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二十一條心理學小知識

1、你看,我多慘!——當持有這種心理時,必然的一個標配是,你會缺乏動力,去改變自己的慘況。這種展示傷口的行為,其實是在召喚其他人,能替自己解決問題,可又一個標配是,當這個幫助行為帶來一些負面反應時,受害者還會把拯救者推出去做擋箭牌——啊,都是這個人干的,和我無關。有時候,這種邏輯極其清晰,受害者因此會顯得讓人反感。但特別多的時候,這種游戲相當微妙,不是那么清晰,只是作為助人者的你,會感覺到很不舒服,可又說不明白怎么了。最終,只有當你為自己負責,能主動行動,去解決你的問題后,你才會改變這種味道。

2、愛的對立面是非愛,即不表達愛;恨的對立面是非恨,即不表達恨。——英國精神分析大師比昂如是說。我覺得自己學精神分析的過程,就是越來越懂得愛的重要性,可同時,各種各樣關于愛的定義也不斷在瓦解中,甚至逐漸地,不知道該如何定義愛了。 例如,當越來越懂得,每個成年人的外在命運,都是內在想象的展現時,最初有的同情心消失了很多,知道中立客觀的立場才能帶來共情——這比簡單的同情難太多。例如,還越來越知道,愛、理解、接納等詞匯,因為看上去正確而容易表達,但恨、拒絕和敵意等詞匯,因為不那么正確而難以表達。這一點讓我明白,恨意的表達一樣重要,而對于也許多數人來講,它的表達更難。所以,很想寫《為何愛會傷人》的續集《為何表達恨那么重要》。恨,不能因為看上去像是「負能量」,而被認為不該存在,當持有這個邏輯時,最終的結果是,愛也將不存在。作為單獨的個體,需要在這個世界上展開你的自戀、攻擊性和性——這三個精神分析認為的基本生命動力,而在關系中,需要真實地表達愛與恨。真實,是通向真愛的唯一途徑。

3、一個人從孩子變成真正的成年人,需要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離。這至少有兩個標志:完成心理上的弒母和心理上的弒父。必須看清楚,這是心理上,也即,當自己的走向獨立與父母的意志發生巨大沖突時,孩子需要做到這一點——基本能堅持住自己的意志,因此要把父母的意志殺掉。還必須注意的是,我使用的是「基本」一詞,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當然存在著廣泛的互動,而健康的關系,也需要吸納彼此的信息和能量。

精神分析有一個詞叫「見諸行動」,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說的是,某種情緒你在心理層面上不愿意承受,而把它變成了行動。可一旦變成傷害性行動,就容易有巨大代價。像心理弒母心理弒父,這都是情緒層面和想象層面,它可以在心理上流動,但不能見諸行動。像吳謝宇這樣弒母,這自然要得到法律的懲罰,我認為死刑是必須的。

見諸行動這個詞可以延伸到旁觀者身上,看來很多人同情吳,但也就讓這份同情在心理層面流動即可,而不要去呼吁為他減刑。如果這種邏輯不斷發展,人們就會對對罪犯的了解乃至心理分析產生極大反感。

見諸行動前,這就是一個心理、情緒和想象問題;見諸行動了,就不再是心理問題,而是法律問題了。

4、我可以為你去死。——很多時候,我們愿意這樣做,以此來傳遞一個信息,我是愛你的。但太輕易就傳遞這個信息時,你即是愛的炮灰,是在極致自虐。做愛的炮灰,容易有一種偉大感。可真把愛活出來,需要對等,需要拒絕,需要邊界,需要尊重,需要看見,這難太多了。

5、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

6、愛的對立面是非愛——即不表達愛,恨的對立面是非恨——即不表達恨。當愛恨不能表達時,人就容易退縮到知識中,而這時的知識即為「非知識」或者「偽知識」,它的價值不再是為了增加對人性的了解,而是為了正確和牛X。

7、尊重自己的感受,但要把覺知帶進來,看看感受是怎么發生的。感受需要有一個容器在,而覺知即是最大的容器。特別是,不能把你的感受,當作是對方的事實,這樣就消滅了我與你之間的邊界,是在追求共生。合一很美,體驗與覺知合一,我與你合一,但共生是另一種東西,只有「我」,沒有「你」。

8、你基本上,甚至永遠都占理,這是非常可怕的。要么,你是一個自戀的偏執狂,只能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所以覺得自己永遠占理。要么,你是一個受虐狂,一直都在犧牲自己,因此一旦發生沖突,你的確占據道義的理。糟糕的是,這兩種人攪到一起,前一種人在永遠占理的幻覺下不斷剝削對方,后一種人則不斷在積攢道德資本。最后,前一種人道德、道義上輸了,后一種人只獲得了道德資本,輸得更慘。所以,一切「常有理」的人,都是可疑的。

9、越計較越痛苦

人生,

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

有多少寬容,就有多少歡樂。

痛苦與歡樂都是心靈的折射,

就像鏡子里面有什么,

決定于鏡子面前的事物。

心里放不下,自然成了負擔,

負擔越多,人生越不快樂。

計較的心如同口袋,寬容的心猶如漏斗。

復雜的心愛計較,簡單的心易快樂。

10、人的最高情商不是心機,而是替別人著想的善意!

