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勐海茶區涵蓋在西雙版納地區瀾滄江以南的范圍,包括景洪、巴達、布朗山、班章、南糯山、勐龍、勐宋、勐遮等地區。


南糯山
南糯山位于景洪到勐海的公路旁,距勐海縣城26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18°C,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南糯山村委會轄30個自然村寨,居民均為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是瀾滄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優質普洱茶的重要原料產地。南糯山最早什么時候開始種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南昭時期,布朗族的先民還在此種茶;后來布朗族遷離南糯山,遺留的茶山被愛伲人繼承;根據當地愛伲人的父子連名制可推算出他們已經在南糯山生活了57至58代,大約已經歷1100多年的時間。
南糯山古樹茶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石頭老寨、拔瑪、石頭新寨、多依寨、姑娘寨、丫口老寨、向陽寨、水和寨巴拉寨等哈尼族山寨......

勐宋
勐宋古茶山位于西雙版納勐??h勐宋鄉境內,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傣語里“勐”是位于平壩或盆地的大部落;“宋”是高寒地區之意,因此,勐宋就是高山壩子上的部落的意思。勐宋最高海拔2219米,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土壤肥沃,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優越,是西雙版納歷史悠久的古茶區之一。 滑竹梁子和那卡是勐宋茶山的代表山頭。

布朗山
布朗山位于西雙版納勐??h境內,靠近中緬邊境,是目前古茶園保存的最完好的茶區之一,布朗山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濮人是最早栽培茶樹的少數民族,布朗族種茶制茶的歷史算是眾多少數民族中最悠久的,布朗山是普洱茶文化的源頭之一。
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稱“濮滿山”。古時曼桑、曼新屬車里宣慰使司地,期于屬勐混土司,因以族稱,名布朗山。
布朗山上名聲比較大的產茶村寨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章家三隊。

巴達
巴達系傣語地名,意為仙人腳跡。因巴達寨西有一塊巨石,石上有一巨大的傳說是仙人留下的腳印,故得名巴達。巴達山北連西定山地,南與打洛鎮毗鄰,東北是勐遮壩子,東南是勐岡山地,面積為316.21平方公里。在巴達山地的小黑山,有連片的野生茶樹生長,其中有被譽為“茶樹之王”的一株野生茶樹高34米,主干圍粗3.8米,直徑約1米左右,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一株野生茶樹。據專家測定,這株野生茶樹有1700多年的樹齡,主干分為并列5枝呈手掌形。據考證,巴達野生茶樹和千年“茶樹之王”的發現,使得這里成為了一個誘人的地方。此外,在巴達山還可以觀賞珍稀植物,體察哈尼風情。
巴達山古茶園是西雙版納州野生古茶樹資源 比較集中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章朗、曼邁、曼帕納等布朗族寨。

賀開
賀開古茶山位于勐??h東南部,是西雙版納州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古茶園面積達7240畝,而且賀開的古茶園是難得的連成一片的,茶樹的樹齡都比較大,看起來非常壯觀。
賀開古茶山上以拉祜族寨子為主,種植栽培茶樹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且位處高山上,山脈連綿,幾乎是原始森林般的生態環境,拉祜族寨子掩映在蔥蔥郁郁的山林間,蒼勁的古茶樹圍繞在村寨周圍,風景美如畫。
賀開古茶園的古茶樹主要集中在賀開村委會下屬的班盆、曼弄、曼邁、曼囡等寨子。賀開古茶園南部連著布朗古茶山,班盆和老班章的古茶園相連,班盆近幾年名氣直線上升,賀開由于古茶園面積非常大,連綿數座大山,口感也是豐富多樣,有柔婉細膩之味,也有蒼勁剛猛之風。

曼糯
曼糯古茶園應該是勐??h各古茶園中距縣城最遠的古茶園之一,也是勐海位置最靠北的古茶園,這里已經同普洱市的瀾滄縣、思茅區交界,距瀾滄江直線距離只有10多公里。曼糯隸屬勐??h勐往鄉勐往村委會,海拔1266米。
在建國初期五六十年代,因為大躍進、土地改造等等原因,造成曼糯古茶山的古樹普洱茶,國家號召種糧食的情況下被大批量破壞,等到人們意識到要保護時,曼糯古樹普洱茶山僅剩下2000畝左右。現如今的曼糯古樹普洱茶,品質沒有建國前那么好,但作為普洱茶古茶山之一,依舊是其中的翹楚。
在勐海茶區中,古詔茶業主要以老曼峨為主打茶品,同時精選了帕莎、滑竹梁子、巴達等茶山的茶品,歡迎大家到店品鑒。
守普歸真 匠心成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