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439年—581年[9]),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這五個朝代與南方地區在東晉滅亡后相繼出現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朝代(即南朝)對峙,合稱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
南北朝
1魏道武帝
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北魏王朝開國皇帝,鮮卑族。398年,確定國號為“魏”,將國都從盛樂城遷到平城,即皇帝位。執政晚期沉湎酒色,剛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天賜六年十月戊辰日(409年11月6日),在拓跋紹發動的宮廷政變中,遇弒身亡,年僅三十九歲,追謚宣武皇帝,廟號烈祖。拓跋珪雖然做皇帝只有短短十年,但是他前半生的經歷可以說非常傳奇。出生沒多久拓跋珪所在的代國就被前秦滅亡。拓跋珪母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十五歲時拓跋珪趁前秦“淝水之戰”大敗,國內不穩時,帶領部落成功復國,后稱魏王。由于鮮卑族都是一個部落一個部落生活的,各個部落就像一個小國家。所以拓跋珪的前半生一直處于和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并且推動鮮卑族進入封建制度,積極像南朝學習。為后來北魏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登基后沉溺酒色,宗室不和,犯了和南朝一樣的錯誤。最終拓跋珪被自己兒子殺死了。北朝的宗室之亂正式開始。
魏道武帝
2魏明元帝
拓跋嗣(392年~423年12月24日)鮮卑族,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遇弒后,誅滅清河王拓跋紹,即皇帝位,即位之后,內修庶政,體察民情,改革官制,選賢任能,開拓疆土,南征劉宋,奪取青州、兗州、豫州、司州領土三百多里,又攻占虎牢關,得勝回朝,此役稱為南北朝時期第一次南北戰爭,最終以北魏的大勝而告終。泰常八年十一月己巳日(423年12月24日),因攻戰勞頓,病逝于西宮,年僅三十二歲,謚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葬于云中金陵。拓跋嗣雖然沒有完成統一,但是他立下的功勞的也很大的,他去除了道武帝一些弊政,積極發展經濟。并且在位期間拉開了南北戰爭的序幕,同時大勝而歸。拓跋嗣為后世開創盛世也是奠定了基礎的。
魏明元帝
3魏太武帝
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鮮卑族,北魏帝國第三位皇帝。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時年十六歲。親自率軍征戰,先后攻滅胡夏、北燕、北涼,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龜茲、粟特等西域諸國,驅逐吐谷渾,統一中國北方。南擊劉宋,“飲馬長江”。在治國方面,拓跋燾大力改善民生,,大增耕田,減輕賦稅。休養生息,偃武修文,體察疾苦。推行楷式文字,便利了人民的識字。改革官制,整肅吏治,提拔忠良,宣傳禮義,崇尚儒學,推動了鮮卑族漢化發展。知人善任,賞罰分明。但在執政末期,執法嚴苛、誅戮無辜過多。平二年二月甲寅日[84](452年3月11日),為中常侍宗愛所弒,時年四十五歲,追封太武皇帝,廟號世祖。有句話說的好叫做“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的,拓拔燾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南征北戰但是并沒有懈怠經濟。在鼓勵農業發展體恤百姓之苦,減免賦稅的前提下統一了中國北方,并且再次打敗劉宋,讓劉宋君臣對其無不稱贊。但是他晚年瘋狂屠戮,猜忌宗室,并且親自制定極其嚴酷的刑法,導致國內混亂。并且聽信讒言殺死了兒子拓跋晃,自己也被宗愛殺死了。太武帝戎馬一生就是沒有做到善待宗室,而他也是死在這一點上。
魏太武帝
4南安隱王