11、“人生是自己的,不要活在別人的眼神和口水里。不是所有的言論都需要別人理解,不是所有的選擇都需要別人支持。 ”

12、“不是每個人都值得你去善良對待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忍讓。善良有尺、忍讓有度和不懂感恩的人保持距離和得寸進尺的人不要聯系 ”

13、情緒困擾,即「我弱了」,但這是情緒、心靈及關系即心理的虛弱。心理發展高的人,會想法改善心理層級的問題,而發展低的人,會想吃東西,增強身體,導致攝食過多。我也一樣,寫稿焦慮,吃得略多。

14、咨詢中,太多人說,我是一個人長大的。這是一句危險的話語,說出這句話的人,都有可能是博主所說的這種狀態,活在「頭腦媽媽」養育中的人。看到這一點,就是重要的開始。

15、父親有過苦日子,合理化了這一部分,所以有意無意也讓女兒苦。但不止這么簡單,我們家庭教育乃至社會文化的一個核心功能,是破壞掉一個個人的自尊,讓你不管表面上多好,骨子里都是自卑的。你決不能以自己為傲。

16、一個完整的自我,會整合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有個性化自我的人,能在這三者間切換。集體性自我中,則有人是加害者,有人是受害者,有人是拯救者,像被固定了一樣,每個人都只是一個碎片。

17、嬰兒后期孩子具備基本能力后,是培養自我效能感的絕佳時期。他們完成所有事情都有挑戰,但這個挑戰又基本沒成本,當然養育者有時間精力的成本。敗了,再來;成了,他們會累積「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

18、覺知你的日常生活之循環,你會發現,你會用各種方式,讓你的能量水平,保持在一種你很熟悉的基準上,太低了不行,太高了也不行,低了你會想辦法補充能量,太高時,你會想法把它浪費掉,讓它降下來。這份能量,如果不斷積聚,是可以破壞掉日常生活之環,讓你進入一個你不熟悉的新世界。

19、生命力生發不出來,就容易悶爛。這既是形容,也是一種真實描繪。悶爛的生命力,會有一種散發著怪味兒的邏輯:你難以正常地喜怒哀樂了,看什么事都覺得不順眼。

如果有理性而清醒的腦袋,你會表現得很像是個人,該喜悅說喜悅,該憤怒說憤怒,該悲哀說悲哀,可你缺乏真切的體驗,你只是嘴上說說、腦子里想想而已。

如果連這樣的腦袋都沒有,你會成為一個很討人嫌的家伙,任何時候你都不會說好聽的,什么事你都能挑出毛病,看見大大小小的災禍,你才能生出一種莫名的開心。

當這些問題出在別人,如父母身上,我們會清晰感受到,那就是,你絕對不可能讓他們真正開心。有自控力的這類父母,他們就是自己不開心而已。缺乏自控力的父母,會真向你傳遞一種邏輯:我不開心都是你惹的。然后你會盡一切努力,讓他們開心,但你會發現,這是一種無用功,而這樣的父母也會拿言語刺激你。

但這些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也許就難以觀察得那么仔細了,可你能體驗到,你能真切地聞到這種怪味兒,因此你會難以喜歡自己。

解藥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真實地活著,真實地流淌喜怒哀樂。有點悲哀的是,這竟然有點像是奢侈品了。

20、分析即攻擊。這是精神分析圈內常用的一句話,它半是玩笑半是真實。它的根源,是觀察者和體驗者的矛盾。觀察者如頭顱,高高在上;體驗者如身體,位于下方。因此,分析者容易給體驗者一種位于高位的感覺。咨詢中,當咨詢師沒有被來訪者體驗為「基本善意」前,來訪者會不愿意敞開自己,因為我坦誠敞開自己,而你分析時的高高在上的感覺,會讓我體驗到羞恥。

但是,分析是必須的,來訪者也必須面臨這一情景,并且去覺知分析中的這份因誰高誰低帶來的羞恥感。

人會追求一種合一感,最好是觀察者和體驗者徹底合二為一,那會是最美妙的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分析一個體驗,會讓來訪者感覺到不同程度的分裂,他的注意力不能全然地待在體驗中,得分一部分到認知中。這也是分析即攻擊的一個根本原因。

