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的早上,一個讓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同感悲戚的噩耗傳開了:偉大的開國元勛周恩來總理與世長辭。
周總理生前,曾經(jīng)囑托過鄧穎超,要在他去世后把遺體進行醫(yī)學解剖,來為癌癥的研究做最后的貢獻,在他走后,鄧穎超遵照這份囑托,親手將他的遺體交到了醫(yī)院。
醫(yī)護人員們滿懷悲痛的進行了解剖工作,很快解剖報告就出來了。包括鄧穎超在內(nèi),所有看到這份報告的人,都再也控制不住狂奔的淚水。
那么這份報告究竟寫了什么?
1975年6月份,周總理由于為了工作操勞過度,導致膀胱癌癥出現(xiàn)惡化,不得不住進了醫(yī)院。
一生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大風大浪的周總理早已經(jīng)看破了生死,他平靜地對妻子鄧穎超囑托著自己的后事。而其中一條要求是遺體要進行解剖,以便醫(yī)生們對膀胱癌癥做出更深入的研究,造福于后世。
在經(jīng)過與癌癥的漫長抗爭之后,周總理還是離開了這個他為之奮斗過一生的世界。而鄧穎超也遵照他的意愿,把他的遺體送到了北,為人類醫(yī)學做出最后的貢獻。
1976年1月8日中午,距離周總理去世僅僅三個小時左右,他的遺體就在北內(nèi)進行解剖工作,負責這項工作的是醫(yī)院當時的副院長韓宗奇醫(yī)生。
韓宗奇醫(yī)生和其他醫(yī)護人員一同,懷著無比的敬意,緩緩揭開了蓋在周總理身上的白布,只見周總理面色安詳,遺容沉靜。大家在一同對這位偉大的總理致以懷念和崇敬之意后,展開了解剖手術(shù)。
隨著手術(shù)的進行,韓醫(yī)生幾乎忍不住墮下淚來,包括他在內(nèi)的所有醫(yī)護人員們分明看到,在周總理遺體的主要器官上,幾乎都已經(jīng)有了腫瘤,而周總理的身軀也早已因為病痛的折磨變得瘦弱不堪。
大家實在無法想象,在周總理與病魔抗爭的最后一段時光里,他每天都在經(jīng)歷著怎樣的痛苦與折磨,而更讓人感到心酸的是,哪怕身體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病痛的傷害,周總理還是在生前最后的日子里,主動堅持工作。
他經(jīng)常疼痛到滿頭大汗、渾身發(fā)抖,甚至陷入斷斷續(xù)續(xù)的昏迷,但每次緩過來之后,他最關(guān)心的從來不是自己的身體情況,而是總會先詢問起最近的國家大事和相關(guān)工作的進程。
聯(lián)想起在周總理在彌留之際心里都一直裝著國家與人民,再看到眼前這樣一份冰冷的解剖結(jié)果。誰又能忍住不為之傷心淚流呢?
那么,在周總理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他究竟是如何度過的呢?
周總理的一生,是為了國家和人民奔波與付出的一生,哪怕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周總理也從來沒有放松下來。他一直在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祖國的前程,有時候甚至每天操勞到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在這樣日以繼夜的高負荷工作之下,周總理的身體健康慢慢出現(xiàn)了問題,但他總是為了不耽誤手上的工作,不愿意停下來休息。
在這樣日以繼夜的長期勞累之下,周總理的身體每況愈下,心臟也出現(xiàn)了健康問題。身邊的同志們都勸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高強度的工作了,身體一定會受不住的??墒侵芸偫韰s只是搖搖頭,他表示自己剩下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抓緊機會為國家和人民再做一些貢獻。
這句表態(tài)并非虛言,周總理在知道自己已經(jīng)患上心臟病后,還是不顧一切的繼續(xù)投入到工作中去,雖然大家盡力幫他分擔,可是一個泱泱大國,要他操心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為了不耽誤國家大事,連續(xù)工作十幾個小時也已經(jīng)是周總理的常態(tài)。
在確診心臟病后,周總理繼續(xù)夜以繼日的操勞,而他的身體健康也每況愈下。到1972年的時候,可惡的病魔再一次找上了他,這一次,周總理被診斷出得了膀胱癌。
這一個檢查結(jié)果,讓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來。中央也立刻要求醫(yī)院制定治療方案。唯有周總理對此卻表現(xiàn)的非常樂觀,
他甚至還反過來安慰身邊的人:“有病就治嘛?!笨墒?,大家都知道,在他故作輕松安慰大家的表面之下,正在經(jīng)歷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
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已經(jīng)十分嚴重之后,周總理依然沒有休息,而是一如往常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他批閱文件時邏輯清晰,會見外賓時得體大氣,主持工作時干練睿智。
比如在與越南總理一起商討中國向越南提供的無償援助方案時,面對一直“討價還價”的越方,周總理強撐著病體,保持著耐心,從深夜一直談到清晨,終于完成了這次會談。而他在這次會談中,全程表現(xiàn)出高度的睿智與敏捷,也令在場的人敬佩不已。
看到周總理在處理工作時依舊如此出色,許多人欣喜的以為,這位人民的好總理,身體或許已經(jīng)沒有大礙了。而只有周總理身邊的人,才知道他是在憑借著強大的意志力,和隨身攜帶的藥物以及吸氧機在硬撐著自己的身體和病情。
隨著癌癥的不斷惡化,周總理慢慢地無法支撐起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了。從1975年12月開始,他甚至進入了斷斷續(xù)續(xù)的昏迷狀態(tài),當時的醫(yī)生判斷,這位偉大的總理已經(jīng)幾乎要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而此時的周總理,哪怕已經(jīng)到了彌留之際,心中所思所想的依然不是自己的病痛,而是如何不讓身邊的人增加負擔。
