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五一假期前夕,我和先生從重慶西站乘坐高鐵到達貴州凱里南站,再坐景區直通車到達西江千戶苗寨。
據說苗族是中國的猶太人,他們象猶太人一樣歷盡苦難而生生不息。我們在千戶苗寨游歷了九天。了解、體會苗族人的生活,深入感受苗族文化。
重慶西站乘坐高鐵。
晚上快八點時,到達目的地。進入千戶苗寨景區,看見了帶有苗寨風格的建筑。
到達鴻運酒店,房間在三樓。從窗戶看出去,隔壁是蘆笙場的表演場地,遠處是依山勢而修建的苗家吊腳樓,初一看,感覺很美。
苗族的歷史悠久。目前處于大散居,小聚居狀態。全國苗族人口約940多萬人,在少數民族中是人數第四多的民族。
貴州是苗族的聚居地,居住著430多萬苗族人,占全國苗族的一半左右。
初到千戶苗寨,我以為一千多戶苗寨是一個村子。后來得知它是由八個自然村,1400多戶人家,6000多人組成,分布在白水河兩岸。
西江苗寨博物館
我們住的酒店對面是西江苗族博物館。
西江苗族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典型苗族吊腳樓風格的兩層建筑。館內設有歷史、生產、節日、歌舞、建筑技藝、服飾銀飾、苗醫藥、巫文化宗教信仰等展廳,通過大量的圖文和實物展覽,系統介紹和生動展現了西江地區苗族歷史的淵源及傳統文化。
根據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文化述說,苗族人是蚩尤的后人。當年蚩尤被黃帝擒殺以后,他的族人從黃河流域經歷了五次大遷徙,轉道長江中下游,經西南西北到四川南部,云南東部,又到達貴州東南部,在西江定居已達上千年。還有少量苗人去了老撾、越南和泰國等地,又從東南亞轉道到了歐美的一些國家。
梯田
第二天早晨,我們來到一號風雨橋外面的田園風光景區。
千百年來,苗族同胞在白水河沿岸開墾出很多梯田,層層疊疊連片的梯田,形成了美麗的田園風光。
沿著河道,我們看到這個雕塑。它體現的是苗家歡迎客人時敬酒的場景,名曰'高山流水″。苗族人用這種特別的敬酒方式“高山流水”招待客人,體現了他們熱情好客的酒文化。
街頭也有'高山流水″雕像。幾個熱情好客的苗家姑娘一起為遠方的客人倒酒、敬酒,在倒酒的過程中酒的高度超過1米。
村民在山里養的雞、鴨和鵝。
俯瞰梯田,心曠神怡。
先生對田里的紅浮萍在陽光下的色彩變化入迷了。
真象咖啡杯里的花紋。
望著陽光下的梯田,我腦海里蹦出一句詩:'層層疊疊上遠山,蜿蜒逶迤深綠間。“
山頂上也有大片平坦的梯田。山頂海拔高度1100米左右。
在沒有陽光的日子里,霧氣迷蒙峰壑間,又是別樣的美景。
吊腳樓,南方干欄式建筑。
苗家的吊腳樓依山勢走向建在半山上。層層疊疊、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形成了苗寨背靠青山、腳踏玉帶、山環水繞、廊橋臥波的獨特景象。游人初見,無不震撼它的恢宏大氣之勢。
苗寨有無數個路口進入各個村寨。
我們每天走街串巷,進入不同的路口,站在不同的山上,眺望美麗的苗家樓房,感受苗家干欄式房屋的美妙之處。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美景。
對面山巔是西門景區。
有一天我們從山中的一條小路爬山去了西門景區。距離大概有2一3公里。
如果坐景區交通車到西門,需從北門坐到長肖,車費5元。再從長肖坐到西門,車費也是5元。
這里最有名的是兩個大銅鼓和苗家帽子的大門景區。
在每天的走街串村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房屋。村子有富有窮。有的房子修得很好,有的則破舊不堪。還有一些地方在大興土木,新修了很多房子還未峻工。
一天,我們聽見響亮的火炮聲響起,對面山頭冒出縷縷白煙。冒煙的房子還沒有頂。據說是對面建房的人家上梁放的喜慶火炮。
苗寨的管理中,有一個事做得非常好,就是十戶一體抱團發展的制度。每個村子里都掛著這種牌子,內容標在牌子上。所以我們走過的村子不管是窮還是富,道路上沒有任何的垃圾(除了建筑材料)。
五一節期間游人太多,當地主管部門還從凱里市等周邊地方,調集了很多苗民來景區打掃衛生,服務游客。可當我們向她們問路時,她們中的人多數不會說復雜的漢語。她們說的苗語,我們聽不懂。
中午她們吃盒飯。
當地政府也為民謀利,在風雨橋邊專門設立了村民免費乘車點,讓村民自由乘坐。還幫村民運送物資。
這種車,游人是不能乘坐的。
游人有專用的景區交通車,乘坐一次5元。
但因山勢較高,村民除了用車運輸外,馬和人力也是上山的主要運輸工具。
世襲的鼓藏(chang)頭
山上有兩個景點引人注目:鼓藏頭和活路頭。
鼓藏頭是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神活動的人。他十三年組織一次活動,一次三年。鼓藏頭由唐家世襲。此外,活路頭也是世襲的,他負責主持安排農業生產,是苗寨的'農業部長'。這兩個世襲職位保留至今,其他的職位如方老、寨老都已經是民選的了。
