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里總有“痰”,就是脾中有濕!脾好,嗓子就舒服
咽喉易感癥的話題我在前面的文章和視頻都談過很多次,不過還是有很多粉絲朋友詢問:“一天到晚嗓子總是有痰,說話,發(fā)言前需要反復地清嗓子,不然就不舒服,這是怎么回事”?
其實,這要考慮是不是咽喉異感癥。現(xiàn)代醫(yī)學也稱之為神經(jīng)官能癥。在中醫(yī)里,則是管它稱之為“梅核氣”。
梅核氣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嗓子里似乎總是有“痰”?
首先看看一下幾個問題:
第一個:日常是否有胃脘飽脹、腹脹、食欲不振或是嘔惡?
第二個:日常是否感覺容易乏累,身體容易發(fā)胖?
第三個:日常是否感覺胸悶,尤其是天熱,感覺上不來氣?
第四個:日常大便是否不成形?
第五個:舌苔是否白膩?咳痰是否是白膩的?
以上癥候,若是基本都符合,那就要考慮是不是“脾虛濕聚,痰氣搏結”的問題。
喉中所謂的痰,其實就是脾中有濕。脾不干凈,所以嗓子里不干凈。
這又是為何?
看以上癥候,不管是大便不成形也好,舌苔白膩也好,胸悶嘔惡也好,食欲不振也好,痰色白黏也好,這些都要考慮是脾虛生濕。
脾主運化,和胃相表里。脾虛,則胃氣不降,所以嘔惡厭食、胃部脹滿。
脾胃之氣升降失常,則一身氣機停滯,所以胸悶。
脾虛運化不及,就會大便不成型,同時痰濕內生,所以舌苔白膩,痰多色白。
脾虛,生化氣血失常,不能充養(yǎng)四肢,所以患者乏力。
當痰濕和郁滯的氣機結合在一起,停滯于咽喉部位的時候,就形成了“痰”、和“異物感”。
咳,是咳不出來的。
就算能咳出來一點,不一會兒,還是難受。
因為體內的氣機,始終郁滯,痰濕會不斷地凝滯在喉間。
調理思路:與其把重心放在清理嗓子上,還不如好好的調理我們的脾。只有脾強了,能運化水濕了,脾胃氣機恢復運轉了,一切都解決。
可以選用六君子湯化載:比如黨參,茯苓,白術,炙甘草,陳皮,法半夏,厚樸,蘇葉,炒香附,佛手,烏梅等。
六君子湯,就是調理脾胃虛弱證,兼有去痰濕的。舌淡苔白膩,脈虛,嘔惡不舒、大便不實、胸悶痰多等,是主要的辯證點。
其中的四君子,用于健脾益氣除濕。
陳皮和半夏,燥濕化痰之效特別好,還能行氣理氣。
所以這組方對于脾虛濕聚、痰氣搏結所致的咽喉異感癥,有很好的調理意義。
當然,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加以變化,會更貼切。
比如說加入厚樸、蘇葉、香附、佛手和烏梅,就很有道理。
厚樸行氣消脹,蘇葉理氣和胃,香附和佛手則疏肝理氣,調和肝胃。
烏梅養(yǎng)陰,以免諸多燥濕行氣之品傷陰。
這就是利用古方六君子湯化裁,調理咽喉易感癥,證屬脾虛濕聚、痰氣搏結的好經(jīng)驗。
當然,組方不是萬能的。
嗓子不舒服這個問題,原因很多。不能什么問題就用六君子湯化裁。
日常,還需節(jié)制飲食,來保證脾的運化正常,這一點很重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