他看著鄧穎超,這位與自己并肩攜手走過一生風雨的偉大女性,真誠的說道:” 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話沒給你講。”但是,說完這句話之后,周總理只是靜靜凝視,沒有再說下去。而鄧穎超也明白了他的意思,回應道:“只好都帶走嘛?!?/strong>
周總理知道,有許多事情,都涉及到了工作,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能告訴妻子。否則只能白白增加她的負擔。
周總理不止對妻子和家人如此用心和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盡量照顧大家的感受。
在住院期間,他經(jīng)歷了許多次手術(shù),身上也插著許多管子,可謂是痛苦不堪。可他為了不讓身邊的人難過,硬是咬著牙不喊一聲痛。
醫(yī)護人員們也都驚呆了,他們雖然行醫(yī)多年,卻從未見過在病痛面前能做到如此堅強的人。后來,時間到了1976年1月5日,醫(yī)生們又為周總理做了一次手術(shù),這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次手術(shù)。
周總理是個無比豁達的人,他坦然的說道:“我自己的病情,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我不想再麻煩醫(yī)生和專家了,讓他們?nèi)フ疹櫰渌牟∪税伞!?/strong>他還表示,自己想要回家住住,因為在住院之后已經(jīng)很久沒回過家了,他感到非常懷念。
但是話一出口,周總理就打消了這個想法,因為他知道自己如果提出這個要求,會給醫(yī)護人員們增加治療難度。
由于當時周總理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非常虛弱,經(jīng)常處于昏迷狀態(tài),所以吳階平醫(yī)生和其他醫(yī)護人員常常輪番守候,照顧病情。到1月7日夜里的時候,周總理慢慢醒過來,他的第一反應是看著吳階平醫(yī)生說道:“我這里不需要你們守著,還是去照顧其他生病的同志吧,他們更需要你們?!?/strong>
聽到這句話,吳階平醫(yī)生心中百感交集,他擔心讓周總理難過,只好強自忍住眼淚。而這句無私的叮囑,也成為了周總理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話。
在周總理逝世后,鄧穎超強自壓抑著悲痛的心情,為他安排了身后事宜。
其實,在周總理生前病重的日子里,他曾經(jīng)親口向鄧穎超交代過自己的后事應當如何處理。大體內(nèi)容是,去世之后,要進行火化,不保留骨灰。也不要開告別儀式或者追悼會,以免給他人增加負擔。
而鄧穎超也沒有忘記周總理的囑托,她把周總理的這三個遺留的要求公之于眾,但是招致了大量反對的意見。
大家都表示如果不保留骨灰,將來要去哪里祭奠致敬呢?如果不開追悼會,人民們不能再見這位自己最愛的總理一面,豈不是會成為永久的遺憾。
對于這些問題,人們爭論不休,最后還是毛主席做出了批示:追悼會要開,骨灰相關(guān)問題,則要遵照周總理生前的遺愿。
后來,根據(jù)鄧穎超的要求,工作人員把周總理的骨灰灑落在祖國的四個地方,對這片他摯愛的神州大地,做最后的告別和永恒的陪伴。
而這四個地方,分別是北京、北京密云水庫、天津和山東濱州黃河入???。這四個地方對于周總理而言,都是意義非常。
首先是北京,北京不但是新中國的首都,也是周總理革命之路開始的地方,同時也是他后半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北京的老百姓、建筑甚至一草一木,都傾注的周總理的深切感情。
而北京的密云水庫,同樣承載著周總理巨大的心血,為了解決北京市民的用水問題,周總理當年不但主持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和密云水庫的工作,甚至有時候還親自帶著工作人員去水庫上參加勞動。
尤其是密云水庫,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工程,如果出了一點差錯,可能都會危及到北京市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周總理深知密云水庫的重要性,他經(jīng)常親自到場監(jiān)督施工,哪怕后來到自己病重的時候,也非常關(guān)心水庫的水位情況。
至于第三個地點天津,則傾注著總理的英雄柔情。這里有他當年青蔥歲月時就讀的南開大學,也是在這里,他遇見了自己一生的摯愛伴侶鄧穎超。
兩人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志同道合,這漫長的革命道路上,無論經(jīng)過多少艱難險阻,他們始終都是形影相隨、忠貞不渝。這樣的愛情,不僅讓他人羨慕,也讓周總理無比珍惜。
最后一個地方是山東濱州黃河入???,黃河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周總理對這里也有著特別的感情。
1948年3月23日,周總理東渡黃河。他上船之后,非常親切的對著船上的工人們說道:“感謝你們,是你們把我送進母親(河)的懷抱?!?/strong>可見周總理對于黃河的感情之深。
周總理的骨灰就這樣撒向了神州大地,所謂“青山有幸埋忠骨”,能夠在未來永恒的歲月里,與周總理長相陪伴,也是這片大地的幸運。
縱觀周總理的一生,走上革命道路時,他義無反顧,數(shù)十年來治理國家時,他兢兢業(yè)業(yè),面對殘酷的病魔時,他依舊心懷人民、大公無私。這樣的總理,怪不得會贏得祖國人民永遠的敬愛與懷念。
雖然他沒有留下骨灰、墓地,但他卻在人民的心中種下了一座座屹立的豐碑。他那不朽的精神,也會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積極投身于祖國的建設中去,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信,這也是周總理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