這是鼓藏頭的家。
里面有活動用的銅鼓等物件。
風雨橋
西江白水河上有九座風雨橋連接兩岸,它便利人們來往,更受到游人喜愛。每座風雨橋都有名字,但每座橋的名字都讓游人看不懂。
苗族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20世紀50年代,國家曾以拉丁文為基礎,幫助苗族創制了文字并推廣。但沒有推廣開來。現在苗族是用漢語言文字和外界溝通,但苗人之間仍用傳統的苗語交流為主。
一號橋叫“哿嗡僦”。什么意思?問了當地人和查閱資料后得知,這里的橋都是按苗語發音命名的,“哿嗡僦”讀音為“ge weng jiu”。“僦”在苗語中是“橋”的意思。苗語的“嗡”為“龍”,故有“頭橋”,即第一座橋的含義,當地人將其稱為一號風雨橋,漢譯名應為“龍潭橋”。
這是一號風雨橋上照出去的景色。
二號風雨橋,這個“嘎銩僦”(ga diu jiu)是“螃蟹橋”的意思。
三號風雨橋叫“僦喲妃”(jiuyofei),苗語中“喲妃”是“游方”的意思。是青年男女用情歌對唱的方式進行感情交流的地方,所以漢譯名為“游方橋”或“情人橋”。
據說一到晚上還有很多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這兒“游方”呢。
“乧崠僦”(doudongjiu)是“學子橋”的意思。
五號風雨橋
七號風雨橋
九號風雨橋
美麗的夜景
苗寨里所有建筑的廊檐下都掛著老式馬燈造型的風雨燈(現在用的是電燈)。白天,馬燈翹起來的廊檐,成為游人拍照的美景。
夜晚,當家家戶戶掛在屋檐下的燈都點亮時,如滿天繁星灑落人間。層層燈光,點綴著山頭。
美景讓身處不同民宿、酒店的游人,依著美人靠,吹著涼爽的山風,看著燦若繁星的萬盞燈火,享受著寧靜致遠的愜意。
苗寨文化
苗寨的原生態文化是吸引世人的名片。
建筑、服飾、歌舞、刺繡、蠟染、銀飾、語言、飲食和傳統習俗都保留了苗族的特色。
據博物館的資料介紹,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1項,包括苗年、鼓藏節、銀飾鍛造技藝、蘆笙、吊腳樓建造技藝、銅鼓舞、苗族刺繡、織錦、苗族蠟染、苗藥、千人長桌宴等。
在露天的蘆笙場表演的大型苗族歌舞。它反映了苗族人遷徙的歷史和青年男女戀愛的經歷。由青年男女和寨中老人用苗語演唱。
今天天氣特別好,在節目表演時,無意中抬頭看到天上美麗的日暈。
游人與苗女一起跳起苗族舞蹈。
室內《美麗西江》大型歌舞。分為四個章節:楓木化蝶、遷徙、千古習俗和苗鄉錦繡。
票價100元-160元不等。
老人們用苗語演唱古歌。
在嘎歌苗苑表演的愛情歌舞。
刺繡,據說苗族刺繡代表了中國少數民族刺繡的最高水平。
織布和紡線。
蠟染是西江苗族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蠟染的次數越多,顏色越深。
傳統苗族特色菜譜有:酸湯菜、酸湯魚、凍魚、酸菜、鼓藏肉、雞稀飯、皰湯、甑腳菜、糟辣。
我們只喜歡吃酸湯魚和炒肉。
竹筍炒臘肉和蕨菜炒臘肉。其它吃得多的是炒肉絲,豆腐和炒青菜。
早歺我們常常吃粥和馕,也吃糍粑和米線。
游玩時喝過苗民自釀的米酒和吃過冰粥。
有一天,我們看到很多人排隊,湊過去看,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
男子把一個鴨蛋磕到小杯里,往蛋心里灌入肉末,煮好后加在米線或其他食物里吃。
他的店門上寫著:″蛋滿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知道是哪一級的遺產。
現在,在苗寨除了常見的商業化營運外,興起了一種穿苗服拍照的生意。
有專門出租服裝照相的,一小時價格從10元到80元不等。也有專門的旅拍工作室。租衣、化裝、梳頭和拍照一條龍服務。一個人的價格從299元到999元不等。拍一個小時,送5張精修片,拍全天可以送20張精修片。
五一節期間,大街小巷、河邊橋上,到處都是穿著苗服,做一回苗家妹子的女孩在拍照。也有少數的男孩拍苗家漢子的照片。
游客參加的挑稻草對手比賽。每組三男二女共五人,兩組都有獎。冠軍獎品是雷山繡球茶。亞軍獎品是雷山清明茶。
現在在苗寨的街上,商業化氣息很濃厚。各種店鋪林立,讓人偶爾會有麗江的感覺。但當蘆笙吹響時,你會幌然,這里是苗寨。
各種吃食店。
客棧和飯店。
飯店門前招攬生意吹蘆笙的小哥。
余秋雨曾評價西江說:用美麗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
.
九天的旅行結束了,在吃住行游購娛的過程中,我們感知了苗寨,了解了中國的猶太人苗族的辛酸、曲折和偉大。正是有眾多的象苗族一樣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民族,才有了越來越強大的中國。
再見了,千戶苗寨。苗寨的明天會更好!