拓跋余(?~452年)鮮卑族。北魏王朝第四位皇帝,正平二年,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后,即位為帝。自知得位不正,厚賜大臣,收買人心,將國庫揮霍殆盡。喜歡酗酒,縱情聲色犬馬,不問國家大事。即使邊境告急,也不出兵救助,引起百姓憤恨。聽憑宦官宗愛身居宰相,專權跋扈,總管三省,掌握皇家安全事務,后因懷疑宗愛作亂,謀劃奪權行動,引起宗愛憤怒不滿。永平二年,宗愛趁祭祀宗廟之機,譴小黃門賈周將其殺害。在南北朝歷史中。拓跋余的暴虐與昏庸還真排不上名,但在北魏開國幾位君主里絕對能排第一。拓跋余最大的看點就是北魏兩代帝王,其中還有一個“大帝”居然都死在太監手里了,拓跋余登基后也沒想過除掉他這很可笑。
南安隱王
5魏文成帝
拓跋濬(440年~465年)鮮卑族,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拓跋余遇弒后,即位為帝,誅殺權臣宗愛。在位期間,平定內亂,休養生息,改革官制,和平六年(465年)病逝,年僅二十六歲,謚號文成,廟號高宗,葬于云中金陵。在位期間并沒有做什么大事,唯有一件,那就是修建“云岡石窟”
魏文成帝
6魏獻文帝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鮮卑族,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465年~471年在位)和平六年五月,父親拓跋濬逝世后,登基為帝,平定權臣乙渾。崇文重教,輕徭薄賦,喜好佛老。皇興五年(471年),不滿馮太后長期攝政,禪讓于太子拓跋宏。群臣奏稱“三皇澹泊無為,所以稱皇;西漢高祖之父被尊為太上皇,是不統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執政”,尊號太上皇帝,專心修佛。延興二年,面對柔然來犯,御駕親征。承明元年(476年),突然暴斃,年僅二十三歲,謚號獻文,廟號顯祖,葬于云中金陵。二十三就做太上皇,獻文帝還是非常任性的,有勇,在面對柔然的時候他可以御駕親征,并且一路追擊柔然至大漠。但是無謀,面對太后攝政,并沒有選擇用計謀除掉外戚,而是任性退位。最后的暴斃也是疑點重重,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北魏獻文帝
7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拓跋宏五歲即位,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后,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收藏古今漢家典籍,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制度,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史稱“太和改制”,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文明進步和民族融合。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駕崩于谷塘原行宮,年僅三十三歲,謚號孝文,廟號高祖,葬于長陵。“孝文帝改革”說的就是他。拓跋宏在位時期北魏徹底進行改革,用南征為理由遷都洛陽。并且通過鎮壓貴族的強硬手段進行改革,要求鮮卑族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名等等。北魏就是在他任期達到鼎盛的,拓跋宏絕對是南北朝的名人,現在學生課本中都有專門一篇講述“孝文帝改革”擁有雄心壯志可惜英年早逝,如果能長壽一點,北魏是有可能統一的。
魏孝文帝
8魏宣武帝
元恪(483年~515年)鮮卑族。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太和二十三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魯陽,在位期間,擴建洛陽城,鞏固漢化基礎,向南朝發動一系列戰爭,攻取漢中之地。向北攻打柔然,國勢盛極一時。一生篤信佛教,廢除子貴母死制度。在位后期,猜忌忠良至親,外戚高肇專權,朝政日趨黑暗,國力逐漸衰敗。延昌四年(515年),駕崩于式乾殿,廟號世宗,謚號宣武皇帝,安葬于景陵。本身是個昏君,所謂的政治鮮明不過是繼續遵守孝文帝政策罷了,沉溺酒色。荒淫無度,亂殺宗室才是他的真面目。
北魏宣武帝
9北魏孝明帝
元詡(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日)鮮卑族,北魏第九位皇帝。元詡幼年繼位,隨著權臣元乂、母后胡氏相繼擅權亂政,國勢日衰。武泰元年,不滿胡太后專權,密詔岳父爾朱榮進京勤王。密詔外泄,遭到靈太后毒殺,年僅十九歲,謚號為明,廟號肅宗,葬于定陵。對于孝明帝,只需要記住一點,北魏王朝的崩潰就是發生于他在位時期,爾朱榮是他岳父,更是把北魏帶向萬丈深淵的人。
北魏孝明帝
10元姑娘
