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女,45歲。
主訴:胃脘脹痛時發已6年,再發3個月。
病史:近3個月來天氣炎熱,但脘痛痞脹常發,噯氣則舒,噯氣不遂則惡心欲吐,甚則泛吐苦涎,量雖不多,咽喉不適,口苦。飲水不多,不知饑,食欲減退。大便基本正常。
診查:面色少華,舌質淡紅,舌苔薄黃膩,脈象稍弦。上腹劍下(巨闕、上脘)有輕度壓痛。
胃鏡檢查為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膽汁反流顯著。B超未見肝膽有明顯異常征象。
方藥:姜半夏10g,炒陳皮10g,炒川黃連3g,炒黃芩10g,炒枳殼10g,厚樸10g,生薏苡仁20g,云茯苓15g,佛手10g,炙柴胡6g,炒白芍15g,谷芽30g,麥芽30g,生姜3g(后下)。每日1劑,2次煎服。
此方服7劑,胃脘疼痛痞脹已顯著減輕,口苦亦減其半,得噯氣而未見泛吐苦涎。
續服5劑,漸知饑,食欲亦有改善,舌苔黃膩之狀已改變為薄白,上腹劍下無壓痛。
原方去川黃連、厚樸、生姜,加石見穿15g,厚樸花6g,姜半夏改為6g。
再服15劑,飲食已漸正常,上述諸癥基本消失,于是改為隔日煎服1劑(第一日煎服2次,翌日煎服1次,1劑分2日共煎服3次),40天后停藥,至年底體檢時復查胃鏡為輕度萎縮性胃炎,未見膽汁反流。
按:本例患者癥狀不重,胃脘痞脹隱痛屬一般常見病證。然其特點大致有三:
(1)一般患者,夏季脘痛減輕,此例在炎熱季節,脘痛痞脹常發,伴有噯氣、口苦、泛苦,考慮為肝胃氣滯而兼濕熱,故于一般疏肝和胃降逆方中,加入黃芩、黃連、厚樸、薏苡仁以清熱化濕。
(2)患者有脘痞,口苦,甚則泛苦,食欲減退等癥,按其上腹劍下有壓痛,似與仲景所稱“心下痞”較符合。治此類痞證重在通降,欲通降宜從苦辛。半夏瀉心湯為苦降辛通之古方,迄今尚為臨床醫家所常用。
(3)膽汁反流入胃腔,對胃黏膜器質與功能有所損害,亦是促成或加重胃黏膜慢性炎癥病變的原因之一。
本例有口苦癥狀,胃鏡亦提示膽汁反流顯著,除藥物采用苦降辛通以外,患者略為墊高床頭,以免夜睡時膽汁反流入胃,方法為在床頭一邊的底座,墊入木板約3cm高,使頭位略高即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