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對刺激性嗆咳患者可用治嗽四藥加僵蠶、蟬衣、木蝴蝶治之;對痙攣性喘息者可用芍藥甘草湯加蜈蚣治之。
咳喘病人若見鼻流清涕、咳吐白色泡沫痰者,可在應證方藥中加入少量干姜、細辛、五味子、辛夷、太子參治之,收效良好。
臨證氣喘病人若見發作急迫、痰涌氣逆者,葶藶子、川椒目可用;若咳喘病人見喉中痰深、粘而難咯者可予炒卜子、赤芍、海浮石、皂角治之;咳喘病人見痰黃苔膩屬痰郁化火者,可用桑皮、地骨皮、重樓三藥治之;久咳之人,痰伏日深、飲邪內停、咳痰稀如水、苔膩而舌面少津者,若兼見大便溏稀不成形即可選熟地、蒼術、干姜、五味子治之。咳喘已平,正氣虛者可用黃芪、蛇床子、白術、防風、太子參益氣養肺、補腎化濕、扶助正氣,以防咳喘復發。
臨證治療脾胃病在遣方用藥時可佐用大棗和生姜二藥,藥食同用之品以調護中焦、清養脾胃,常收中焦健運之佳效,平淡之品不可輕視。
診治抑郁癥患者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其眼神中有無哀傷、抑郁之目光,只要留心即可從患者眼神中讀出文章。望診時若患者眼中有淚水出、眼神哀傷者,此人必有悲傷之原因,若細細剖析,患者即會吐露“真情”。
強直性脊柱炎現代醫學認為是一種原因不明,以侵犯中軸關節為主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于中醫“骨痹”“腎痹”范疇,中醫辨治常收療效,但服藥周期長,累計時日方能收效。臨證以培補脾肝腎為主同時兼顧氣血痰瘀為治。祛風通絡、清熱化濕、活血止痛為治標之舉,補腎通督、益氣養血為久圖之策。其治療大法以壯督益腎為常法,活血止痛、祛風勝濕、化痰通絡為變法,補益肝腎、益氣健脾、填精補髓為治本之法。
陽和湯方出自清代王維德《外科證治全生集》一書,本方原為治療陰疽而設。但對經絡阻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之癥亦為切要。本方取陽和之名,有陽光一照寒凝頓解之意。方中鹿角膠乃血肉有情之品,溫通督脈,補益精髓,因其價昂貴,筆者常用鹿角霜代之,收效亦佳,用量需在20g以上。熟地滋陰養血,在鹿角霜相助之下壯督養血為方之君;炮姜、肉桂溫經通絡;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有祛痰通絡之效;甘草和中解毒,調和諸藥。本方使用時重用熟地,大劑量熟地與小劑量麻黃相伍補而不膩,小劑量麻黃與重劑熟地解肌而不致表散。全方能溫補營血之不足,解散陰凝之寒濕,使陰散陽用,寒消濕化。筆者用本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所致腰背冷涼、拘攣不適有良效。
治療過敏性哮喘常用的疏散外風藥有炙麻黃、蘇葉、荊芥、防風等,此類藥質輕性散可宣達肺氣;平息內風藥常選地龍、僵蠶、蟬蛻等。藥理研究證實以上祛風藥均能緩解支氣管痙攣和抗過敏作用。
中醫藥典籍中對丹參、紅花的活血化瘀功效有過明確的記載。《本草綱目》載:“丹參活血,并能破宿血,生新血。”紅花可“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血。”從中藥的性味歸經來說,丹參性微寒味苦,紅花性溫味辛,這兩味藥都入心經和肝經,二藥相配可以起到祛瘀生新,除邪而不傷正的效果。因此以丹參為主藥,以紅花為輔藥,一溫一寒,一升一降,活血的同時具有養血之功。對全身臟器供血不足是完美的藥對組合,臨床療效可靠。
開結降氣法治食道炎有效,臨證可用經方小陷胸湯加味治之。常選藥有太子參10g麥冬10g石斛15g半夏6g黃連6g瓜蔞15g蘇梗10g水煎服日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