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東西方的商業往來與日俱增,給樓蘭經濟帶來空前的繁榮。在海上貿易到來之前,中國與西方所有貿易往來都要經過這條沙漠之路。所以樓蘭在當時國際貿易上的地位,如同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經濟的繁榮推動了樓蘭文學藝術的發展。樓蘭成了古典世界各種藝術流派爭奇斗艷的舞臺。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樓蘭作家在尼雅出土(亻去)盧文書中寫下這樣一段頗具哲理的話:“大地不曾負我,須彌山和群山亦不曾負我,負我者乃忘恩負義之小人。我渴望追求文學、音樂以及天地間一切知識——天文學、詩歌創作、舞蹈和繪畫,世界有賴于這些知識。”那么樓蘭人是如何追求知識與藝術的呢?
1、音樂 樓蘭人的音樂天才久負盛名,史稱“善善摩尼”?!端鍟?音樂志》記西域龜茲樂說:“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看來,著名的龜茲樂吸收了鄯善和疏勒等國音樂。關于善善摩尼,馮承鈞先生解釋說:“此處善善應指鄯善;摩尼,梵文猶言珠;曲名為鄯善珠,與疏勒鹽正相對也。”可惜文獻失載,鄯善珠窨是一種什么音樂,今已無從詳考。不過斯坦因在米蘭佛寺發現的壁畫上,繪有一位演奏琵琶的樓蘭女琴師。
琵琶是西域著名古樂器,一種梨形的小型樂器,東漢年間傳入中原。劉熙《釋名》說:“枇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于前曰枇,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琵琶原來用木撥子彈撥,唐代才改用手彈,所以劉熙把演奏琵琶叫做“鼓”。這種樂器是蘇美爾人發明的,公元前兩千年美索不達米亞的小塑像上發現了琵琶,公元前1000年從巴比倫傳入埃及和希臘。希臘人將這種樂器稱作Mandora(曼陀林),來自蘇美爾語Pantoura。公元12至18世紀流行于歐洲,起初用撥子彈奏,17世紀改用手彈。18世紀意大利米蘭式曼陀林是這種西亞古樂器的變種。所以斯坦因把米蘭壁畫上的琵琶稱作“曼陀林”。塞琉古王朝時期,琵琶傳入波斯,或稱Tanbura,中國民族樂器“東不拉”,似與波斯人對琵琶的稱謂有關。
西亞還流行一種短頸琵琵,希伯來人謂之Barbat,琴頸較短,琴身下圓而向上逐漸縮小,頂端有木軫槽,大約公元前8世紀傳入波斯。一種意見認為,漢語“琵琶”來自龜茲語Vipanki,后者似與希伯來語的Barbat(短頸琵琶)有關,從波斯語輾轉而來。斯坦因曾在尼雅遺址發掘出一件曼陀林殘琴頸。近年中日尼雅遺跡聯合考察隊在尼雅遺址又發現類似的一件,琴頸長約70厘米。琵琶傳入波斯后,演變多種形態,有雙弦、三弦、四弦及五弦琵琶等。中日聯合考察隊尼雅采集的這把琴屬于三弦琵琶,年代約在公元3世紀,是目前中國境內出土最早的琵琶標本之一。斯文.赫定在和田沙漠古城收集的小陶俑中,有個彈琵琶的于闐琴師俑,姿態生動,不禁使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位于闐琴師彈的琵琶也是三弦琵琶,說明古代絲綢之路南道風行三弦琵琶。
近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且末縣魏晉墓地發掘出一件保存完好的古樂器豎箜篌,年代約在公元4-5世紀,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箜篌實物標本。1997年這件文物送到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參加全國文物精品展,得以親見實物。《隋書.音樂志》說箜篌為西亞胡樂,“今曲頸琵琶,豎箜篌之徒,并出西域。非華夏舊器。”