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1日起,全國數百萬就讀于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將開始使用由 “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取代原“人教版” “粵教版” “蘇教版”等各個版本,包括德育、歷史,三科教材在三年內推開全國,將成為統編教材。
“部編本語文教材”究竟新在哪兒?新教材傳達哪些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理念?使用中有什么建議?且聽“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怎么說。
“部編本”的總體特色——
有這4個特色,或者說編寫努力的方向,值得老師們關注,也有助于把握教材的基本理念。
1、注意立德樹人,同時努力做到潤物無聲,淡化“說教”。
2、“以人為本”“自主性學習”等理念在教材編寫中“沉淀”下來了。這些年一線教學所出現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過教材的編寫去糾偏。注意“接地氣”,有新理念,又不掛空,能實用好用。
3、教材是“公共知識產品”,編寫需要聽取各方面意見,還會受到這樣那樣的制約,但還是要努力去創新,“守正創新”。
4、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
另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格外重視引導讀書,“專治”目前教學中少讀書不讀書的通病。
選文的變化——
“部編本”語文教材不是對既有同類教材的顛覆,而是“守正創新”,吸收既有各種版本的優點,更加強調遵循教學規律,也更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新教材課文數量比原來人教版減少了,但教學內容的安排更加豐富。選文更加強調四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還要適當兼顧時代性。很多經典課文又回來了,尚未沉淀的“時文”相對少了。
有一個變化非常明顯,就是傳統文化篇目的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古詩文132篇,占所有課文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124,占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
為何要采用雙線單元結構體例?
“部編本”語文教材結構上明顯的變化,是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容主題”(如“修身正己”“至愛親情”“文明的印跡”“人生之舟”,等等)組織單元,課文大致都能體現相關的主題,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樣給予明確的單元主題命名。
同時又有另一條線索,即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并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新教材為何要重建語文知識體系?
這套教材重新確定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
多年前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是比較清楚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點、知識點,也都比較成體系。但在教學中出現的普遍現象,是考什么就學什么、訓練什么,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實際上已被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和反復操練所綁架。實施新課程以來,特別是課標的出臺,首先要去解決的就是題海戰術和反復操練的問題,因此特別強調語法修辭和語文知識講授不要體系化,要“隨文學習”。而且課程改革幾乎一邊倒,就是強化人文性。教材受這種觀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為中心的主題單元建構。和之前的教學比起來,最近幾年的教學要活躍得多,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現另一趨向,就是語文的知識體系被弱化,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
“部編本”語文教材讓課程內容目標體現的線索清晰,各個學段、年級、單元的教學要點清晰。這不是開倒車,不是回到以前(其實現在也有)那種完全圍繞知識能力點展開的教學,而是在教材中讓“語、修、邏、文”基本知識和技能要求更清晰,教師教學有章可循。
為何閱讀教學要重視區分不同課型?
“部編本”語文教材加大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初中教材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設計比較豐富,有單元導語,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課外閱讀延伸,建構了 “教讀”—“自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部編本”語文教材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希望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格外注意閱讀方法問題,重視閱讀速度的教學。
怎樣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體制?
“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一開始就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的方法。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課后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
這可能是一個突破,讓語文課更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包括課外閱讀,努力做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
一年級為何要改為先認字,再學拼音?
過去都是一年級剛上學就學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認字。這回改為把拼音學習推后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這個改變體現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要的是孩子們對漢字的原初感覺,“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這個順序的改變是別有意味的: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同時,還有一個考慮,是幼小銜接,放緩坡度。把拼音學習推后一點,能減少他們的畏難情緒。
如何上好古詩詞的課?有無必要讓孩子學“國學”?
怎樣教好古詩文的課?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誦讀,讀得滾瓜爛熟,不用有過多的闡釋,也不要太多活動,寧可多讀幾遍、多讀幾篇。 古詩詞教學要注重讓學生感受詩詞音韻之美,漢語之美,也許一是說不清美在哪里,總之是積淀下來,有所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