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云中降落的液體水滴。主要由云中冰晶或雪粒因水汽轉移、碰撞、合并等作用,不斷增大到上升氣流無力支持時下降融化而成。也有由液體水滴直接增大下降而成的。水是生命之源,而陸地上的水,大部分要靠天上的降水(雨、雪)補給,因而從天而降的雨水,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中華民族作為以農業立國的古老國度,更是時刻離不開雨水的滋養哺育,因而雨水常常被中華民族視為甘霖、膏雨、活命水。由于水特別是雨水帶給人類的禍福遠遠超過其它一切自然物,因而雨水在很早以前就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之一,并衍生出了圍繞農業生產、祈禳豐收的歷時彌久而愈演愈烈的祈雨文化現象(詳見《華夏民族的雨崇拜》)。與此同時,水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現象,其對人類生存的重要功用以及豐富多彩的形態聲貌,在華夏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逐漸形成了極富民族特色的雨文化現象。
一
華夏民族對雨水的依賴和認識,首先源于雨給予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替代的功用。
水能促植物、尤其是農作物生長,帶給人類維持生存的生活資料。在人類的童年,原始先民主要以采集植物的葉、莖、塊根和果實為生。那時的華夏先民,就已逐漸體驗到了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進入農耕社會以后,原始農業的豐收幾乎完全建立在風調雨順的基礎上。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占國土面積的一半,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生息,華夏先民們對每年獲得充沛而適量的雨水充滿了強烈的期盼和渴望。
雨露滋潤禾苗壯。雨潤農田,是莊稼生長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禮記·樂記)),風調雨順,意味著一個豐收年的到來。“父老爭言雨水勻,眉頭不似去年顰。”(宋·辛棄疾《浣溪沙》)風調雨順,是老百姓心中最大的愿望。據《尸子·君治篇》載:“神農氏理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谷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謂之神。”神農氏發明農業生產,而且天遂人愿,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為民造福,被后代炎黃子孫視為古代圣王。然而事實上,雨水并不能盡如人意地適時而降,時多時少,多則成澇,少則為旱,特別是干旱更是司空風慣之事。因而神農之時風調雨順的現象不過是人們的美好理想而已。
干旱不雨,“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輕者農田大面積減產,重者顆粒無收,不僅老百姓要受凍餓之苦,甚至流離失所,餓殍載道;而且統治者也會惶惶不可終日,因為干旱造成饑荒,極易激起民變,使的政權不穩甚至傾覆。因此每遇干旱,執政者一方面不得不盡“人事”之力——“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孟子·梁惠王下》);另一方面不得不聽于天命,即采取各種祈雨措施,以期感動上倉早日降下甘雨解除旱情。
古人視“久旱逢甘霖”為人生四大樂事之一,而且擺在首位,這實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不解決干旱缺水的狀況,就沒有裹腹之食,連活命都成問題,哪還會有“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難怪古人會由衷地為好雨、時雨而歌唱了——
“如百谷仰膏雨焉”(《左傳》);“甘雨時降,萬民以嘉,謂之醴泉”(《爾雅》);“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詩經》);“然則柔風甘雨乃至,百姓乃壽,百蟲乃蕃”(《老子·三十六章》);“天降時雨,山川出云”(《禮記·孔子閑居》;“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若大旱之望云霓”(《孟子·梁惠王下》);“為云為雨,使枯槁以還滋”(王勃《釋加如來成道記》);“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杜甫《北征》);“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唐·溫庭筠《菩薩蠻》);“風調雨順百谷登”(宋·蘇軾《荔枝嘆》);“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宋·