對于他史書并沒有明確記載,只記載他是孝明帝之女,太后為鞏固自己地位,便謊稱元姑娘是皇子,并推上皇位。緊接著就被識破廢除。史書中對于她在位時間,出生年月,以及姓名都沒有記載。
11北魏廢帝
元釗(526年~528年)鮮卑族,北魏第十一位皇帝在靈太后擁立下,元釗即位為帝,天下震驚。建義元年,肆州刺史爾朱榮帶兵問罪,制造“河陰之變”,將幼主元釗沉入黃河淹死。比元姑娘好,最起碼記載死因了。
北魏廢帝
12北魏孝莊帝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507年~531年)鮮卑族,北魏第十二位皇帝。武泰元年,孝明帝元詡駕崩,爾朱榮兵向京師,將元子攸擁立為皇帝。四月十三日,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永安三年(530年),誘殺權臣爾朱榮和太宰元天穆,被爾朱兆俘虜北上,縊殺于晉陽三級佛寺,時年二十四歲。太昌元年,追贈孝莊皇帝,廟號敬宗,安葬于靜陵。被權臣推上皇位,被權臣所殺。北魏走向滅亡。
北魏孝莊帝
13長廣王
元曄(509年—532年12月26日)北魏王朝第十三位皇帝。在爾朱世隆擁立下,即位稱帝,成為傀儡皇帝。爾朱兆俘殺孝莊帝之后,失去利用價值。建明二年(531年)二月,為爾朱世隆逼迫禪讓,降為東海王。高歡以東海王元曄、安定王元朗與爾朱氏有牽連,同日將二人賜死。北魏的朝政已經被爾朱氏,高氏,宇文氏先后專政,北魏最后幾位帝王全部都是傀儡,被立,被廢都是權臣一念之間的事情。
長廣王
14北魏節閔帝
元恭(498年-532年)北魏第十四任皇帝。魏孝莊帝死后,為爾朱世隆所立為皇帝,年號普泰。高歡入洛,被廢,之后被殺。西魏政權的執政宇文泰謚其為節閔皇帝,史稱魏前廢帝,在位一年。
15北魏廢帝
元朗(513年-532年)北魏第十五任皇帝。高歡起兵討伐爾朱氏,立為皇帝,尋遷鄴都。高歡平滅爾朱氏,帝至河陽,為高歡所廢。降封安定郡王。后坐事死,在位一年。不得不說,高歡還是很沉得住氣的。
北魏后廢帝
16北魏孝武帝
元修(510年~535年)鮮卑族,北魏末代皇帝。中興二年,在大將軍高歡擁戴下,登基為帝。永熙三年(534年),不滿高歡專政,遷都長安,投奔關中大行臺宇文泰。十二月(535年2月),為丞相宇文泰所弒,年僅二十六歲,葬于云陵。西魏追謚為孝武帝。說來挺可惜的,打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原則去投奔宇文泰,可惜宇文泰不這么想,反而直接殺了他,哎,也是比較可憐的,畢竟元修還是比較有學問的,而且即位前一直擔任要職。
北魏孝武帝
17東魏孝靜帝
元善見(524年~552年)鮮卑族,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534年~550年)永熙三年,孝武帝元修遷都長安后,被大丞相高歡擁立,即位于鄴城,時年十一歲。高歡死后,其子高澄承繼父職,權勢更大。武定八年,被迫禪位于齊王高洋。北齊建立后,受封中山王,后被高洋毒殺,年僅二十八歲,謚號孝靜,安葬于鄴西陵。東魏開國皇帝,東魏末代皇帝,他存在的意義是北齊誕生的過度作用。不過元善見和元修一樣,博學多識,可惜生不逢時。
東魏孝靜帝
18西魏文帝
元寶炬(507年~551年3月28日)西魏開國皇帝。孝武帝元修遇害后,經過宇文泰上表勸進,正式即位,建立西魏,軍國政事悉由權臣宇文泰署理。大統十七年(551年),因病去世,時年四十五歲,葬于永陵,謚號為文。元寶炬比元善見要好的多,并不是因為元寶炬個人能力強,而是因為權臣,宇文泰相比高歡還是要厚道一些的。別的不說,畢竟他留到元寶炬因病逝世。不過仍然逃離不了傀儡兩字。
西魏文帝
19西魏廢帝
元欽(525年~554年)鮮卑族,西魏政權第二位皇帝。大統十七年,正式即位,統治權力受到限制。元欽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于是罷免宇文泰丞相、大行臺官職,并暗中授意尚書元烈謀殺宇文泰。554年,計劃泄露,被太師宇文泰毒殺。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元欽很顯然沒聽過這句話,所以他的下場也是很慘的,畢竟宇文泰是不會讓自己地位被撼動的。
西魏廢帝
20西魏恭帝
拓跋廓(537年~557年)鮮卑族,西魏末代皇帝,大統二十年(554年),在太師宇文泰擁立下,正式即位,恢復拓跋本姓。557年,為權臣宇文護所廢,降封宋國公,慘遭殺害,謚恭皇帝。拓跋魏氏正式下線,北齊,北周同時上線。
西魏恭帝
21北齊文宣帝