豎箜篌屢見于公元7-8世紀新疆石窟壁畫,如克孜爾第23和80窟,庫木吐拉第58窟壁畫上就有豎箜篌的圖像。1989年,甘肅酒泉市西溝唐代墓地發掘出一組模印磚,其中一塊印有演奏箜篌的圖像。德國考察隊的勒柯克在新疆庫車克孜爾千佛洞還發現過一件演奏箜篌的木雕像,高約9.5厘米,所該箜篌有七根琴弦,琴師用姆指、食指和中指彈奏,這對復原且末魏晉墓地出土箜篌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箜篌最早出現于古代埃及,稱作Harp(哈卜),始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間;公元前2000年傳入亞述,被亞述人稱作Cank,漢語“箜篌”似與這個亞述語詞有關。這種古老的樂器后來經亞述人傳入波斯,又從波斯傳入中亞和印度。
西漢武帝年產間,箜篌從西域傳入中原?!稘h書.郊祀志》、東漢應劭《風俗通》有所記述?!杜f唐書.音樂志》說“豎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弦,置抱懷中,用兩手齊奏,俗謂之‘臂箜篌’。”且末魏晉墓地出土豎箜篌可證箜篌確實從西域傳入中原;同時為我們了解鄯善樂提供了生動的實物標本。
2、天文 樓蘭人如何學習天文學,我們沒有什么材料可以說明。古代東西方的天文學是從占星術發展而來的,那么尼雅出土的一件有關占星術的文書也許有助于了解樓蘭人的天文觀。這件編號為565號的(亻去)盧文書這樣寫道:
星宿之首謂之鼠,這天可做任何事,萬事如意。
星宿日牛日,宜沐浴。吃喝之后,可演奏音樂取樂。
星宿日虎日,宜作戰。
星宿日兔日,若逃亡,必能成功,難以尋覓。
星宿日龍日,須忍耐,事事要忍。
星宿日蛇日,百事皆兇。
星宿日馬日,宜向東西方向旅行。
星宿日羊日,宜沐浴。
星宿日雞日,宜裁剪和縫紉衣服被褥。
星宿日猴日,萬事如意。
星宿日狗日,來去從速。
星宿日豬日,宜耕作、播種葡萄園。耕作順利并能增產。
這件文書引起東西方研究者的興趣。以前一直被視為占星術著作。北京大學中文系李零教授提醒我注意。該文書可能和先秦兩漢流行的《日書》有關。我根據他提供的材料做了進一步分析,大量類似語句使我們相信,這件文書是個《日書》的犍陀羅語譯本。盡管目前尚未發現漢語原本,但是類似的句子在近年出土的《日書》中隨處可見。例如:睡虎地秦簡《日書.衣篇》(甲種121背)有“丁酉,材(裁)衣常(裳)”,勘同犍陀羅語文書的“星宿日雞日,宜裁剪和縫紉衣服被褥。”睡虎地秦簡《日書.秦除篇》(甲種24正貳)有“開日,亡者不得”,勘同犍陀羅語文書的“星宿日兔日,若逃亡,必能成功,難以尋覓。”又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稷辰篇》(甲種44正)有“徹,是胃(謂)六甲相逆,利以戰”,勘同犍陀羅語文書的“星宿日虎日,宜作戰”。
十二生肖屬于中國傳統文化因素。戰國時期十二生肖已在黃河和長江流域普遍流行。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11號墓出土《日書》著錄了一套完整的十二生肖。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再次發現記錄整套十二生肖的《日書》。絲綢之路開通后,十二生肖經中亞傳入印度和波斯。既然樓蘭人這份占星術文書以十二生肖定星宿名稱,顯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3、繪畫 1959年,尼雅東漢墓出土了兩塊殘布畫。據報道,“其中一件的圖案內容為正負三角形,殘長77,高46厘米;另一件的內容為上端殘破處有佛腳、獅尾和蹄形痕跡,下邊一條橫格中有長龍、飛鳥,左下角有一半身菩薩(或為供養人像),裸體露胸,頸與臂上滿纓絡,頭后有背光,雙手捧著一個喇叭口形狀的長筒容器,內盛葡萄,側身向右,殘幅88*47厘米;其中的菩薩半身像高21厘米。”塔里木盆地本來不產棉花,棉花起源于印度。所以,有研究者認為這幅畫是印度或犍陀羅藝術品,邊飾上的女神也被解釋為菩薩像。以前我們曾盲從其說,后來意識到其說頗有疑問。