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五日夜大雨之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五風十雨天時好,又見西郊稻秫肥”(宋·王炎《雙溪詩鈔·豐年謠》);“清風破暑連三日,好雨依時抵萬金”(元·王惲《過沙溝店》);“家在翠微深處住,生計一犁春雨”(宋·王炎《清平樂》);“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唐·王維《田家》);“雷驚天地龍蛇蜇,雨足荒郊草木柔”(宋黃庭堅《清明》)“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南宋·翁卷《村居即事》);“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鱖魚肥”(清·孫原湘《觀釣者》)……先人們對雨的崇拜和贊美之情真是到了極致。
久旱不雨固然不好,但如果淫雨不止、連日不開或大雨如銀河決傾,造成水災,同樣會給國家和黎民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龍卷魚蝦并雨落,人隨雞犬上墻眠”(宋·蘇軾《連江雨漲》),這就是水災的真實寫照。“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農。”(唐·杜甫《雨晴》)久雨而天晴,詩人臉上的陰霾頓開,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大面積的降雨形成徑流,還是江河之水的主要來源。沒有雨水的補給,許多江河就會失去源泉,水量銳減乃至干涸。由此可見,江河給予人類的飲用、舟楫、灌溉之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天上降雨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說江河是人類文明之母,那么,天上所降雨(雪)則為江河之源之母。另外,雨水集流也是解決干旱缺水地區人蓄飲水和農業生產用水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方式是把一定面積的降雨,通過集流場聚集到水窖、池塘等貯水設施內,用于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雨水集流是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雨水資源利用技術,在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直到今天,雨水集流在邊遠干旱地區仍是解決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途徑。
雨不僅有潤滋萬物生長的功用,還有凈化空氣、凈化自然萬物的功能。“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三國魏·曹植《侍太子坐》)陽光照耀著如春的大地,雨水沖去了飛塵,天空澄凈如洗一般。“微雨洗高林,清飚矯云翮。”(東晉·陶淵明《和郭主薄二首》)細雨洗過的樹林,連次過的疾風都帶著清新、俊爽。“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唐·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竹在雨后更加青翠挺拔,青山在夕陽下則顯得鮮活動人。“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清清柳色新。”(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友人出使安西,設宴渭城(今陜西咸陽西北)送別,清晨微雨,潤濕了路面的灰塵,路旁客舍和客舍前初綠楊柳在雨后顯得格外清新潔凈。“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宋·蘇軾《浣溪沙》)雨過軟草、平莎都顯得清新而充滿活力,被雨潤過的大地更是灰塵無跡。“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宋·柳永《八聲甘州》)秋雨瀟瀟而下,使秋天的天空更加明凈清澄。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宋·張耒《初見嵩山》)雨后天晴,山都為之清瘦俊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宋·司馬光《客中初夏》)四月的天氣,雨過天晴,更加清爽和煦,正對著門的南山景色格外分明。
雨還有天籟陶情的功能。天籟,即自然界的聲音。風聲、雨聲、鳥聲、水流聲等都是天籟。靜聽天籟,就是悉心聆聽自然界的聲音來陶冶情操,松弛身心,獲得自在的心理狀態,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雨的天籟作用,很早就被古人所重視,如唐代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五代韋莊“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菩薩蠻》),清鄭燮“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浪淘沙·暮春》)這些詩詞都寫到了作者感悟到了靜聽雨聲的妙處,自我享受之情可見一斑。
