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中醫人往往重視西醫的檢測和診斷方法,忽視中醫的辨證思維和理法方藥的運用,常走所謂的“捷徑”(即西醫診斷,中醫處方用藥),這樣一來真正的中醫會越來越少,中醫的陣地就會越來越小。要知道,中醫講的是醫理,而西醫講的是病理。中醫的醫理講的是研究生命的學問,西醫的病理是研究病的學問,中醫分科不細,對人不對病,西醫分科嚴格,對病不對人。
做為一名中醫工作者要清醒的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壓力,對目前處于主流醫學的西醫要了解,要做到知己知彼。中醫不能包打天下,中醫不能包治百病,但中醫可百病調理。中醫不是不能治急癥,但治急癥中醫不具備優勢。我的觀點是實事求是,中醫信仰不能變,中醫之不足要正視,要運用中醫思維指導臨床實踐,做“鐵桿中醫”,萬萬不可做用“圣經”改造“佛經”的所謂“現代中醫”。臨床診斷要中西兩手并重,中西互補,任何時候也不要和尚念圣經這樣的結合。治療方面遵循的原則:除危、急、重癥外,力爭做到“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結合”,只有這樣做了,你方能在中醫隊伍做高手,西醫同行贊成你,患者從心里認可你。前途光明,貴在堅持,貴在實踐。
臨證對不明原因發熱,若見發熱惡寒、關節酸困、乏力、腹脹、納呆、便溏、舌尖紅、苔白厚或白膩、脈細無力者,均可從濕遏衛氣入手,即可用藿樸夏苓湯化裁治之,常收良效。常用藥物有藿香10g半夏6g茯苓9g杏仁6g苡米15g白蔻10g厚樸10g蓮子10g扁豆10g大腹皮6g蘇梗6g陳皮3g,水煎服,日一劑,連用3-7劑可效。
虎杖、紫草、丹皮、連翹、黨參、甘草合用,有升高血小板數的作用。
臨證辨“瘀”,首重舌診。瘀證多見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絡脈青紫,形粗延長、分叉。中醫認為久痛入絡,久郁必瘀,久瘀入絡。
治鼻衄可在應證方藥中加入桑皮、牛蒡子、荊芥三藥,以宣肅肺氣以促肺火下降,可收佳效。
凡是臨床辨證屬于陰虛寒凝者,均可取陽和湯治之。取其溫補通散之力而消散,以此理治療內科婦科雜病均能收良效。
瓜蔞行氣開郁,滌痰散結,尤擅蕩滌胸膈之痰濁。現代臨床研究表明,瓜蔞能改善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增加冠脈血流量、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桑皮清肺降氣,桑椹補肝腎之陰,桑寄生既可補肝腎又能通絡活血,三藥治咳喘證屬痰蘊于肺,肝腎不足者。三藥藥性平和,補而不助熱生痰,瀉而不傷脾伐腎。
黃連3-6g有清熱瀉火之功,與生地15-30g相伍可降心火滋腎水,水火相濟可使機體津液自生氣血得養;二藥可治療口舌干燥,口舌生瘡屬心腎失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