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寒冬來臨,寒冷潮濕天氣也伴隨而來。而這種天氣,最易誘發各種關節疼痛。有些老年人的關節痛,甚至是寒冷天氣的晴雨表。因此,我們將常見的三種關節炎總結于一張表,便于鑒別查看。
類風濕性關節炎 | 骨關節炎 | 痛風性關節炎 | |
主要患病人群 | 30-50歲常見,女>男 | >50歲多發,女性多見 | 40-50歲男性 |
病因 | 自身免疫相關 | 年齡、肥胖、炎癥、創傷等 | 嘌呤代謝紊亂 |
發病機制 | 滑膜炎 | 軟骨退行性變 | 尿酸鹽沉積 |
受累關節部位 | 手指、掌指小關節 | 膝、髖、脊柱等負重關節 | 跖趾關節、踝關節 |
受累關節數目 | 持續性、對稱性和進行性 | 單關節 | 單關節 |
關節表現 | 晨僵>1小時(晨起時關節僵硬),活動后減輕 | 晨僵<半小時,活動后加重 | 無晨僵 |
特征表現 | 類風濕結節,手指呈天鵝頸、紐扣花樣畸形。 | Heberden結節和Bouchard結節 | 痛風石 |
特異性指標 | 類風濕因子、CCP抗體 | 無 | 血尿酸 |
藥物治療 | 甲氨蝶呤、來氟米特、NSAIDs、生物制劑等 | 局部/全身NSAIDs,關節腔注射,軟骨保護劑:氨基葡萄糖 | 別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馬隆、秋水仙堿、NSAIDs等 |
表中的三種關節炎中,雖然都表現出關節疼痛,但其發病人群、致病機理、臨床表現和檢驗指標,均不盡相同。
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跟飲食、環境、勞動等無太大相關。更糟糕的,它目前還不能被治愈,需終生服藥,延緩病情的進展,盡量防止關節畸形。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按照醫囑制定嚴格的復診計劃,每天按時服藥,讓病情控制在最低活動狀態。
是由多種因素引起關節軟骨纖維化、皸裂、潰瘍、脫失而導致的以關節疼痛為主要癥狀的退行性疾病。依據患者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部位及程度等,選擇階梯化及個體化治療。在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無效時,需要手術修復或者重建,比如關節置換。有膝關節骨關節炎癥狀的患者應參與肌肉力量訓練,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游泳、騎單車,避免長時間跑跳、下蹲、爬樓梯或爬山等損害膝關節的運動。建議穿戴減震鞋,BMI≥25患者建議減肥,不推薦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