印度繪畫種的菩薩像表現的是釋迦牟尼的形象,一無例外都是有胡須的男士,菩薩像傳到塔里木盆地之后,尤其是傳到中原以后,逐漸改為女像。新疆庫木吐拉石窟公元4-5世紀壁畫上的菩薩像就是帶胡須的女性形象??梢娔嵫艝|漢墓所出布畫上的女神像不一定是菩薩。
從圖案設計看,這幅畫的主題是具有波斯文化因素的獅子圖案。所以有學者主張布畫上的神像是中亞和西亞崇祀的女神伊什塔爾;另一些學者注意到,這幅畫表現了具有典型希臘畫風的裸體女性,手中拿著長筒卷狀物象征豐收,因而主張這是希臘豐收女神提喀(Tyche)像。我們傾向于后一說法。
公元前4世紀,希臘雄主亞歷山大遠征中亞,從而將希臘文化藝術傳入中亞和北印度。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羅藝術就融合了許多希臘文化因素。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出土的一件公元前1世紀的銀碗上,就裝飾有手持葡萄和谷物的希臘女神提喀像。這件銀碗上的希臘女神與尼雅東漢棉布畫上的女神像如出一轍,所以后者必為希臘豐收女神提喀無疑。
盡管這幅布畫的內容與佛教無關,但是繪畫技法受到犍陀羅佛教美術的影響。例如:畫中女神像不僅繪有背光,還畫出頭光,凡此皆為典型的佛教藝術表現手法。中亞阿姆河流域的大夏人最早使用這種手法繪制佛像,公元2-3世紀大夏寺院喀拉塔佩遺址壁畫上的佛像就繪有頭光和背光,這和當時犍陀羅佛像只雕刻頭光的風格不一樣。那么這塊臘染棉布殆為大夏藝術家在印度棉布上創作的藝術品。
4、雕刻藝術 樓蘭人在接受外來文化時并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在中亞犍陀羅和大廈,石板浮雕被普遍用來裝飾寺院墻壁和佛塔,但在樓蘭、米蘭及尼雅等地佛教寺院中,這種石板浮雕被木雕取代。樓蘭尼雅建筑構件上精美的木雕和雕花家具堪稱樓蘭藝術的代表作。
中國古代家具陳設比較簡單,普通百姓在室內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日本的“榻榻米”仍保留了這個古老的傳統。古人寫字或吃飯時才擺出一張叫做“案”的小桌子。古代中國把床稱作“榻”,除名稱不同外,樣子也和今天的床不一樣,實際上就是在一張床板上加四個小短腿,床邊有時擺個叫做“憑幾”的小桌子。
絲綢之路開通后,受西域文化影響,中國人才開始注重家具。《后漢書.五行志》說:“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就都貴戚皆竟為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東漢靈帝年間,古都洛陽發生的這場胡化浪潮對后來中國家具制造業產生巨大影響。由于家具一般都是木制品,難以保存至今。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家具標本,是斯坦因在尼雅發現的,現藏大英博物館。這批古家具的年代約在公元3-4世紀,和東漢相去不遠。它們為研究中國家具之起源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材料。斯坦因特別介紹了一把尼雅遺址發現的椅子,他在考古報告《古代和田》中寫道:
在這個古代居址中,印度藝術對工藝品的影響,完全處于統治地位。這把椅子盡管已經散架,但仍緊密地挨靠在一起......四塊雕花的鑲板,榫接在椅子腿上,把椅子連成一體。盡管少了一條鑲板,整個椅子仍筆直立在地上......關于雕刻的所有細節,我在目錄中已詳細交代,應該指出的是,那種非常類似彩色大弧線連的四朵花瓣的花,在圖案中反復出現的特點,就是犍陀羅雕刻藝術中常用的手法。就像我們在椅子腿和鑲板上見到的那樣,這四朵花瓣的圖案或完整地出現在一些方形框內,或一分為二,出現在三角形的空間。分成兩半后的花瓣的曲線也是嚴格對稱的。八朵花瓣的荷花圖案,無疑源于印度。同時,前鑲板中央用傳統手法雕刻的果實和葉子,使人聯想起印度--科斯林的某些建筑物柱頭上的裝飾成份。
