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評】:中醫學中并沒有甲狀腺結節這個病名; 根據其臨床癥狀----如頸部腫塊、頸部脹悶、咽有阻塞感,或伴有聲音嘶啞等,可歸為“癭病”的范疇。 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 · 癭候》中謂:“癭者,由憂患氣結所生,亦日飲沙水,沙隨氣入于脈,搏頸下而成之。”
《濟生方 · 癭瘤論治》云:“夫癭瘤者,多由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情志失調,思慮過度或勞逸失調易致疾病的產生。
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 · 癭瘤論》曰:“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
大多中醫學家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責之于飲食水土失宜、情志不舒,導致肝郁氣滯,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氣不布津,痰凝壅結,氣不行血,瘀血阻滯,痰瘀凝結,形成氣滯、血瘀、痰濁等病理產物,結于頸前形成結節 ; 久病不愈,病程日久化火傷陰,終至虛實夾雜,正虛邪實,形成氣陰兩虛、陰虛內熱及脾腎陽虛等證。 故其根本病機:是肝郁氣滯、痰瘀凝結。
臨床上:根據其表現進行辨證論治,多分為痰瘀互結證、肝郁痰凝證、脾腎陽虛證、陰虛內熱證等;其治療各有不同。
臨床:甲狀腺結節肝郁痰凝證尤為多見; 氣滯、痰凝、血瘀為甲狀腺結節關鍵的病理因素, 所以在治療上--多從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理氣散結著手,從而調整機體的臟腑功能。
【疏肝健脾化痰方組方】藥物:由柴胡、白芍、川芎、黃芪、法半夏、白術、陳皮、茯苓、生牡蠣、浙貝母、皂角刺、三棱、莪術、炙甘草組成。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藥品化義》云:“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
黃芪----甘溫,善入脾胃,健脾補氣,為補中益氣要藥,《本草正義》云:“補益中土,溫養睥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兩者合用疏肝健脾 共為君藥。
白芍----養血柔肝;《滇南本草》云:“調養心肝脾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疼痛”;
川芎----行氣活血,《本草正》:“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經,氣中之血藥也”; 三棱----破血行氣,消積止痛,《醫學啟源》云:“主心膈痛,飲食不消,破氣”;
莪術----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藥類法象》云:“除溫益燥,和中益氣”;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日用本草》云:“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消膈氣,化痰涎,和脾止嗽”; 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
茯苓----健脾和胃,滲濕利水,《用藥心法》云:“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 以上諸藥共為臣藥。
生牡蠣----軟堅散結,《本草綱目》云:“化痰軟堅........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 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解毒;
荔枝核----理氣止痛,《綱目》云:“行散滯氣”; 上諸藥共為佐藥。 炙甘草----調和諸藥,亦為使藥。
疏肝健脾化痰方諸味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理氣散結之功。
【來源】張亞兵,張瑩雯,彭艷芳,葉太生,吳朝妍,柯浩亮----.疏肝健脾化痰方治療肝郁痰凝型良性甲狀腺結節臨床觀察。 [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30):3356-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