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覺越來越不會說話了。呵呵,我這樣說也許有人會覺得,怎么連話都不會說了。
不會說話,其實是邏輯混亂,如果你的思維都是混亂的,組織出的語言肯定條理不清,那不會說話就顯得再正常不過。
那邏輯是什么?以前但凡提到這個詞,比讓我翻一座大山還難,因為我覺得邏輯太大太深了,豈是我等凡人能隨隨便便研究得懂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簡單的邏輯學》一書,初看這標題我問自己,邏輯還有簡單不簡單之分?雖然這么想,但我還是先問了度娘,度娘的評價還挺高的,說這本書是什么“跨入邏輯之門的必備書籍”,好吧,那我就試試看。
看之前還是先來說說作者。作者是美國D.Q.麥克倫尼,美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教授,從事教學多年,曾先后任教于圣母大學和肯塔基大學。《簡單的邏輯學》問世不久,便被香港中文大學奉為40本英文經典之一,被哈佛大學校內書店視為皇冠書籍。
在書的引言部分,作者就對這本書作了一個非常準確的定位——向讀者介紹邏輯學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我的理解就是介紹邏輯學最基礎的東西,那最適合像我這種“邏輯學文盲”閱讀了。
說實話,開始閱讀時,我還是帶著幾分恐懼的,就怕一進入正題,就被那些僵尸般的專業術語和頻繁的象征性符號震住。但事實是,我通讀了第一章學習邏輯思維的準備后,感覺沒有想象的那么恐怖,反而覺得很輕松,因為正文里對每一個詞條的闡釋都結合生活,把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經常接觸的東西概念化,閱讀時讓人耳目一新。而且很多東西都是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把這些身邊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到其中,會讓我們豁然發現,原來這就是邏輯,原來我們每天都在和邏輯打交道。
例如“確認事實”。書中說,確認事實存不存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實地考察。比如白宮,它是否真實存在,去華盛頓一看便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實地考察這一環節,因此在某些小事上就會爭得面紅耳赤,最終還沒定論。就如昨天中午,本想約幾個同事一起去吃小吃,但就為了確認這家小吃店的確切地址,甲乙兩人爭個停,甲同事說在北京路,乙同事說在長春路,最后誰也沒有說服對方,反而搞得大家心情都很差。
小吃店到底在哪,何必爭,實地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嗎?這就是簡單邏輯的實際運用。
再比如“有效溝通”。書中說,語言和觀念的匹配度越高,溝通就越清晰,有效。溝通中,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聽眾會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這運用到工作中就非常合適,安排工作時,一定要和下屬進行有效溝通,清晰授權,別抱著下屬會懂你的意思這樣的想法。因為你們所處的環境,所站的高度不一樣,理解也就不一樣。
在第二章中,談到邏輯學的4個基本原理,即: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排中律:對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判斷都要有明確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間狀態。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矛盾律:在同一時刻,某個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
學習后會發現,邏輯學的4個基本原理沒有闡述出什么讓人震驚的東西,因為基本原理是依據人類理性的不證自明的基本事實,經過人類長期反復實踐的考驗,不需要再加證明的基本命題。
第三章對于我來說,相對難理解一些,所以讀得異常吃力,但讀過了第三章,再去讀最后兩章,就會發現,似乎是對前面所做的準備,所提基本原理的一個總結。
總之,看了《簡單的邏輯學》一書,收獲還是挺大的,至少打破了我以前對邏輯學的恐懼,讓我可以以一種平常心態去閱讀它,理解它。整本書雖然才150多頁,8萬多字,但書雖薄,內容卻很厚實,適合初學者閱讀。
那么邏輯到底是什么?簡單的說,邏輯是一種專門用來揭示真相的工具。因為所有的邏輯推理,所有的論證,目的只有一個:找出某個事物的真相,因為真相是我們所有努力的意義所在。
閱讀完這本書會發現,作為邏輯學的入門類書籍,它并沒有太多的專業知識,而且書中所舉的事例都源自生活,讓我們在閱讀時,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無論書有多實用,就如作者所言,最重要的是學習后去實踐,去發現,而不是純粹的為了學習而學習,把實踐停留在書本上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
邏輯,相信一本《簡單的邏輯學》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書中幾個比較有共鳴的觀點:
1.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聽眾會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
2. 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
3. 不要對外行人使用內行話。
4. 溝通的關鍵是理解。
5. 避免閃避式語言。
6. 最好的工具握在不合格的人手中,也不會出現最好的結果。
7. 邏輯是讓人信奉真相的技術。
8. 使用者塑造語言,同時語言也塑造使用者。
9. 邏輯,生于常識,但又高于常識。
10. 歷史使人明智;詩詞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