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困秋乏”。不少人都感到,一到春天,尤其是春天的下午,人特別容易犯困。
“春困”是正常現象,有關專家指出,其實春困并不是病,也不是睡眠缺乏,而是身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是季節變化的結果。
然而,對付春困的方法:
首先生活節奏要規律,不要三天兩頭一時沖動就熬夜通宵,睡覺時間時早時晚,要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睡眠”。
有人開玩笑,“熬夜對身體不好,所以我建議你通宵。”
很多時候不是不困,只是覺得如果就這么睡了,好像是種浪費。
被熬夜摧殘的年輕人都知道熬夜對身體不好,尤其是從事寫作的作者朋友,可不到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的那一刻,很多人仍心存僥幸。
①
海口一位女性作家,總是感覺眼睛熱熱的,愛流眼淚,滴了眼藥水也沒用。
她經常熬夜,在電腦桌前一碼字就是幾個小時。
經醫生診斷,她得了干眼癥。這種病可能會發展成眼瞼緣炎,嚴重者甚至失明。
長期熬夜傷的,不只是盯著屏幕的眼睛。
②
我的一個作者朋友,兩天三夜不睡覺加班加點寫作品。幾天之后惡心、頭暈,一頭栽倒地。
他發現自己聽不到聲音了。到醫院檢查之后,被診斷為左耳突發性耳聾。
醫生說,睡眠不足容易導致內耳供血不足,從而影響聽力。
突發性耳聾的病人,大多都經常熬夜。
就像是在身體里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平時可能并不覺得健康受到了多大威脅。
但熬夜多了,也許哪一天就會爆發,毀掉你的生活。
③
過年前夕,廣東一家醫院收治了一個年僅24歲的腦出血病人,是一位全職作家。
他經常熬夜,感覺頭昏腦漲,一天下班回到家里,感覺要喪失意識之前,用盡力氣給表弟發了條短信求救。
當表弟和救護車趕到他家里時,已經完全昏迷。
經診斷,他患上致命的腦干出血,還伴有輕度梗阻性腦積水。
醫生后來只能為他進行腦干血腫清除術保命。
美國《睡眠》雜志的研究顯示,剝奪睡眠時間,大腦會產生類似于腦部受到撞擊時的化學物質。
所以晚上沒睡好覺就頭疼不是沒道理的。
在大腦緊張工作時,細胞空隙間積累的廢物就會一直堆積,只有在睡眠時間,這些廢物才能被清除。
就像是做家務,我們會把收拾房間放在沒有工作任務的周末,如果一個月不打掃,家里就會不適合居住。
若是長時間不清理大腦的廢物,后果會嚴重得多。
不僅是頭腦不清醒,各種精神疾病都可能找上門來。
英國薩里大學的科林·史密斯教授曾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里描述了一項實驗:
26名參試者被分為兩組,一組人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另一組超過10小時,持續一周。
一周之后,血液樣本檢測結果顯示,睡眠缺乏組的受試者體內有七百多種基因功能發生了改變,嚴重的還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這項研究認為,如果人的正常睡眠模式遭到持續的破壞,將會對身體各項機能造成永久性損傷。
白天的工作學習壓力大,很多時候不滿意自己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所以總想著能在半夜偷點時間,找補回來。
好像只有熬夜的時候,才有自己的空間,才能感到一種滿足感。
但這種讓自己內心滿足的心理儀式是無用的。
首先,明知道該睡了卻遲遲不肯放下手機,是一種拖延的表現。
簡.諾克在《拖延心理學》中 認為,拖延從根本上來說不是時間管理的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復雜的心理問題。
抱著“破罐破摔”的心態,氣急敗壞像小孩子一樣“耍賴皮”:我就是要刷手機到困得不行才去睡。
這樣的做法會大大削弱一個人的自制力。
更重要的是,它非但不能讓人得到安慰,反而會加重焦慮。
第二天總有既定的工作日程,而前一晚的休息欠佳,精力勢必會受到影響。
懼怕第二天的到來,到了晚上接著用推遲睡眠時間來掩蓋焦慮。
力不從心的是,第二天如約而至時,自己早已沒了力氣承擔晚睡的種種后果。
如何應對晚睡強迫?
有人可能會說:“道理都懂,可我就是一直做不到。”
但你必須要知道,沒有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真正殺死人的不是心臟病或是高血壓,而是不健康的心態引導的生活方式。
睡眠,應該被看作是頭等重要的事。
1、制止惡性循環,從早起開始
調整時期,就算睡得晚,也要求自己七點起。
因為白天精力不夠,自然能制止當天繼續熬夜。
連續幾次固定了起床時間,會讓人把生物鐘調到健康狀態。
但這只是最簡單粗暴的一種做法,正常的作息,不是困了就睡。
而是要養成到點習慣性覺得困、想睡覺,從而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為了刺激自己,可以選擇把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安排到第二天早上。
2、強制轉移注意力
睡前逼著自己關上手機、電腦,給自己五分鐘,閉上眼睛,讓腦袋處于空白狀態。
你可能會覺得百般無聊。但進入淺眠狀態后,放心去睡就沒那么難了。
3、運動或放松
運動過后一段時間內人會比較興奮,但經過適量的運動后,人體會產生需要休息的信號,對助眠有很大幫助。
4、學會取舍
熬夜其實是一種用健康賒債的賭博行為。心里應該有一桿秤,可以衡量哪邊的價值更高。
晚上就是用來休息的,不要覺得“偷不到”的時間就被浪費掉了。
村上春樹有篇超短篇小說《眠》。
書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位連續失眠17天的全職家庭主婦。
“失眠起源于一個夢,夢里一個身著緊身黑衣的老人舉著水壺往‘我’腳下不停倒水,而‘我’卻不能動彈。”
她看了一本有關睡眠的書:“人這東西不知不覺之間形成自己行動和思想的傾向。
而一旦形成便很難消失,除非發生非同一般的情況。
換言之,人是活在此種傾向的囚籠里的,而睡眠恰是對這種傾向的偏頗加以中和、調整和治療。”
“我一個人悶在這小箱里,哪里也去不得。”
那些晚上不肯睡覺,似乎要緊緊抓住什么東西的人,又何嘗不是呢?
困不困,是生理機制問題,而熬不熬夜是情緒機制問題。
現實中的我們被心里的焦慮控制,肉體和意識分離,卻沒有獲得精神上的解放,就像被悶在盒子里,日復一日,惡性循環。
早點睡吧,沒什么值得留戀的。
或者你可以來給文章點個贊,讓我看看,到底有多少習慣熬夜的不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