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國外文學或幽默、或諷喻的文字,我自小便偏愛我國老輩作家樸素平淡、蘊滿深情的筆墨;閑暇時反復咀嚼,就如細品一杯香茗,韻味悠長,平淡卻不平凡。
那一年舉國轟動的景象依然歷歷在目,猶記得有人說,‘世界終于還了欠中國的一個諾貝爾文學獎’。但和倍感榮耀的國人不同,莫言只是繼續平靜地述說著那個血淚橫飛的時代,講述一個個荒誕離奇的故事,撰寫一個個小人物的傳奇……
而我第一次了解莫言,了解他心底無法抹去的那個時代,便是源于閱讀《生死疲勞》。許是我生來便與動物結緣,許是書名太過感傷,如今我已記不清也不再追尋當時擇書的緣由。
莫言的《生死疲勞》以荒誕手法敘事,將半個世紀的世事滄桑、社會變遷和人生沉浮一覽無遺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一路讀去,感覺到《生死疲勞》是“滿紙荒唐言,全為莊嚴事”。莊嚴者何?是對人性的解讀,對一個時代的解讀。
書中地主西門鬧一家和農民藍解放一家的故事充滿了吊詭、狂熱和唏噓。當最終轉世為藍千歲的西門鬧終于執著堅定地敘述那段被世人漸漸淡忘的歷史時,一條生氣沛然的生與死、人與土地、苦難與慈悲的大河,便緩緩流進了我們的心田,串連起五十年動蕩不休的歲月。
因為記得前世是一方財主,做了不少善事卻不得好死,西門鬧將一切痛苦和仇恨牢記在心里,轉世變成了一頭驢。在輪回后,他看到自己當初的二姨太嫁給了他從前的長工藍臉,生下藍解放;看到三姨太胡編自己的丑聞,誣陷前世為人的自己;也看到了他的正妻白氏堅守著他的財產,他的家甚至是他的名聲。而身為驢的他不得不辛苦勞作,不料遇到不測,折斷前蹄,此后成了一頭廢驢,最終被一群饑民所屠殺,成為他們的盤中餐。
西門鬧用驢眼所看到的那個世界,也是我們祖輩生活的真實寫照,讓我不禁有些心酸和無奈。大大小小的事情,既不理想化,也說不上悲慘,只是真實而已。人,便是以這樣的方式在暗潮涌動的社會中“不擇手段”地活著。
1964這一年,西門鬧第二次轉世為牛,被賣給單干戶藍臉。在他的主人藍臉被村里人逼迫欺侮,眾叛親離時,他與藍臉相依為命,一同游街,一同受辱,變成那個時代異樣的存在,掙扎著生活在周圍異樣的眼光中。在被迫加入公社后,他寧死不為公社耕地,最后拖著遍體鱗傷的身子倔強的走到藍臉的一畝六分地里,倒地死去。
轉世為牛的西門鬧,承受著人們不公的待遇,承受著閹割的痛苦,將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形象留在了我們的認知里。反觀那時的底層民眾,同樣被動地承受著歷史變革時期的災難和痛苦,承受著思想上新觀念的沖擊,但即使這樣,他們還是要拼死拼活地勞動,頑強努力地生活!讀完這一章的瞬間,一股悲涼從心底緩慢的擴散出來,心房就像是海綿蓄足了水,一碰就會溢出來。
縱使歷經驢、牛兩遭輪回,可那沉痛的記憶卻依舊死死纏繞著西門鬧,讓他難忘前世的冤與仇。第三次輪回,投身為豬的西門鬧從百般抵制到接受命運,在杏園豬場過得春風得意的同時,也看見了那個瘋狂荒謬的文革時代。在政治的指揮下,人們為了生活,人性的貪欲、墮落和扭曲展露無遺,他隱隱有些不忍與憎惡這樣的社會。他為豬的一世,最終以救西門屯的百姓而沉入水底結束。或許,這是他此世最好的歸宿。
而他仿佛明白了些什么,他的仇恨如同秋日的陽光,不再熱辣得燙人,我的心也隨著莫言的文字漸漸歸于平靜。
在1982這一年,投胎為狗的西門鬧被送給了藍解放。他看到藍解放出軌春苗,看到西門金龍建旅游村未成和洪泰岳同歸于盡……這些本應讓人慨嘆萬千的世事,不想卻無法在他心中激起絲毫波瀾。他過上了和人相似的生活,看到了每個人在短短幾十年中認真努力地生活,漸漸明白了每個人的不易與痛苦。所以這一世,他的心中不再帶有從前的仇恨,臨死前他和藍臉一起平靜地走向屬于他們的一畝六分地。
再經過最后一世猴的輪回,半個世紀的冤魂終于完全得到了解脫。
伴隨著最終轉世為人的西門鬧---藍千歲的誕生,屬于西門鬧的那個時代,那些故人都如塵煙散去,化為道道傷疤嵌在歷史的墻壁上,無聲的向我們訴說一段可歌可泣、驚心動魄的向死而生!
走過五十年,新鮮的血液如泉而涌,繼續在華夏大地周而復始地演繹螻蟻精神,嶄新的時代自此拉開了帷幕……
看著莫言輕松淡然的筆調中流露著的難掩難抑的悲哀與辛酸,作為一個旁觀者,冷眼觀看遠比承受之人的感受更為復雜。
一個作家的偉大便是能讓你在荒誕的文字里真切的體會到現實的痛苦。這感覺太過真實,真實到在一場近乎荒誕的輪回之旅里那一字一句的嬉笑怒罵竟也能讓人淚流滿面。生之疲勞、死之疲勞,藍臉在經歷了一系列孤獨、背叛、欺辱、壓榨之后用內心的堅持和深沉的愛去償還這一生的罪與責,西門鬧在六世輪回中淡了仇恨與不甘,多苦多難都未曾放棄生的選擇……
因為,“生活中,活著的韌性正是人類對付無邊苦難的法寶?!?/p>
人,幾乎都想幸??鞓返幕钪簧钪刑幪幎加胁蝗缫獾牡胤??;蛟S是遇見討厭的人,或許是碰到不順心的事……若以驢眼看待,心中便滿是仇恨,人生更是絕望悲慘;若以牛眼看待,便是身心俱疲,人生凄涼一片;若以豬眼看待,便對人生感到心酸無奈……
莫言筆下西門鬧的六世輪回仿佛是人生短短幾十年的縮影,在經歷了不甘,痛苦,彷徨后,發現自己內心的歸屬原來如此簡單,踏實而平淡,努力并不懈,終獲身心自在,活出生命的韌度。或許這便是人類千百年來所追尋的生命真諦!
人,或者動物,死后是否真的能輪回我們不得而知,但大多數的我們在當下日復一日地奔走拼搏,每一次的嘗試努力都竭盡全力,盡管有時結果不盡如人意,然而我們仍在繼續,懷著自己的夢想與追求,執念與信仰,甚至像書中人物那樣,堅強地生,熱烈地死。
或許正因人生反復無常,也或許正因人的天性頑強,才有了那么多飛蛾撲火,向死而生,創造出華夏五千年的輝煌,展現了炎黃子孫不屈不撓的榮耀。
活出生命的韌度,是千百年來吸引人類生生不息的魅力。
向死而生,亙古不變!
本文作者朱家角中學高一4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