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思想精髓就是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
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關愛別人,就是仁慈,了解別人,就是智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做一個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這個世界最大的災害。
勇敢有時候表現為一種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人的一生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并且順應。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以怨報怨不可取,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直率,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是以直報怨。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因該保有。 少指責,少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要想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禮節。 修身養性,做好自我,就是起點。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有“恒心”,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這是第二個標準。第三個標準就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就在此際,從自我修養做起,做一個真君子。
小人就是沒有大眼見,搶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而不是語言的力量。
《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獻媚拍馬的朋友,兩面派的朋友,還有那些夸夸其談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第二要有辨別能力。
結交那些快樂的,能夠享受生命的,安貧樂道的朋友。
你與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和方向。 我們不缺宏大理想,但是缺乏到達的那條切實的道路。
成功的職業不一定就是你心中的理想。
表面看來毫無價值的東西,會給人心一個淡定的起點。
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
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心的愿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越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迷惑。
知天命就是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應對外界。
耳順,就是悲天憫人,就是理解與包容。
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
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
學習《論語》,學習任何經典,所有古圣先賢的經驗最終只有一個真諦,就是使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縮短歷程,使我們盡早建立一個君子仁愛情懷,能夠符合社會道義標準,不論是對自己的心還是對于社會崗位,都有一種無愧的交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