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病:主要表現為寒熱錯雜和厥熱勝復。
若陰寒極盛,陽氣不續而先絕,則病情危篤;
若陰寒極盛,但陽氣尚能與之抗爭,則呈陰陽對峙,寒熱錯雜的證候。
一、厥陰病證型分類:
a、厥陰病上熱下寒證: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屬上熱證;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屬下寒證。
? b、厥逆證:四肢厥冷,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
c、厥熱勝復證: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
d、厥陰病下利吐噦證:熱利下重者為濕熱下利;下利譫語者為實熱下利;下利清谷者為虛寒下利。干嘔、吐涎沫、頭痛者為寒飲嘔吐;嘔而發熱者為發熱嘔吐;噦而腹滿者為里實噦逆。
二、厥陰病證治法
a、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者,是寒熱錯雜證,治以寒溫并施,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烏梅 黃連 黃柏 當歸 桂枝 人參 川椒 干姜 細辛 炮附子
b、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氣味酸臭渾濁者屬上熱下寒證,證情復雜,故應寒熱并投。上熱宜清,下寒宜溫,正虛宜補,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治之。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干姜 黃芩 黃連 人參
c、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者,邪熱當清,寒邪當溫,正虛當補,郁陽當宣,寒熱雜呈,故用藥也當溫涼補散兼施,用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湯:麻黃 升麻 知母 當歸 玉竹 芍藥 天門冬 桂枝 茯苓 石膏 白術 干姜 炙甘草
d、利下膿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脈數有力者屬熱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頭翁湯治之,
白頭翁湯: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
e、血虛受寒,正氣被郁,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 通草 炙甘草 大棗
f 、干嘔、吐涎沫、頭痛,為寒飲嘔吐,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吳茱萸 人參 生姜 大棗
三、厥陰病變證治法
a、嘔而發熱,是病邪由陰轉陽的佳兆;法當因勢利導,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小柴胡湯: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生姜 炙甘草 大棗
b、下利譫語是實熱下利,厥陰邪熱外出,與腸胃之熱相合,因燥實尚未結鞭,故只宜小承氣湯緩攻之。
小承氣湯:大黃 枳實 厚樸
四、厥逆證治法
a、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熱而惡寒,小便利,脈微欲絕,陰盛陽微,陽氣有外脫之象,為寒厥證,急當扶陽抑陰,用四逆湯。
四逆湯:附子 干姜 炙甘草
b、口干、舌燥、煩渴引飲、小便黃赤,屬熱厥證,用石膏湯。
c、膚冷、時靜時煩、得食嘔吐、常自吐蛔、為蛔厥,烏梅丸具有降逆止嘔,溫胃安蛔,故為蛔厥主方。
烏梅丸:烏梅 黃連 黃柏 當歸 桂枝 人參 川椒 干姜 細辛 炮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