雨還有鍛煉身體、磨礪意志的作用。許多人喜歡在狂風暴雨中接受雨的洗禮。據《尚書·堯曲》記載,遠古的時候,堯打算把帝位傳給舜,但放心不下。為了考驗舜的意志和能力,當暴風雨襲來的時候,堯讓舜進入原始森林,看他能否順利回到自己的身邊。舜靠著頑強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經受住了考驗,做到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當代歷史巨人毛澤東在青年時代一直把雨浴當作鍛煉身體和磨煉意志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長沙第一師范求學期間,毛澤東常常在狂風暴雨時,一個人在操場脫去外衣,讓傾盆大雨淋個痛快,還在風雨中大聲呼喊。
二
雨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自然景觀。每當天下雨時,許多人特別是文人往往將雨當成一種自然景象來觀賞。朦朦細雨、傾盆大雨、暴風聚雨……各種各樣的雨態以及下雨時風聲雨聲、電閃雷鳴的氣勢和聲色等,很容易使文人墨客觸生情,涌動文思,所謂“片云頭上黑,應是雨催詩”(唐·杜甫《攜妓納涼晚際遇雨》)是也,故古人常常將對雨的觀察和感悟賦于詩文。縱觀華夏民族的文學畫廓,寫雨的詩文很多,而且不乏名篇佳句。專寫雨的詩,著名的如唐杜甫的《春夜喜雨》、韓愈的《初春小雨》,宋曾幾的《蘇秀道中》、蘇軾的《有美堂暴雨》、秦觀的《春日》等。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時節,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潤的時節。但春雨貴如油,春天下雨,豈不是“好雨”?!一個“好”字,把作者的見春飄然而下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頗為充分。三、四句言春雨伴隨著微風夜來,悄無聲息地滋潤萬物,寫春雨的作用,筆墨細膩。末兩句寫清晨看錦城成都的花在春雨的滋潤下,紅潤一片,花因飽含雨水而重、而濃,寫的情深意切。全詩通篇無一“喜”字,但喜悅之情卻溢于言表。
韓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以飽滿的激情盛贊小雨,于小中見大,于景中寓理寓情。的“小雨“比喻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潤澤,連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細雨中草色微綠,近看不覺而遠視泛青。最后歸結為”一年春好處“,連帝王宮苑的景色也比不過了。初春的景色被描繪的細膩真切。
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久旱遇雨,欣喜若狂,連衣服、床鋪濕了也顧不得,表達了詩人的喜雨之情和對民生的關注。
蘇軾《有美堂暴雨》:“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全詩生動地寫出了暴風驟雨來臨前后的景象:雷聲轟鳴,烏云密布,黑風從天外刮來,大海為之豎立,足見其兇猛;大雨隨風飛騰,由浙東橫過大江,足見其急驟。湖海水漲,雷聲鏗鏘,詩人的才思也在暴風雨的催促下迸發出來。
秦觀《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寫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后初晴,陽光好象在剛剛被雨洗過的碧瓦間浮動。春雨過后,芍藥含淚,情意脈脈;薔薇橫臥,嬌態可掬。雖主要寫雨后的景致,卻透露出對春雨滋潤之功的稱頌。
除了專門寫雨的詩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詩作中多有描寫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多多,如:“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晉·張協《雜詩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絲線一般密集。“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南朝陳·張正見《后湖泛舟》》寫夏日驟雨初停,斷虹出現在天邊,上漲的湖水從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唐·僧志南《絕句》)杏花綻開時節的細雨,親切地將要打濕衣服;揚著柳枝的微風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詩人即景寓情,給人以禪的意境。