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魯迅,收到了一大波不友好的評論,字字扎眼。如:
了解魯迅不能只從某本書去了解,那樣很片面,要了解和評價一個人,要做到全面才是公證的,了解和評價魯迅其人,要從其出生、成長的歷史年代開始。魯迅其人所處歷史年代是國內內憂外患很深重的歷史時期,國內腐朽的清政府,又外國列強大肆侵略、掠奪又加深了國內民眾于水深火熱之中,八國聯軍在國內不但擄掠還制造了多起屠殺的血腥慘案,國內有識之士無不紛紛起來抗爭、抗議、游行示威,反抗外國列強在中國制造的慘案,可是魯迅其人如何呢?對這些視而不見,連個屁都不敢放,反而是對國內“橫眉冷對千夫指”,而對外國列強的行為表現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當起外國列強的吹鼓手,其狗奴才相十足。最后還提出了要滅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其狗都不如的行為,真是中華民族的敗類,其善于欺騙的一面,欺騙了國人數十年,至今還有不少人被其蒙騙,其陰險由此可見。
從評論看,無知的被碎屏化的網絡信息洗腦的不讀書的不思考的不敢擔當的人云亦云的人還是很多。
因為他們的認知層面僅僅還停留在初高中的幾篇課文里。
亦或者是現代的社會惡習和被魯迅責罵的基本混合,這是他不受歡迎的要點,魯迅的吶喊變成了白喊。
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還有這段,你能說魯迅是不愛國,是個懦夫小人嗎?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以為得意,以為比死了的戰士更英雄……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
——《戰士和蒼蠅》
我承認,魯迅的小說確實有時候看了不舒服,但是你看過他的散文嗎?你知道魯迅在散文上的成就有多大嗎?
你們口口聲聲傳頌的,你們高考考場上用的,伸張正義的,難道不是出自他的散文嗎?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如果是個普通人,他自己生活得好與壞與其他人毛都不相干!
但關鍵他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個教育家,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勢必會影響整個社會,所以社會的各個階層出于自身的利益,對他的評價也有褒有貶,我們要客觀公正地評價魯迅,就要看他在社會中發揮的作用來衡量。
這樣想,搬出魯迅其實是無奈之舉,國人分兩撥,一撥敢質疑、信真理,一撥相信新聞聯播,前一撥與后一撥談問題時,往往跟后一撥講不通道理(后一撥一般懶得思考),前一撥只好拿出魯迅這樣一個與他們一樣、沒被歷史黑化的人來立論,看似是無理,實則是無奈。
這是魯迅先生的悲哀,不幸的是他所言放到如今更添一絲諷刺。
更加不幸的是我們,還活得如此茍且。
其實,魯迅那穿透人心的思想和文字,從未遠離。
以前我們學魯迅的文章,以為是在看歷史。
長大以后才知道,其實是在看現實。
魯迅的筆下,還有那么多入骨三分,形象鮮明的人。
閏土、祥林嫂、豆腐西施、阿Q、假洋鬼子、孔乙己……你會發現這樣的人就在你的身邊,幾乎人人可以“對號入座”,才知道我們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走出未莊”。
閱讀魯迅,意味著不懼沉重,意味著反思與精神自剖,這個過程中難有愉悅的體驗。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從課本里徹底刪除了魯迅,再按照某些人的觀點刪除了文言文,刪除了一切需要思考的東西。
到那時候,對魯迅就不再是懷念,而是悲哀了。
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