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適逢辭舊迎新之際,鳳翔縣作家協會時光撿漏原創文學編輯部與鳳翔縣先鋒汽車修理廠再度攜手,面向全網發起【臘月·正月】主題征文,從臘月二十至正月十五,活動持續近一月時間。所有來稿將在編輯審核之后逐一發布,為了鼓勵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創作熱情,征文結束后將邀請業內權威人士進行評審,通過網絡人氣投票,綜合各項結果后評出等次,編輯部會同活動贊助商——鳳翔縣先鋒汽車修理廠擇機舉行頒獎盛典。
感謝參與活動的各位作者,順祝新年大吉,體健筆豐!
打我記事起,就深深地記住了年三十晚上家門戶族的人圍坐在一起吃的那頓飯。所以,我們也把年夜飯叫“闔家團聚飯”,簡稱“闔家飯 ”。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沒有年夜飯,年味就淡了好多,就像《西游記》沒有了孫悟空和“大鬧天宮”。
我的爺爺兄弟兩個。我爺爺是老大,有三個兒子——大伯,二伯和我爸;我二爺一個兒子,最小,也就是我四爸。這樣就是四個大家庭。我爺爺在世時,年夜飯就由我爺爺來操持。我爺爺去世了,年夜飯就由我二爺來安排。二爺去世了,年夜飯就由我大伯來張羅。大伯去世了,年夜飯就由我的父親來操持。前年大年初一,我的父親八十八歲去世了,年夜飯就由我來打理。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我們曹氏家族的年夜飯是由家門戶族年齡最長、班輩最大的人來操持的。
年齡大的人和班輩高的人,是家族德高望重的人,就是家族的核心,理所當然是年夜飯的總指揮。沒有特殊情況,年夜飯的地點一般都是在年夜飯的總指揮家里。
每當到了大年三十下午,總指揮就開始來安排年夜飯,誰家做什么菜,大體做一分配。誰家媳婦有什么特長,做的什么菜拿手,年夜飯就可以大顯身手。先后母(妯娌)來自四面八方,都有幾個自己的拿手菜。年夜飯有熱的、有涼的,有硬菜,也有軟菜,重復了也沒有關系,同樣的菜可以嘗嘗不同的做法和手藝。無形之中,先后母交流做菜的手藝也成了年夜飯的一個重要內容。
兒時,年夜飯很有講究,雖然物質匱乏,但要盡可能地按照家鄉民俗來制作每一道菜,其實都是制作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吃食,圖個吉利,無論是涼菜還是熱菜。我們關中西府地區,日常以面食為主,臊子面和餃子是我們西府地區面食中的重量級,年夜飯當然少不了。兒時,大年三十下午,當我聽到從廚房傳來噔噔噔的剁肉聲,就知道年夜飯有肉餃子吃。因為餃子像耳朵,“耳朵”和“兒多”是一個音,年夜飯吃餃子,就是盼望家里人丁興旺。餃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入鍋之前,銀白色,像銀元寶,煮熟了,調上調料,特別是澆上我們西府地區特有的油潑辣子,就把餃子染成了金黃色,就又像金元寶,寓意十分吉利!先后母總是在包餃子的時候,把分分元(硬幣)用開水燙一燙,洗干凈,包在餃子里,讓孩子們吃。誰吃出硬幣,就預示著誰有福氣,誰吃處的硬幣越多,誰將來就可以掙大錢。其實就是圖個樂。我們西府地區的人吃臊子面,是一口連著一口吸著吃,預示著連面(年)不斷。所不同的是,年夜飯的餃子和臊子面和平時不一樣,不是主食了,而成了年夜飯的最后一道湯菜。每年的年夜飯要吃魚,以祈求魚躍龍門,吃不完剩一點魚也沒有關系,“剩魚”——“剩余”,就是圖個連年有余(魚)。我最喜歡吃的涼攪團,年夜飯絕對是吃不到的,家鄉人始終認為,攪團上不了臺面,說白了,是被涼粉替代了。
兒時窮,肉是憑票供應的,平時很少吃到大肉。幸好生產隊有養豬場,過年的時候會殺豬分肉。自家地窖里儲藏的大白菜,是年夜飯的主要食材。大肉燴蘿卜塊,白菜炒粉條、豆芽炒粉條、炒豆腐、炒雞蛋等等,是我們年夜飯的主菜。涼菜主要就是自制的涼粉和皮凍以及肘花等。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小孩子愛喝的可樂和果汁,但有自制的醪糟、酒麩等,不比飲料差。
