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不斷生長,如果任其自然生長,不加抑制,勢必會影響樹姿造型而失去藝術價值,所以必須進行及時的修剪,去除造型中的多余部分,留其所需,補其所不足,以揚長避短,達到樹形優美的目的,并能加強樹體內部通風透光,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長。
金雀兒盆景修剪前雜亂無章
成型的盆景凡是交叉枝、平行枝、車輪枝、枯枝以及其他有礙美觀的枝條都要剪掉,過長枝條則要短剪。對生長過密的枝叢,要適當疏剪,以增加通風和透光。蠟梅、梅花、蘋果等觀花觀果類盆景的花芽多在當年生枝條上形成,可在春季將長枝剪短,以促發新枝,有利于花芽分化,使翌年多開花、多坐果。對于觀花觀果盆景,可在開花前或果子變色時剪除雜亂枝條,將花或果露出來,以增加觀賞性。此外,修剪還應根據樹形決定,如為云片狀造型,則將枝條修剪成平整狀。在生長季節可隨時剪除樹冠線以外的枝芽,以保持美觀,避免雜亂。
修剪后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修剪是植物盆景造型的基本技法,方法包括疏剪、短剪、縮剪及折枝等。通過疏剪,樹樁通風透光好,營養供應集中,生長旺盛。幼樹及早疏剪,可有利于正常生長發育;整型時疏剪,可使留下的造型枝條得到充足營養,加速成型。成型的樹樁盆景,通過疏剪,可起平衡營養的作用,使之老而不衰。疏剪時要剪除病蟲枝、平行枝、交叉枝、重疊枝以及其他影響美觀的枝條,并注意服從藝術造型的整體要求,凡是不符合造型要求的多余枝要全部剪除。
換盆后雖疏朗秀美,但略顯單薄
在疏剪時還可不用剪刀,用手連同樹皮與部分木質部一起撕除,使樹木露出一道道木質溝槽,傷口愈合好似自然形成的疤痕,古雅滄桑,富有美感。
在整型中將多余的枝條疏剪后,要對留下的造型枝短剪,促使造型枝 1 年萌發 2 ~ 3 次芽。發 1 次芽進行 1 次短剪,就會迅速增加造型枝的分枝級數,并能使每級枝序縮得很短,不拉長枝條。因此,短剪是植物盆景控制生長,保持矮性的有效措施,又是樹樁具有大樹形態,及早成型的重要手段。
縮剪對樹樁姿態較好,但樹冠大、主枝長的樁景植物來說,單靠對一年生枝短剪和疏剪無法達到樁景造型要求,通過縮剪,可使大樹變小,有利于盆景造型。對某些萌芽力強的樹種,縮剪量可大一些,即修光枝葉,僅保留樹樁的骨架,以刺激剪口下萌發新枝。
經過 6 年生長,作品更為成熟
修剪的時間應根據樹木的品種而定,對于落葉樹種一般在冬季落葉后至春季發芽前修剪為宜,生長期可隨時剪除徒長枝、位置不適宜的芽,以保持盆景優美。對于梅花、蠟梅、迎春花、月季等觀花植物,還可在開花時進行一次細致修剪,剪除過長枝、無花枝、雜亂枝以及其他影響美觀的枝條,以提高觀賞性。
“截干蓄枝”是嶺南派盆景的重要修剪技法之一,現已在其他流派的盆景中推廣應用,可以使樹樁矮化、緊湊,更能體現其藝術美。“截干”是在樹干適當的位置截斷,使其斷口處長出新芽,繼而長成新的枝條,新枝經過一段時間的蓄養,達到一定的粗度后,再在適當的位置截斷,使其發芽出枝,當其枝條長到一定粗度后,再將其截斷。以此類推,經過不斷的截干、蓄枝后,其枝干從粗到細過渡自然,頓挫有力,似雞爪,如鹿角,像蟹腳,極富陽剛之美,甚至每個枝條剪下后都能單獨成景。
需要指出的是,“截干蓄枝”中的“蓄枝”并非是任枝條單純的自由生長,而應該合理控制。并同時應保留部分伴生枝,使其配合所蓄枝的光合作用、營養合成、呼吸作用,使植物體的上下生理功能相對平衡,不至于只留“蓄枝”而造成植物體上下生理功能不平衡,影響所蓄枝干和樹整體生長。但要注意清除過多的重生枝(芽)、腋下枝(芽)、交叉枝、平行枝(芽)、對生枝(芽)等,保留適當的伴生枝(芽),量的多少因樹種適情而定。萌發生長力強的榆樹、枸骨、檵木等,可去除較多枝(芽),反之宜少。當伴生枝木質化后可控制頂端優勢,抑制其生長,使其配合供給所蓄枝生長所需的生命物質,促進蓄枝干的生長,翌年清除,如此往復。隨放養蓄枝時間推移,2 ~ 3 年或視情況而定,當所蓄枝干達到合理粗細過渡變化時,截干再蓄枝,直到成型。
采用“截干蓄枝”方法修剪的雀梅盆 景
“截干蓄枝”并不是所有的樹種和地區都能應用,對于生長緩慢、萌發力弱的樹種以及因氣候原因植物生長相對緩慢的北方就不適用了。因為截干后萌發的新枝生長速度緩慢,會大大延遲盆景成型時間,有些樹種截干后甚至不發芽。
對于造型不需要粗大的枝干,可用鋸子進行鋸截。鋸截后應對截口進行雕琢,使之自然和諧。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什么樣的修剪,都要有作品的整體觀念,切不可為了一枝一葉、一花一果的美感而影響盆景的整體造型,對于粗枝以及成型枝的修剪一定要小心謹慎,仔細審視,否則一旦誤剪,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至少在幾年內影響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