳。

  91.銀絲卷

  


  銀絲卷以制作精細、面內(nèi)包以銀絲縷縷而聞名。除蒸食以外還可入爐烤至金黃色,也有一番風(fēng)味。經(jīng)常作為宴會點心。

  銀絲卷色澤潔白,入口柔和香甜,軟綿油潤,余味無窮。為豐澤園飯店的著名小吃。

  92.蕓豆卷

  


  蕓豆卷是民間小吃,傳說是慈禧太后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nèi)品嘗,覺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專門制作,蕓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點。 蕓豆卷色澤雪白,質(zhì)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

  仿膳飯莊的蕓豆卷最有代表性。聽鸝館飯莊制作的蕓豆卷,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93.棗糕

  


  棗糕是北京小吃中春節(jié)時食用的品種。棗糕甜糯軟香。

  94.棗泥酥

  


  95.炸布袋

  


  50年代,北京早點供應(yīng),有一種名為炸荷包蛋的品種,又稱炸布袋,目前已很少供應(yīng)。炸荷包蛋并不復(fù)雜,但比較麻煩,沒有人愛做了。

  炸荷包蛋,簡單地說,就是炸油餅時,加進一只雞蛋。方法是將油餅面揪成小劑,搟成片,注意不要用刀在中間劃口子,就直接放入油鍋炸,待炸面鼓起來時撈出,由邊上撕一個口子,將雞蛋去皮倒入破口處,封嚴再炸1分鐘左右,即撈出就成了。

  炸荷包蛋,雞蛋清嫩無油膩感,油餅清香,是富有營養(yǎng)的早點品種

  96.炸醬面

  


  97.炸三角

  


  炸三角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表面焦脆而不硬,味道清香鮮美。以前北京的大街小巷經(jīng)常聽到“油炸的,三角哇,蝦米韭菜餡的”的吆喝聲。清《帝京歲時記勝》中寫:“正月薦新品物,則青韭鹵餡包,油煎肉三角”。

  餡分葷素兩種。漢民炸三角用燙面,餡兒有葷有素,以前“都一處”拿手的是豬肉韭菜餡,把豬肉按肥瘦切丁,先把肥肉加黃醬炒成肉醬,再與瘦肉丁、碎肉皮放入煮肉的湯中一起煮熟,晾涼成凍,然后拌上韭菜,用燙面搟成半圓形的面皮,包成三角形狀,入油鍋炸熟,餡呈稀糊狀,味道鮮美。

  回民小吃的素三角也是用油炸的,它不用燙面,是用面粉加水和成硬面團揉勻,揪成小劑搟圓,從中切開,成半圓形面皮。它的餡兒用細淀粉和成糊,鍋內(nèi)將水燒開(每500克淀粉用水2500克,加醬油燒開),將淀粉糊倒入開水鍋內(nèi)攪拌均勻,盛入盤內(nèi)晾涼后切成小丁,加蔥花、香菜、麻仁、咸紅根(即咸紅黃胡蘿卜絲),小磨香油拌均勻成餡,用半圓面皮包餡,用刷子沾水刷邊,把口捏嚴,封口捏邊朝上,回民小吃中的這種餡兒叫悶子。

  98.蒸食炸

  


  蒸食炸是先蒸后炸制作的一種素餡餃類小吃。過去老北京常有“蒸食炸,油白搭”的吆喝聲。特別是在夏至到中秋期間,很受老北京的喜愛。

  北京的夏令小吃中最受青睞的一種。蒸食炸先蒸后煎,其底層油亮金黃而香脆,餡料清淡鮮嫩,無油膩感

  99.自來紅\自來白

  


  自來紅又叫豐收餅。其組織酥松,口味香甜,桂花香味濃郁。

  自來白又稱白月餅。具有扁圓形狀,表面呈乳白色,底部呈金黃色口感酥松香甜,有果料桂花香味的特色。

  北京稻香村的自來紅月餅,自來白月餅最著名.

  100.酥盒子

  


  酥盒子是一種油炸小吃,現(xiàn)在很難見到了。酥盒子是用兩塊面包上餡,捏成花邊后油炸的一種食品,因用兩塊面來包餡,似盒子再蓋一個蓋子而得名。此品種原是糕點,后被吸收引進而成小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吃大藝--北京小吃詳細解說(圖)
老北京小吃
去北京絕不可錯過的特色小吃(組圖)
美食物語
北京小吃(北京比較出名的小吃有哪些?)
窮人飲料話豆汁兒——尋食探味之十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台湾省| 禹城市| 和林格尔县| 包头市| 麻江县| 江油市| 盐津县| 德化县| 南涧| 莎车县| 磐石市| 海口市| 甘泉县| 新河县| 衡阳市| 军事| 招远市| 始兴县| 呼玛县| 抚宁县| 定陶县| 克山县| 博爱县| 中宁县| 巴彦淖尔市| 高雄县| 南陵县| 平泉县| 克东县| 内丘县| 洛南县| 民县| 武乡县| 四子王旗| 衡山县| 铁力市| 张家港市| 德化县| 石家庄市| 盘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