在沒有蔬菜大棚和反季節蔬菜的年代里,冬天就不出產韭菜。我愛吃的韭黃炒雞蛋,年夜飯根本吃不到。“備戰備荒”時,每家每戶都挖有地道。有一年種麥時媽媽把生產隊菜園子廢棄的韭菜根拿回來放在冬暖夏涼的地道用土埋起來,過年時刨去虛土,居然長出了韭黃。這樣的韭黃炒雞蛋,想起來都讓人流口水。這是我今生吃過的最好的韭黃炒雞蛋。
臘月二十三、過完祭灶節,媽媽就會把生產隊分的黃豆精心挑選,然后放在灰色的瓦盆里用溫水浸泡。待黃豆充分膨脹了,豆皮就會自然脫落。移到較大的盆子里,倒入清水,用灶濾把把攪動,豆皮就會飄起來,用灶濾撈出豆皮,而后又移到瓦盆,放到人腿夠不上的熱炕角角,每天用清水淘洗一次,三天就會看到一公分長的豆芽,七天就會看到一寸多長的豆芽。年夜飯有這樣的豆芽炒粉條那是絕配。不像現在的豆芽菜,那是溫室里用化肥液浸泡出來的,當然吃起不香。
兒時我最喜歡過年,其實就是最喜歡吃年夜飯。一來年夜飯好吃,二來年夜飯氣氛好,只有吃年夜飯的時候,大人才讓孩子們無拘無束的吃。就是吃相不好,或做錯了什么,大人也不言傳,誰也不愿意破壞吃年夜飯的氛圍。記得小時候有一年吃年夜飯時,好動粗心的我不小心把菜碟打碎了,爸爸媽媽沒有教訓我,反而說:打碎了好,預示著我們全家碎碎(歲歲)平安。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吃年夜飯也是有禁忌的,不吉利的話語不能說。比如平時把飯吃完了,就說吃完了,沒有人在意。年夜飯吃完了不能說吃完了或吃畢了,只能說、吃好了、吃飽了,咥美了等;看到鞋幫子或衣服破了,不能說破了或爛了,只能說開(裂)了。我們鳳翔人常說:人是口神。人人都單怕不吉利的話語得到應驗。說白了,這一鄉俗就是為了圖個吉祥平安。再一個就是吃年夜飯的時候,我們可以得到壓歲錢。每當過了冬至,心急的我就開始掐著指頭計算著何時過年,老感覺日子過的特別慢,盼望年夜飯早點到來。每當到了除夕夜吃年夜飯的時候,我的父親總是拿出一元錢或兩元嶄新的鈔票給我們發年歲錢,姐姐和妹妹總會有嶄新的花襖襖穿,這是我們姊妹最高興的時候。
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是中華民族公認的黃道吉日!除夕晚上,家人一起圍坐在熱炕頭上或腳地的飯桌旁,一起吃年夜飯,一起看中央電視臺的聯歡晚會,一起祭祖、一起唱歌、一起嘮嗑、談收入,談打算。這是我家一年到頭最溫暖和最幸福的時刻。看著吃年夜飯的后背兒孫健健康康,老人們就會感到滿足,笑起來的臉上,皺紋比什么時候都多。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為了生活,年味變得越來越淡了,但我和我的家人對年夜飯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執著,尤其是在外工作的兒女。和親人一起吃年夜飯成了一道召喚人們回家的信號,遠遠超出了一頓飯的意義。以年夜飯為界,不管你在哪里上班,工作有多忙,不管你有多遠,只要趕在除夕之夜吃年夜飯的時候回到家里就行。看看現在年前往回奔的人,買到了一張火車票,就好像中了大獎那么高興,為什么?有了火車票就可以趕上吃家鄉的年夜飯,可以和家人團聚。無論是開著私家車的有錢人,還是坐火車,坐長途汽車回家的打工者,到了過年的時候,都朝著家鄉的方向奔,就是為了能趕上吃除夕夜的年夜飯。
我們中國人最重感情,我和我的家人也不例外。人生,最大的贏,就是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因而年夜飯也就成了除舊迎新,換年添歲,親人相聚、擁抱親情、揮灑激情的最豐盛的晚宴。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兒和女對吃的誘惑,這就是年夜飯帶給家人的溫暖和感情上的滿足,因為家人更在乎的是親骨肉在一起的感覺,無形之中會讓人感到年夜飯格外香甜和最有價值······
曹權利,網名田野,一個喜歡用文字記錄自己生活的鳳翔人。
春節快樂
讓我們的過年多一種方式
讓我們以文學的方式過年
“正月·臘月”主題征文
以“過年”為主題,體裁為散文,可寫過年的趣事,家鄉(鎮、縣)過年的風情,可寫一切與過年有關的當下生活和往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