斯坦因還描述了另外兩把扶手椅。他在《古代和田》中寫道:
更為重要的是在此發現的兩張精巧的木椅。三條高19英寸的椅腿,其一上部是獅子頭,下部為馬腿,中間仿佛是帶翅膀的身子。這種畸形怪獸簡直就像一個狻猊的仿制品。原來的顏色殘存甚少,主要是粉紅和黑色,用黑色在粉紅底色上畫出獅子毛。另外一把椅子,腿長13英寸,它是一雄一雌的一對雕刻精巧的怪物。椅腿上部顯然是半身人像,腰以下類似飛鳥,而椅腿最下端顯然是壯實的馬蹄。鮮紅的底色有幾處保存良好,其上用深藍和黑色畫出羽毛和馬蹄。這種混合形象與人們在早期印度繪畫中見到的風格非常類似,在桑奇的某些繪畫中,就有過這種半人半神的主題,乾達婆和姥揭羅在那些繪畫中,就是把人的半身像畫在飛鳥座上。我現在尚不能追溯上述形式和馬腿相結合的來源。在犍陀羅藝術中表現魚馬人的雕塑中就經常出現半身人像、鳥翼、馬腿以及彎曲的魚尾等模式。由此證明,印度佛教藝術形式中較為復雜的怪物形象,是直接借鑒西方古典藝術,而印度佛教藝術又為古代和田藝術提供了模式。
斯坦因所謂“古代和田藝術”是對塔里木盆地古代藝術的一種泛稱。尼雅這件雕花扶手椅和貴霜錢幣上表現的貴霜王寶座頗為相像,在印度摩菟羅貴霜石雕上也見到類似的椅子。不過和尼雅雕花椅形制最接近的,還是阿姆河北岸公元2-3世紀哈爾恰揚遺址所出陶質浮雕上的獅形扶手椅。哈爾恰揚的這件文物屬于貴霜大夏藝術品,年代略早于尼雅雕花椅。凡此表明,大夏希臘化藝術是樓蘭雕刻藝術重要借鑒對象之一。
早在公元前2000年,樓蘭人已開始從事木雕手工藝,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就發掘出土了許多木雕人像,孔雀河支流小河流域古墓中也發現一批木雕人像。樓蘭、尼雅等地發掘了木桶、木碗、木盤、木勺等大批木器。1996年在且末縣扎洪魯克墓地發現了兩件極其精美的木雕盒,年代約在公元前5世紀。一件“呈長方體,子母口,蓋佚失,用鋸、刮、鑿、打磨等方法加工而成。盒的正、背面和底浮雕狼紋。狼呈匍伏低首狀,腹部雕刻出一只羚羊頭,表示剛剛享受過美餐。狼尾側又雕出一只狼頭,形態與前者相同”;另一件形態和加工方法與前件相同,但是通體雕刻的圖案與前件有別,以變形鳥紋為主,類似的圖案亦見于扎洪魯克墓地出土古代毛織品。凡此表明,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自古以來就有清湛的木雕藝術傳統,而佛教傳入的大夏希臘化藝術和犍陀羅藝術,則賦予古老樓蘭的木雕藝術以新的活力。
5、建筑藝術 東西文化的交融在塔里木盆地諸國建筑藝術方面得到充分體現。樓蘭地區的古城形制明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城,如羅布泊沿岸的LE城、LA城、LK城和米蘭綠洲的伊循城等;另一類則是圓城,如民豐縣以北沙漠的尼雅古城和安迪爾古城等。
第一類城淵源中原漢文化傳統,因為羅布泊沿岸的有些方城原本就是中原屯田戍卒修建的城堡。其中LE城興建于西漢初年,可見中原漢文化很早就對樓蘭城制產生影響。
第二類城則屬于西方文化傳統。這類圓形城堡的起源問題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不過,公元前1500年,伯羅奔尼撒的希臘人在邁錫尼一座小山上大興土木,營造宮殿、神廟、陵墓以及氣勢宏偉的獅子門。為安全起見,希臘人還在他們的建筑物四周建起了環形防護墻。據考古發掘,《荷馬史詩》提到的希臘名城特洛伊也是圓城。
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遠征粟特、大夏和北印度,并派部將在東方各地建立希臘化王國,遂使地中海文明和中亞文明直接相遇。正是由于亞歷山大向東方的遠征,才真正打通了從愛琴海到帕米爾的通道。所以亞歷山大東征在絲綢之路開拓史上的意義絕不亞于張騫通西域。