高洋(526年~559年)北齊開國皇帝,549年,被東魏皇帝封為丞相、齊王。武定八年,高洋迫東魏孝靜帝禪位,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勵精圖治,厲行改革,勸農興學,編制齊律。并省州郡縣,減少冗官,嚴禁貪污,注意肅清吏治,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蕭梁,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懷有圣主氣范,被突厥可汗稱為“英雄天子”。絕對是北朝一代英主。但高洋執政后期以功業自矜,縱欲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罰無度,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年僅三十四歲。廟號顯祖,謚號文宣皇帝。文宣帝犯了一個南北朝有點作為,但不多的皇帝通病。那就是前半生瘋狂做正事,給自己刷戰績,能夠被漠北民族稱之為“英雄天子”就足夠了,嚴懲貪污,改革官制,合并州縣,修建齊長城等等。后期就沉迷酒色,荒淫無度,濫殺無辜最終不得好死。從他之后北齊就再沒有過英主。
22北齊廢帝
高殷(545年—561年)北齊王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0年在位)天保十年,即皇帝位,年號乾明。在位期間重用楊愔推行改革,導致內部矛盾激化。乾明元年(560年),太傅常山王高演兵變篡位,婁太后下旨廢高殷為濟南王,囚禁于晉陽。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派人將他殺害,年僅十七歲,葬于武寧陵之西北。謚號濟南閔悼王。除了開國皇帝,南北朝時期的君主基本都沒有實際擁有過皇權,不是在被廢的路上,就是已經被廢了。
北齊廢帝
23北齊孝昭帝
高演(535年~561年)北齊第三位皇帝。在婁太后支持下,發動政變,自立為帝,在位期間,任用賢能,注意民生問題,釋放奴隸,大力屯田,廣設糧倉,有效解決北齊糧食危機。同時依法量刑,大力宣傳漢文化。親征北討庫莫奚,北出長城,退敵千里,文治武功兼盛。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去世,時年二十七歲,謚號孝昭,廟號肅宗。雖然看起來像是一名非常英武,非常完美的皇帝,既能重視民生,又能南征北戰。并且還支持漢文化,更值得說明的是他在文宣帝貪圖享樂的時候就勸過文宣帝,讓他不要光沉溺酒色,高演自己也做到了這一點。不過他只在位一年,假如他在位時間長了,那就不好說了。
北齊孝昭帝
24齊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北齊第四位皇帝。皇建二年(561年)即位,在位期間,寵信奸小,淫亂嫂子,肆意誅殺宗室以及大臣,導致朝政日益混亂,社會處于動蕩,國勢日益衰敗。河清四年(565年),天象示警,傳位于太子高緯,自號太上皇帝。天統四年十二月(569年1月),高湛去世,年僅三十二歲,謚號武成皇帝,廟號世祖,葬于永平陵。荒淫程度和南朝劉子業可以相提并論,也是一個喜歡亂倫的皇帝,并且對待宗室同樣殘酷。當然了他自己也被權臣綠了。
25北齊后主
高緯(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北齊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間,荒淫無道,任用奸佞,寵幸馮小憐,自毀長城,使北齊政治腐敗,軍力衰落,國勢搖搖欲墜。武平七年(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東征,大敗齊軍,攻破鄴城。十二月二十日(577年2月4日),高緯傳位于皇太子高恒,并帶領幼主高恒等人準備投降陳朝,行到青州,為周軍所俘虜,降封溫國公。承光元年(577年)十月,被誣參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與安德王高延宗、高恒等人一起被賜死,年僅二十二歲。其實在防御北周軍隊時,北齊是有機會打贏的,根據史料記載北齊是多次防住了北周的進攻,并且還適當反擊,讓北周軍隊苦不堪言。可是他卻像周幽王學習,愛美人,不愛江山,為了一個妃子把北齊江山丟掉了。甚至為了等她化妝,等了整整一個時辰,讓北周軍隊得以加強戰備。不過最終他也付出國破身死的代價。
北齊后主
26北齊幼主
高恒(570年—577年)北齊末代皇帝。高恒即位才24天,北齊京師鄴就淪陷了,高恒等10余人騎馬欲逃往南方的陳朝。但是高恒、高緯一行數十人全被北周俘虜,北齊滅亡。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緯、高恒等人被宇文邕害死。背鍋俠,一個七歲的孩子成了亡國之君,最重要的事他爹還活著,并且正植壯年。
北齊幼主
27北周孝閔帝