“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唐·杜枚《秋思》)微雨飄灑,籠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橫生;好風吹來,襟袖都生溫馨之意。“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唐·戴叔倫《宿靈巖寺》)描寫了詩人在靈巖寺(坐落于濟南市郊長清縣方山之陽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見的雨中山間景色。“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唐·劉長卿《別嚴士元》)細雨濕衣,不顯其形;閑花落地,不聞其聲,可謂描寫入微。“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唐·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唯“細雨”,魚方上浮,若大雨則伏而不出;唯“微風”,燕子方斜,若大風亦伏而不翔。對微風細雨中的景物體察入微,描繪的情趣盎然。“澗底松搖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唐·杜荀鶴《夏日留題張山人林亭》)以颯颯的雨聲比喻高松搖晃之聲,使得景物饒有意趣。“柳枝經雨重,松色帶煙深。”(唐·張謂《郡南亭子宴》)柳枝帶雨,枝葉增重,煙雨之中,松色深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春潮怒漲,暮雨急驟,行人斷蹤,野渡舟橫,動靜相映,更顯出野渡的清幽。“隔簾春雨細,高枕曉鶯長。”(唐·柳中庸《幽院早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花。”(宋·趙師秀《有約》)描繪了江南黃梅天多雨、處處蛙鳴的鄉村景致。“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宋·歐陽修《田家》)遠處鳩聲悅耳,近處杏花映日,動靜相宜,聲色互襯,展現出江南農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之一)春風春雨,滋潤大地,草木萌發,百花開放,織成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宋·釋志南《絕句》)春雨飄灑濕衣,楊柳風撲面,何等的愜意。“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寫烏云翻滾如墨,夏日的陣雨云尚未來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動的珍珠般的雨點也撲天蓋地地打向了船艙。“風如拔山努,雨如決河傾。”(宋·陸游《大風雨中作》)寫出了風狂雨猛的態勢。“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明·李攀龍《廣陽山道中》)雷聲轟鳴,如千座高峰倒塌;暴雨傾注,煙云滾滾,似萬座山峰迎面撲來,寫出了大雷雨的氣勢。“一雁下投天盡處,萬山浮動雨來初。”(清·查慎行《登寶婺樓》)上句寫暴雨來臨,大雁疾飛避雨;下句寫暴雨來勢迅猛,萬山似在雨中浮動。
另外,借雨起興抒情的詩也不少。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原是寫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雞亂叫的情景,現用以喻指政治昏暗、人民渴望社會清明的狀況。“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唐·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漫漫的湘江之濱,秋風勁吹,荷花競發,景色頗佳;而千村萬戶,野蔓滿墻,籠罩在沉沉暮雨之中,一片蕭索。兩句相對,以佳景更襯生民艱難憔悴之意。“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人望著窗外綿綿不斷的秋雨,不禁心神飛馳,想象著歸家后與妻子在西窗下剪燭夜話,訴說自己在巴山夜雨時長夜難眠的相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塵雨打萍。”(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元兵侵宋,國家遭難,山河破碎如風吹柳絮,個人的身家性命如雨打浮萍,隨時有沉沒的危險。“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宋·陳與義《春寒》)借在蒙蒙細雨中傲獨立的海裳花,寄寓作者與強暴勢力不妥協的精神。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咸陽城東樓》)真切地寫出了山雨來臨前城樓風狂的情景,后來喻指重大事件即將發生前的緊張氣氛。“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春夜幽居小樓,整夜聽著風雨之聲,想到杏花得雨綻蕾,明晨雨霽,叫賣杏花之聲傳來,心境不禁這之開朗。“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宋·徐俯《春游湖》)春雨中游湖,橋斷被阻,何其悵惘;忽然間,柳陰下小舟悠悠而來令人喜出望外!未言情,而情卻微妙地表達于曲折的細節描述之中。“京國多年情盡改,忽聽春雨憶江南。”(元·虞集《聽雨》)詩人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當年那樣那樣對故鄉有強烈的思念,但思鄉之情一直郁結在心頭,那一陣淅淅瀝瀝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對江南春色的思戀。