不過,根本的分裂,不是體驗和觀察的分裂,而是善與惡的分裂,好與壞的分裂,生與死的分裂。在觀察者和體驗者的分裂前,這些體驗層面的根本分裂,早已發生。因此觀察是必須的,觀察不僅是在認識體驗,也像是在彌合分裂帶來的各種裂痕。同時覺知也是一個巨大的容器,甚至是最大的容器,在容納分裂帶來的各種碎片,甚至是根本沖突。

當根本對立的體驗在深刻彌合時,觀察者就可以暫時退下;當全然彌合發生時,觀察就可以不存在了。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觀察者一定要知道,所有的分析和觀察,都是假設,只有當事人的體驗層面,才可感知到真相。

存在只可被體驗,不可被計算。

21、“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記得禪學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個武師為了挑戰一個和尚,打了對方一個耳光,但和尚微笑著沒有應戰。武師認為自己勝利了,很是得意。三年后隨著武功修為的進階,武師感受到武學中“無敵無我”的高深境界,深深后悔當初自己魯莽。于是找和尚登門道歉,希望和尚還自己一個耳光。和尚微笑著說:“站在你面前的不是三年前那個和尚,你也不是三年前那個武師,我們之間沒有過節啊。”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人大學畢業后選擇來北京奮斗,經過多年的打拼,有了婚姻和孩子,有了一套小小的住房。慢慢地,工作中的競爭與壓力消磨了他的斗志,尤其是看到那些在家鄉城市工作的同學,原本能力不如他,現在卻住著很大的房子,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與收入,妻子嬌美孩子聰慧,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家鄉小城的自然環境山清水秀,遠比住在北京擁擠、嘈雜、污染、水泥森林里要舒適悠閑得多,于是他的內心有了后悔。想當年,同學們對他能在北京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多么的羨慕,現在輪著他來羨慕別人了。

生活就是這樣,此一時,彼一時,我們永遠不能預見未來是什么樣。每個人都玩過迷宮的游戲,是左是右我們必須在每一個交叉口做選擇,得與失是同時并行著。過去生活艱苦,但故事中的他認為在北京可以接觸到高尚的文化、音樂和戲劇而聊以自慰,現在倒是那些遠在故鄉的人打著“飛的”來北京看演出、泡酒吧,體驗高雅的生活,在北京的他既沒有時間,也沒有金錢,更少了這樣的雅趣。

對迷宮來說,選錯了還可以回去重來,生活卻不能像倒帶那樣倒回去。

人的心理有這樣一個特征,得到的東西會被看輕,未曾得到的東西會日益變重。其實后悔是一種人類普遍的心理現實,當一個人部分或者全面拒絕接受現實,想逃離現實的時候,后悔為逃避現實找到一個借口。

如果我們不喜歡現實中的人和事,后悔當初的選擇也為我們的不喜歡、不接納、不適應找到理由。心理分析認為后悔是一種針對自己的否定,看起來是指向過去的我,本質上是攻擊當下的自己。不過在很多時候,后悔也有很積極的意義,經歷刻骨銘心的后悔之痛也許會找到生命中最本質的需要,為未來點亮一盞明燈。

人其實應該對過去的選擇報以敬畏之心,如果想到“如果生命重來,在那時那刻你還會做同樣的選擇”就無疑是對后悔情緒的一種警醒。人不能客觀地評價過去發生的事,過去的我不是現在的我,時過境遷,現在的我其實并不真正理解過去的我,現在的我也無權去評價當初的選擇。

自我是一個流動著的概念,每一個體驗都在改變著自我的內涵,讓人意識到過去未曾意識到的東西。我們也不能評價他人的選擇,生命自有自在之道,該經歷的艱難險阻還得去經歷,不然生命就無法擴展到一個更廣闊的內涵,經歷過你才活過,不想經歷苦也未知甜的意義。經由后悔你可以再選擇未來,而非過去,明白這一點,后悔就是一個有價值的情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蔡君玲微課:精神分析取向初始訪談如何進行(逐字稿節選)
【意象心師】趙燕程——對生命的熱情和慈悲
觀察嬰兒:一條探索人類心智的必經途徑
【輕·心理】后悔是有價值的情緒
恐懼的終結丨恐懼只存在于漫不經心之時
運用反思團隊的力量,幫助來訪者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泰安市| 芒康县| 荔波县| 古浪县| 万全县| 五原县| 安平县| 滁州市| 安徽省| 织金县| 响水县| 肇庆市| 夏河县| 常熟市| 马龙县| 同仁县| 陵水| 尚志市| 邵东县| 望都县| 波密县| 兰溪市| 准格尔旗| 河西区| 林芝县| 海兴县| 富宁县| 莱阳市| 天津市| 吉安县| 依安县| 怀柔区| 绥化市| 镇巴县| 兴义市| 吉林省| 阿拉善盟| 额敏县| 丹凤县|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