宇文覺(542年—557年)北周第一位君主,宇文覺稱帝后為了親自執政,與堂兄宇文護發生沖突。宇文護于是與尉遲綱合謀廢立之事,先設計誅殺乙弗鳳,并使宇文覺身邊沒有侍衛;接著派賀蘭祥逼迫宇文覺遜位,將他貶為略陽公并幽禁。不久宇文覺被宇文護殺害,年僅十六歲。天和七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謚為孝閔皇帝,陵墓為靜陵。南北朝時期第一人,開國皇帝是傀儡這在南北朝這樣的亂世中也從沒出現過。從接受禪讓開始,他就一直像木偶一般被堂兄掌握。
28北周明帝
宇文毓(公元534年~560年)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毓被大冢宰宇文護迎立,任內勵精圖治,崇尚節儉,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稱“皇帝”。武成二年為權臣宇文護弒殺,年僅二十七歲,謚號明皇帝,廟號世宗,葬于昭陵。通過他在位的短短三年就勵精圖治,改革官吏就能看出他是有野心像大干一場的,可惜宇文護才是北周實際統治者,周明帝再怎么勤奮也無法擺脫這個權臣。
北周明帝
29北周武帝
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北周第三位皇帝,在位十八年。武成二年四月,在宇文護的擁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終于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后繼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將府兵指揮權從中外都督諸軍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充實軍事力量,準備兼并北齊。建德五年,復領兵七路攻齊。建德六年,率軍乘勝圍鄴,一舉攻陷,俘北齊后主父子,滅亡北齊。宇文邕在位期間,擺脫鮮卑舊俗。整頓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國勢強盛。宇文邕生活儉樸,能夠及時關心民間疾苦。宣政元年病逝長安,年僅三十六歲。謚號武帝,廟號高祖,葬于孝陵,傳位宇文赟。南北朝每個國家都會出一個治世明君,周武帝就是北周的那個。剛剛上位就除掉了廢殺兩位北周皇帝的宇文護。后期也是一位文治武功全能皇帝,又能體恤民情,發展經濟,又能整軍備戰,滅亡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并且還十分節儉,要知道節儉二字在南北朝皇帝里根本不沾邊。只不過他死的太早了,不然一統天下的很有可能是周武帝。
北周武帝
30北周宣帝
宇文赟(559年~580年6月22日)北周第四位皇帝。宣政元年(578年)即皇帝位,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裝飾宮殿,且濫施刑罰,經常派親信監視大臣言行,并殺皇叔齊王宇文憲,北周國勢由此日漸衰落。大象元年(579年),宇文赟禪位于長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于全國廣選美女以充實后宮,由于縱欲過度,嬉游無度,宇文赟的健康日益惡化,次年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謚號宣皇帝,葬于定陵。這也是一位喜歡當太上皇,不喜歡當皇帝的人,人很奇怪當了一年皇帝,就改去當太上皇。好色把他身體拖垮了,他有五位皇后,這絕對在中國400多個皇帝里排名第一。他死后北周也隨之滅亡。
31北周靜帝
宇文闡(573年8月1日~581年7月9日)北周王朝末代皇帝。579年接受父皇傳位,以隨國公楊堅為輔政大臣,拜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禪位大丞相楊堅,導致北周滅亡,降封為介國公。開皇元年(581年),去世,年僅九歲,謚號靜皇帝,葬于恭陵。他的用處就是把皇帝位禪讓給了“千古明君”隋文帝。
周靜帝死后不久,隋文帝派楊廣率兵滅掉南陳,結束三百余年的分裂,使中原地區再次得到統一。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除了春秋戰國時期共奉周王為正主,延續數百年,其余亂世沒有一個像南北朝一樣可以延續三百年。原因很簡單,南北朝時期沒有出現一個像秦始皇,隋文帝,宋太祖那樣的英明君主,殘害宗室,荒淫無度是那個時期皇帝的代言詞。及時稍有作為的皇帝也都是前明后昏,并且后期的殘暴讓昏君看了都發怵。真正有作為,不貪圖享樂的基本上都早逝,并且在位時間極其短。所以才會三百多年無法實現統一。不過好在有個隋文帝及時站出來,不僅統一了中國,更為唐朝的盛世奠定基礎。感謝觀看,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