三
詞對“雨”更是情有獨鐘,或直接寫雨,或描摹雨中景物,或借雨寫離愁別緒,琳瑯滿目,不一而足。
周邦彥是北宋婉約詞的集大成者,其詞多處寫雨,且對各種“雨”之聲色狀態描寫頗有傳神之處。如:《大浦》一詞,從雨聲、雨色、雨思、雨愁各方面曲折鋪敘,把作者凄清的雨況客思描寫的漓漓盡致,堪稱詠雨的佳作。詞曰:
“對宿煙收,春禽靜,飛雨時鳴高屋。墻頭青玉旆,洗鉛霜都盡,嫩梢相觸。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吹粘簾竹。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怎奈向蘭成憔悴,衛玠清羸,等閑時、易傷心目。未怪平陽客,雙淚流、笛中哀曲。況蕭索、青蕪國,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夜游共誰秉燭。”
“對宿雨”六句,展示了一個急雨錚錚、氣勢不凡的雨世界。在這背景上,作者還細致地繪出了青竹的動態、聲色。“潤逼”三句寫屋內的情景,體物入微。“郵亭”四句,著重敘述了凄寂無聊、神魂不寧的情狀,而這一切總是因“雨”生發,歸結到“自憐幽獨”的主題。下片開頭用奇而入理的設想抒寫因大雨滂沱使車馬難行而欲歸不能的愁悶,更用歷史人物的故事渲染觸景傷心的情緒。“況蕭索”以下再現雨景,并寓惜春之情。
周邦彥善寫雨,在詞中對各種雨的狀寫頗為傳神。如:“葉上初陽干宿雨”(《蘇幕遮》),“宿雨”即隔夜之雨;“飛雨時鳴高屋”(《大酺 》)“飛雨”即急匆飛灑的驟雨;“密云銜雨暗城西”(《望江南》),“銜雨”即將下未下之雨;“古簾暗,雨苔千點”(《夜游宮》)“雨苔”即急雨密布擊打在簾前的苔痕上;“朝云漠漠散輕絲”(《少年游》),“輕絲”即毛毛細雨;“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瑣窗寒》),“愁雨”,即依詞人凄涼心境而對的擬人化的雨。
其實何止是周邦彥的詞,許多詞家都善寫雨。如寫雨態、雨景的詞有:
“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宋·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水漾半壕,花簇全城,煙雨掩映,千家萬戶都在朦朧之中,寫出了密州(州治在今山東諸城縣)一帶春雨朦朧的景色。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五代前蜀·韋莊《謁金門》)用“染”字連綴“春雨”與“新綠”,對春雨之下小溪的描繪,生動貼切。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宋·秦觀《好事近·夢中作》)春天行于山路,細雨飄灑,使花平添嫵媚;花為雨所拂動和滋潤,更使滿山春色動人。
“月朧朧,一樹梨花細雨中。”(宋·陳克《豆葉黃》)春天的夜晚,陰云罩月,灑下一陣細雨,一樹梨花沾滿雨露,顯得詩意盎然。
“小樓忽灑夜窗聲,臥聽瀟瀟還淅淅,濕了清明。”(清·鄭燮《浪淘沙·暮春》)寫清明時節,夜間窗前被雨打而發聲,淅淅瀝瀝的春雨,讓作者心境難平,浮想聯翩。
“忽聞疏雨打新荷,有夢都驚破。”(元·盍西村《越調小桃紅·臨川八景·荷塘雨聲》)雨打新荷,聲聲入聞,驚破作者好夢,豈能不報怨?
借雨寫離愁別緒,堪稱詞的一大特色。如五代南唐李璟的《浣溪沙》下闕:“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接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莫,接天流。”以丁香花蕾在雨中愁苦不堪,喻指作者憂愁結心,無法解脫。宋李清照的《聲聲慢》下闕:“……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黃昏的細雨擊打梧桐,極力渲染愁思之深、相思之苦。宋賀鑄《青玉案》下闕:“……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煙草、風絮、梅雨等一連串落漠迷離的景物,形容多得難以捉摸的滿腹閑愁。宋李重元《憶王孫·春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寫出了黃昏之時,院落中雨打梨花的傷感之情。宋呂渭老《一落索》:“秋風有意染黃花,下幾點凄涼雨。”秋風蕭瑟,黃花滿地,秋雨凄凄,怎能不生悲涼之情。元人貫云石的《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秋雨打梧桐、芭蕉,一聲聲,一點點,都似敲打在游子的心頭,足見愁思之深沉。