希臘人有個特點,每征服一個地方就修筑一座城池,好象不住在石頭造的城堡里他們就覺得不安全;然后他們在城內面興建體育場、希臘神廟、希臘式住宅和浴室等,以解思鄉之愁。希臘人在中亞也修建了許多希臘城市,史稱“亞歷山大城”。中國文獻對此有許多譯名,如烏弋山離、藍市、犁(革干)等。據文獻記載,東方各地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有70多座,目前考古發現的亞歷山大城已達40多座。希臘移民就在這個時期大批移民中亞和北印度。據法國考古團60年代的調查,亞洲最東部的亞力山大城,一直建到了阿富汗東北邊境的阿伊哈奴姆。
亞歷山大試圖把希臘文化推向他所征服的東方各地,但是文化的征服可不像亞歷山大遠征軍在東方攻城占地那樣容易。相反,希臘文化在許多方面被東方文化征服,變成一種具有大量東方文化特色的希臘藝術。為和典型的希臘藝術相區別,西方藝術史家稱作“希臘化藝術”。大夏的希臘貴族藝術則與大夏本地文化藝術逐漸融合,形成所謂“大夏希臘化藝術”。
1938年,蘇聯考古工作者在中亞阿姆河畔發掘了一座圓形古城。今稱“科伊.克雷爾干.卡拉城”。這座古城建于公元前4-前3世紀,以后長期荒廢,公元前后又重起用,一直沿用到公元3-4世紀。這座古城環以兩重護城墻,城墻上有九座望樓,城外有深溝壕塹,城中心為圓形城堡。研究者對這座古城的文化淵源意見不一。俄國考古學家斯塔維斯基認為,這座圓城可能代表了中亞北部的一種建筑藝術。倫敦大學的藝術史家考勒治則認為,公元1-2世紀,中亞和西亞流行圓城,如大夏境內就發現過一座公元2世紀左右的圓城,禽稱“哈特拉古城”。這座古城有內外兩重城墻,城內建有寺院和佛塔??祭罩螒岩桑@種圓城或許和帕提亞人在中亞的興起有關。然而,阿姆河畔的科伊.克雷爾干.卡拉城內發掘出土了大批希臘藝術品,其建筑形式又和邁錫尼的圓城異曲同工,興建時間正值亞歷山大東征時期。因此,中亞流行圓城很可能與亞歷山大東征有關。
中亞最著名的圓城當屬大夏都城,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謂之bactra城,張騫將其稱作“藍市城”。所謂“藍市”就是Alexander(亞歷山大)的漢代譯名。據法國和美國考古隊20-50年代的調查和發掘,這座亞歷山大城們于阿富汗北境馬扎里沙里夫城西23公里的沃濟拉巴德城附近。這座古城總面積達550公頃,平面呈橢圓形,四周有城墻和護城溝;下城在南,面積約400公頃。藍市城沿用時間較長,從公元前第1000年下半葉直至公元13世紀。古城內廢墟的堆積分幾個時期,公元前3-2世紀的堆積屬于大夏國都藍市城,說明這座圓城也是亞歷山大東征中亞以后才興建的。中國史家早就注意到,藍市城與羅馬城相似。三國時代東吳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記大月氏國,“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
耐人尋味的是,東西方建筑藝術的分界就在樓蘭境內。例如:孔雀河北岸的營盤古城、阿拉干湖畔的麥德克城以及若羌縣城附近的孔路克阿旦城,皆為圓形古城。這些古城構成的分界線約在北緯88度線附近,據中日聯合考察隊近年調查,尼雅古城亦為圓城。
鄯善境內保存較好的圓城在新疆民豐縣安迪爾河流域。據斯坦因調查,安迪爾河畔有兩座古城,一為圓城,另一為方城。圓城位于安迪爾河東岸,古城平面呈圓形,今稱“道孜立克古城”。古城內發現了唐代漢文題記。故被斯坦因稱作“唐代戍堡”。不過,他在這座唐代戍堡內還發掘出一件(亻去)盧文皮革文書,說明這座古城的興建至少在鄯善國時期。尼雅出土漢文木簡中有這樣一條記錄:“去三月一日,騎馬旨元城收責;期行當還,不克期日,私行無過[所]”。元城,意即“圓城”,指尼雅附近某座圓形城寨,很可能就是安迪爾河東岸的道孜立克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