當然,借雨表達情懷的詞句也不都是離愁別恨,也有寄托豁達開朗性格和堅定情感的。如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呤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避風雨,一任自然,含蓄地表現出不計榮枯得失,經得起挫折磨難的豁達心境。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著一“解”字,賦予苦雨終風以生命,它如此憐憫詩人的凄苦處境,了解詩人渴望晴天的心意,竟戛然而止,讓陽光普照。宋王灼《減字木蘭花》:“飛霞半縷,收盡天風和雨。”寫雨霽天晴,火紅的晚霞把一天的凄風苦雨都收盡,心境也為之明亮爽朗。南宋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之一:“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寫作者自己雖年老體衰,但仍念念不忘到邊疆保家衛國。夜深時,躺在床上傾聽窗外風雨之聲大作,不知不覺化為夢境里我軍奔騰的戰馬在冰河上馳騁殺敵的情景。
四
中華民族在長期與雨打交道的過程中,通過對自然的深入觀察,并與社會現象相聯系,總結出許多與雨相關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極大地豐富了雨文化的內涵。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語出《老子·二十三章》)。意為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就會過去,暴雨下不到一整天就會停止。,現用來比喻腐惡勢力不會長久存在。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語出《辨奸論》)。日光或月光通過云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而成的光圈,通稱“風圈”,常被認為是即將刮大風的預兆;將要下雨時,空氣中的濕度加大,房屋基石就濕潤了,預示著將要下雨。以常見的氣象征兆,說明任何問題的發生都有其預兆。
“云騰致雨,露結為霜”(語出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說明了雨形成的原因。
“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遇打頭風“(民諺)。以破屋、漏船遭連陰雨、遇打頭風形容災禍接連發生。
“春雨貴如油“(民諺)。言春天正是莊稼生長最需要水的季節,而此時往往又是干旱少雨的時節,故稱春天的降雨如同油一樣寶貴。
“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語出《禮記·樂記》)意思是說寒來暑往不合時令容易使人生病,風雨調節不適容易造成農業減產導致饑荒。
“百谷之仰膏雨“(語出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意謂猶谷物之仰望雨露潤澤,比喻極其急迫的樣子。
“雨露”。雨和物能滋長萬物,多用于比喻恩澤、恩情。如李白《書情》詩:“愧無橫草功,虛負雨露恩。”
成語有:風調雨順、五風十雨、雨旸時若,形容風雨適時,氣候調和,遂人所愿;和風細雨、柔風甘雨、斜風細雨、雨絲風片,指春天的和風細雨,亦喻待人處事采取和緩的方式,不粗暴;雨后春筍,指春天雨后,竹筍長得又多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現,蓬勃發展;雨過天晴,指雨霽云開,天空晴朗,比喻情況由壞轉好;風風雨雨,泛指刮風下雨,亦比喻遇到重重阻礙或議論紛紛;風雨交加,指風雨一齊襲來,亦比喻幾種災難一起襲來;狂風驟雨、狂風暴雨、烈風淫雨、震風陵雨,形容大風大雨、疾風暴雨,亦比喻聲勢猛烈;滂沱大雨、飄潑大雨、銀河倒瀉,形容雨下得很大;風雨飄搖、風瀟雨晦、風雨晦暝、風雨如晦,形容風雨交加,天色昏暗,比喻局勢動蕩不安、社會黑暗;八方風雨,指四面八方的急風驟雨,比喻局勢變幻,激烈動蕩;呼風喚雨,原指神道呼風喚雨的法力,現多比喻能夠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亦形容惡勢力猖獗;凄風苦雨,指寒冷的風,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后常比喻處境悲慘凄涼;風雨剝蝕,指物體因受風雨侵蝕而損壞;雨沐風餐、櫛風沐雨、雨淋日炙,形容在外奔波,歷盡辛勞;亢旱不雨,指天氣干旱,久不下雨;密云不雨,言烏云密布而未下雨,原指德能未能下及,現比喻事件已醞釀成熟,但還沒有爆發;風雨同舟,指在風雨中同船渡河,比喻共度難關;風雨無阻,指刮風下雨也阻擋不住,無論天氣如何都照常進行;風霜雨雪,比喻經歷過種種艱難困苦;風雨兼程,指冒著風雨加倍趕路;揮汗成雨,言灑出的汗能成為雨,形容人很多;淚如雨下、涕零如雨、涕淚滂沱,指眼淚象雨水一樣往下流淌,形容悲痛欲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